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的家怎么了
25493800000019

第19章 爸爸、妈妈为什么对我的朋友说三道四?

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说:我的妈妈常常告诫我不要与成绩差的同学来往。我曾经求过妈妈,让我和很要好的朋友晓雨一起玩,虽然她的成绩不好,但她还是很努力的。可是妈妈就是不同意。有时晓雨来我家,妈妈就会不声不响地拉下脸来,让我们都很害怕。现在她再也不来我家玩了。平时,我们总是偷偷地在一起,但总是提心吊胆的,久而久之,我们都很压抑。现在我们的友谊已经淡了。我很难受,有点儿恨妈妈,因为这是妈妈引起的!为什么妈妈不能尊重我的朋友呢?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5年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中,“限制我交朋友”占21%,排在第四位。其中特别对于中学生而言,“限制我交朋友”成为对父母的三大不满之一。

一、“爸爸、妈妈,我需要朋友!”

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是怎么样健康成长呢?留心一下,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与同伴和谐相处的孩子,往往都平安健康,没有朋友的孩子却容易发生问题。对孩子来说,交往是一种重要的精神需求。儿童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种学习是在与其他人尤其是与同龄伙伴的交往过程中实现的。父母需要反思自己是如何对待孩子的朋友的。

我特别希望父母了解一点:即使您并不喜欢孩子的朋友,也务必持尊重的态度。这不是一种单纯技巧性的选择,而是一个原则。道理非常简单,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教育就会走向反面。

广东惠阳县的一位女孩来信说:

我的父母很怪,他们对我的朋友总是特别敏感。如果我想和女同学交朋友,需要经过他们的“资格审查”:学习不好的不能交,讲话太多的不能交,打扮太漂亮的不能交,眼神太灵活的不能交;如果我想和男生交朋友,干脆免谈。你瞧,在这种高压政策下,我还能有朋友吗?

一次历史考试结束后,在回家的路上,我和班上的两位男生同路,谁知吃晚饭的时候妈妈却问我:“和你同路的那两个戴眼镜的人是谁?你在左边,他们两个在右边。”我真受不了妈妈这种询问的态度,但我没有别的办法,因为在他们眼里,我已经是个心里有秘密的半大不小的人了。

一次,我放学回家的路上碰见两个同年级的男生,大家平时都挺熟的。他们说想到我家去聊聊,顺便认一下门,我答应了,虽然我知道父母将会怎样为难我。路上我跟他们说,要他们对我父母说他们是我的同学,是来找我借书的。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希望又被父母骂,不希望弄得不愉快。

到了我家,还好,父母还算给我面子,没有当时把他们赶走。但是,爸爸不时地到我的小屋里来看看,其实他是来监视我们的。那两个同学也觉得很别扭,没坐一会儿就走了。

我把他们送出门,刚回到家,爸爸就铁青着脸问我:“他们是干什么的?”我说是我的同学。他又问:“跟你是一个班的吗?”我说不是。爸爸又说:“那你怎么把他们招引来了?”我当时就忍无可忍,什么叫“招引”啊?爸爸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来挖苦我?父母们可以想一想,在您的家里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也许,您的家庭中没有这种“比较过分的事件”,但您是否给孩子的成长提供过一些与伙伴交往的机会?

一般来说,父母都会懂得孩子交朋友的重要,只是对孩子的交往不放心,往往就偏于严加控制,从而导致和孩子的矛盾激化。也许,父母换个思路效果会好些:孩子交朋友是他自己的事情,父母的责任一是尊重二是引导。任何人的成长都是跌跌撞撞的,交朋友也是磕磕碰碰的,这就是规律,而规律是改变不了的。父母想替孩子付学费也是瞎操心。

二、“爸妈,像朋友一样帮我吧!”

支持孩子与同伴交往,更要指导孩子与同伴交往。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心就是孩子和同伴交往,两个基本{点就是支持和指导。

让我们举一个例子:

女孩小帆上小学时,见一个外地来的女生唐凌常受人歧视,就产生了同情心,主动与她交往。小帆的父母发现唐凌讲吃讲穿,不太愿意女儿与这样的人来往。但是,他们觉得孩子小小年纪就有同情心,应该鼓励,于是照样欢迎唐凌来家里玩。这样,两个孩子渐渐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临毕业时,唐凌退学跟着妈妈经商去了,但与小帆依然保持着友谊。上初中后,小帆又和唐凌见了一面,回来对父母讲了唐凌的变化,比如衣着高档华丽、花钱大手大脚等等。父母听了便和女儿一起仔细分析,引导女儿对唐凌不太健康的苗头保持一定距离。小帆表示朋友关系要顺其自然,但不会受她的影响。几年后的一天,小帆告诉父母,接到唐凌几次电话,说她家里着了火,急需借一万元钱,希望小帆帮忙。父母表示,如果情况属实,当然要尽力相助。为了慎重,马上找人了解唐凌家的情况。然而,真实情况却让小帆一家人非常意外,唐凌家根本就没有着火,而是做生意的钱不够。小帆非常生气,向父母道歉后,彻底断绝了与唐凌的关系。

