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了解月子期
什么是坐月子
坐月子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后到产妇机体和生殖器官复原的一段时期,一般需要6~8周。医学上将这段时间称为产褥期或产后期,民间俗称坐月子。无论产褥期或坐月子,都意味着产妇要卧床休息,将养好身体,促使生殖器官和机体尽快康复。
产前孕妇担负着胎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母体的各个系统都会发生一系列的适应变化。尤其是子宫变化最为明显,子宫肌细胞肥大、增殖、变长,到妊娠期子宫重量增加为非孕时期的20倍,容量增加1000倍以上,心脏负担增大,血流速度加快,心跳每分钟增加10~15次,心脏血容量增加10%,如此才能供养胎儿和自身的需要。同时因胎儿逐渐成长,膈肌逐渐上升,而使心脏发生移位。肺脏负担也随之加重。肺通气量增加可达40%,经常出现鼻、咽、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妊娠肾脏也略有增大,输尿管增粗,肌张力减低,蠕动减弱。其他如肠胃、内分泌、皮肤、骨、关节、韧带等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产后胎儿娩出,母体器官又会恢复到产前的状态。子宫、会阴、阴道的创口会愈合,子宫缩小,膈肌下降、心脏复原,被拉松弛的皮肤、关节、韧带会恢复正常。这些形态、位置和功能的复原,都要在产褥期内,而能否复原,则取决于产妇在坐月子时的调养保健。护理得当,则恢复较快,且无后患,若稍有不慎,调养失宜,则恢复较慢,且多患产后疾病,有的还会留下产后疾病,俗称“月子病”。当然,产妇身体的恢复不仅是时间的问题,还决定在产褥期产妇的饮食、休息、锻炼等多方面的将养。
产后身体的变化
在坐月子期间,产妇身体变化较大,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知识,以便自测身体变化是否正常和注意将养,预防疾病的发生。
产后子宫缩小,直至恢复正常
其变化过程为:分娩后第1天子宫底下降平脐,以后宫底每天下降1~2厘米,7天左右子宫降入骨盆腔,与耻骨联合(即毛际处横骨)平,大约42天左右恢复正常大小。这个变化过程被称为“子宫复旧”,所以产后42天应到医院作妇科检查,了解子宫是否恢复正常。
子宫颈的变化
子宫颈分娩时表现为松软、充血、水肿、子宫壁很薄以至皱起如袖口、呈空腔状,大约经过30天左右,充血、水肿消失,恢复正常大小。由于分娩损伤,初产妇的子宫颈外口失去原来的圆形(未产型)而变为横裂(经产型)。
阴道变化
产后阴道变松,阴道周围皱襞减少,阴道内的黏膜平坦,犹如绝经后的妇女。一般说来,在短时间内,阴道黏膜不容易完全恢复到妊娠前的情况,只有在停止喂奶后,月经来潮,卵巢功能正常,在激素的作用下,阴道黏膜才逐渐恢复正常,但是,在月子里阴道还是有很大变化的。比如,分娩时,由于胎儿挤压阴道外口,常常引起阴道外口充血、水肿,或有不同程度的裂伤,这些,一般在产后10天内逐渐消失,裂伤经缝合后,常在7天拆线。阴道口的处女膜,常因分娩时被撕裂,形成残缺不全的痕迹,称为处女膜痕,这是女人曾经有过孕产的恒久证明。
乳房分泌乳汁
胎盘娩出后,约经24小时,乳房开始较多地分泌乳汁,此时便可给婴儿正常哺乳。产后1周内分泌的乳汁,称为初乳,初乳的颜色呈黄色,汁较清稀,蛋白质含量较高,含糖量较低,并有缓泻作用,对新生儿有重要的作用。以后乳汁逐渐成熟,成熟乳汁颜色为白色,质较浓,含蛋白质、脂肪、糖、多种维生素和抗体。产后3~4天乳汁增多,乳房充盈,这时产妇体温可能升高,会感到发热,一般体温不超过38℃,约24小时内自行消失,不属于病态,不必顾虑。产妇在哺乳期,一般不来月经,如果产妇不哺乳,一般月经于产后30~42天恢复正常。
其他变化
如产后要排除恶露,产后多汗,产后脏腑功能暂时失调等,这些变化都要在产褥期内恢复。
(第二节)常见的产后问题
