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暑假里常常看到父母带着孩子背着电子琴、小提琴等赶场,这里面有多少孩子学这学那是因为自己真正爱好的呢?又有多少父母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呢?有人说,中国的孩子很累,中国的父母更累。因为他们只有一个孩子,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他们设计好了人生。不幸的是,父母为孩子设计好的人生计划,很有可能是自以为是的凭空规划。其结果可能是,父母使的力气越大,孩子受的罪越多,偏离正常发展轨迹的可能性也越大。
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
人要么不生孩子,要么就应把他们哺育成人,完成教育。——柏拉图常言道,“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因此,大多数父母都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甚至视为自己的化身。中国的文化传统是讲人情,重血缘。在很多父母的潜意识里,孩子是自己的骨肉,把孩子养育大,就可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因此父母当然有权力处置。至少,不少父母都不自觉地把孩子看作“我的孩子”,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没有意识到孩子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人。而社会也大多认同和支持这种观念。我们常常看见有的父母将孩子的过失或成绩,都—股脑儿地和自己混为一谈——孩子取得成绩时则说“你给爸爸长脸了”;孩子在外表现不佳时又说,“你可把我的脸给丢尽了”。
据《成都商报》2004年10月24日报道:将女儿塑造咸一个优秀的女人,成都的一对年轻夫妇将应该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留在了家里。现在,这位名叫南南的8岁女孩已经退学回家,在家接受父母的特殊性别教育,跟随父母学做优秀全职太太。
孩子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和决定自己未来的权利,家长不能把自己一生未竟的理想和抱负强加在孩子身上。
人生何其短暂,从幼年直至老年,每个年龄段都有自身的特性和幸福、快乐。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天性和意愿,以过来人自居,越俎代庖地为孩子一生画下明确的路线,让孩子按照自己制定的目路线去努力。而有些家长让孩子完全脱离集体这个大环境,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按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难以消除的阴影、性格扭曲,孩子成了满足自己心理愿望的工具。这样的做法看起来似乎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实则极为自私和残酷。
鲁迅先生曾说:“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鲁迅先生的话正表达了这样一种现代儿童观——子女,是我的孩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我,他从母体出来后,已与母体分开,成了人类中的一个独立的人。因为还是我的孩子,作为父母就有教育他的义务,而这种教育主要是教给他自立的能力,因为他不等同于我,所以要解放孩子,使他们完全成为独立的人。
“把握培养关键点”
孩子不是私有财产,家长应该尽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但没有权力包办孩子的一生。
尊重孩子的隐私杈
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美好的生命,因此对待他们就该像对待同志和公民一样,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享受快乐的权利,担当责任的义务。
——马卡连柯
不止一位家长说:“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不像从前那样,有什么事都和父母讲。”还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有些事背着自己,有些东西藏起来不让自己看见,同学之间的书信和他自己的日记总要放到安了锁的抽屉里,他们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感到不安,怕孩子染上坏毛病。为了弄清孩子的真实想法,很多家长采取了诸如偷看孩子的日记等非常规ī,了解孩子的心事,结果引发了母子或父子之间的关于个人隐私的争吵。
“妈妈,你不能偷看我的日记!”
“这怎么能说是偷看呢?妈妈看女儿的日记是为了多了解女儿,及时发现你有什么需要帮助的问题,妈妈好来帮助你。”
“我不需要你的帮助!你如果再偷看我的日记,一切后果你自己负责!”
见平时乖巧的女儿现在大声地和自己叫喊,妈妈也生气了:“怎么说话呢?我是你妈妈,难道我把你养这么大,还没有资格看看自己女儿的日记吗?”
女儿哭着叫喊:“那是我的秘密,是我的隐私。你没有经过我的允许,就擅自偷看我的隐私,你是侵犯人权!我是你的女儿,可是我也有人权!”
