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维模式决定成败:影响一生的20种思维
25261100000015

第15章 付出(1)

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一定没有回报。

物质上的“收入”是我们所谓的回报,但精神上的“收获”更是无价之宝。

先舍后得

“成功的人”付出的是“种子”收获的是“果实”

在杭州,有个开了15年出租的司机,每天十几个小时漂泊在路上,看遍了千人百态的人间万象。

有时候,他会和投脾气的乘客聊得尽兴,下车的时候还恋恋不舍;有时候,他也会碰到不可理喻的乘客,不管他怎么搭讪都不能换得一丝的其乐融融;有时候,他和乘客都默默无声,车里的空气真让人窒息。

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喜欢自己的这份工作,所以也想做些什么以让自己的工作更让他喜欢。

他自己掏钱给出租车安装了无线网络,当乘客上车的时候,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诉他们密码。即使路上彼此不说话,也不会让人感觉到焦虑。受到了关照的乘客享受着免费的午餐怎能不“吃人家的嘴短”,也主动跟车主搭讪几句呢?双方都因此感受到了快乐,但仅限于感觉上舒服,在前期并没有增加多少收入。事实上,他也没有想到从这个投资中获得收入的增加,他只希望自己的这个努力能换得乘客有一段快乐的旅程。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的收入后来在不断地增加。因为碰到了这么一个认真负责又舍得付出的好人,乘客们在以后用车的时候大多会主动给他打电话,这无形中降低了他的空驶率,既省了油钱又增加了收入。

将一瓢水倒进压井里,就能压出源源不断的水。除了能解决当下口渴的问题之外,还可以将缸盛满水以备不时之需。在饥渴难耐的时候,能将手头的一瓢水倒进压井里而不是喝到肚子里是需要有战略眼光的,而这恰恰正是“成功的人”的一个特质。

“成功的人”知道这个“付出才有回报”的规律,他们舍得播撒“种子”,而不是把种子拿来煮饭充饥。为了达成“心中的梦想”,他们准备好了走更远的路;为了能走到终点,他们做好了长久的打算。基于这份长久之计,他们愿意主动承担目前的代价,以降低未来前进的成本。

“成功的人”遵循春种秋收的规律。他们舍得“一粒麦粒”以收获“一颗麦穗”;他们舍得“一颗麦穗”以收获“一片麦田”;他们舍得“一片麦田”以收获“整垛粮仓”……

“成功的人”在付出的时候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他们在收获之前的时间里默默耕耘。正是在这长长的一段时间里孕育了“成长的基因”,催熟了“成功的果实”。

先得后舍

“失败的人”收获不到“果实”就不付出“种子”

在杭州,某个出租车公司里面还有一位出租车司机,他也开了15年的出租车,他也每天十几个小时漂泊在路上,他也看遍了千人百态的人间万象。

他总是一副不苟言笑的表情、一副看破红尘的样子。当乘客上车的时候,如果人家不主动跟他说话,他一般不主动说话,因为他这样想:你们不对我友好,我凭什么先对你们微笑?

当有同事自己掏钱给车安装了无线网络的时候,他心里想:安装的钱又不能从打车费里分摊,公司也不给报销,我凭什么做这般傻事?一下车,谁也不认识谁了,何必那么关照?

他每天跑在杭州的大街小巷里,搜索着可能打车的乘客,这是他每天唯一在播撒的“种子”,往往在空驶了很长时间之后才可能碰到向他招手喊停的身影。

这15年的起早贪黑下来,他觉得真没有意思。

当资源丰富的时候,也许我们还有风度让来让去;当资源匮乏的时候,我们多数也害怕送出去的东西回不来而让我们感受匮乏。

“失败的人”信奉“不见兔子不撒鹰”。当他们“收获”的时候,并不想“付出”比得到还多。这样的交换习惯给了别人这样的启示——“对于这样的人的付出是不会有大回报的”,之后的交换就越来越少甚至于停止。

“失败的人”得不到机会的时候,很少反思自己的原因,反而坚定了自己“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信仰。他们越发地相信先付出是有可能得不到回报的,所以他们坚持“你给我多少钱,我就帮你干多少活”。

“失败的人”在劳动量下降的时间里,得到的回报在降低。当机会来了,真的要大干一番的时候,因为平素锻炼太少而很难再担大任了。

当他们真的需要兑现承诺的时候,给予(帮助)别人的动作更像在施舍。这个时候,他们并没有在“给”,还是在“要”,要那份自己比别人优越的感觉。

连“种子”都舍不得往地里撒,还想要来年有个好收成?可能连老天都做不到!

