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经楚辞鉴赏辞典
25423300000110

第110章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然而在古代学者的解说下,却给其套上了一个刺字,如《毛诗序》云:“《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陈奂《诗毛氏传疏》亦曰:“此亦刺康公诗也。”从诗的内容看,并无刺的意味。

理解这首诗,则需要先了解这首诗产生的时代背景。据今人考证,周幽王十一年,周王室起内讧,戎族趁机入侵,攻入镐京,周王朝大部分土地沦陷,而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这首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全诗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章五句。每章首句均以“岂曰无衣”问起,然后以“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作答,以慷慨豪迈的语气,表现当前齐心协力,一致对外的团结精神:谁说我们没有军装?与你同穿那长袍!与你同穿那内衣!与你同穿那战裙!在这一问一答的句式中,同时也饱含了对入侵者的愤怒。而人心汇集了,现在需要的就是精良的作战武器了。下两句“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矛戟)(甲兵)”写的就是君王发兵去应战,戈、矛、戟、铠甲与兵器等就应该在战前修整好!这里所说的“戈矛”“矛戟”“甲兵”并不是单纯的罗列兵器,而是在强调备战的重要,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备战场面。最后一句“与子同仇(偕作)(偕行)”则将战士们的同仇敌忾、奋勇抗敌的情绪表现出来了!

秦人尚武好勇,在这首诗中反映为以气概胜,诗中抒发了强烈的参战意识和昂扬的战争情绪,虽经历几千年,但慷慨之气永存。诵读此诗,读者仍为诗中那火一般的激情所感染,无怪乎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