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国式教育应避免的16个问题
25512600000002

第2章 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他们其他能力的发展

绝大多数的家长在孩子的学前教育中,始终用一个条件诱惑着孩子:好好读书,考个好分数,排个好名次。在还没有完全能动性的儿童心中就开始认定:上学读书就意味着要用一切办法拿到好分数。孩子感受到了努力读书拿高分的重要性,但这里所说的努力读书多是指死记硬背,而非灵活应用,过分强调分数的重要性,让又一代的孩子成了牺牲品……

分数并不意味着一切

如果一个人只能在掌握知识上、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会有失败和困难在等待他,使他的生活变咸一种痛苦。

——苏霍姆林斯基

做学生的,都知道流传甚久的一句话:“分,分,学生的命根。”在学校里,老师看重的是分数;回到家里,父母问得最多的也是分数;亲朋好友来了,问的还是分数。“最近考试了没有?得了多少分?”“这次考试在班上第几名啊?”成绩好的孩子,倒觉得没什么;成绩差一点的,简直就无处藏身。

实际上,现在中国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大都仍处于分数教育。孩子考了高分,父母荣耀。考试分数不仅成为孩子的命根儿而且也成为父母的命根儿。

其实,根据教育专家的理论,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两个方面的教育很重要:一个是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一个是教孩子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做到这两点,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会好起来。

分数不是衡量孩子能力的惟一标准。考试是检验孩子学习情况的一种ī,它是一项比一单一的检測。这基本上是对孩子学到的书本知识的抽查。

分数永远只是个形式和手段。它不能证明孩子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也不能证明一个孩子的品格与才能如何。它不是衡量孩子聪明与否的惟一。

分数也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一个孩子的能力。有很多孩子平时学习特别好,各方面能力也不错,但是一考试就考砸了。还有一些孩子,平时小測验没问题,但是到了升学考试这样的关键时刻,就发挥失常。这就是一个心理素质问题,考试怯场,就无法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并没有很高的文凭,但是他们一样有所成就。不是说文化知识不重要,而是说,我们不能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发展。除了分数,孩子的品德修养、性情习惯以及他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可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是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身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而不是知识学问。

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不少父母过多关心孩子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作为家长,引导与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是应尽的义务。家长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分数毕竟是学习状况的一种重要反映。但是,分数只是一个现象,家长应该动脑筋分析分数背后的诸多原因。

第一,分析孩子的学习水平。任何一门功课都有三个层面的水平——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词语、定义、定理、公式、基本观点等)掌握的水平;基本技能水平(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水平);综合技能水平(解决比较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考试卷子和平常的作业,可以分析出这三个层面水平的情况。哪方面差就重点解决哪方面的问题。

第二,分析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学习成绩与非智力因素关系密切,一些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有的是学习兴趣问题,有的是学习习惯问题,有的是意志品质问题,有的是情绪问题,有的是责任心问题。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准原因。

第三,分析孩子的学习方法。有的孩子,成绩总在某一水平上,难以突破,学习态度、习惯也较好,这往往是学习方法问题。应该一科一科地分析学习方法存在什么问题,采取改进措施。

第四,分析孩子的智力因素。成绩上不去,也有智力方面的原因。我们在本书中对智力的几个基本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进行了介绍,而每个孩子这四方面的能力往往发展不平衡。有的记忆力强而思维力弱,有的观察力强而记忆力弱。这就需要从孩子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哪方面能力弱,应优先训练哪方面的能力,促进孩子智力的全面发展。

“把握培养关键点”

分数永远只是个形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它不能证明孩子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也不能证明一个孩子的品格与所有才能如何。

学习的能力比分数更重要

不要让上课、评分咸为人的精神生活中惟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家长和学校舆论惟一的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

——苏霍姆林斯基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就是成功与否的标志,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的缺点就忽略了。这是不正确的,家长应该重视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要老盯着考试成绩。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一定有很好的学习能力,但一个有很好学习能力的孩子一定会有好的学习成绩,而且可以为他的长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学习之路。据专家分析:在农业时代,一个人只要7至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往后40年生活之需;在工业时代,求学时间延伸为5至22岁;而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技急速发展,每个人必须随时接受最新的教育。要在这个社会中成功,不只靠一张名牌大学的文凭,而取决于不断持续的终身学习能力。

