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棵树的话,树冠是孩子的智力,树干是孩子的身体,而树根是孩子的心灵,是孩子的生命之根。树冠代表着孩子头脑中所学到的知识和学会的技能,它是孩子在一个健康身体和健全人格基础上才能形成的。树根代表着孩子心灵的发育成长,就一棵树而言,树根决定着树冠,如果树根出了问题,那么树冠就无法枝繁叶茂。所以家长们必须把目光盯在孩子的心灵培养上——塑造孩子的生命之根。
别爱出一个自私鬼
真正之大人物,常去私情私欲,以身献诸世,报酬则待千载之后。——冰。3一个父亲头痛难忍,叫儿子去药店买些药回来。儿子拿着钱高兴地跑出去了,到了晚上也没有把药送到父亲床前,原来他把钱拿去上网打游戏了。
在一节美术课,一位同学忘带水彩笔了,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笔借给这位同学用一下,结果讲了几遍也没有一个人主动把自己的笔借给他。
这样的孩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好东西自己独吃,有好玩的玩具,自己独玩而不借与他人,多为大家出点力,认为吃亏……
这些事,在成人的眼中,往往被认为是小事,不足挂齿,但仔细分析,究其原因,这实际上是孩子的自私心理在作怪。
如此自私的孩子是谁造就的?是家长自己长期过分溺爱、娇纵的结果。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特别是祖辈和父母众星捧月的态度,孩子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助长了孩子的独占欲,强化了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孩子只知享受和索取,忘却付出和奉献,长期下去,逐渐发展成极端自私的情感和行为。请看这个真实的故事:
偏远山村一个农民的儿子考上了某重点大学。这个喜讯让全村都轰动了。
贫穷老实的父母咬紧了牙关,才凑齐了近万元的学费。虽然老两口每日劳累,可是他们的內心却很欣慰,毕竟一切等儿子毕业就好了。
谁知不久就接到儿子的信:“要买学习资料,速筹2000元寄来。”
憨实的老汉用什么来支持儿子呢?给儿子凑学费,已经家徒四壁,负债累累,根本就拿不出这么多钱给儿子——他只能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到城里的血站去卖血。
当老汉把借来的和自己卖血换来的2000元寄走后,他的心放下了,终于能让儿子踏实地学习了。可他哪里知道,这次要钱还仅仅是个开始。从此以后,儿子就以各种理由向父亲伸手要钱。
儿子要钱都是有用处的,再苦再难父亲也得支持。家里是一分钱也拿不出了,只能靠卖血来供养儿子读书了。
他用别人的身份证托人办下了七个献血证。每个星期都要卖2次血,才能供得上儿子的消费。四年里,老汉共卖血获得75500元,老汉为儿子所卖掉的血,用一个大汽油桶还装不完。
好不容易儿子毕业了,父亲松了一口气。不想,儿子在城里找到了工作,就再也没有和家里联系过。这让老汉十分牵挂。
一天,衣衫褴褛的老父亲千里迢迢来到了儿子的工作单位,探望久没回家的儿子。不想,老汉刚在儿子宿舍门口露面,儿子就把父亲推到了外面,还埋怨他怎么不穿好点,这么寒酸太让自己没有面子了。
埋怨完父亲,儿子很不耐烦地从口袋里掏出200元钱递给了父亲。让他搭乘当天的火车回去,并告诫他没事别来找自己,对自己的形象不好。
看着西装革履、精神帅气的儿子,父亲落泪了。那一刻,他感到自己的心碎了……
多么残酷的悲剧,父亲为了儿子卖血卖命都行,儿子翅膀硬了却把父亲拋在了脑后!
自私,这个在当前独生子女中比一普遍的现象,它的产生,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家长一定要在孩子的性格形成阶段严加管教,否则一旦他们养成自私的个性,就很难改变了。孩子自私的个性虽然同孩子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相伴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不当,那么长辈面对自私的孩子应如何做呢?
