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659—744)唐朝诗人。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字季真。开元年间任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后又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天宝三年(744)请求还乡为道士。诗多写景之作,清新通俗。
贺知章是盛唐前期的诗人。他的一首《回乡偶书》文句简洁,琅琅上口,是唐诗中的佳作: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毛泽东非常喜欢这首诗,经常触景生情,因事感发,谈起这首诗。
1929年10月,毛泽东在闽西上杭山区养病时就教贺子珍学习这首诗,说是她贺家的老祖宗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名作。贺子珍将它背熟了,说怕自己将来回井冈山老家时,“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她要毛泽东教她学写诗。毛泽东说:写诗不难,要多读,多背诗,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1937年7月,徐特立受命以八路军高级参议出任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代表。离开延安时,毛泽东在枣园送别徐特立时说:贺知章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你可是五十离家花甲归,乡音无改志未衰啊!此次返湘,可不会是“儿童相见不相识”,在社会上你徐老的名气大得很咧!你是教育界的“长沙王”嘛!
建国后,毛泽东又一次谈到贺知章和他的《回乡偶书》。以诗论证,自求解题。这次谈得相当深入。
据李银桥回忆:1958年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征询刘少奇、周恩来对《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的意见。交谈中,刘少奇向毛泽东请教作诗,随即又说:“我看了几首唐诗,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人考证说‘儿童’是他的子女,不知主席怎么看?”毛泽东说:“瞎考!那样考的话,‘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又该如何考啊?”(邸延生《历史的真言》第690—691页)据当时参加会议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际春日后与人谈及毛泽东与刘少奇谈贺知章诗的背景时说:毛主席谈古典文学总是同现实联得很紧的。有一次关于文教工作的碰头会上,有人提出,现在不少干部两地分居的问题难以解决。刘少奇说:两地分居,自古有之,“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贺知章就是把家属留在家乡吆!毛主席当时没有说什么。回去后,他查了材料,给刘少奇写信。这就是1958年2月,毛泽东和刘少奇谈贺知章和《回乡偶记》写的一封长信,在这封信中,不仅讨论了唐朝官吏禁带眷属的问题,也给贺知章以很高的评价:
少奇同志:
前读笔记小说或别的诗话,有说贺知章事者。今日偶翻《全唐诗话》,说贺事较详,可供一阅。他从长安辞归会稽(绍兴),年已八十六岁,可能妻已早死。其子被命为会稽司马,也可能六七十了。“儿童相见不相识”,此儿童我认为不是他自己的儿女,而是他的孙儿女或曾孙儿女,或第四代儿女,也当有别户人家的小孩子。贺知章在长安做了数十年太子宾客等官,同明皇有君臣而兼友好之遇。他曾推荐李白于明皇,可见彼此惬洽。在长安几十年,不会没有眷属。这是我的看法。他的夫人中年逝世,他就变成独处,也未可知。他是信道教的,也有可能屏弃眷属。但一个九十多岁像齐白石这样高年的人,没有亲属共处,是不可想象的。他是诗人,又是书家(他的草书《孝经》,至今犹存)。他是一个胸襟洒脱的人,不是一个清教徒式的人物。唐朝未闻官吏禁带眷属事,整个历史也未闻此事。所以不可以“少小离家”一诗便作为断定古代官吏禁带眷属的充分证明。自从听了那次你谈到此事以后,总觉不甚妥当。请你再考一考,可能你是对的,我的想法不对。睡不着觉,偶触及此事,故写了这些,以供参考。
毛泽东一九五八年二月十日上午十时
复寻《唐书·文苑·贺知章传》(《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页二十四),亦无不带家属之记载。
近年文学选本注家,有说“儿童”是贺之儿女者,纯是臆测,毫无确据。(《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35—5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