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制的崩溃:辛亥革命百年史话
2546300000017

第17章 科举曾成就诗词歌赋

不过这个招贤的呼喊声,终于在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结束后,由一个惧怕夫人的隋文帝拉开了科举的序幕及其盛世的到来。所谓科举,即用考试的办法分科举士(士科,即进士,是继隋文帝之位的隋炀帝设置的,分科取士则是从唐代兴起的,分进士、秀士、明法、明算等),故称科举,国家通过这样的考试来选拔政府官员。唐宋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如有则掌故可以说明当时确是凭诗应试的。

唐朝进士侍郎李播病时,有个李生持诗求见,由家中子弟代为接见。李生留下诗卷走后,家人把诗卷给他,李播看后惊异道:“这是我当年应举时的试卷,只是改换了姓名。”

一日,李播派弟子去诘问他:“此诗真是你写的?”李生脸色顿变,但说:“的确是我平生苦心写的。”弟子说:“此诗是我家大人当年应试的诗,请不要再谎称尊作了。”

李生见识破真相,才承认说:“是我二十年前在京城书摊上用百钱买来的,很对不起啊。”弟子回来转告老师,李播苦笑道:“这个秀才无非是穷困的原因,实在可哀呀。”

其实,这就是相当于现今所谓的“剽窃门”和“抄袭门”。看来古已有之。

另一应试的掌故例证是我们熟悉的《阿房宫赋》的作者杜牧。

那是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杜牧当年到东都洛阳赴举时,崔郾侍郎为主考官。三署公卿皆会聚长乐传舍,冠盖之盛况空前。

太学博士吴武陵也乘驴而到,崔考官不禁暗自惊讶,起身相迎求教。

吴博士说:“侍郎为皇上挑选才俊,我怎能不略尽绵薄之力呢?前些时,我偶然遇见数十个太学,扬眉鼓掌地读一篇文章,原来是进士杜牧的《阿房宫赋》。这人真是大才子呀!侍郎官事情繁重,恐怕没空阅览。”说着就把《阿房宫赋》朗诵。

崔考官大为称赏:“赋得好!穷奇极丽,至矣尽矣。”并吟起该赋的末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吴博士便请求以杜牧为进士第一。

崔郾说:“第一已有人了。”吴又请为第二、第三,都有人了。他又请为第五,崔郾应声道:“就第五吧。”

崔考官将此事跟其他考官说了,有人认为杜牧的行为不够检点而持反对看法。

崔考官说:“我已答应吴太学了,杜牧虽有不拘小节的事,也不能更改了。”杜牧后来写了一首为这事的诗: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酗洒,即将春色入关来。

科举成就歌赋,成就了唐诗,成就宋词,也成就了对联,使中国枯燥的历史,增添了魅力文化。如著名唐诗:

1.杜甫之《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2.孟浩然之《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

如宋词:

3.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4.苏东坡之《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问、樯椿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5.对联的掌故:

掌故中的张之洞和梁启超,都是科举场中出来的高手名流。

1897年初,张之洞因看重梁启超,特邀他来武昌督署一叙,了解一下去年授意梁启超、徐勤等人在上海创办社会政治旬刊《时务报》的情形。当主笔来后,至黄鹤楼,彼此凭栏对联:

张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这话暗示梁,今后还有更大的政治运作,你敢吗?

梁此时摸不透张的心思,因而含糊地对下联:

地为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

张又出一上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显然,张之洞踌躇满志,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以“天下第一名臣”自居。粱启超心知肚明,谦卑地对曰:

三才人在后,三教儒在前。

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后,不敢在前。

一个是大名鼎鼎的举人、维新派领袖,不敢为天下先,康有为的高足;一个是博学多才的进士、湖广总督,西太后的“门生”,就这样含蓄地交流。

从联中,张之洞有称霸天下而仰仗梁的心迹,而梁也流露出争取张支持维新之意。但粱主张的民权思想在这一年来的“蜜月期”并未暴露。

可是,同年11月底,梁在(《时务报》发表了民权的政见,张之洞为了保护自己,只好派亲信汪康年出面掣肘,梁只得离沪赴湘搞他梦寐以求的维新运动去了。

可见,科举自始至终离不开诗文,然而,在辛亥革命的头几年,所谓“文章千古事”,“金榜题名时”的矫情与骄傲与光荣,正在受到严酷的挑战,以至于被唾弃,被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