1.让孩子深刻认识自私的危害。现在许多自私的孩子之所以养成自私的习惯,就是不知道自私的害处,反而经常尝到自私带来的好处。孩子年纪小,认识问题肤浅,仅仅从直觉判正误不足为怪,家长要引导孩子从深处认识问题。
2.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扮演合适的角色。自私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差不多都有以下特征:不关心父母和爷爷奶奶,不做或很少做家务劳动,霸占好吃好玩的东西,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总是感到自己得到的好东西太少。改变孩子的以上不良行为,家长就要让孩子分担合适的家务劳动,就要让孩子感到家庭每个成员都是相互依存的,应当互相关心、互相愛护,好东西大家都有一份,不允许一个人独霸。
3.让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集体就是小组、班级、少先队、学校及假期里的活动小组。孩子学习和生活在这些集体组织里,就应该同这些组织的其他成员团结互助,共同完成集体活动的任务,并在这个过程中形咸初步的集体主义意识。但自私的孩子在集体中与集体格格不入,做事情斤斤计较,有些家长也错误地认为参加集体活动没意思,担任班组干部耽误学习时间,这些都是不对的。家长应当和学校教师保持经常的联系,了解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支持孩子为集体做好事,倾听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后的感受,教育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团结友愛、勇挑重担、遵守纪律,并帮助孩子克服狭隘自私、重名重利、害怕吃亏等错误思想。
4.让孩子在同学中和邻里中结交朋友。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看,5~6岁以上的孩子是需要友情、需要冰的,但是目前由于孩子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学校功课任务重及邻里之间交往少等原因,许多孩子终日是一个人学习、一个人玩耍,这样,他的心里自然也就很难考虑别人,孤独的环境带来自我中心是必然的。改良这种状况,除了家长平时要有意识地与孩子一起交谈和娱乐之外,还要鼓励和指导孩子与同学与邻里发展友谊。比如,欢迎孩子的同学星期天到自己家里来玩耍和吃饭,也鼓励孩子到同学家里玩,让孩子帮助邻居取报纸送信,到邻居家借还物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逐渐学会关心他人。
马特洛索夫说:“人活着应该让别人因为你活着而得到益处。”帮助孩子克服自私的心性,让孩子走出狭隘的自我空间,他们会得到更多。
“把握培养关键点”
心里面只有自己的人是难以有大的作为的,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克服自私的心性,让孩子走出狭隘的自我。
让孩子学会爱
呜呼!无善教而天下无善士,无善士而天下无善俗。世俗之陋,其患岂微也哉!
——方孝孺
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懂得先伸出自己的手,才能握住别人的手;而有过被爱的深切感动者,更能有爱别人的能力。这样的道理用在亲情、爱情、友情都一样。如果为人父母者想要培养出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让他长大能懂得自爱、爱人,就要从小让孩子学会爱!
有这样一位特别的母亲。为了体验没有水的感觉,这位母亲带着上幼儿园的儿子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的定西。在汽车上,母亲告诉孩子他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男孩便打算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
在定西的老乡家里,母子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村民告诉她们,日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先用来洗脸,然后再用来洗衣服,最后又用这盆脏水去喂猪。
儿子说:“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
妈妈反问:“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什么?”
“我给它们喝柠檬汁,给它们喂牛奶。”儿子一脸稚气歪着头回答。
后来妈妈问他刚才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男孩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净。”
“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两天没喝水了呢?也不喝吗?”
“不喝。”
不过那晚小男孩哭了,不是因为他太渴,这儿太苦,而是因为妈妈训斥了他。
对他来说,毕竟再大的挑剔也抵不过口渴的难耐,于是他终于喝了两天来的第一口水。
每天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给太久没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希望最终都破灭了。土地已干得裂出了一道道缝,农民们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
