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的家怎么了
25493800000007

第7章 为什么孩子这么能花钱?

当今天的父母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对“理财”“消费”“财商”之类的词汇十分生疏,而今天的孩子却早已在这样语汇的海洋中游弋,并且成为商业社会消费的主流群体。

他们追逐名牌,吃“肯德基”“麦当劳”,喝“星巴克”“上岛”,穿“阿迪”“耐克”,玩“史努比”“米奇”。

他们生日请客,升学请客,考试第一请客,比赛获奖请客。

他们小小年纪刷卡消费已成平常事。

有个孩子告诉她爸爸:“你再来接我时,车停得远点儿,千万别让同学看见,因为你开的是捷达,而我同学的爸爸开的都是宝马、奔驰,让他们看见你开这种车太丢人了。”

我曾经在北京的一所名牌中学做调研,这所学校和其他很多学校一样,为了整齐划一,抑制攀比,要求学生穿校服。可是学校的良苦用心学生并不理解:名牌多酷!校服多土!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校服不能不穿,那就只剩下比鞋了。很多学生在名牌鞋上较起了劲,耐克、阿迪、锐步,琳琅满目。

一、孩子追逐高消费的四个原因:

1.时代的变化

对于青少年的高消费意识,我们不能持简单否定态度。以名牌为例,应该说它是时代的产物,标榜着质量、科技、时尚,而对这一切,青少年是最敏感的群体,他们以时尚为荣并非坏事;

另一方面,青少年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渴望友谊,因此名牌产品成了他们的通行证,拥有名牌这个标签能顺利地进入他们的群体,而不被排斥在外。因此青少年对于名牌的崇尚有需求的合理性,父母应该理解。

但是,如果不顾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过分地追逐名牌,追逐高消费,就不能提倡了,而这也恰恰是让父母们头痛不已的。然而,客观地讲,盲目高消费的情形反映在孩子身上只是表象,根子却来自社会风气、家庭生活和同伴群体等环境的影响。要想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需要适当改变环境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消费引导。2.父母的影响一些父母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奋斗多少年了,该享受了。当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这是人类的不懈追求和进步的原动力,但这绝不等同于坐享奢华,反而更需要勤奋和艰辛,节俭和努力,“梅花香自苦寒来”,以此换来富有和安定的生活。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最频繁,孩子在体验中长大,他体验多了节俭就学会了节俭,体验多了奢侈就学会了奢侈。从教会孩子人生规划来看,都应当学会合理消费和适度消费。“正人先正己”.父母的消费观念正确,孩子自然“近朱者赤”。

很多父母紧缩个人开支,去满足孩子不断膨胀的消费需求,即使下岗了也要给孩子买各种名牌。这种超出家庭经济能力去迎合孩子物质要求的做法,结果是很负面的。它不仅不会让孩子感恩,让孩子体会到钱的来之不易,让孩子理解父母赚钱的艰辛,反而会让孩子的欲望像无底洞一样,永远难以填平。他们会变本加厉,贪婪地向父母伸手,变得冷漠而自私。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样的孩子中少有孝子。因此,明智的父母会从小就抑制孩子的物质欲望,而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3.和同龄人攀比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地受到同伴的影响。当他们看到同学们花钱大手大脚、穿着名牌时,往往不自觉地就会攀比,加入到过度消费的群体中。

这时,我们常发现,孩子七八成新的书包、文具说扔就扔,父母劝阻时,孩子就说:“你去我们班看看,谁还用这样的东西,大家都换流行的r,我不换就太老土了!”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要有理有利地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把眼光放长远,不要被所谓的流行左右。和同学比什么?比人品、比学习、比能力、比才干这才是真本事1

4舆论的误导

舆论误导,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现在拜金主义的潮流席卷全社会,媒体、广告中不断标榜的富豪生活,自然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使人崇尚钱和地位,认为有钱就是英雄,并把名牌当作一种财富、地位的符号,争相追捧、炫耀。一些发达国家已开设媒介素养课,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媒介包括广告,认识媒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还不普及,在家庭生活中,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多和孩子讨论人生的目标是什么,真正的快乐是什么,用各种方式让孩子感受精神追求的魅力。

二、给父母支招

1.学学比尔?盖茨和甘琦

青少年崇尚和追求现代,父母不妨和他们一起认真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现代’?”现代不是简单地专指名牌,可以广义地理解为现代人的观念,现代人的效率,现代人的行为方式,现代人的气质和现代人的素质。

2006年4月,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宴请胡锦涛主席的就是非常简单的三个菜,他如果想显示阔绰,就算是一百个、一千个菜他也是请得起的。我想,比尔?盖茨的简约式请客,恰恰展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因为现代的特征是保持个性、讲究实用和效率。

也许有人会说,谁能和比尔?盖茨比呢?是的,和世界首富无法相比的话,我就讲个普通人的故事:

有一个山东女孩叫甘琦,她父亲去世了,母亲收入很低。但甘琦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学校表现十分出色。她就读的学校是一所英语特色学校。有一位英国的老师非常喜欢她,对她说:“你想不想到英国去留学?我可以做你的担保人。”

甘琦想,这真是个好机会,不妨试一试。回家后她跟妈妈商量.妈妈却很为难,语重心长地对她说:“闺女,你想出国留学是件好事,但是咱们家拿不出钱来供你到国外读书。你要去,只能靠你自己,靠奖学金。”甘琦对妈妈说:“我一定会努力的!”