说完,女儿一把夺过妈妈手里的日记,跑到自己的房间里躲了起来。
隐私是每个人心中不愿告诉他人的秘密。应该说人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孩子们也不例外。孩子有了隐私,许多做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地去侦察,如翻抽屉看日记、拆信件,甚至打骂训斥。在大人们看来,这都是些小事。“连孩子的生命都是我给的,何况一本日记、一封信?”可对孩子来说,大人的这些行为,都是对他们的不信任、不尊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造成孩子沉重的精神压力,甚至产生敌意和反抗,采取全方位的信息封锁和防备措施,导致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恶化。
据报载,江西某市一位中学女生回到家,就遭到父亲怒不可遏地一顿训斥。原来,父亲偷看了一位男生写给女儿的信以及女儿的日记。女儿指出父亲的做法是“违法”的,父亲以一记耳光回答了女儿的“不敬”。第二天,女儿失踪了。四天后,在离家50多里的河湾处找到了女儿的尸体。
这是一起家长不尊重孩子隐私而造成的悲剧。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总爱在自己的抽屉上把锁,似乎有什么秘密。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特征,它体现了一种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宣告他(她)已成长为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成人,不再像童年时期那样,心里有什么话都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这个“隐秘世界”是孩子自由个性的集中体现,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人都不可随意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隐秘世界”。
尊重孩子的隐私,教育他们保护好个人的隐私,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内容。然而,在许多父母眼里,子女似乎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在长大,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己的隐私,随意闯入孩子的“隐秘世界”,采取粗暴干涉的强制ī,拆信、监听、悄悄查看日记以及打骂、禁闭等,这样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拥有隐私,就是维护孩子的心身健康。尊重孩子的“隐私世界”,是对孩子人格的保护,父母也会因此而赢得孩子的敬重和爱戴,家长对孩子的隐私应有正确的态度。
保护个人隐私是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保护隐私就是保护自己。一个人如果总是不恰当地把属于个人的隐私公之于众,这也必然使他无法适应社会生活,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协调,也是他心理素质存在问题、心理年龄滯后的标志。所以,当孩子的隐私意识逐渐增强时,家长应当感到高兴,因为这证明他们已经长大了。
苗苗在上小学五年级时就明显地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发现了孩子的变化,苗苗的爸爸妈妈都很高兴,因为这是她开始走向咸熟的标志。所以当苗苗宣布自己从此以后不再要父母检查日记的时候,他们一致表示同意,而且还给苗苗买了一个专用的写字台,将抽屉的钥匙交给苗苗自己保管,让她学会保守自己的秘密。
后来上了中学,苗苗又收到一些同学的来信,包括男生的信,她统统都把它们收进了自己的抽屉。爸爸妈妈见过女儿整理信件,但谁也没有提出要看这些信,而且他们还叮嘱女儿一定要妥善收好这些信件,不要遗失,免得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种教育对于Z 相当宝贵,让她有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和与他人交往的行为准则。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同样。一个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长大后他也就懂得该如何去尊重他人。尊重孩子是爱孩子的一个具体表现,也是正确爱孩子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孩子的“保密性”越来越强,如写日记和书信,与同学交往和谈话内容,都不愿主动地向父母透露。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秘密,不打探、不偷看。
其实,在大多数孩子的日记里,很少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更多的是孩子的一些思考和一些心里话。当父母的,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儿童期的孩子有秘密,说明这孩子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智商高,主意多。少年期的孩子有秘密,说明他正从幼稚走向成熟,善思考,有独立见解,自尊心也在增强。进入青春期,孩子对成人的封闭性、对伙伴的开放性更显得突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尤其需要得到尊重。
“把握培养关键点”
懂得个人隐私的保护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父母不但不能偷看偷听孩子的隐私,还要帮助他们学习更多保护隐私的方法,为他们日后的社会生存奠定基础。
尊重孩子的朋友
如果谁希望自己的儿子尊重他和他的命令,他自己便应十分尊重他的儿子。
——洛克
对于孩子而言,朋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友情对他们的情感、人格的发展都会起到有益的作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人与人的联系与人与人的交往,人就不存在了;离开人与人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人就不能发展。在诸多的联系、交往中,总有至近的、感情亲密的一圈人,这就是朋友。我们的孩子应该在朋友圈中长大成人,这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尤为重要。然而,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认识到这一点的。
今天,我的好朋友小雯来找我出去玩,正碰上妈妈在教训我。这次考试,我的成绩下降了,在班里只排到第12名。小雯在一边替我解围说:“阿姨,你们方方还好,我还不如她呢。”谁知,小雯不说倒还好,她一说,妈妈反而更来劲了,她骂着我把小雯也捎带进去了:“那你们还不在家好好补习功课,还到处乱窜什么,我要是学习不好,早就趴一边哭去了,看你们,一点事也没有,脸皮真厚!”
小雯气得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转身就跑了。我和妈妈吵了起来:“妈妈,你怎么这样没礼貌?”妈妈说:“我就是要把她气走,免得她以后再来找你,以后也不许你和她在一起了。”
我气哭了,跑进自己的小屋,把门反锁上。我觉得很委屈,妈妈怎么能这样对待我的朋友呢,平时她不是显得很有教养的吗?怎么现在原形毕露了呢?
这是一个孩子写的日记,显然,日记中充满着孩子的不满和愤慨,母亲的表现,深深地刺痛了孩子的心。应该说,这种事情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如果突然有一天,您突然发现自己上中学的儿子在家里不爱跟自己说话了,却与同学在电话里滔滔不绝,并从他的老师那儿听说,他在班里很活跃,很善于与同学来往;或者,您突然观察到女儿周末或假期时呆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在外面和同学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这时,您可能猛地意识到:孩子的朋友似乎逐渐取代了您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也许,您会感觉到一种失落;也许,您会理解而无奈的叹息:“孩子长大了!”
