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古代军事典籍
25346600000015

第15章 《三略》

(一)黄石公与《三略》

《三略》又名《黄石公三略》,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北宋时期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关于黄石公其人,据传言是秦始皇时期的五大隐士之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秦末年间,张良为报仇,曾经派人刺杀秦始皇,结果行动失败,隐居邳下。一日闲游,在桥上碰到了一位老者。老者见他过来,故意把鞋扔到了桥下,让张良给他捡回来。张良开始很气愤,不过看到老人的样子,又觉得不忍心不帮忙,于是下河帮老人把鞋子捡上来。这时老人又让张良帮他把鞋穿上,张良一想反正都捡上来了,就帮他穿上吧。这时老人笑了。走了一段路,老人又返回来,对他说:“孺子可教也,五天之后的黎明,在这里等我。”张良觉得老人并非常人,于是跪拜辞别。五天之后,张良来到桥上,没想到老人早到了。老人对他说:“和老人相约,怎么能迟到?五天之后再来吧。”说完就走了。五天之后,张良起早来到桥上,没想到老人又先到了。老人非常生气,又约好五天之后相见。这一次,张良半夜就到了桥上等待,没过多久,老人也到了。老人看到他提前来了,高兴地说:“做人就应该这样。”然后,从衣兜里掏出了一本书对他说:“看了这本书,你就可以作君主的老师了。再过十年,战事就会兴起,十三年之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黄石是我的化身。”说完,老人拂袖而去。张良如获至宝,天亮后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本兵书。十三年后,张良随刘邦路过济北,见到了黄石,收回家中供奉。张良死后,与黄石合葬在一起。

这个故事给《三略》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

后代对于《三略》的作者,向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隐士黄石公所作,有人认为是周代姜太公所作,也存在其他说法疑是后人假托其名所作。这本书可谓之经典,历来影响很大,因此大家对黄石公也颇为崇拜。到了宋代,托黄石公之名的伪书大量涌现,反映出不同时代的不同思想,为后人研究古代兵法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二)《三略》的影响

《三略》一经问世,影响巨大,其中很多军事思想都值得后代兵家学习。因此,出现了大量注本。有宋施子美的《三略讲义》、明刘寅的《三略直解》等。

《三略》在中国的影响之大,使得它在海外也赢得了一定的地位。早在唐昭宗以前,《三略》就已经流传到日本,日本现存的古体手抄本和刻本的《三略》很多。早期只有少数人方可一见,后来才广泛流传,而且目前最早的《三略》版本保存在日本。随着《三略》的影响不断在日本扩大,再加上流传时期正赶上日本战争频繁时代,因此,很多日本军事家也对《三略》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一时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山鹿高祐的《三略谚义》、《三略要证》、林道春的《黄石公三略评判》、若山直昌的《三略句解》等。

(三)《三略》的内容

1.卷上上略

将帅治理军队,必须使英雄依附于他。与士卒同喜好,就不会有不成功的事业。与士卒同憎恶,就没有打不败的敌人。君主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得民心。国破家亡是因为失民心。

《军谶》上说:“柔能制刚,弱能制强。”刚柔得当,强弱适宜,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作战要随着敌情的变化来改变谋略,不要预先就规定战术,这样就可以安定四海。

《军谶》上说:“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掌握“刚柔强弱”的配合,就能立于四海之内。

治理国家要倚仗贤士和民众。将贤士看做心腹,把民众看做四肢,骨节之间相互配合,一切就能顺其自然。治军和治国的要点是体察民心。“危者安之,惧者欢之,叛者还之,冤者原之,诉者察之,卑者贵之,强者抑之,敌者残之,贪者丰之,欲者使之,畏者隐之,谋者近之,谗者覆之,毁者复之,反者废之,横者挫之,满者损之,归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脱之。”获得坚守之地要守卫,获得险要之地要堵塞,获得难攻之地要屯兵,获得奖赏要分给士卒,获得土地要分封给有功之臣,获得财物要分给众人。要时刻观察敌人的动静,做好防御工作,并伺机攻打。作为君主要爱护子民,不误农时,减轻赋税,减少徭役。民众是国家的根基,民众依附,统治就可以实现。另外用兵之道还在于重礼厚禄。

《军谶》上说:将帅立威在于号令严明。要言出必行,赏罚分明。将帅身先士卒,就可以号令天下。君主要重视贤明的人,不怀疑他们的谋略。将帅的计谋要保密,使间谍无计可施。士兵统一,军队就可以团结一致。迅速攻敌,就可以使敌人措手不及。“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用兵打仗要先施恩于百姓。作战之前要先考察敌情。军队之内要防止百官结党营私,防止豪门贵族相互勾结。君主要重用贤人,避免奸臣掌权。

2.卷中中略

三皇不用言论而使教化流于四海,五帝时期,君臣让功使教化流于四海,三王以道制人,百姓信服。到了五霸时期,用礼信结交豪士。而一旦礼信不足,就会秩序混乱。

《军势》上说:将帅在外要有主见,不能全靠君主来命令。对于智、勇、贪、愚之士,要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来使用。不要使能言善辩之人极言敌人的优点,会动摇军心。军队中禁止占卜。重用义士不能用财物,义士不为不仁的君主死,智者不为愚昧的君主效力。

君主要以德治国,无德就会遭致群臣叛变,军队涣散。大臣无德,会使国家衰败。圣人治理国家,观察盛衰,揣度得失,而后设立制度。用心谋划以击破嫌疑,用奇兵破敌之阵。圣人能够体察天道,贤士能够观察地理,智者能够效法前贤。因此《三略》是为世道的盛衰而作。“‘上略’说明要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故人主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改。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战争一旦结束,将士们班师回朝,此是君王存亡的关键。要通过爵位削弱将领的实力,通过分封土地来夺得他们手中的兵权,这是霸主的谋略。

3.卷下下略

能够救国家于危难之间的人,就能保证国家的安全。能够攘除天下忧虑的人就能够享受天下的快乐。因此,广布恩泽于民众,就可以使贤人依附;广布恩泽于万物,就可以得到圣人的帮助。贤人归往可以使国家富强,圣人归往可以使天下统一。贤人从政,使人身体服从,圣人从政,使人心中信服。要想让百姓行为服从命令,就要教之以礼;要想使百姓从心理信服,就要教之以乐。用乐来愉悦人民的心情,使他们和谐统一。

凡是努力扩张领土的君主,就会荒废治理,只有努力广施恩泽,国家才会强盛。能够保全自己财产的君主,能够得到安定,贪爱别人财物的就会有所损失。教育别人要从自身教育开始,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天下的归顺。道、德、仁、义、礼,五者要融为一体,结合使用。君主要善于识别贤愚,舍弃近处的愚臣,远求贤士来帮助自己。要奖赏好人,惩治恶人,国家就能安定,从而很多贤人会归顺。

君主和将领颁布法令,要以施善顺民,惩治恶人为主,上下才无怨。对待清白之士,不能用高官厚禄使其服从。对待节义之士,不能用严刑拷打来威胁。施礼以聘请清白之士,讲义以招纳节义之人。

圣明的君主出兵,并非所好,而是要“诛暴讨乱,以义诛不义”。君子的行为要时刻符合道义。要亲近贤臣,远离佞臣,否则会招致祸患。为有利于一人而伤害百人,百姓就会逃离城郭,有利于一人而伤害万人,国家就会面临离散。如果除去一人而利于百人,百姓就会仰慕恩泽。如果除去一人而利于万人,政治就不会散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