不久.甘琦如愿考取英国一所学校,并且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可是,升入高中后,她的奖学金不够支付学习和生活的费用了,于是,她一边上学一边打了3份工。

英国这所学校的校长知道了甘琦的家境,就把她找来,对她说:“甘琦小姐,我知道你非常辛苦,现在咱们学校有一份工作,如果你干了这一份工作,上学的所有费用就都解决了。不知道你愿不愿意。”

甘琦非常感谢校长,当即表示:“我非常愿意,您说吧,什么工作?”

校长说:“刷厕所,你能接受吗?”

甘琦说:“非常感谢校长,我愿意接受!我保证把这份工作做好,让大家满意!”从此甘琦就一边上学一边打扫厕所。

能够想象,在这样一所英国学校里就读的孩子,家境一般比较富裕,甘琦的所为招来不少讥讽和嘲笑:“你怎么干这种工作?真脏!”甘琦却微笑着告诉同学:“我靠劳动赚钱,我很干净!”就这样,她最终以超乎常人的努力考上了英国的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是令无数人向往的世界著名学府!BBC做了一期她的专题,她的照片堂皇地登上了杂志封面。

甘琦取得了令人钦羡的成绩,而她取得的成绩和受到的尊敬与任何名牌都没有关系..2“置装费”好办法父母对孩子消费的管理和指导应该是具体细致的。比如在家庭中,父母不要让孩子享有任何特权,应该让他们清楚自己在家庭中的消费份额。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筠若教授是我的朋友,她采用给女儿“置装费”的做法,收效很好。

我女儿从小爱美,总琢磨着要添新衣服。记得那年她正上初二,我时常为她买衣服回来,可看她好像总不满足。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我和丈夫想到了公司的“置装费”制度,也尝试着引进到家中。我们先告诉女儿家中工资收入总计多少,日常开销多少,给她买衣只能多少。比这个数再加一些,一年给她置装费多少,分两次支付,全部由她自行支配。如果鞋买贵了,上衣就节省点儿;买了好裤子,手套就不买了。这使孩子对自己应享有的配额非常清楚,再无分外之想,另外还促使她了解市场,锻炼对生活的控制能力。后来女儿上了大学,毕业后工作直到现在留学美国,周围的人无不对她消费得当、善于理财的能力印象深刻。3教会孩子明智消费父母在引导孩子明智消费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实践,实践出真知!

一位父亲曾带着6岁的孩子逛了3家商店,目的是买一辆物美价廉的自行车。最后,父亲用省下来的10元钱给弦子买了一副向往已久的乒乓球拍。

这位父亲的做法很聪明,他用行动明示给孩子:买东西是有价格差别的,省下的钱可以买更多东西的。潜移默化中孩子学会了节俭,学会了明智消费。

4.对孩子的过度消费敢说“不”

现在有一些父母在超越自己经济能力的情况下过度满足孩子的消费要求,这种做法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父母要学会对孩子的某些消费要求说“不”。如对孩子过于频繁的要求,采用延缓兑现的方法,让孩子心理上感觉到,每一件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符合家庭财力的可以买,相反就不能买。孩子如果提出过分的物质要求,一定要坚决拒绝,并耐心说明拒绝的理由。

5给零用钱要适度

给孩子过多零用钱对成长不利,零用钱的发放应该有一定的制度,即多长时间发一次,每次给多少,应该和孩子交代清楚,并且严格执行。一般来说,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发放零用钱的周期不宜过长,以一周左右为宜。不能对孩子的零用钱不闻不问,要培养孩子计划消费的好习惯,让孩子准备一个记账本,随时记下自己的消费情况,到周末时和孩子一起讨论总结,消费合理要表扬和奖励,消费不合理要批评和惩罚。

6.再富不能富孩子

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拥有的财产难以数计,但是老洛克菲勒每个月才给儿子几美元零花钱。他希望孩子知道创业的艰辛。

在中国,一位拥有上千万家产的企业家,有一个上初中的女儿。按常理.这个女孩一定是高消费群的一员,可恰恰相反,她在班里是最节俭的一个,她向父亲要1元钱比其他人向父母要几十元都难。人们问这位父亲:“你这么多钱,为什么还要如此小气?”他说:“不是小气,而是责任。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钱来之不易,养成节俭的习惯,大了才能有所作为。”把孩子消费观的培养看作人格的培养,这是真正的爱。

7.陪孩子过有意义的生日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生日的意义,陪孩子过有意义的生日。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买一本或几本书,写上赠言送他;带孩子出去游玩,让他自选地点,准备好相机,做一个“生日影集”留念;生日前由父亲或祖辈给孩子讲妈妈怀胎十月的艰辛,讲“孩子的生日,就是妈妈的难日”,让孩子为妈妈做一件事,如给妈妈做一件小礼品,写一封感激信,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洗几件衣服等等。这样的生日将给孩子留下永远难忘的记忆。8.“物质刺激法”不是好办法有些父母常常以物质刺激来调动孩子干家务的积极性。这种做法的负面影响是孩子会选择性地劳动,给钱干,没钱不干同时向孩子传递一种信息――任何事情都应该得到物质上的回报,极可能让孩子只注重物质索取,而淡化孩子的责任意识,玷污孩子纯洁的心灵。明智的父母会激发孩子的责任心,让他们像小主人一样自觉自愿做好家务活儿,在健康之路上成长。学会合理与适度消费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也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做好这件事并不需要什么深奥的理论,关键在于父母事事处处要在消费上给孩子做出榜样,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为,都要以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为标准。德国的成年人习惯于遵守规则,很少闯红灯。有人问德国人为什么这样做,他们说大人的身后站着孩子呀!让我们向德国人学习,永远为身后的孩子做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