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被贬密州时所作。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
“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高寒难耐,不可久居。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换头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
词人无理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展示了天上与人间、理想与现实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典型地体现出了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