产后为什么常伴有腹痛
产后腹痛的原因是由于子宫收缩所致。子宫收缩时,引起血管缺血,组织缺氧,神经纤维受压,所以产妇感到腹痛。当子宫收缩停止时,血液流通、血管畅通,组织有血氧供给,神经纤维解除挤压,疼痛消失,这个过程一般在1~2天内完成。
初产妇因子宫肌纤维较为紧密,子宫收缩不甚强烈,易复原,且复原所需时间也较短,疼痛不明显。经产妇由于多次妊娠,子宫肌纤维经多次牵拉,较为松弛,复原较难,疼痛时间相对延长,且疼痛也较初产妇剧烈些。
以上所述,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疼痛时间超过一周,并为连续性腹痛,或伴有恶露量多、色暗红、多血块、有秽臭气味,多属于盆腔有炎症,应请医生检查治疗。
腋下长肿块是怎么回事
有相当多的产妇在分娩后2~3天左右,突然发现腋下长了肿块,疼痛难受,很是害怕。有的怀疑淋巴结肿大,有的怕是长了肿瘤,心情十分紧张。肿块一般有鸡蛋大小,在分娩之前是没有的,分娩以后与乳房膨胀同时出现。
对这种现象不要怕,实际上这肿块是一种乳腺,不过不是正常的乳房组织,而是先天发育不良的乳房组织,称为副乳房。由于平时没有乳汁分泌,没有任何感觉。产后乳腺活跃,乳汁大量分泌,有时还淤积成硬块,产生了胀痛感觉,这才引起注意,发现腋下有肿块。
对这种肿块不需求医治疗,实在胀痛难受时,可服止痛片或局部用皮硝外敷24小时疼痛就会消退。
分娩后肚子还是硬硬的
孩子出生以后,产妇腹部随即松弛,但有许多产妇在抚摸自己腹部时,还会摸到一个很大的硬块,时而还有疼痛感,为此,有的产妇感到害怕,怕是有什么东西未排出来。
这个硬块是子宫。因为子宫在孕期变化很大,由孕前50克左右增到妊娠足月时1000克左右,宫腔也由原来只能容纳12~20毫升,增大到可以容纳3000克的胎儿、1000~1500克重的羊水和500克左右重的胎盘。孩子和胎盘娩出后,子宫体积很快缩小到胎头样大小,而且子宫收缩越好,就会变得越硬。这样,在松软的腹壁外就能明显地摸到。因此,产妇也可以在产后最初几小时内,经常按摩子宫,刺激它收缩,摸到的宫体越硬越好。
产后多汗是为什么
不管天热还是天凉,甚至在冬天,产妇分娩后总是比正常人汗多,有的大汗淋漓,如果稍微活动或进食时,更是汗流满面,全身汗出,黏湿难受。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产妇在妊娠期间,体内水分积蓄,仅是血液就比孕前增加30%左右。一个正常人的血液量约占体重的1/10,为4000~5000毫升,而妊娠期孕妇则要增加1000毫升之多。分娩之后,这些体液在体内就成为多余的东西,不排出甚至会增加心脏负担。
体内的水分排泄有三个主要途径:一是通过肾脏由尿液排出;二是通过肺的呼吸排出;三是通过汗腺由皮肤表面的毛孔蒸发。这就是产后汗多的道理之一。此外,产妇甲状腺功能亢盛,尚未恢复,脂肪、糖、蛋白质代谢旺盛,故多出汗。
另外,产后进食较多的高能量食物,又多喝汤水,这也是产后多出汗的原因。总之,产后出汗是一种生理调解现象,不必担忧。
但是,产妇也必须注意,有一种病理性出汗,表现为汗出湿衣,持续不断,常兼气短懒言,倦怠嗜睡,或见睡中多汗,醒来即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头晕耳鸣等症状,这是病理性出汗,需要请医生诊治。
到底什么是恶露
胎儿娩出后,在一定时间内产妇阴道仍有血样分泌物流出,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恶露。正常的恶露有血腥气味,而不臭。它包括从宫腔排出的血液、坏死的蜕膜组织、黏液及产道的细菌。在产后的不同时间里,恶露的内容各不相同,可以通过不同时期恶露的内容来观察是否有异常现象。一般恶露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血性恶露
又名红色恶露,这是产后第一天到第四天内排出的分泌物,呈鲜红色,含有较多的血液,量也比较多,一般可与平时月经相似,或稍多于月经量,有时还带有血块。
浆液性恶露
