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倒掉鞋里的沙—小毛病大问题
25326200000016

第16章 生活在此处(2)

6.保持爱的纯真

世界上永远不会没有爱情。

真正的爱情是一条浪漫的河流,爱情的男女双方只能顺流而下,违背爱情,就会给双方造成很大的痛苦。

爱情的智慧就是顺应感情的发展,而不是斤斤计较什么名利、地位和金钱、权力,考虑门当户对,考虑家庭背景,而不考虑你爱的这个人,那不是智慧,那只是一种小市民意识,或者是一种传统的偏见。

梅和成是中专同学,那时班里的同学都在混日子,可梅宿舍里的同学却是清一色的爱学习者。第一年梅就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度过了。到了第二年的时候,梅突然发现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了,猛一抬头,才发现,原来她们都投入了男朋友的怀抱里了。

就在梅准备平静地迎接中专的最后一年时,丘比特的爱箭偏偏射中了梅,使梅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就匆匆地被一个男孩关心、呵护着,他就是成。当梅清醒过来,决定自己不要做“凡夫俗子”时,便总是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疏远他,可他总视而不见。梅病了他请假出去给买药;梅心烦的时候,他陪着聊天,逗梅开心……梅精心设置的防线终于崩溃了,最终还是投入了他的怀抱,认真地接受他的爱,他的关心与呵护。

成是个正直幽默的男孩子,他的正直幽默总能让梅心悦诚服,他的付出也总让梅有种无以为报的感激。从此,教室中留下了他们共同学习的身影,校园的林荫道上洒满了他们相依相偎的足迹,这样的日子虽然很美但不长,谁心里都明白,梅马上就该面对毕业的残酷现实了。

离别的日子丝毫没有因为他们的痛苦而晚来一天。就这样他们分别了,带着彼此无尽的牵挂,带着彼此无声的思念,带着彼此不舍的泪滴,分别了。

接下来便是初涉社会的艰辛,面对社会的险恶,世态的炎凉,人际的复杂,梅突然觉得自己真的不知所措了。

后来梅辗转地换了工作,新的工作一切都得从零开始,这又使梅的日子充实了许多。有一天,明突然来找梅,给梅送来一封信,看着他一脸茫然,梅实在是想不出谁会给她来信,怎么会寄到原来的单位?梅一脸的疑惑,接过信,梅一眼就看到右下角的署名,是成的信,梅又惊又喜,手颤颤地拆开信。信很短,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无奈,他让梅放弃他,理由是他家里很穷,不希望梅跟他受苦。看完信,梅一下子跌坐在椅子上,趴在桌上放声哭了起来,完全忘了明的存在和周围同事惊讶的目光,直到明手足无措地过来哄梅,说“别哭了,这么大,还像小孩子,看其他同事笑话你。”梅这才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不只有梅和成两个人存在。

接下来便是梅一段痛苦的无法自拔的日子,梅整个人就像傻了似的,每天饭只吃几口,水一天也不喝一口,只要一停下工作就是坐着发呆。

梅决定听一次命运的安排,决定同另一个和他处得的很不错的男同学联系一下,如果成现在已有了女朋友,就不再打扰他,就让他成为记忆深处一段美好的回忆吧。

也许真的是命运的安排,那位同学告诉梅,成根本就没有女朋友,因为他说他忘不了梅,他依然深深地爱着梅。听到这些,梅不顾一切地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当梅神奇般地出现在成面前的时候,他整个人愣了,在疯也似地拥住梅的同时,彼此早已泪流满面,但梅的心却在笑,因为梅知道这次成功了。

成的家真的不富裕,他也只有一份很普通的工作,没有太高的收入,但梅已经满足了,因为他们相信“只要真心相爱就可以战胜一切”。

爱一个人是合理的,其基础是尊重他人,而不是盲目的热情。这并不是说热情不重要。但是,如果我们的爱情既包括好感,又有热情,那它比单纯受热情驱使的爱情要强大得多。

在这里,一切物质的、功利的爱情都相形见绌,梅和成的爱情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们是真心相爱,是纯洁的,不受物质利益、功利色彩影响,如果爱情中掺加了那些不纯洁的内容,那就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稍有一点外部的影响就会土崩瓦解,各自东西。

惟有牵引前行的爱之旅程才会更充实、更温馨、更浪漫。但牵引的动力不能只是金钱、容貌、权力,更多的还是真情。

7.你的错

知道吗?他今天之所以会这个样子,都是你娇惯的结果。

常听女人这样抱怨:“我家的那位太懒了,什么都不做,结婚这么长时间,厨房里的油盐酱醋放哪儿都不知道。”或者是:“我家那位太自私!我生病了,他都不知道给我买点药,晚上还和朋友出去玩到半夜才回来。找他,我算倒了八辈子的霉。”这些牢骚满腹的女人不知道,男人不好,并不都是他们的错,许多时候是女人把他们宠坏了。