方法比困难多

“成功的人”深知付出才有回报所以不断地尝试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多那么一次,“成功的人”就成功了。

为什么我们的思想不滑坡呢?因为我们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有价值,因为我们想要创造出外在的价值。

强大的心脏补给着全身的血液消耗,心灵的力量支撑着身体能走更远的路。我们的付出并不一定能得到回报,但不付出一定不会得到回报。更何况,我们不乞求不劳而获,我们只祈求得到启示,让我们能知道在哪里付出、往哪里前进。

跌倒下去的刹那并没有让我们担心别人的眼光,而是让我们惊醒到:下一次不能再这样前进了。优化了的方法再一次投入了尝试,直到把眼前的障碍冲击得落花流水。

在这个攻城拔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很多的投入,这让我们以前得到的东西又重新失去,但我们不想只是停留在这里,我们的眼睛盯着的是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了给那个宏伟蓝图添砖加瓦我们不会患得患失,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要的是高楼大厦,而不只是储存建筑的材料。

肌肉的频繁运动激发着我们热血沸腾,眼睛里的光芒四射驱散了弥漫在我们周围的失败阴霾,这让我们更容易看到机会,而不只是困难。

真功夫是练出来的。在上台比武之前,他们在台下早就已经是武林高手了。心灵的发动机驱动着他们所向披靡。

虽然不是在爬山,但我们的心中有一座山,那就是目标,它不断地牵引着我们往更高的地方走。

没有突破挑战不是因为困难有多么强大,而是因为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可以更好的方法。

我们不跟别人比,别人的目标未必就是我们的方向;我们只跟自己比,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好一点,就足以让我们能感受到成功。

前进路上的最大困难不是有什么东西挡住了我们前进的道路,而是我们内心是否还依然在自我支持。

困难比方法多

“失败的人”看不到免费的午餐所以舍不得投入

只要思想一滑坡,困难就比方法多。只要多那么一次,“失败的人”就失败了。

为什么我们的思想会滑坡呢?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因为我们相信自己不值得拥有,因为我们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带着这样的一颗心上路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像个白痴一样地缘木求鱼。如果不赶快走,又怕别人说我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因为是被动付出的,所以“失败的人”常常患得患失。他们担心自己付出的成本太高,他们担心自己收获的效益太少。

因为不相信能走到终点,所以走起路来左顾右盼。脚步越来越慢,方寸越来越乱。

从前,有一位爱民如子的国王,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家家安居乐业、户户丰衣足食。深谋远虑的国王担心自己死后,国家不再昌盛、人民不再幸福,所以想总结出一些能确保臣民生活幸福的法则,于是就召集了国内的有识之士来参与讨论。

3个月过去了,这班学者把3本6寸厚的帛书呈给国王:“国王陛下,全天下的知识都汇集在这3本书里了。只要我们的臣民悉心研读,就能确保他们的生活无忧无虑了。”国王不以为然:“我们的子民每天都忙于经济建设,哪有时间像你们那样搞科研?继续研究研究,一定会有更好的法则!”

2个月后,3本书简化成了1本书。国王还是不满意。

1个月后,学者们只呈给国王一个纸条,国王看过之后非常满意:“很好很好,只要我们的子民真正奉行这样的智慧生活,就一定可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了。”之后,重赏了这班学者。

那张纸上写的是什么呢?只有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等到路上所有的绿灯都亮了的时候,再加大油门似乎是很安全的,但他们很少能等到可以让自己全力以赴的机会。见到回报再出手的习惯,让他们越来越少有出手的机会了。他们不知道:总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之前的代价总比之后的小。

“失败的人”在出发之前,就已经失败了。

屡败屡战

“成功的人”想让自己成功所以前仆后继

上帝在闲暇无聊的时候,顺手捏了几个泥人,并对这些泥人说:“如果谁能走过我指定的河流,我就赐予谁一颗永不消失的、金子般的心。”泥人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做这样的尝试,因为大家都知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终于有一个很小的泥人站了出来,而他的身边却传来疑惑的声音:

“泥人怎么能过河呢?你别做梦了!”

“你将被鱼虾吃掉,连一丁点儿都不剩!”

“就你这身段,一进去就没了!你知道肉身一点一点消失的感觉吗?”

……

上帝说:“这可是你自己的选择!”

这个不想一辈子只做泥人的小泥人坚定地说:“对!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他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也准备好了经受眼前的考验。

小泥人来到河边,犹豫了片刻,又鼓足了勇气。双脚踏进水中的那一刹那,一股撕心裂肺的苦楚遍布了他的全身。他感觉到自己的脚在慢慢地融化,一点一点地离开了自己的身体。流水围着小泥人徘徊,蔑视着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小泥人并不在意这样的表情,满眼是河对岸的美好未来。他是为了这个而上路的,他知道:上路是为了走到终点,而不是为了一直在路上。

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一点一点地消失着,他突然明白了,自己连后悔的资格都没有了。如果就此退回到岸边,就将一辈子残缺地活着。他想要美好的生活,他想要属于自己的世界,他坚持着不断地往前走……

在我们追求梦想的坚持中,有时候不是因为我们坚强,而是因为我们别无选择。在这个时候,我们最大的资本就是一颗“勇敢的心”。

并不是每一次的冲锋都能克服困难,“成功的人”也时常跌倒,不同的是,他们没有放弃自己“值得拥有”的尊严,一次又一次地从地上爬了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往前冲……

当他们往前冲的时候,并不觉得自己失败了。只是认为自己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他们爬起来往前冲的那个时刻正是为了把下一次变成最好的一次。每次所谓的不顺,几乎总能让“成功的人”找到可以再试一次的方法。这样的失败反而成了成功之母。

即使失败了,也是成功地失败了。

屡战屡败

“失败的人”不想自己失败所以重蹈覆辙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悬殊,但国民党部队的数量越打越少、共产党的军队却越变越多。最后,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而国民党则萎缩到了台湾一隅。

当初主动发难的一方应该不会是为了失败而挑起内战的,但是屡屡败北的土崩瓦解又能给到我们怎样的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