有报道说,在英国大约有65%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与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专业无关,这种现象在我国也许更为突出。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当今世界信息和知识飞速增长,使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已无法面面俱到。针对世界发展变化的重大趋势,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1999年,美国教育部组织了16位著名的心理学、认知学专家,对近三十年来学习科学领域大量涌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两年的研究分析,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习理论和教育研究发生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本质与革命的变化……一场彻底改变人类学习理念与方式的革命已经兴起。”并指出:新世纪的教育的目的要从传统的冰知识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帮助学生发展必要的认知(智力)工具和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够获得创造性地思考有关历史、科学技术、社会现象、数学和艺术时所需的知识,使他们成为自我维持的终身学习者。”

有位社会学家曾经调查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这些获奖者大多认为,学生学习时期,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这是学生获得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回顾自身的教育经历,在一篇《论教育》为题的讲话中曾深刻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

事实证明,学习能力是决定孩子能否成为优秀人才的决定因素。学习型组织的倡导者、《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德,圣吉说过:“因为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立于一席之地,家长有责任培养孩子一生受用的学习能力,并对着力培养孩子学习的浓厚兴趣。教育应该从教孩子接受知识,转于教导孩子全方位地学习,以满足终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在注重孩子学业成绩的同时,家长更应关注全面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拥有成功的学习经验。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习能力应该是学习时的注意力、写作业的速度和正确率、听课能力、计算能力、书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情绪的稳定性。这些能力又是相互影响的,上课注意力与前庭平衡能力、大脑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智商、情绪等因素都有关。写作业速度与智力、注意力、手眼协调性、情绪因素有关。听课能力与脑——耳协调训练有关。计算和书写能力与脑——手——眼协调训练有关。语言能力与本体感训练有关。情绪稳定性与触觉训练有关。也就是说,孩子的学习能力都是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提高的。

1.父母不要用催促的态度,这会让孩子产生反感,此时他不喜欢父母干涉他的生活,凡事喜欢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

2.孩子白天在学校的时间较长,大脑已经疲劳,所以孩子回家后,不要立刻逼他做功课,让他先玩一会儿,这样可恢复体力,从而提高常常学习效率。

3.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养咸独立学习的习惯。

4.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个性,必须适度尊重孩子自己的学习方法。应该让他在失败中积累经验,锻炼他对挫折的耐受力。

5.建立孩子的咸就感及正确的学习动机,这样才能让他产生学习欲望,发挥本身具有的潜能。

6.除了学校的功课,父母可从旁观察孩子的喜好,培养他对事物的兴趣,使他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还会增强他的读书意愿。

7.未满学龄提前入学的学生,常因学习心理准备不够,用压迫、强制的方式,只会降低他的学习能力。家长不应只一味要求孩子拿高分,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自主的学习方式。

8.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准时上学,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有充分的睡眠、运动、营养,纠正他的不良习惯。健康状况良好自然会拥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9.希望孩子的学习能力高,做父母的也必须对求知、学习有较高的兴趣,以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耳濡目染中孩子会模仿效法。不愛读书的父母,是很难培育出愛读书的孩子。全家人都养成在固定时间读书、做功课的习惯,就会培养出孩子读书的兴趣,以及自动自发学习的精神。

“把握培养关键点”

学习能力是决定孩子能否成为优秀人才的决定因素。家长应该着力培养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对于冰年,最关键的是从小要有好奇心,遇到问题追问下去,这种精神比考试得到好分数更重要。

——用政道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人的“人才观念”发生了变化。过去那种单凭学历堆砌,只会纸上谈兵而缺乏实际能力的所谓“人才”,是无法适应现代信息以及未来智能社会的发展需要。在现代教育体制中日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升学考试中也加入了综合能力的考核项目。事实上,如今世界各国已经意识到了创造性的重要,纷纷改变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

这是一个德国普通学校的课堂,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正在上艺术课。老师并没有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给孩子一个物体,让孩子简单地去临摹,而是先给孩子们讲故事:一个小朋友搬到了一所新房子里,房子是用砖头砌咸的,阳光射进屋子里面,房子的周围有一些小花,一条小河从房子的后面流过。给了这几个条件以后,老师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像把新家画下来。于是,有的孩子在新家的前面添加了停车场,画上了汽车;也有的孩子给新家画上了草坪,画上了小猫小狗;还有的孩子在屋顸画了栖息的小鸟。老师并没有埋怨孩子们瞎画,而是表扬了孩子们的创造精神。

