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司马懿吃三国·珍藏版大全集(共5册)
25408000000175

第175章 建奇功,遭外放(1)

神秘的“观风巡检”

司马懿这一次代表曹丞相东曹署奔赴四方州郡“观风巡检”,做得非常隐秘低调。出行之时,他只带了王昶一个属吏和十名侍卫、仆隶,轻车简从,素服朴装,让人一看还以为是哪个致仕官员告老返乡了。

他们一行出了许都,既没有北上幽州,也没有西去凉州,而是东奔庐江郡而来。王昶初时有些惊诧,这庐江郡在四方州郡之中,不过是毫不起眼的一个小郡,全城百姓最多不过八万户,每年供给朝廷的粮赋数量也排在末后。司马大人却第一个选中了它进行“观风巡检”,当真有些不可思议。但惊诧归惊诧,他也只得随了司马懿同行,并不多言。他相信,司马大人这么做必是有他这么做的道理,只是自己身为属吏琢磨不透罢了。

到了庐江郡,王昶才真的知道了这里的情形有多辛苦。且不谈城中集市里交易的百姓稀稀疏疏的,便是街道两边稍稍看得进眼的房屋也没几间。他心底细细一想,这庐江郡与江东逆贼孙权接壤,离战火也太近了,又怎能富庶繁荣得起来?

他正在思忖之际,耳畔里只听得车轮辚辚响动,马车终于来到了庐江府衙门前停下。他先掀开了车帘往外一看,立时便怔住了。只见那府衙破旧得很,两扇脱了漆的木门,一面结满了蛛网的匾额,两座缺腿少爪的青石狮,几堵被火烧得黑炭似的墙垣……看起来就像遭了洗劫的大户屋宅,狼藉得不堪入目。

“这……这里怎么成了这个样子?”王昶不禁失声叹道,“庐江郡虽是近邻江东孙权之境,难免战火之殃,但也不应颓败到这般地步啊!这里的太守高柔,真不知道是怎么样保境安民的?”

司马懿也应声探身出来认真看了一看,却又坐回到车厢里,沉吟了片刻,向王昶冷冷地吩咐道:“你且下去向他们通报一声,再瞧他们到时候会怎样说。”

王昶闻言,应了一声,跳下马车,疾步直往那府衙门口而去。

就在这时,但听得“吱呀呀”一阵户枢转动的声响,那两扇破旧的大门缓缓推了开来,庐江太守高柔和手下一班差役、胥吏,已是满面堆笑大步迎出。

“哎呀!王公子、司马大人!下官昨日才得到丞相府里的公文,通知你们东曹署近期将来本郡观风巡检……”高柔趋步到王昶面前,拱手施一礼,又来到司马懿乘坐的马车前,朝车帘里弓着身子,呵呵笑道,“难怪高柔今天一大早起来左眼皮跳得厉害,原来是你们这两位贵人大驾光临了!下官实在是有失远迎——你们来得好快啊!”

隔了片刻,马车车帘倏地往上一卷,便见头戴高冠,身着玄袍,一袭官服打扮的司马懿端着一派钦差大臣的姿态,满面庄敬之容,缓缓下了马车,站到了高柔面前。

不知怎的,司马懿就在那坝地当中那么一站,举手投足之际便有一股莫名的沉峻雄岸之气,犹如凛凛劲风一般直向高柔和他手下的胥吏、衙役们横卷过来。

高柔也算是和司马懿多年相识的熟人了,今日一见他这举动、这气势,竟是禁不住在心底里暗暗倒抽了一口凉气,噤了片刻,不由得又舔了舔嘴唇,凝了凝心神,正欲开口作声,却见司马懿微一抬手,从他身畔昂然而过。司马懿的双眼盯着府衙的那些旧门残垣,缓缓走近了,默默地细看了一遍,然后回转身来,肃然向高柔说道:“昔日大禹将拯天下之大患,故而先卑其宫室,俭其衣食,以此终能平定九州,收服华夷。高太守与诸君悠然端坐于这残垣败壁、陈门旧匾的府衙之中,治理庶事,不以为苦,莫非是想效仿大禹圣君一样‘卑其衙室,俭其衣食’?但不知尔等此举此为终能平定江东,降伏诸逆乎?”

高柔听出了司马懿此番言语之中所含的深深讽刺之意,不禁面色窘得一片通红,张了张口,正欲答话。司马懿显然是没有耐性听他分辩,又冷然开口道:“本座记得,自建安十四年以来,朝廷几乎每年都要给你们庐江、扬州、夏口、襄阳等近邻征战之地的州郡拨有一笔修缮城垣衙门的款项——你们将它花到哪里去了?哼!莫非是尔等妄生贪念,上下其手,沆瀣一气,竟将这笔款项私分贪墨了?”

