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滴水不漏的九大隐规则
25241600000015

第15章 隐规则五说出去的话收回来难,三思才能滴水不漏(3)

高明的辩论家在被对方击中要害时绝不强词夺理,他们或点头微笑,或轻轻鼓掌。如此一来,观众或听众就弄不清葫芦里藏的什么药。有人会认为这是他们服从真理的良好风范;有人会以为这是他们不屑于辩解的豁达胸怀。而究竟他们认输与否尚是个未知的谜。这样的辩论家即使要说也能说得很巧,他们会向对方笑道:“你讲得好极了!”

相比之下,里根就表现得高明许多。

一次,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巴西,由于旅途疲乏年岁又大,在欢迎宴会上,他脱口说道: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而感到非常高兴。”

有人低声提醒他说溜了嘴,里根忙改口道:

“很抱歉,我们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

尽管他并未去玻国。当那些不明就里的人还来不及反应时,他的口误已经淹没在后来滔滔的大论之中了。这种将说错的地点时间加以掩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面丢丑,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只是,这里需要的是发现及时、改口巧妙的语言技巧,否则要想化解难堪也是困难的。

在实践中,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把错话移植到他人头上。如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错误纠正过来了。对方虽有某种感觉,但是无法认定是你说错了。

也可以迅速将错误言词引开,避免在错中纠缠。就是接着那句话之后说:“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说:“我刚才那句话还应作如下补充……”。这样就可将错话抹掉。

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干脆重复肯定,将错就错,然后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义,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法。

8.言语中要透着对他人的尊重

尊重他人是交谈中必不可少的,我们要时刻重视对人的尊重和说话的礼貌,不要在话语中透着高人一等、聪明过人的姿态和模样。

抗战胜利后,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行前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并特邀梅兰芳等人作陪。宴会开始,大家请张大千坐首座。张大千风趣地说:

“梅先生是君子,应坐首座;我是小人,应陪末座。”

梅兰芳和众人听了都不解其意。于是张大千解释说:

“不是有句话讲‘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吗?梅先生唱戏是动口,我作画是动手,我理该请梅先生坐首座。”

满堂来宾听后为之大笑,并请两个人并排坐了首座。张大千自称为“小人”,好似自贬,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对梅先生尊重的表示。它表现了张大千的豁达胸怀和谦虚美德,又制造了宽松和谐的交谈氛围。看来尊重对方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容易使彼此的关系陷入僵局。

一位知名的企业家,有一次代表公司与另一家公司洽谈合作业务,但他却在约定的时间过了以后才来,一见面就一本正经地向对方说:“我忙得不得了,我们长话短说,一会儿我还有事。”

事实上,这句话说得大错特错,因为这是公司与公司洽谈业务,不是个人往来,是一种商业上的正式公关活动,不管公司规模大小,也不管知名度高低,就其地位来说,都是平等的。

这位企业家的言行举止,无疑是在向对方暗示:

“我是大企业的老板、大忙人,自然地位也高于你,我能来已经是给你面子了。”

他这种狂妄自大的心态,毫无保留地表现在言语上,不但语气令人听了不舒服,用词也不当,像那些“不得了”、“只能”、“很少”、“一点”等等“自大型”的形容词,全都是为了炫耀自己,贬低别人,根本就犯了人际往来的大忌。

因此,此话一出口,对方公司代表人心里自然不是滋味。结果人家送上门来的一笔几十万元的生意,就此告吹。

俗话说:“骄傲是失败的种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人的尊重和说话的礼貌,是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人都不能掉以轻心的。

不仅在生意场上应该相互尊重,朋友之间,甚至夫妻之间,都不能忽视相互尊重的问题。

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你以为他会同意你所指出的吗?绝对不会!因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这时,你即使搬出所有柏拉图或康德的逻辑也无济于事。

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看着吧!你会知道谁是谁非的。”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珐,我比你更聪明。”——这实际上是一种挑战,在你还没有开始证明对方的错误之前,他已经准备迎战了。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

苏格拉底一再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无所知。”

9.不可出力不讨好——避免被人误解

言语中常会引起别人的误解,此时就应反省一下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否停顿不当,省略过多,还是方言过频,一定要避免这种词不达意的情况出现。

年轻小伙子阿伟打算为新交的女友小兰买一件生日礼物。他们交往时间不长,小伙子经过仔细考虑,认为送一副手套最恰当不过了,既浪漫,又不显得过分亲昵。

下午,阿伟去百货商店给女友买了一副白色的手套,让女友的妹妹小丽带给她姐姐。小丽给自己买了一条内裤。回家的路上,小丽把两件物品弄颠倒了,结果送给小兰的礼物变成了内裤。

当晚,阿伟一回到家里就接到了小兰的电话:

“你为什么买这样的礼物送我?”

