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育儿同步指导大百科全书
25619600000047

第47章 捍卫孩子健康,常见病诊疗与护理(3)

但是妈妈不可能随时为宝宝除去不安,如果妈妈不在宝宝身边,就无法听到宝宝的要求,而让宝宝独处在不安与不快的环境中,这时候就开始了同一个行动。换言之,宝宝是借着吸吮手指、摇晃身体来解除内心的不安与不快。

如果妈妈能经常陪在宝宝的身边,宝宝一哭就给予满足,这样就不会发生同一行动,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大部分的宝宝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怪癖。

从另方面来说,某些怪癖,对宝宝而言,或许是必须的。

(3)怪癖的应对法

(1)摇晃身体与碰撞头部的运动:情况严重的话,宝宝就会远离最初呼唤妈妈的目的,甚至认为和妈妈毫无关系而碰撞头部、摇晃身体,形成一种怪癖。

一旦出现这种情形时,父母就应该反省自己的养育态度,尽量抽出时间陪宝宝游戏,只要宝宝的内心得到满足,怪癖就会自然消失。

(2)应对吸吮手指的怪癖:吸吮手指是宝宝最常见的怪癖。

吸吮手指在未满周岁前,可说是正常的现象。随着身体的发育,兴趣的转移,自然就会消失。但是不要把这种情形延续到周岁以后,应抽出时间陪宝宝游戏。

(3)咬的怪癖:开始长牙的时候,宝宝非常喜欢咬东西,这是生理上的现象,不久就会消失。如果年龄增长后,还留有此种习惯,就要注意了,在幼儿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形,当孩子想引起成人的注意,或欲望得不到满足,甚至想得到别人的玩具时,都会出现这种现象。此外这和语言的发达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孩子无法借助语言表达意思时,就很容易发生这种现象。

应尽量扩充孩子的活动范围,充当其玩伴,当他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时,能进一步揣摸他的心理。

乖巧的孩子

(1)乖巧的宝宝好吗

有些宝宝天生就比较精力旺盛、活动力强、个性活泼,有些则活动力低、个性乖顺,这都是与生俱有的资质,加上生产条件(足月儿、未成熟儿、平安生产、难产)的不同,而有活动性高低之分。不过和生后妈妈的接触情形,也有很大的关联,它可以促进宝宝身心发达,也可以使其延缓。

经常哭泣、好动的宝宝,比较容易受到妈妈的照顾,在良好的环境下,发育也较快速。相反,过分乖巧的宝宝很少呼唤妈妈,也因此容易被疏忽。

对于忙碌的妈妈而言,过分乖巧的宝宝比较讨人喜欢,但果真如此吗?如果乖顺地躺在床上,就很难和妈妈有频繁的接触,容易使身心发育较为迟缓,其结果会让人担心。

(2)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

在幼儿园或托儿所中,经常看到活动性高与活动性低的宝宝,而老师都会把心思放在活动性较高的宝宝身上,只要宝宝一哭泣,就不得不理会,在一再的接触下,就会让人觉得活动性较高的宝宝比较可爱。

个性过分乖顺的宝宝,在智力上有时候比较迟缓,即使情况不严重,运动的机能与语言发育也会迟缓,甚至迟迟无法坐立,也不会说话,这时候妈妈才发现情况的严重性。

因此如果认为自己的宝宝过度乖巧,那么就抽出更多的时间抱抱他,和他交谈,千万不可因为他没有要求,就不加理会。这时妈妈应该采取积极的行动,多关心体贴宝宝,多与宝宝交流,从而促进宝宝身体与心理健康成长。

根据症状诊断疾病

宝宝真的生病了,父母应仔细观察症状,以决定立刻就医还是暂时观察。

疾病的特征

疾病有很多种类,平常患病次数最多的是,感冒等呼吸道感染与痢疾,此外还有各种传染性疾病、耳朵、眼睛、皮肤等病。

(1)幼儿期疾病特征

(1)幼儿期是最容易患病的时期:此时期虽然发育旺盛,然而身心方面却隐藏弱点,例如身体的免疫,宝宝刚出生时,具有来自母体的免疫力,且持续3~6个月,所以这段时间很少患病。但是,体内仍不具有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抗体,所以一受到这些细菌感染,就十分严重,从免疫减弱的6个月以后,到2岁之间,最容易患感冒等传染病。由于一边患病、一边得到抗体,所以过了2岁以后,生病频率就会大为减少。

在发育过程中,免疫能力及自律神经系统不安定,身体的调整能力也尚未成熟,容易变得体质异常,患自律神经失调、过敏等疾病,例如湿疹、气喘、再发性脐疝痛、起立性调节障碍等都是代表。

此外由于心理尚未成熟,由于某些精神因素,就会发生牛奶厌恶症,食欲不振等心理性疾病。

(2)患病时全身的反应:罹患感冒时,会流鼻涕、发生局部症状,还会发烧、腹泻、呕吐、心情不好、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有时还可能并发中耳炎。

(3)疾病的发病速度快:宝宝期的疾病较少属于慢性,患病经过都相当快速,发现太慢容易形成重症,所以必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4)痊愈后,容易留下各种心理影响:例如受到过分宠爱,而使以往自律的习惯完全改变,这点必须注意,不可过度溺爱,有时甚至出现各种退行现象,例如:过去能走,病愈后却不能走,排泄无法自主,此时应除去宝宝的不安,使其心情稳定。