“司……司马大人!您……您这番话可真是冤杀下官了?”高柔一听司马懿这话来得凌厉,吓得汗流满面,急忙弯下腰来诚惶诚恐地说道,“这些年来,朝廷确是给我们庐江郡拨来了不少修缮城垣、衙门的款饷。下官等人虽然未曾将它们用来修缮城垣、衙门,却是不敢将它们贪为己有。请司马大人明鉴,下官等将这些款项用到了另外一些更为利国利民的地方……”

“哦?你们把它用到了什么地方?”司马懿双目紧紧盯着高柔的表情不放,缓缓逼问了上来,“擅自挪用朝廷下拨的款项,亦是有违大汉律令……”

“司马大人有所不知,下官是将朝廷拨下的修缮城垣、衙门的款项,用来兴建了几所‘劝学堂’。”高柔此刻已是稳住了心神,脸上惧色渐渐淡去,身形一躬,侃侃道,“司马大人,荀令君曾言:‘昔舜分命禹、稷、契、皋陶以揆庶绩,教化征伐,并时而用。及汉高祖之初,金革方殷,犹举民能善教训者,叔孙通习礼仪于戎旅之间;世祖光武帝有投戈讲艺,息马论道之事,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今曹公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使干戈戢睦,大道流行,国难方弭,六礼俱治,此姬旦宰周之所以速平也。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诚孔圣述作之意,显制度于当时,扬名于后世,岂不盛哉?若须武事毕而后制作,以稽治化,于事未敏。宜集天下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下官认为他所言极是,便将兴办‘劝学堂’当作了全郡的头等大事。再加上我们庐江郡距离江东逆贼孙权太近,战事一开便遭殃及,所以这衙门往往是毁了又修,修了又毁,不知浪费了多少款项……后来,下官一咬牙,也顾不得许多了,干脆也不再修缮这衙门了,节约下了这笔款项就建了几所‘劝学堂’……”

“是啊!是啊!请恕下官无礼。且让下官也来献进几句,”这时,高柔府中的那名郡丞也小心翼翼地凑上来插话为自己的上司开脱,“大人们来的时候走的是城东大街,所以有所不知。高太守支持兴建的那几所‘劝学堂’就修在城西。啧啧啧!您去视察一下就知道了,那几所劝学堂修得巍峨壮观,好生气派!那横梁、柱子、门窗、全是上好的楠木做的!里边又亮敞又明亮,刚竣工时便有二十八位博学之士应邀前来入驻讲学,眼下共招了三百多名学生就读……全庐江郡的老百姓都纷纷称赞高太守办了一件惠及千秋的大好事呢!”

“呵呵呵……好你个高柔!原来你把款项挪来兴建了劝学堂!你照着荀令君这一番治国良言去做,自然是毫无瑕疵的了。”司马懿静静地听着,此刻方才慢慢霁和了面色,稍一沉吟,忽然向着高柔躬身一礼,歉意深深地说道,“既是如此,本座错责于你了!望你原谅!”

“啊呀!司马大人真是多礼了!下官怎么担受得起?”高柔见状急忙“扑通”一响跪在地上,不敢接下他的致歉。司马懿急忙跨前一步,伸手扶起了他。二人相视有顷,都哈哈大笑起来。

顿时,全场的气氛为之一松,大家的心情便如雨后天晴一般亮堂了起来。

夜灯初上,高柔本也知道司马懿亦是精通儒学的高手,便兴冲冲带了几本古籍,到司马懿下榻的驿舍前来拜访求教。

宾主分座坐下之后,司马懿笑吟吟地对高柔说道:“高君,今日在大庭广众之下,本座对你严词厉色,亦是职责所在,迫不得已,还请你多多谅解。”

“司马大人说哪里话?东曹署代表曹丞相前来四方州郡观风巡检,”高柔急忙谦虚之极地答道,“下官自然会像尊敬曹丞相一样尊敬你们的。无论你们如何督责下官,亦不过是如同严父训斥幼子,终归是为我们好。下官岂敢忤逆?又岂敢怨望?”

司马懿听了,暗暗点头,心道:今日严词教训高柔,用意本是为丞相府立威。而高柔亦非碌碌之辈,大概也是猜到了自己的用心,才在众人面前装得极为谦逊,配合自己演了这一出“双簧戏”。看来,这高柔不愧为一个随机善变,通达时务的人才,倒是值得一用。

一念及此,司马懿便呷了一口清茶,微微眯起了眼,若有心似无意地说道:“高君,你兴建劝学堂,延揽贤士儒生的教化之功,本座返回许都之后,自会奏明丞相褒奖于你的。不过,今夜,本座倒想和你谈一谈题外话,你可情愿否?”

“请司马大人明示高见,下官洗耳恭听。”高柔听了,顿时心花怒放,急忙拱手答道。

司马懿面色一凝,将手中茶杯轻轻放回到桌几之上,沉吟了片刻,才悠悠地叹道:“如今天下大乱,群雄竞起,征战不休。司马懿一路巡来,但见沿途千里平原,白骨遍野,城郭皆为废墟,百姓陷于沟壑,孤幼哭号流离,令人为之酸鼻。你我本是儒士出身,心系苍生,也只盼着上天降下命世之英,拨乱反正,还天下一个太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