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百部世界名著
25081200000003

第3章 文学艺术世界名著(2)

4.内容梗概

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其一,从第一回至第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求仙及得道大闹“三界”;其二,从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待取经缘起;其三,从第十三回到第九十九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玄奘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化险为夷,安达西天;其四,第一百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得道成真为佛。

5.社会评价

《西游记》问世以后,受到历代读者的欢迎,它的故事和人物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尤为青少年所着迷,成为儿童的“恩物”。建国后,仅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印了近300万部。各种翻印本、删节本、改编本更是数不胜数。历代评论家对《西游记》都有极高评价,明代袁于令说:“至于文章之妙,《西游》、《水浒》实并驰中原。”“此书驾虚游刃,洋洋洒洒数百万言,而不复一境,不离本宗。”清代的张书绅称赞《西游记》:“《西游》一书,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于仙佛邪淫之事。或问《西游记》果为何书?日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还有人说:“《西游记》及《封神演义》,神怪小说之杰作也。其思想之宏阔奇伟,实令人惊服。”近代思想家鲁迅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

《西游记》成书以前,唐僧取经的故事便早已传到国外,成书以后,更是迅速走人世界,而且受到海外读者的欢迎和文学界的关注。英国汉学家安东尼说:“《西游记》是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精品之一。”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家艾登堡给予《西游记》很高的评价,他说:“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斯妥也夫斯基一样,这种人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这话虽欠理性,充满个人的感情色彩,但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西游记》在世界小说史上,有它一定的价值。《西游记》在国外的翻译也浮现出纷繁的局面,译本非常之多,有全译本、删节本和单行本,另外还有大量有关《西游记》的评论、论著。

《红楼梦》[中国]曹雪芹著

思想的丰碑,艺术的殿堂

1.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号,先世原是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曹家自曹玺起祖孙三代担任江宁织造60年之久,在康熙年问,曹家更是倍受恩宠,康熙六下江南,其中有四次住在曹家。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雪芹随全家迁往北京,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败。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

曹雪芹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以寄托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怛他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创作。《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前八十回由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一般认为系高鹗所续。

2.写作背景

《红楼梦》前八十回名为《石头记》,是曹雪芹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和着血泪,“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后终因穷愁潦倒,没有最后写完这部著作,便“泪尽而逝”。在他去世后10年,带脂砚斋评的八十回本《石头记》抄本日渐增多,并公开在庙市中抄卖,价格昂贵至数十金一部。以后各种抄本大量出现,据后人统计,《红楼梦》的抄本有13种之多。《红楼梦》的续本也大量出现。公元1791年和1792年,程伟元将高鹗的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先后以木活字排印问世。后四十回由高鹗所续。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行世以后,文人雅士“案头必有一本《红楼梦》”,出现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风靡状况。

3.核心思想

作品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包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可以容得下一部二十四史。也由于《红楼梦》内容含量的浩大,所以不同的人赋予给它不同的主题。有人说它是历史小说,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史;有人说它是爱情小说,表现的是宝黛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人说它是政治小说,隐喻的是康熙朝政;也有人说它暗藏的是董小婉的故事;有人说这是作者的自叙传;有人说这是一部宣扬色空观念的小说;有人说这是煽动解脱或出世的作品。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正如著名文学家王蒙所说:“它自成一个宇宙,一个世界,既丰富又复杂,既深邃又玄秘,既真实生动又意味无穷。你对《红楼梦》怎么研究都行,是因为你对宇宙怎么研究都行。宇宙的特点《红楼梦》都具备了,它的规律性和非规律性,它的圆满和缺憾。议论《红楼梦》就是在议论社会、人生、哲学、科学、各种各样的理念、宗教,以致于就是在议沦政治。”多重性,多主题,已成为《红楼梦》的一大特征。

4.内容梗概

作品以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由兴盛走向衰败为背景,描写了宝玉、黛玉与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父母双亡的孤女黛玉被外祖母贾府太夫人所收养,在荣国府的长期生活中,与宝玉志趣相同而产生了爱情。但她不流俗、不苟且的叛逆性格,不受贾母等人欢迎,加之孤身独影,毫无政治经济依傍,在激烈微妙的婚姻角逐中,她只能归于失败。而宝钗在才学容貌上与黛玉旗鼓相当,思想、性格又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还有薛家的强大后盾,最终实现了贾薛联姻。宝玉虽与黛玉心心相印,但终抵不住封建家族的重压。黛玉在宝玉成亲当晚,泪尽焚稿而死,宝玉因此大恸,遁人空门。在描写爱情的同时,作品还展示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奴婢走卒的生活画卷,既表现了封建家族的荒淫无耻,也反映了青年一代对封建压迫的反抗斗争。

5.社会评价

《红楼梦》问世200多年来,已赢得了国内外亿万读者的欣赏和赞誉。清朝末年,著名诗人黄遵宪称《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可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清末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王国维称《红楼梦》是“宇宙一大著述”。著名学者林语堂说:“《红楼梦》不愧为世界名著,优秀小说该具备的它都具备。”