呈淡红色,其中含有少量血液、黏液和较多的阴道分泌物,还有细菌生长。在产后4~6天左右排出。
白色恶露
是在产后一周后排出的呈白色或淡黄色的恶露。其中含有白细胞、蜕膜细胞、表皮细胞和细菌等成分,形状如白带,但是较平时的白带多些。
虽然每个产妇都有恶露,但每人排出的量是不同的,平均总量约为500~1000毫升。各产妇持续排露的时间也不同,正常的产妇一般需要2~4周,少数产妇可以持续1~2个月。
孩子吃奶时,吸吮奶头,可引起反射性子宫收缩,有利于子宫腔内的恶露排出。
少数产妇,即使在正常情况下,恶露也可以延续到产后1~2个月,大部分产妇恶露在一个月时可停止。如果产后三个月恶露仍淋漓不净,属于恶露不净,说明有病理因素存在。常见的原因有子宫腔感染、子宫腔内有妊娠产物如胎盘、蜕膜、胎膜等组织遗留,子宫复旧不良,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绒毛膜癌。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病理现象。因而,如遇到产后恶露持续不净时,需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如果在一个月后,恶露不净,同时伴有臭秽气味或腐臭气味,或伴有腹痛、发热,也可能是子宫、附件(输卵管、卵巢)、阴道有感染;如果排除恶露量逐日增多,颜色逐日变红变深,或出现淤块,都属于异常现象,或有子宫出血、阴道创伤,或有感染发生等情况。这些情况应及时引起注意,并到医院检查治疗。
怎样预防产后大出血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400毫升时为产后大出血。这是造成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1%~2%,一般多发生在产后2小时以内,如在短时间内大量失血使产妇抵抗力降低,就容易导致产褥感染,休克时间过长还可因脑垂体缺血坏死,以后出现产后综合征,即产后大出血后遗症。因此,产妇要和医生协作,互相配合,以预防产后大出血的发生。
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精神过于紧张
有些产妇在分娩时精神过于紧张,导致子宫收缩力不好,是造成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在正常情况下,胎盘从子宫蜕膜层剥离时,剥离面的血窦开放,常见有些出血,但当胎盘完全剥离并排出子宫之后,流血迅速减少。但是,如果产妇精神过度紧张及其他原因,造成子宫收缩不好,血管不得闭合,即可发生大出血。
如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产程过长,使用镇静药过多,麻醉过深,也可造成胎盘收缩无力,出现大出血。
又如羊水过多、巨大儿、多胎妊娠时。由于子宫过度膨胀,使子宫纤维过度伸长,产后也不能很好恢复;生育过多过频,使子宫肌纤维有退行性变,结缔组织增多,肌纤维减少而收缩无力等,也是造成产后大出血的原因之一。
胎盘滞留
也是造成大出血的原因之一,包括胎盘剥落不全、胎盘粘连等,都可造成大出血。
凝血功能障碍
产妇患有血液病,重症肝炎,其后果也很严重,必须高度注意。分娩时应到有条件的医院,以免发生意外。
所以,产妇必须做好产前检查,对有产后出血史,患有出血倾向疾病如血液病、肝炎等,以及有过多次刮宫史的产妇,应提前入院待产,查好血型,备好血,以防在分娩时发生万一。产后出血有时候很难预先估计,往往突然发生,所以做好保健很重要。如子宫收缩无力引起出血,应立即按摩子宫,促进子宫很快收缩,或压迫腹主动脉,以减轻出血量。
预防产后大出血后遗症
产后大出血后遗症,表现为身体健康不佳,乳房萎缩、没有奶水,月经迟迟不能恢复,性欲减低,阴毛和腋毛脱落,全身无力,面色苍白,还伴有冷、神志模糊、嗜睡、智力减退、头发干枯脱落、食欲减退、恶心、血压偏低、容易昏倒、心跳过缓等症状,医生称这种病为“席汉氏综合征”。有以上症状要及时请医生检查治疗。
如何预防这种病的发生呢?