从这个案例来看,小帆的父母理解和尊重孩子,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在现实中学会交友,学会脱离友谊陷阱,学会避免危险。这样的教育刻骨铭心,孩子将受益终生。现在,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没有兄弟姐妹,他们需要在与伙伴们的交往中学习人际交往的一些规则。我们应当看到,交往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伙伴群体交往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首先,伙伴群体交往有利于孩子平等观念的形成。在家庭和学校里,孩子处于从属地位,他们大多是服从父母和老师的要求。这种环境很难形成孩子的平等意识。而在和自己的朋友交往的时候,由于年龄相近,情趣相投,又常常是共同行动,所以交往是平等的,他们的行为常常表现为“我们自己愿意如何”。这样的伙伴群体交往,有利于孩子逐步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从而养成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伙伴群体交往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也是有利的。在孩子们自我意识渐渐形成以后,有些话就不愿意和父母老师交流了,但是仍然有倾诉的需要,这时,他们就和自己的朋友说心里话。在向朋友宣泄中,孩子获得了体谅、劝慰、鼓励、支持、帮助,而这未必能从父母和老师那里获得。这种同龄人之间的友情对孩子健康、情感的形成很有益处。伙伴群体交往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形成。由于伙伴群体中每个孩子的智慧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有的充当了群体的“头”,有的充当了群体的“军师”,还有的孩子乐得“随大流”。总之,每个孩子在与朋友的来往中都能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位置。最重要的是,这个位置是孩子们自己的选择,因此,他在扮演自己所选择的角色时,尽心尽责,心甘情愿。这使得他们的个性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同时,孩子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也从朋友眼中发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这对孩子自我个性的形成大有好处。

伙伴群体交往有助于孩子们合作精神的培养。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孩子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不再像家里一样是小太阳,他们需要平等相处,需要承担责任,需要收敛“个性”。于是,很自然地培育了集体观念,养成了团结精神,在交往中学会了合作。

但是,现实中多数父母都对孩子的交往担心有余,放手不足。南京曾对1000多名小学生进行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却有近一半的孩子出现“伙伴危机”,只能自己一个人玩。原因是多方面的,父母的过多限制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大多数父母不同程度地有“四怕”:一怕交了坏朋友,孩子被带坏;二怕在外交友被人骗走;三怕交友过度耽误学习;四怕把朋友带回家。

其实,父母的多虑大可不必。想想自己小的时候,不也是一路摸爬滚打地走过来。人生就是这样,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孩子们的交友也是如此,放手去闯,摔几跤也没关系,爬起来更知道如何选择道路。我们的父母应该常常扶他们一把,而不是替他们去行走。交友不是资格审查,不必剑拔弩张,让孩子们去选择,父母像朋友一样适时给点儿建议。

三、给父母支招

1.对“坏”孩子要分析

王宝祥教授曾经在《少年儿童研究》中分析:一般情况下,父母眼里的“坏”,大多可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学习成绩不好,但没有品质问题;二是学习成绩差,又有不遵守纪律、贪玩、旷课等行为;三是学习、纪律不好,有抽烟、打架、引逗异性等劣迹;四是劣迹行为严重,甚至有轻度违法行为,如小偷小摸、少量骗钱、劫钱等行为。对于前两种情况,不能说是“坏”,而是有缺点,有一定的错误;第三种错误多一些,严重一些;第四种问题比较严重,但与社会上成年人中的坏人还有区别。建议父母首先不要单一地以学习好坏作为孩子交友的唯一标准,也不要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犯过错的孩子。只要孩子有进取心,知错能改并能改过自新,孩子都可以和他交往。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应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另外,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的朋友不好,应该平静地和孩子一起仔细分析朋友到底“坏”在哪里,通过讲道理来引导孩子择友而不要单方面的强行禁止,更不要以怀疑、不信任的态度让孩子产生反感,否则关爱在孩子看来变成了一种专制。

2.增加孩子和同龄人接触的机会

现在的孩子从小面对的多是成年人,难得与其他孩子在一起,父母要多让孩子到小区里玩,鼓励他交朋友,给他创造接触他人的机会。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孩子交往的人多了,自然就明白什么人是真正可交的。

3.鼓励孩子交5个以上好朋友

父母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许多感受、苦恼、想法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说,而宁愿与合得来的朋友交流,这其实是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如果孩子有要好的知心朋友,彼此诉说,宣泄情感,就可以大大减缓成长中的压力,发泄青春期莫名的惆怅与苦闷。反之,如果没有自己的朋友圈子进行情感宣泄,父母又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情绪,则很容易出现问题。同时,孩子只有一两个朋友是不够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朋友少了可能分多聚少,更是因为角色不够丰富多彩。所以,尽量让孩子交5个以上好朋友,使他体验到左右逢源的美好感受。

4.让孩子自己解决和别人的矛盾

与他人友好相处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大人之间每每因为利益纠纷、得失相争还会经常闹矛盾,何况自制力较差的孩子。孩子之间因为性格、爱好的差异难免会有摩擦,闹矛盾,这都是正常现象,关键是要正确对待。不能因为他们之间发生一两次冲突就不让孩子继续交往。孩子身上最可贵的就是没有世故,吵完了接着玩,打过了转眼忘,甚至不打不成交,矛盾的解决正是彼此深入了解的机会。因此,父母应鼓励孩子自己解决矛盾,敢于承认错误,也善于宽容别人,使孩子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长大、成熟。

5.见见孩子朋友的父母

在方便的时候,可以和孩子朋友的父母接触一下,借此了解对方的家庭。也可以建议两个家庭共同开展一些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6.和孩子一起制定行为原则

父母可以把孩子的朋友请到家里来,让他们在父母的指导下做游戏,也可以让孩子们进行其他感兴趣的活动。这样,父母不但可以了解孩子的朋友,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指导他们的行为。孩子们判断是非的能力毕竟有限,而父母又不可能一直跟着孩子。因此,父母要给孩子规定一些行为准则,告诉他们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可以做,从而确保交友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