《红楼梦》问世以后,影响之巨遍及社会文化各界。早在清代其影响已不限于国内,1842年即被部分译成英文。此后各种外文译本陆续出现,有近20个国别语种,几乎遍及全世界。此外,有关《红楼梦》的外文论著也有10多种,它的世界意义已经日益被人认识,以致在国外形成这样的看法:不了解《红楼梦》就几乎等于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小说的语言准确精炼,优美生动,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标志着我国古典文学语言的最高成就。小说创造了规模宏大、首尾连贯、浑然一体的长篇结构,是章回小说更趋完美、成熟的标志。同时,作者继承和发扬了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把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作品还表现了作者对烹调、医药、诗词、小说、绘画、建筑、戏曲等各种文化艺术的丰富知识和精到见解。

《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呐喊》[中国]鲁迅著

扫荡吃人世界的号角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少年时即对文艺十分感兴趣。家庭的衰落使他更深体味世态炎凉。青年鲁迅接触了很多新学,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对他影响尤大。1902年,他赴日留学,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洪流,发表了很多介绍自然科学的文章。

1904年,鲁迅人仙台医专,后其认为改变人的精神是更为重要的,于是改攻文艺。1906年,筹办《新生》杂志,并出版了《城外小说集》。1909年,回国后任教;1912年任职于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后随部迁往北京。他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投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去,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其中,并以笔作为斗争的武器,惩奸除恶。1926年鲁迅去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又执教于中山大学,与共产党人有了进一步接触。1930年3月,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文艺领域的中坚主力。此间他还亲身投入到爱国主义运动和革命政治斗争中去,显示了他革命立场的坚定、政治眼光的敏锐。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一生勤耕不辍,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他的作品一向以思想的深刻、艺术的成熟、态度的坚决而著称文坛。他的创作是中国文学的一笔宝贵财富。

2.内容梗概

《呐喊》收集了1918~1922年鲁迅所作的14篇小说。其中《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采用日记体,由一个狂人的眼光来看待畸型变态的社会,记叙了狂人的遭遇和心理活动。《药》里的夏瑜是一个具有献身精神的民主主义革命者,但他的革命行动既不被理解也不被同情,他的鲜血被华老栓拿去治他儿子的痨病。《阿Q正传》中,辛亥革命给未庄带来了一场虚惊,使赵秀才与假洋鬼子勾结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并相约一道去“革命”,而真正的朦胧地产生了“革命意识”的阿Q却被送上了断头台。《风波》里的赵七爷拖着那条乌黑的辫子,在张勋复辟的日子里又嚣张起来。《故乡》中写了“我”少年时的玩伴闰土已经给社会与家庭的重担压得变成了一个麻木的木偶。

3.社会评价

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五四”时期,《呐喊》是一种可喜的突破。它以斗士的姿态控诉扼杀人性、颠倒是非的封建礼教,揭露它“吃人”的本质。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对辛亥革命作了沉痛的总结。

如《药》中的人血馒头,《头发的故事》中冷淡的双十节,《阿Q正传》中糊涂地掉了脑袋的阿Q。鲁迅以极大的关切注视着中国的农民,他们如闰土那般辛苦劳作,却又麻木不仁。社会现实的层层压榨已使农民们一无所有。

《呐喊》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但它并不是革命的传声筒。鲁迅笔下人物的生动鲜明增添了主题的感染力,尤其是“阿Q”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最富个性的典型之一。

《骆驼祥子》[中国]老舍著

一个人力车夫的悲剧

1.作者简介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老舍是为数不多能引起世界级影响的作家之一。日本成立了拥有120多名会员的“老舍研究会”,还率先出版了《老舍小说全集》;欧美等国也纷纷翻译老舍的作品;前苏联的一位教授说:“在苏联没有‘老舍热’,因为根本没有凉过”。老舍的作品在那里行销数百万册。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1924年他赴英国伦敦大学任教,开始创作小说。在那里,老舍读了很多狄更斯的作品。他所创作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日》等就带有狄更斯式的“神秘小说”技巧。由于老舍的语言和描绘富有北京地方色彩,他很快引起了国内外文坛的注意。远在国外时期的老舍,他的名字对于中国读者已很不陌生了。1930年老舍踏上了归程,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他的笔变得沉重起来。《骆驼祥子》是其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它揭示了“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无法实现的希望的最终破灭。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成为这个衰朽社会的殉葬品。《骆驼祥子》出版后,影响很大,被誉为“抗战前夕中国最佳的长篇小说”。1945年该书英译本在纽约出版,立即风靡美国。但译者伊文·金却肆意修改原作情节,让祥子找到了小福子,抱着她奔向大森林而获得了自由。老舍因此还提出过诉讼。

“文革”初期,老舍受到周总理的刻意保护,但红卫兵还是在1966年8月的一天冲击了老舍的小院。这位一辈子不愿扭曲自己心灵的艺术家,愤然投湖自尽了。他以自己宁折不弯的高洁人格力量,替那段历史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也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光辉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