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父母总是用异样的甚至是很不友好的目光来看待孩子的朋友,这样的态度,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很不利的。
一位母亲中午回家,打开家门,发现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正和两个同学“大吃大喝”,碗筷摆了一桌,儿子见妈妈回来了,忙站起来,叫了声:“妈!”她没应声,两个同学站了起来,叫了声:“阿姨,您回来了!”这位妈妈一声没吭,径直走进屋里,砰地关上门,半天没出来。吓得孩子和两个小冰慌忙溜走了。到了晚上,孩子回到家,没有吃晚饭。尽管父母轮番相劝,孩子还是滴水未进,而且一连几天食欲大减,情绪低落,打不起精神,没有笑容……父母着了急,将孩子平时最愛吃的东西摆满桌子,可是还是没有调动孩子的兴趣。
家长要知道,父母尊重孩子的朋友,也就是尊重孩子本人,孩子会在家长的尊重中得到自身的欣慰和心理的满足,也会得到小朋友、伙伴的认可和接纳。不然在迎接心灵中会留下阴影和创伤,受到同伴的嘲笑讥讽。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朋友,对孩子伙伴、朋友的冷落,会使孩子感到父母不给自己留面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使孩子感到对不起朋友,甚至感到无颜见伙伴。
孩子需要伙伴、理解和尊重,善待孩子的朋友,就是善待孩子本身。当然,善待孩子的朋友要出于真诚。善待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真心诚意。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朋友来家玩,表面上很客气,让座、倒茶、请吃水果等都有,可等他一走,就会向自己的孩子提出警告:“以后跟这样的人少来往!”“同这样差的人交朋友,你有什么好处?”有的甚至这样批评孩子:“我看你是在学坏,你怎么同这样的人打得火热?”这种两面派的做法,不但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也会损害孩子与朋友的感情。
“把握培养关键点”
对孩子的朋友要当自己的朋友一样,采取热情欢迎的态度。孩子会在家长的尊重中得到心理的满足,也会得到小朋友、伙伴的认可和接纳。
重视孩子的快乐指数
绝不要把他们教育咸闷闷不乐,过早就想变为咸年的人。——加里宁孩提时代,理应是一个充满梦想和快乐的时代。所以,为人父母有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不断地感受幸福和快乐。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在楼下玩耍,父母在旁边使劲催促:“好啦,疯玩什么,快点回去做作业吧!”晚上,看着孩子在灯下熬夜做作业的辛苦样子,父母们就说:“孩子,好样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心态。因为,持这种心态的家长大多认为:童年是不重要的,快乐是不重要的。其实他们错了,让孩子学业有成、事业成功并非我们家庭教育的最大目标。成功,并不等于就是幸福、快乐。排在成功前面,还有个更大的目标,那就是“让孩子感觉快乐”!这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为人的最高境界。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最重要的礼物就是“快乐”。快乐是一生的财富,快乐的人比一能够以轻松的心情来迎接未来的挑战,快乐的人比一能以理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注意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经常快乐呢?
1.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快乐的体验。在每一件小事上,父母都可以询问孩子的感觉,高兴不高兴,为什么。比如出去玩的时候问孩子:“你喜欢出来玩吗?高兴吗?”父母也要经常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孩子,如:“你能帮妈妈做家务,我很高兴。”
2.让孩子有机会享受“不受限制”的快乐。家中父母希望居室整洁,周围的邻居又喜欢安静。孩子一旦开始喊叫、跳跃,父母便会想办法制止,孩子只好越来越乖了。表面上,是父母管教有方,但由此带来的是,孩子的热情和活力在一点点丧失,孩子的心灵也感受到了压抑。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带着童真的想像力尽情地玩耍,需要有时间去打雪仗、蚂蚁搬家——这些按照孩子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动,更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有些事情大人觉得没意思,孩子却很喜欢,大人认为孩子会喜欢的东西,小孩得到了却并不高兴。有的父母给孩子买很贵的玩具,孩子却宁愿玩水、玩泥巴、捉迷藏、过家家。所以,我们不要总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
3.不要苛求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有限,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父母不可太过于追求完美,父母如果总是对孩子表示不满和批评,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失去自信。
4.给孩子显示自己的机会。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才和技能,展示这些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喜悅。“妈妈,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好不好?”这时即使你在厨房做饭,也要满足他这个愿望,并适时地给予肯定:“你讲得真是太棒了。”要知道,能和你分享他喜欢的这个故事,对他是多么的快乐。孩子的热情、能通过你的分享和肯定,转化咸良好的自尊、自信,而这些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快乐都是最宝贵的。
5.教孩子调整心理状态。要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乐,其秘诀在于具有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这使他们很快地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在孩子受到挫折时,可指出前途总是光明的,使他在恢复快乐心情的环境中寻找安慰。
6.密切同孩子之间的感情。在培养快乐性格的过程中,友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父母要加深与孩子的感情,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耍,让他们学会愉快融洽地与人交往。
7.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家庭和睦,也是培养孩子快乐性格的一个主要因素。有资料表明,在和睦家庭中咸长起来的孩子,咸年后能愉快生活、健康咸长的,比不幸家庭咸长起来的孩子要多得多。
“把握培养关键点”
快乐的孩子容易成功,失败不能令他沮丧,烦恼也不会妨碍他继续追求成功。所以,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最重要的、就是“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