母子俩要回京了。男孩已和这儿的孩子结下了友谊,此刻的离去竟有些难舍。虽然那些孩子灰头土脸,衣着破旧,因为他们从未尝过水的畅快淋漓,但可贵的是他们纯真的童心和从单纯的眼中流出的晶莹的泪。
挥手告别黄土地,把那里的贫穷落后留在身后,却会把一种体会留在心里。年轻的母亲要让儿子体验的,应该不只是水的珍贵。什么是愛心?那不是打电话到新闻媒体去告诉他们“我要献愛心啦”,也不是在镁光灯的闪烁之下向某慈善机构捐款,而是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存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也许你的孩子出生于繁华都市,也许你的孩子生长于穷乡僻壤,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对待出身,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以及努力做一个具有愛心、乐于助人的优秀的人。这才是孩子健康咸长的基石。
家庭环境是孩子一降生到这个世界时,就会接触的环境,因此,想要培养充满爱的能力的孩子,就要从小开始,而非等到学龄再期盼学校老师来教导。建议父母可以就下列的方式开始做起。
1.随时给孩子“爱心”机会教育。举例来说,带孩子搭公车时,看到有老人上车时,父母自己以身作则起来让座,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博愛”意义的好机会。
2.引导孩子关心周遭的人。可以趁着孩子放学后跟他聊聊天,看看学校的老师、小朋友有什么有趣、特别的事情,如果听到有其他小朋友有困难,父母可以主动告诉孩子去问问同学是否需要帮助,父母并给予协助,让孩子从小就能体会帮助人的快乐,也能让他更富有悲悯之心。
3.教育孩子尊重生命。所谓“万物皆有情”,人生而为万物之灵,就更该对世间万物的生咸充满感恩与愛。让孩子将关愛的情绪也能关注到人以外的事物,父母可以在家中养宠物,像猫、狗、乌、鱼,如果怕动物类有导致过敏之虞,种几盆花草也可以。从让孩子负责去饲养或换水、清理时,顺便告诉他万物生命的意义,以及都同样需要受尊重的道理,然后让孩子自由去跟宠物互动,或者观察植物生长,他就能慢慢体会生命本来的尊严。
4.管教孩子,亦给他满怀爱心的感受。“愛孩子”不等于“宠孩子”,当孩子犯了错还是得教导他,甚至要处罚他。特别要提醒父母的是,管教孩子必须有理有据,而且不能是情绪化地打骂,必须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违反了一定要处罚,这是为了他将来的人格养成。这样,才不致让孩子有偏差的认知或行为产生。
5.多讲好的传说、故事给孩子听。讲故事是非常好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像忠狗报恩、天鹅王子、阿尔卑斯山少女、三国演义等,都是很好的讲故事的教材。故事的角色会影响、投射到孩子身上,会让他们想去模仿众人景仰的英雄、善心使者,自然就会去检视自己日常生活的言行了。
6.带着孩子一起去做善事。有不少社群团体会安排在假日去参观孤儿院、敬老院等场所,建议家长也可以做类似的安排,在假日带孩子去参观育幼院,顺便整理自己的部分旧玩具、故事书分送给那里的小朋友,将行善融入日常生活中!
“把握培养关键点”
心中有爱的人永远不会走上绝路,父母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教孩子学会爱自己,学会爱他人。
呵护那一点点光
友善伴随着孩子,他看见洒向人间的都是愛。——劳,诺尔蒂一个雨天的早晨,我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后顺便去了一家快餐店,点了早餐。几张桌子上都是没有收拾的狼藉纸杯、盒子和法式炸土豆条。
一位年轻妇女与一个五六岁的男孩走进来,他们坐下点菜时又进来一个人,背微驼,穿着一件破烂的上衣。他缓慢地走向一张狼藉的桌子,慢慢地检查每个盒子,寻找残羹剩饭。当他拿起一块法式炸土豆条放到嘴边时,男孩对母亲窃窃私语道:“妈,那人吃别人的东西!”
“他饿了,又没有钱。”母亲低声回答。
“我们能给他买一个汉堡包吗?”
“我想他只吃别人不要的东西。”
当女服务员递给母子俩袋外卖食品时,男孩突然从他的袋里拿出一只汉堡包,咬了一小口,然后跑到那人坐的地方,把它放在他面前的桌上。
这个乞丐很惊讶,感激地看着男孩转身、消失。
当我离开饭店时,看见蓝蓝的天空正从铅灰色的云朵下面露出来。
一个汉堡包并不值多少钱,但孩子咬了一口,然后递给了乞丐,这个汉堡包就是无价了。它的无价之处,是因为那里面藏了一颗爱心,一颗善的种子。小男孩的行动给很多人带来了快乐,给旁观的“我”,给他的母亲,给乞丐,还有他自己。我们不难想像长大后的孩子一定会活得有价值,因为他善良。
学会保护孩子表现出来的一点点善行,激发他们的爱心,终有一天孩子们长大成人,会具有令人欣赏的爱心和善意,彻底与冷漠无缘。
还有一个关于孩子和母亲的故事。
孩子三岁了,每一次看见一只蚂蚁。也许别的母亲会鼓励她的孩子去一脚踩死那只蚂蚁来锻炼他的胆量。可是这个孩子的母亲却柔声地对他说:“儿子,你看它好乖哦!蚂蚁妈妈一定很疼愛她的宝宝呢!”于是小孩就趴在一旁惊喜地看那只蚂蚁宝宝。蚂蚁遇见障碍物过不去了,小孩就用小手搭桥让它爬过去。母亲一脸欣喜。
后来,孩子上幼儿园了。有一次,他吃完了香蕉随手乱扔香蕉皮。她没有像一些母亲那样视而不见,而是让他捡起来,带着他丟进果皮箱里。然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在妈妈的熏陶下,她总要把垃圾扔进果皮箱里。有一次马路对面才有果皮箱,她就过马路去丟雪糕纸。妈妈看着她走过去。然而一辆车飞奔过来,小女孩像一只蝴蝶一样飞走了。她妈妈就疯了,每天都在那个地方捡别人丟下的垃圾。当地人被感动了,从此不再乱丟垃圾。他们把那些绿色的果皮箱擦得一尘不染,在每一个果皮箱上都贴上小女孩的名字和美丽的相片。从此,那个城市咸了一座永远美丽的城市。故事讲完了,孩子的眼睛湿润了。他说:妈妈,我再也不乱扔东西了。
