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滴水不漏的九大隐规则
25241600000017

第17章 隐规则六懂得装聋作哑,糊涂里有精明计(2)

公元747年的一天,玄宗设宴。安禄山自请以胡旋舞呈献。玄宗见其大腹便便竟能作舞,笑着问:“腹中有何东西,如此庞大?”安禄山随口答道:“只有赤心。”玄宗更高兴,命他与贵妃兄妹结为异姓兄弟。安禄山竟厚着脸皮请求做贵妃的儿子。从此安禄山出入禁宫如同皇帝家里人一般。杨贵妃与他打得火热,玄宗更加宠信他,竟把天下几乎一半的精兵交给他掌管。

安禄山的叛乱阴谋许多人都有察觉,一再向玄宗提出。但唐玄宗被安禄山“深藏不露”的假象所迷惑,将所有奏章看作是对安禄山的妒嫉,对安禄山不仅不防,反而予以同情和怜惜,不断施以恩宠,让他由平卢节度使再兼范阳节度使等要职。

安禄山的计策得手,见唐玄宗对他已只有宠信毫不设防,便紧接着采取“乘疏击懈”的办法,搞突然袭击,燃起了“安史之乱”的战火。他的战略部署是倾全力取道河北,直扑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

这样,安禄山虽然只有十余万兵力,不及唐军一半,但唐王朝的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对安禄山毫不防备,广大内地包括两京只有八万人,河南河北更是兵稀将寡,且和平已久,武备废弛。面对安禄山步骑精锐的快速突击,唐军自然是惊慌失措,毫无抵抗能力。因而,安禄山从北京起程到袭占洛阳只花了33天时间。

不过,唐朝毕竟比安禄山实力雄厚,惊恐之余的仓促应变,也在潼关阻挡了叛军锋锐,又在河北一举切断了叛军与大本营的联系。然而无比宠信的大臣竟突然反叛,唐玄宗无比震怒,又被深深地刺伤自尊心,变得十分急躁。而孙子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安禄山的计谋已足以使唐玄宗失去了指挥战争所必须的客观冷静,愤怒焦急之中,忘记了当时最需要的就是先求稳住阵脚,赢得时间,待“勤王”之师到达后一举聚歼叛军之要义,草率地斩杀防守得当的封常青、高仙芝,并强令哥舒翰放弃潼关天险出击叛军,哪有不全军覆灭一溃千里的呢?

安军占领潼关后曾止军十日,进入长安后也不组织追击,使唐玄宗安然脱逃。可见安禄山目光短浅,他只想巩固所占领的两京并接通河北老巢,消化所掠得的财富,好好享受大燕皇帝的滋味,并无彻底捣碎唐朝政权的雄图大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目光短浅的无赖之徒,竟然把大唐皇帝打得溃退千里。

6.众生宜做“聋哑人”

涵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需要勤加磨练,内外兼修,当事情出现时,能面带微笑,指天划地,令愤怒发话者自认倒霉。

聋哑之人是不会和人起争斗的,因为他听不到,说不出,别人也不会找这种人斗,因为斗了也是白斗。不过大部分人不聋又不哑,一听到不顺耳的话就会回嘴,其实一回嘴就中了对方的计;不回嘴,他自然就觉得无趣了。他如果还一再挑衅,只会凸显他的好斗与无理取闹罢了。因此,面对你的沉默,这种人多半会在几句话之后就仓皇地且骂且退,离开现场。如果你还装出一副听不懂的样子,并且发出“啊?”的声音,那么更能让对方心慌意乱,气个半死。

某机关有一个女孩子,平日只是默默工作,并不多话,而且和人聊天,也总是微微笑着。有一年,机关里来了一个好斗的女孩子,很多同事在她主动发起的攻击之下,不是辞职就是请调。最后,矛头终于指向了那位沉默的女孩子。一天,这位好斗的女孩子抓到了那位一贯沉默的女孩子的把柄,立刻点燃火药,噼里啪啦一阵猛轰,谁知那位女孩子只是默默笑着,一句话也没说,只偶尔问一句:“啊?”最后,好斗的那个主动鸣金收兵,但早已气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过了半年,这位好斗的女孩子也自请他调。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说,那个沉默的女孩子涵养实在太好了。其实真相并不是这样,而是那位女孩子天生听力就不大好,虽然理解别人的话不至有困难,但总是要慢半拍,而当她仔细聆听你的话语并思索它的意思时,脸上又会出现无辜、茫然的表情。你对她发作那么久,那么卖力,她回你的却是这种表情和“啊?”的不解声,难怪要斗不下去,只好鸣金收兵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沉默力量的伟大。因为面对沉默,所有的语言力量都消失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这不是新鲜事,在竞争的社会里弱肉强食本就是常事,和平相处才是怪事哩!因此你要有面对不怀善意的力量的心理准备,你可以不去攻击对方,但保护自己的防护网一定要有。

不过,要“作哑’不难,而“装聋”实属不易,因为需要培养他人言语“左耳进右耳出”的功夫,否则心中一起波澜,要不回他一二句也是很难的。

7.把握好说和做的尺度

说话和做事是人生的至大作为,但至于何时说,如何说与何时做,如何做,要拿捏得准一些。断然不可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事。