德国作家、理论家卢多尔夫,维恩巴尔格也认为创造才是教育的最高范畴,只有呼唤出学生内心深处的创造潜能,才是国家与人类进步的根本前提。他在著名的演讲《知识、教育与人生》中说:“人不光是一面镜子,用来折射创造,解释创造,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拥有天赋的权利和力量,在现有的世界中抢占一席之地。他应该以这种创造活动去维护和巩固这种地位,牢牢立足于现在,去从事反映其短暂一生的创造……”而家长们的责任,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保护孩子的创造精神。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环境,家庭环境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着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当今是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对于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家庭环境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家长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孩子特别具有破坏欲望,什么东西到了孩子手里,没一会儿就能把它大卸八块,弄得你哭笑不得。一些家长为了保护玩具,不许孩子任意摆弄玩具,更不许孩子拆卸。殊不知,家长们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的,只保护了玩具,却破坏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孩子们总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刚对世界有了一个最初认知的孩子,对一切都充满了求知的欲望。有时他们的问题会特别多,多到家长不知道怎么回答。

有一位家长曾记录了一个三岁孩子的“为什么”。

“这是谁的裤子?”

“妈妈的裤子。”

“这两个裤子为什么不一样?”

“一个是蓝色的,一个是黑色的。所以不一样。”

“为什么一个是蓝色的,一个是黑色的?”

“妈妈喜欢蓝色的,姥姥喜欢黑色的,所以不一样。”

“妈妈和姥姥为什么愛好不一样?”

“因为妈妈和姥姥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

“妈妈和姥姥为什么不是一个人?”

“不为什么。”

“为什么不为什么?”

“去,一边玩去!别烦我!”

家长们也许不能相信,您的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也许就在您的一声断喝中被毁灭了。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呢?

1.创造温馨民主的家庭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积极的交流关系,很小的孩子就会尝试着想出新颖的主意,使自己的行为方式更加独特。这在好问的态度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儿童的好问,有时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其固执令人惊讶,有时父母也难以回答。父母如果将此看作是一种负担和麻烦而予以压制,就会使孩子的创造性受到打击,时间长了,儿童的思维就会日渐刻板、呆滞。在民主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容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事情,只有这样孩子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发展。

2.要鼓励孩子先天的创造性。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和创造力,不幸的是,家长有时候常挫败他们的这些能力。家长不应该因为自己不喜欢或不同意孩子的愛好,而试图说服甚至逼迫孩子做我们喜欢的或我们认为他应该喜欢做的事。

3.不要限制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探索爱好。专家认为:当婴幼儿在探索周围环境时受到阻拦或受挫时,那么他做事就很容易放弃,这种性格甚至会贯穿其一生,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很听话、很顺从,遇事听天由命。对孩子天生的好奇心的约束也会影响他的学习劲头,因为好奇心是孩子获得扎实全面教育的基础。

4.应允许孩子犯错误。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在谈到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时候说:“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有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有安全感,这样思维才能敏捷,才可能去创造。”同样,这种做法也适才家庭,父母们也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宽松的、支持的成长环境,要尊重孩子,理解、关注、帮助他们,使他们在周围人的支持下愉悅地成长,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才可能去探索和创新。

5.扩大孩子的经验圍子。许多人因为缺少第一手经验而无法独立的思考,心里总是装着别人的意见和思想,而没有自己的独创思维。带孩子参观社会上各行业的情况是为他扩展第一手经验的最佳途径。如消防队、银行、飞机场、图书馆、博物馆等。鼓励孩子将他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有助于他们在掌握生活常识之后有新的突破。

6.给孩子幻想生活的精神食粮。咸人的世界常常太过现实,但是孩子的幻想需要灌输培养,千万不能让其自生自灭,让孩子错失了孩提时代幻想和想像的宝藏。可以选择一些好的故事,如《小王子》、《愛丽丝梦游仙境》等童话作品,或在音乐的浮想联翩中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7.鼓励孩子的动手能力,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实践操作的能力,促进孩子手脑并用的习惯。现代科研资料说明,在人的大脑中,有一块专门用于创造的区域。当双手做某些精细的、灵巧的动作时,就能使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否则,这些区域将处于“沉睡”状态。所以,要经常设计一些让孩子手脑并用的实际练习活动,加强操作练习,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8.做一个“童心未泯”的家长。在国外心理学家对具有创造力儿童的父母进行测验谈话的结果表明:他们让孩子自由地表达可能与其年龄不太才适的稚气与天真的想法有关,自己本身也偶尔表现出童心未泯的幼稚行为。他们与孩子一起编故事、做小制作、做智力题、下棋、绘画、做趣味游戏……这时的家长变咸了孩子的朋友,孩子能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下,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