没有听出来对方的怒气,阿伟的情绪很高,他说起话来空前流利,根本容不得小兰插嘴:

“小兰,我之所以选了这件礼物,是因为据我留心观察,你晚上和我出门时总是不用它,我没有给你买长的,因为我注意到,小丽用的是短的,很容易脱下来。它的色调非常浅,不过,卖它的女士让我看她用的同样的东西,她说已经3个星期没洗了,但一点都不脏。我还让她当场试了试你的,它看上去好看极了……”

“神经病!”

等待对方夸奖的阿伟猛然听到这三个字,当时就懵了,愣在那里根本说不出话来……

为什么恋爱的双方会造成误会?粗心的小丽固然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当事人双方交谈不明确恐怕是主要原因。在电话中,双方都以为自己话中的“礼物”非常明确,所以,都没有说出来,结果闹出了笑话。

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所聚集成的,每个人的立场不同,工作性质也不一样。在这众人聚集的工作场所里,总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误解,甚至是摸不着头绪的纠纷。

当遭人误解时,做工作就会显得困难重重,幸福的生活也会失去和谐,不但是自己的损失,还会影响到大局,甚至团体的利益。

有的人不管是在表达信息,或者说明某些事情时,常常在言词上有所缺失,结果弄得只有自己明白,别人一点也搞不清真相,这种人就是缺乏“让对方明白”的意识,以致容易招来对方的误解。

有的人不管什么事,都顾虑过多,从不发表意见。因此,个人的存在感相当薄弱,变成容易受人误会的对象。

这样的人总希望对方不必听太多说明就能明白,缺乏积极表达自己意见的魄力。对于这种类型的人而言,含蓄并不是美德,这一点要深刻反省。

有一种人头脑聪明,任何事都能办得妥当,但是却经常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即使着手一件新工作,也从不和别人照会一声,只管自作主张地干。这么一来,即使自己把工作圆满完成,上级及周围的人也不会表示欢迎。

10.入乡随俗,务避忌讳

要在中国这块神圣土地上畅通无阻,不会几种方言恐怕是不成的。惟一能避免出错的“权宜之计”便只有多说普通话了。

有人说,到了中国才真正了解到语言的多变和丰富多彩,同样一个中文词语却能演绎出“七十二变”的神通。所以令许多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大呼过瘾。但这么多方言却在交际中遇到了麻烦。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方言不同,往往同样一句话,意义却完全相反,你以为侮辱,他以为尊敬,你以为尊敬,他以为侮辱,所以古人才有“入乡随俗”的主张。

从前有个浙江人,到北方去做官,他的妻子也是南方人。有一天,太太教女仆洗衣服,她说:“洗好后,出去晾晾。”晾晾的字音,南方人读做浪浪,浪浪在北方是不好听的词。女仆听了,当然觉得奇怪。太太询问原因后出口笑骂道:“堂客!”堂客在江苏、浙江一带,是骂人的词,女仆听了,急着说:“太太,不敢当”!太太又问其所以,才知道原来在湖北等省,“堂客”是尊敬女人的意思。

这是一个笑话,却可证明方言意义的不同。比方你称呼人家的小男孩,叫他小弟弟,总不算错吧?但是在太仓人听来,认为你是骂他;比方你对老年男子,叫他老先生,总算不错吧?但是在江苏嘉定人听来,当你是侮辱他。你在安徽,称朋友的母亲,叫老太婆是尊敬她;但是你在江浙地方,称朋友的母亲为老太婆,那简直是骂她了。各地的风俗不同,说话上的忌讳各异。你与人交际,必须留心对方的避讳话。一不留心,脱口而出,最易令人不快。

虽然对方知道你不懂他的忌讳,情有可原,但你总是近乎失礼,至少是你犯了对方的忌讳,在友谊上是不会增进的。比方你对江浙人骂一声混账,还不是十分严重,但你如果骂北方女子一声,那就会被认为是奇耻大辱,非与你讨个说法不可。从前有一位小学教师,为了一些小争执,骂学生的母亲混账,不料这位女家长,是一个北方人,因此向学校当局大兴问罪之师,要那位教师举出她混账事实来。原来“混账”二字,在北方是女子偷汉的意思,这种解说使问题显得严重了,学校当局虽一再道歉,声明误会,对方还是不肯罢休,只好请出他人劝解,才算了事。这近乎笑话的故事,更足以证明方言上的忌讳是必须特别留心的。

留心对方忌讳,在交际上原是小事,在彼此交谊上却有极大影响,你在社会上做人,冤家越少越好,因为说话不懂忌讳而多招空心冤家,那更是不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