转眼间,孩子上小学了。一个秋晨,有人打电话通知母亲,说儿子在值日时没有把窗戶关严,风把两块玻璃刮破了。母亲马上意识到这事在这个管理甚严的学校里意味着什么。
中午,母亲找来昨天值日的儿子。儿子怯怯地说:昨晚放学时,教室里有两只蝴蝶,赶来赶去,总有一只飞不出教室。我只好开着一扇窗戶,好让外面的飞进来,或者里面的飞出去,让它们结伴去玩,想不到会被大风刮破了玻璃……
儿子几乎落泪地嗫嚅着说愿意赔这两块玻璃。妈妈一直无语,待他说完后,摸了摸他的头发说:没事了,去玩吧。
后来母亲去了财务室:“这两块玻璃的钱,我现在就掏……”
也许这个孩子就是你、我、他,也许这位母亲就是你、我、他的母亲。这个极聪明极伟大的母亲懂得在孩子的成长中发现那一点点善念和爱心,并用无微不至的圣洁的母爱呵护着他生命中的那一点点光!而那一点点不曾被扑灭的光,总有一天会洒成满天的星星、月亮和太阳,照亮这个我们深爱着的世界。
“把握培养关键点”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天使,只要我们学会呵护,那善的光芒就永远不会熄灭。
遵守规则也是关爱他人
儿童的道德感必须首先从他们富有生气和纯洁的情感所引起,然后他们必须练习自我控制,并教导他们关心一切形咸关于他们的地位和环境所应有的道德权利和义务的正确的观念。
——裴斯泰洛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即是我们要遵从的社会规则。每个人都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必然要和社会的各个阶层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衍生出一种大众要信守的社会准则,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游离于社会规则之外。
一位留德学生说,他居住的学生村的商店每天中午歇业两个小时,而货架上的蔬菜和水果照旧摆在空无一人的商店外面,不必担心来往的行人。在德国,无论是咸年人还是孩子,都把维护公共纪律,保护公共环境,在各种场合讲究文明看成不容置疑的事情。在德国常可以看到人们耐心地排队等候,或是为他人、为公众着想的举动,全社会形咸一种高度自觉、井然有序的文明风尚。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下,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无论是父亲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和母亲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还是老师和社会其他阶层的高度职业道德感,这些都令孩子的责任感和规则意识不断增强。
现在很多孩子任性,而任性大都是父母长辈惯出来的。应让孩子明白,任意妄为,父母可以容忍,但走进社会别人不会容忍。就像打篮球比赛,必须有规矩,犯规则要受处罚,达到一定程度就要被罚下,清理出局。懂得自我约束,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才能尽好自己的责任,赢得在人生大舞台上竞争的资格。
请看一组在我们邻国日本发生的场景。
时间:下午4点。
地点:东京江戶川区的一所社区幼儿园门前。
场景:孩子们回家。
路远的,家长用车接走;道近的,坐在妈妈的自行车后座上,或者骑着童车跟着妈妈走在人行道上。在一个小十字路口,红灯亮了,4岁左右的小女孩立即把车剎住,后面陆续走来的小朋友也都停在了红灯前,尽管路面没有一辆来往的车辆。
在社区并不很宽的街道上,既没有交警,也没有车辆,孩子们的认真令人佩服。在日本,学前教育除了包括识字、算术、音乐、图画、手工等內容,还有安全教育(交通规则、防灾防火)、保护环境和热愛动植物等教育,让儿童参与轻度劳动与体能锻炼,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內容。
孩子入园后,老师会教他们识别交通标志,告诉他们灯光变化代表什么和必须走人行道的道理。家长也积极配合,接送孩子时,做严守交通法规的榜样,让孩子从小觉得这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即使是并无多少车辆行驶的社区街道,孩子们也都非常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
这种教育一直延续下去,你会发现小学生放学时,有秩序地走在人行道上,一路红灯停、绿灯行,走到自家附近自动离队,或者跨到汽车站候车,身边并没有一名老师监督。
培养责任心,就是教育孩子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使孩子知道如何遵守规则和秩序,从小就有自控自律的意识。
也许会有人认为,孩子那么小,懂得什么规则意识?等他们长大后,自然就知道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一个没有自律能力的孩子,未来就有可能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就意识不到自己所处地位的重要性,从而会丧失创造成就的动力。
“把握培养关键点”
维护和信守这种社会内在的规则,是每个人都要担当的社会责任,遵守规则,也是关爱他人。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