一旦女人结了婚,把一颗心交给一个男人,她极容易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全部柔情奉献出来,沉醉在爱情呵护中不能自拔。女人的幸福把她自己淹没了,她的爱也把男人淹没了。在这种包含着母爱成分的柔情的包围下,男人真的就退化成了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乖戾粗暴,不讲道理,这是女人们始料不及的。

爱需要技巧。可许多女人并不懂得这个道理,在她们那里,任凭感情的野马驱使,理智降到了最低点。女人如果爱上某个人,便会不顾全家的强烈反对,宁愿抛弃一切跟所爱的人远走天涯;女人如果恨起某个人,宁愿一辈子不和他见面,不和他说话,甚至会做出过激举动,全然不计后果。女人从来不懂得爱也需要克制的道理。

爱是一种能力。你在付出真爱的同时,还得有意识地培养他爱你的能力。在你疲惫的时候,让他给你沏杯茶;在你生病的时候,让他陪你去医院;在日常家庭琐事中逐渐培养起他关心你、体贴你的习惯和意识。反之,如果你总是什么都不让他做,他就会把你的付出看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认为家里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稍微有什么令他不满意,他就会大发脾气。这时你再跑回娘家哭诉、到婆家告状,又有什么用?一个人一旦被惯出毛病,要改就太难了。

爱可以排斥理性,但生活却一定要有理性。女人啊,千万不要一边抱怨丈夫,一边又娇惯丈夫。把握住爱的尺寸,做一个能驾驭自己感情烈马的好骑手,在温馨的感情世界里尽享做女人的快乐甜蜜吧。

同样道理,有的男人百般呵护自己的娇妻,也会惯出一身毛病,而让自己大尝苦果。

有人说,婚姻是双方秉性、情趣的融合,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修改和塑造,但听了以上的报怨,你是否有所觉悟呢?偶尔雕刻一下对方,生活也许就会换个样子。

8.对孩子说“不”

家长有时是很不负责任的,他们没有勇气对孩子说“不”,是因为他们手头还有没有完成的工作。他们为了避开孩子们的捣乱,就满足了孩子们无理的要求。可是当我们以后发现孩子们一系列的坏习惯之后,并没有意识到正是我们自己的放纵行为提供了他们坏习惯滋生的土壤。

“我要吃泡泡糖。”三岁的胖胖嚷嚷着。这个时候妈妈正在忙着洗衣服,说:“上次不是告诉你了,你不能吃,你总是把泡泡糖咽到肚子里,或者是随便乱扔。”胖胖走过来,大叫“我要吃”,并使劲拽着妈妈的衣袖。然后她使劲地在地上跺脚,并把妈妈的衣服都扔到地上。“好了,好了,给你。”忙碌的母亲无可奈何地给胖胖递过去一块泡泡糖。

四岁的泡泡和妈妈一起去玩具店。“你喜欢什么?”妈妈问他。“我要那个。”泡泡指了指一个塑料制成的“动力别动队”的长剑。妈妈知道这把剑是电视“动力别动队”里的武器。“不,泡泡,你有了那个会天天学电视里的画面,和其他的小朋友打架的。我们挑点别的玩具吧?你看积木怎么样?”可是泡泡开始大嚷大叫,“我就是要那个、那个,别的什么东西我都不要。”周围的人都在看他。妈妈不好意思了,只好说:“别叫了,小祖宗,拿上吧,走,我们去交钱。”自从有了这把剑,小泡泡天天在家里学着电视里的场面,喊杀啊,冲啊,有时还把小朋友当成敌人,乱比乱画打一通。妈妈一点办法都没有。

许多孩子还有可能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用破坏的行为来表示他们的不满。家长首先应该做的是维持秩序,而不是屈服于孩子们的压力。如果没有勇气说“不”,不及时制止他们这种无休无止的行为,不纠正他们的这种想法,很容易使孩子们产生这样一个认识:只要给爸爸妈妈捣乱,就可以满足自己的要求。

还有的家长没有勇气说“不”,是因为怕孩子生气,在大庭广众面前撒泼打滚,给自己丢面子。这个时候家长们常常采取包容的态度,不能坚持自己的立场,即便明知这样做的后果如何,也还是会满足孩子的要求,以避免麻烦。其实没有什么原因使大人们必须给孩子买他们喜欢的、想要的每一个玩具。商场里以及玩具商为了赢利,总是设计一些让孩子们喜欢的冒险性强的玩具,但它们不一定有教育意义,有的甚至是一些教唆孩子产生破坏性行为的玩具。没有必要每次都给孩子们买玩具,这样会惯坏了孩子,让他们以为要玩具是他们的权利。或者孩子会认为,如果不买就闹,一闹什么都有了。

