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祖荫
这部《民族音乐随笔》的作者席强,是与我相识、相交二十多年的老朋友。记得1985年秋,他刚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本科不久,即带着他的叔父、敦煌古谱研究专家席臻贯先生的亲笔信来过我家;自此之后,或因学习、或因学术,我们之间就有了较多的交流;1990年他离开学校调到中央民族乐团工作之后,我们仍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我对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我欣赏他热情、谦逊、真诚而质朴的为人,更赞许他刻苦钻研、勤于思考、联系实际和善于总结的治学态度。记得在他刚毕业时,为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锻炼实际工作能力,他除了向前辈学者讨教之外,还主动协助《中国音乐》编辑部承担了不少责任编辑的工作,深得副主编薛良先生的器重,以至于当我想为编辑部增加人手时,薛先生却以“有席强帮忙已很好了”而予以婉拒。他的专业是板胡演奏,由于好学而具有了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广的学术视野,不仅关注器乐演奏,还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以及风格形成等学术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期间写作、发表了许多相关专题的文章;自1996年之后,他先后担任中央民族乐团的乐队队长、副团长、团长,工作的重点转向艺术管理,为提高管理能力,他于2003年和2004年先后到中央党校和中国人民大学“文化艺术管理MBA研究生班”进修、学习,同时结合工作实践又写作了若干具有思考或总结意味的论文。这部文集所收录的主要即是与上述内容相关的文章,它既是作者学术成果的积累,又反映了作者人生经历的成长过程。
收入本书的32篇文章,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器乐文化、艺术管理和对外交流。
第一部分的篇幅多,内容广。涉及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外音乐的比较;民族器乐的文化意味及其审美价值;民族器乐曲的传承与传播;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恩师刘明源先生的怀念。这些文章贯穿着作者对中国民族器乐继承和发展问题的深层思考,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之情。
第二部分的篇幅虽少,但对“艺术管理”这门在我国还是新兴学科的建设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化艺术管理MBA研究生班”硕士学位论文的《民族器乐表演团体的现状与艺术管理探索》一文,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调,详细分析了当今国家艺术院团的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艺术规律之间的种种矛盾;提出要从艺术管理进程入手来探索民族器乐表演团体的市场经营方式、规范市场准入体制、个性化的发展机制、调控管理手段、双向管理模式来探讨它在组织运行中的复杂关系。同时认为引入科学的管理模式就要构建符合民族器乐表演团体的经营方法;“强调管理技术,但要保护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传统,经营管理方式可以变,但所经营的艺术内在规律不可变,否则,我们的传统将会随着经营利益的分配关系而丢掉不可经营的艺术资本。”论文的观点鲜明,提出的许多管理措施对其他艺术院团也具有普遍的参照意义。
第三部分则记述了近十几年来中央民族乐团赴世界各地、尤其是纽约卡耐基音乐厅、维也纳金色大厅、纽约联合国会议大厅、柏林爱乐大厅、荷兰阿姆斯特丹管弦乐团音乐厅等世界著名音乐殿堂演出的盛况。乐团把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民族音乐带向了世界,促进了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五大洲观众则报以热烈的赞美和持久的掌声。作为这些演出活动的策划人之一,席强面对着这种难以忘怀的激动场面,深情地写道:“面对世界五大洲观众对中国民族音乐报以崇高的敬意时,我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能有这样一个培育、锻炼我成长的乐团而感到欣慰”。这是多么真诚的肺腑之言啊!
是的,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应当感谢祖国、人民、学校和单位对自己的培养。深信席强在今后将会以同样的感恩态度更好地工作,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