世间的事,分两种,一种是做得说不得,一种是说得做不得。例如夫妇居室之事,尽管做,如拿在大庭广众中来说,就成为笑话,这是做得说不得。又如两个朋友,以狎亵语相戏,抑或骂人的妈和姐妹,闻者不甚以为怪,如果认真起来,就大以为怪了,这是说得做不得。这是古人总结的两条至理名言,如今看来,成效还是很大的。

在生活中,有的事“做得说不得”,而有的事又“说得做不得”,尤其是对于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混世图名之流,就更是如此。因为,他也知道自己的喜好是为人所不齿的,所以你在投其所好时,千万不要张扬,天知、地知,你知、他知,双方心领神会即可。换句话说,与这样的人相处时,当你靠“做得”达到了目的,你只要安心地享受成功的果实即可,至于你的法宝,就像钱财不可外露一样,千万不可张扬。这就是“做得说不得”。具体应把握以下两点:

第一步,要千方百计打听到对方“难言之隐”之所在,并把这作为一个好机会加以利用。如果利用得好,对方一定会认为你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光绪六年,慈禧太后染上奇病,御医日日进诊,屡服良药,竟不见好转。此时,朝中尤为焦急,遂下诏各省督抚保荐良医。两江总督刘坤一荐江南名医马培之进京御诊。

马培之,字文植,在江南被人誉为“神医”。于是一道圣旨从北京下到江苏,征召马培之进京御诊。马培之家乡孟河镇的人,无不为马氏奉旨上京而感到自豪。可是年逾花甲的马培之却是欢喜不起来。他自忖:京华名医如云,慈禧太后所患之病恐非常病,否则断不会下诏征医,可见西太后之病乃非同小可。此去要是弄不顺,只怕毁了悬壶多年所得的盛誉,还可能会赔上老命。

七月底,马培之抵达京都,即打探西太后之病况。其时,关于慈禧之病传说纷纭,有人传是“月经不调”,有人说是“失血症”,还有一些更离奇的传说。马氏拜会了太医院的御医,先作打探,却不得要领,心中不由十分焦急。后又连日访问同乡亲友,最后还是一位经商的同乡认识宫中一位太监,请这位太监向西太后的近侍打听慈禧患病的真实起因以及有关宫闱之秘。果然,从这条黄门捷径传出了消息,使马培之大吃一惊:慈禧太后之病乃是小产的后遗症。慈禧早已寡居多年,何能小产?马氏吃惊之余,心中已明白了大半,也自觉心安了许多。

第二步,就是要善做“面子”工作,既要照顾到对方“面子”,还要考虑到自己的面子。最关键的是这种“涂脂抹粉”一定要自然,不留痕迹。

马培之在太监的引领下,不知拐了多少官巷,跨过多少门槛,终于来到了金碧辉煌、侍卫森严的体元殿。只见四十多岁的慈禧太后,脸上虽然涂着很厚的脂粉,却难掩那血亏的面色。西太后先询问马氏的籍贯、年庚以及行医经历的一些细节,然后由太医介绍圣体病况。当时在场的还有京外名医薛福辰和汪守正等人,于是由薛、汪、马三医依次为西太后跪诊切脉。诊毕,三位名医又各自开方立案,再呈慈禧太后。只见老佛爷看着薛的方案沉吟不语,再阅汪的方案面色凝重,此时三大名医莫不紧张,无不沁出冷汗。但当太后看了马的方案后,神情渐转祥和,金口出言:“马文植所拟方案甚佳,抄送军机及亲王府诸大臣。”

众人听罢,心中的石头落地,而马氏更是欢喜。马培之对慈禧太后的病因本来已心中有数,再切其脉,完全暗合产后失血症。马氏在其方案上只字未敢言及妇产的病机,只作心脾两虚论治。而在具体药方上却是明栈暗渡,声东击西,用了不少调经活血之药,此正中慈禧下怀。西太后本来对医药就有所了解,见马培之方案,甚合己意,这是因为医生开的药方要抄送朝中大臣,以做到既能治好病,又可遮掩私丑、塞住众口。马氏的药方正符合这两种要求。而薛、汪两位名医的方案虽然切中病机,脉案明了,在医术上无可挑剔,但免不了投鼠忌器而不中老佛爷的心意。后来,慈禧服用了马氏所开的药,“奇病”渐愈,一年后基本康复。马氏本人因此而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留京良久,并且赏赐极丰。但是此后无论是在京还是返归故里,马培之对慈禧的病根儿始终守口如瓶,因而得以安享晚年。

8.做属下要先糊涂再精明

处深宫之中而能窥天下之变化、人性之真伪,这绝不是像秀才那样,闷在家中只知读圣贤书,而是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令人防不胜防。

当自己的上司非常精明强干时,那么平时的言谈举止都要特别谨慎,不要被精明的上司抓住自己的疏漏之处。虽然上司精明过人,但整天被一群戴着面具的下属围在身边团团转,往往也搞不清东南西北,这时上司就很难窥探出下属真实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