首先要预防产后出血。产后失血量超过400毫升者,称为产后出血。预防产后出血应从产前检查开始,最主要的是纠正孕期贫血,积极防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有出血倾向者,产前应验好血型、做好输血的准备;分娩时应注意休息,如产程过长、体力衰竭、深度麻醉、羊水过多、胎盘早期剥离等,都可干扰子宫肌纤维的正常收缩而导致出血,故在胎儿前肩娩出后,应立即肌注或静脉注射催产素20毫克,以加强子宫收缩,有利分娩。在胎盘娩出后,立即按摩子宫,如胎盘不能按时娩出,可行徒手剥离。产后2小时严密观察子宫硬度及出血量,产后常规检查产道,有撕裂者应及时缝补,以免出血过多。已发生产后出血应尽快止血,并通过输血补足失血量。此外,还应注意产后的饮食营养,补足所需营养,对身体恢复有利,可减少产后失血后遗症的机会。
怎样解决产后排尿困难
许多产妇,尤其是初产妇,在分娩后一段时间内会出现小便困难,有的产妇膀胱里充满了尿,但想尿又尿不出来;有的产妇即使能尿,也是点点滴滴地尿不干净,还有的产妇膀胱里充满了尿,却毫无尿意。这是怎么回事?
在怀孕期,孕妇体内的水分主要靠排尿和出汗等排出体外。但在怀孕晚期,由于增大了的子宫压迫膀胱,使膀胱肌肉的张力降低,在分娩时,胎儿的头又长时间紧紧地压迫着膀胱,使膀胱肌肉的收缩力减弱,因此,虽然分娩后子宫对膀胱的压迫减轻,但由于膀胱肌肉张力的下降和收缩功能的减弱,膀胱已无力将其中的尿液排除干净。另外,有些产妇在分娩时做了会阴侧切术,小便时尿液刺激伤口引起疼痛,导致尿道括约肌痉挛,也是产后小便困难的原因,也有些产妇不习惯在床上小便,也会引起小便困难。如果产后5~6小时仍排不出尿液,医生称之为产后尿潴留。
产后小便困难是一件很难受的事,如果产后产生了小便困难可采取以下方法处理。
(1)预防产后排尿困难的方法最好在产后6~8小时主动排尿,不要等到有尿液再排。排尿时要增加信心,精神放松,平静而自然地去排尿,特别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小便上。
(2)如不能排出尿液,可在下腹部用热水袋敷或用温水熏洗外阴和尿道周围,也可用流水声诱导排尿。
(第三节)产后的调养
何谓产后调养
将养,就是将息调养,使人健康长寿。月子里的将养,是指产妇分娩后,由于机体功能暂时失调,身体虚弱,抵抗力弱,需要在产褥期内将息调养,使之恢复正常。
产后将养是中国民间长期流传的风俗习惯。其理论基础来自古代中医妇科专家和养生家的经验指导,在民间逐渐丰富、发展和流传,形成一套有系统的将养方法。这些科学的将养方法,由于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难免不发生一些歪曲或错误,致使将养失宜,危害身体健康。如民间流传说:“产妇不能梳头、洗澡、洗脚,若有所违,老来定患头风、头痛、身痛”,有的说,“产后不可以下床,若下床活动,日后多患全身筋骨疼痛”,“产后不包头,老来患头风”,有的说“产后吃青菜(泛指蔬菜),老来胃疼、胃寒”这都是极不科学的。
月子中如何更好的调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