关心孩子是很重要的,但不是一味地满足。要培养孩子们自己管理情绪的能力。但是我们做家长的常常只是对孩子糊涂地爱,在孩子的无理要求下步步退让,坚守不住原则的阵地,这样反而会害了他们。我们时常都会有这样的错觉:以为孩子长大了就能自然而然地控制他们自己的情绪。这其实大错特错。世间有什么魔法可以在长大的一瞬间突然改变孩子们的恶品性呢?没有这样的魔法存在,我们作为家长,不能因为怕眼前的麻烦而把这些问题全部堆积到明天。

对待孩子的无理要求,不要怕麻烦,不要怕没面子。你今天对孩子说了“不”,孩子明天就可能少走一段弯路,多明白一个道理,所以,不要吝啬“不”。

9.走不出心里的圈

每个人也许都会有自己的小圈子。在这个范围内是自己熟悉的事物,是自己的安全区域。自觉不自觉中,像一只背着壳的蜗牛,动不动就把脑袋缩回去。

有的人有一种习惯:每天翻阅相同的几份报纸杂志,他们从来不接受任何不同的观点。在一次科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这种人进行了这样的心理试验。他们请一个政治立场众所周知的人阅读一份报纸的社论。社论的开头的观点与他的观点吻合。读到一半的时候,社论的话头突然一转,观点突然来了一个180度的急转弯,通过暗藏的摄像机,研究人员发现这位读者的眼睛突然转向该版报纸的另一部分。这个思想僵化的读者甚至不愿意考虑一个不同的观点。

只是接受一种风味的菜肴,便不懂得其他风味菜肴的好处。有的人习惯一口咬定“我这个人口重,喜欢吃味浓的食物”。于是他们在清淡的食品端上桌的时候,从来都不会考虑去夹一点,尝尝看。他们的心目中只有这么一种观念:只有味道重的东西才好吃,味道清淡的东西不好吃。这只能算作是过去经验的一种惯性,而永远不会成为真理。记得一个电视剧中的男主人公说不喜欢吃榴莲,其实只是因为这种水果从外表上看上去很丑。但是当他有一天吃了剥去皮的榴莲以后却大声称赞:“这是什么水果,给我再来一个。”榴莲味道没有变,只不过把皮剥去立刻就变成了好吃得不得了的东西。

人一旦暗示自己喜欢某种东西,便会努力说服自己放弃其他的东西。可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去尝一尝,我们又怎么知道不好呢?所以一个不会变换口味的人不可能成为美食大师,因为他从来不去尝试了解更多可以吃得香的东西。

上帝要造两个人的目的就是要使其中一个不寂寞。长久的,只在自己的心里游泳的人必然要生思想上的“锈”,要保持一颗弹性的心,听听不同的声音。

10.丁丁的大苹果

一个叫丁丁的孩子,从小就在家里受到尊老爱幼的训练。比如每次买回苹果来,家长都要让丁丁效仿孔融让梨的故事。丁丁可谓训练有素,他每次都要拣最大的苹果先给奶奶吃,奶奶照例每次都夸赞一番:“丁丁真孝顺,好孩子,奶奶牙不好,你吃吧。”接下来是爸爸和妈妈,都有不吃大苹果的理由。最后,丁丁抱着那个最大的苹果独享去了。一个实在算不上什么的苹果,把这一家逗得其乐融融。

有一天,爸爸的上司来家里玩,懂事的丁丁立刻去果篮里找来一个大苹果,送给客人吃。姐姐和爸爸妈妈见了,个个乐开了怀。那上司也说:“你们家的孩子真不错。”虽说这位上司最不喜欢吃苹果,但出于对丁丁礼貌的尊重,他还是接过了那只大苹果。不料,他刚咬一口就惹来了麻烦,只见丁丁愤怒的用手指着客人说:“你为什么吃这最大的苹果?你太嘴馋了!你太不要脸了!你太恶心了!”那位上司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弄得不知所措,咬在嘴里的苹果咽不是,吐不是,一时间令他尴尬不已。怎么会发生这种不可理喻的事?

丁丁还在伤心呢。这最大的苹果,历来是虚晃一枪,最终要回到他的嘴里去的,他这次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再说也从没遇到过这种事,于是跟客人急眼了。丁丁的父母自然是尴尬万分,也惊恐万分,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会发生这一切,于是赶紧向上司解释,说这大的苹果向来是谦让一番,最后必定是要还给丁丁的。那位上司深深地“哦”了一声,说我还有事就先走一步了,竟然是踉踉跄跄出得门。那位上司回到家,触景生情,见了苹果就伤感,不住地自言自语:“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呢?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