9.不要溺爱子女。对子女的要求一味迁就,为子女过分服务,绝对不利于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心理学专家的研究告诉我们,孩子在动作和运动方面是以体验为主的,由于受到经验的限制,不能自主地采取行动,从而妨碍了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溺愛容易导致孩子在解决问题上没有持之以恒地耐力,即没有能够通过努力巧妙地克服困难的能力。特别是在家长的溺愛保护之下,孩子没有必要发挥创造力,就可轻而易举地得到自己所要的东西,毫无疑问会影响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把握培养关键点”

创造才是教育的最高范畴,家长要最大限度地开发、保护孩子的创造精神。

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际关系。——卡耐基人际交往在孩子们的成长中占据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关键期”——孩子的少年时代,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紧张与疏离,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展和品质的形成。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是一种驾驭生活、完善自我的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让孩子走出孤独,学会交往,应是我们家长需要解读的课题。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城镇的孩子,现在的生活形式使他们彼此封闭,上下楼层从不来往,互相隔绝。每个家庭都有着高度的独立性,对周围的人、事,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每当节假日,父母又一味地要求孩子在家好好学习,不准外出,在学习的间歇时间,也只准他们在家看一些电视或玩玩电子游戏。有的送他们去各种辅导班,关在房子里学习,孩子成天出入于学校与家庭的两点一线之间。许多家长谈到玩就变脸色,把孩子结伴玩耍视为孩子变坏的标志,惟恐不及,千方百计阻止,千叮万嘱,不准他们跟别人一起出门去玩,生怕孩子在外受委屈,出现意外,染上坏习气和影响学习。这样使孩子们减少了室外活动和社会交往的机会,天真活泼的童心受到了抑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孤僻”的性格特征。

常听见有些家长抱怨孩子说:“你刚才怎么不叫人,一点也没有礼貌,下次再这样,就不带你走亲戚,让你一人待在家里。”看见家长一脸的不高兴,孩子的心理更委屈了。是呀!现在的爸爸妈妈上班都很忙,根本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玩。和孩子的交流也少了,导致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差,不愿意和别人说话,不会与人合作,家长只会一味的抱怨自己的孩子。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这样的吗?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很重要的环境,给予孩子什么样的家教,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性格开朗的人,那就必须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1.要为孩子营造“休戚相关”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应相互体恤,乐于奉献。若孩子耳朵里听到的总是“谁干多了,谁干少了”之类的相互埋怨,孩子只能体会到付出的痛苦,无形中他会形咸“要索取不要付出”的观念。另外,还可以通过让孩子参与一些事,使其与家庭融为一体。还可以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2.教孩子学会分享。孩子难免都有自私的倾向,我们可以教会孩子与人分享,并体会分享的快乐。比如让孩子和小冰一起玩游戏就是一种分享。当然,一起玩并不是简单地凑在一块,而是共同参与一项活动。

3.指导孩子识别他人的情绪。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又叫移情,即能够通过他人发出的细微信号,敏锐地感受他人的需求和欲望。要让孩子学会利用察言观色等手段,洞悉、辨别、评价别人的情绪,这是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4.教会孩子理解他人的情绪。在感知、觉察他人情绪、想法和感受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即建立同情心,使孩子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体会他人投射给自己的情绪并产生共鸣。理解是正常交往的前提。仅从“我”的角度看待他人的行为,这是现代独生子女教育的一大弱点,因此要帮助他们养成一种换位思考的习惯。

5.教孩子学会宽容。当他们发现朋友的缺点而发生矛盾心理时,家长应帮助他们分析朋友的特点和自身的优缺点,使他们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还应让他们懂得友情的可贵,使他们珍惜已培养起来的友情,在不违反做人的原则的基础上接受对方的缺点,伸出友谊之手帮助对方改掉缺点。

6.教孩子学会关心。人际关系是人际彼此相互作用的结果。若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首先就应关心别人。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对他人感兴趣,乐于了解他人,乐于帮助他人,使孩子在助人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获得自我肯定后的自信感和乐趣。

“把握培养关键点”

关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际关系。”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学会人际交往,注重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