假如住院,必须与妈妈分开,往往会使宝宝受到惊吓,若是2~3岁以上的宝宝,必须尽量说明,以减少他分离的不安感。

(2)幼儿期死亡原因特征

人生中死亡率最高的,除了老年期之外,就是幼儿期,但是和以前比较起来,死亡率已显著降低。

幼儿期死亡率,以出生四周内死亡最高,占2/3,因此幼儿期的死因,以新生儿期最多,大部分为先天异常,出生时的损伤或难产及未成熟儿等原因,其次是肺炎、意外事故。

幼儿期的死亡率,占死因第一位的是意外事故,以车祸、溺水最多,第二位是1~4岁的先天异常,5~9岁的恶性疾病(白血病等),第三位是1~4岁的肺炎、支气管炎、5~9岁的先天异常。

发现疾病是妈妈的天职

(1)发现疾病是妈妈的责任

无论是宝宝或较大的宝宝,都无法完善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身体异常,所以必须由周围的人发现,而负责此项任务的适当人选,当然是妈妈,只有妈妈最了解宝宝各种症状,所以才能发现许多异常。

如果孩子无缘无故心情不好,不愿吸奶,或从来不会半夜哭泣的孩子居然在半夜哭闹不停,且身体发烧,这时妈妈应凭着感觉,观察出异处。

(2)检查要诀

亲自喂乳的妈妈最容易发现宝宝有异状,因为妈妈可以一边喂乳,一边用心来感觉宝宝。

异常症状较明显的有突然发高烧、呕吐、腹泻、咳嗽、无精打采、喘鸣、哭闹、没有笑容、食欲不振、脸色不好等。妈妈平常和宝宝接触机会比较多,因此较容易发现上述的症状。

宝宝的健康状况起伏不定,有时只是暂时性的,但有时却是疾病的前兆。所以,应仔细观察各种征兆,如果这种症状一直持续,则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以下是妈妈发现宝宝异常的要诀。

(1)观察心情、脸色、表情:心情好坏是最简单发现异常的方法,心情恶劣时,可能是身体有某些疾病,而笑与不笑,是最能反应心情好坏的表现,此外,可以依据下列几点:

表情和往常不同。

不笑。

脸红。

脸色发青。

脸部发黄。

嘴唇发紫。

脸部肿胀。

(2)身体发烧:如担心发烧,必须测量体温,同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额头发烧。

吸母乳时口温较平常热。

(3)不吃也不喝:食欲较平常少。

(4)呕吐:吐奶,全身疲乏。

(5)睡眠异常:难以成眠,容易惊醒哭泣,或整天昏睡。

(6)哭泣:嚎啕大哭时,可能是因为身体疼痛,或心情不好。

(7)观察身体:必须注意以下各点:

皮肤是否发疹。

皮肤是否肿胀发青。

脖子是否有疙瘩。

手脚是否僵硬。

腹部是否有硬块。

身体是否肿胀。

(8)粪便异常:日常观察是十分重要的,应该注意以下各点:

软、臭、黏液多。

有血液与脓。

粪便硬、排便痛苦。

(9)尿液异常:数量较少、尿色异常(血尿等)、尿液混浊(脓尿)。

(3)遇事不慌不乱

婴幼儿常会在夜里突然发高烧。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妈妈会慌张地抱起宝宝就去医院就诊。也有的妈妈只要宝宝有点咳嗽、腹泻,就赶紧带宝宝去找医生。

婴幼儿因为调节体温的机能不成熟,容易发烧。呕吐、腹泻、轻微咳嗽都是常有的事。但是,即使明白道理,因为宝宝不会表达痛苦,所以常会让第一次当妈妈的人感到束手无策或不安。但是,不妨想一下,在寒冷的半夜把正在发高烧的宝宝带出去,岂不让病情更加恶化?而把已有轻微感冒症状的宝宝带到拥挤的医院,岂不让流行病毒更有机可乘?

此外,从医生的立场来看,完全不知道体质、病历、家庭环境的宝宝突然在半夜上门,医生在应付上确实需要一段时间。

所以,遇到紧急情况,父母首先要稳定情绪,量量体温看发烧的程度,观察身体各处有无异样,并判断是否要立刻找医生,还是先让宝宝睡一夜观察情形。这对父母来说或许很困难,却是妈妈的任务。即使宝宝发高烧、腹泻、轻微咳嗽,只要能和平常一样很有精神地玩,就不必慌张。

(4)正确的判断

根据调查,每年许多被救护车送到医院的儿童之中,有3/4是情况较不严重,延到第二天就诊,也无大碍。但是,有1/4的宝宝情况较为紧急,应立即救治。在这种刻不容缓的疾病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两岁前常见的肠套叠。若能早期发现,不必动手术也能治疗,但若不及时诊治,肠的重叠部分会腐坏,危害到生命。宝宝若有间隔性地绞痛,一边吃奶一边吐时,则疑似肠套叠。此外,抽动鼻翅,喘不过气地咳嗽时,则可能是肺炎或毛细支气管炎。气喘发作、气管异物而引起呼吸困难时,也必须尽早去医院。

(5)和儿科医生建立密切的关系

紧急情况发生时,应该由妈妈的观察和判断来决定就医与否,千万不可道听途说,或外行充内行,随便判断。

诊断疾病是医生的工作,而妈妈应给医生提供有关宝宝病情的相关资料。如家人感冒、幼儿园正流行腮腺炎、几天前和附近出麻疹的孩子一起玩等信息,都对医生诊断有帮助。

不过,婴幼儿的父母在紧急情况下,如果能够打电话向主治医生请教,心里会感到有依靠。父母应尽量在住家附近寻找值得信赖的儿科医生,平常和他建立密切的关系,遇到紧急情况时就会马上得到帮助。

发烧

宝宝常在半夜发高烧,让妈妈很不安。但若只有发烧,情况并不严重。若是除了发烧外还有其他的症状,就应小心了。

(1)这时不必担心

逗弄他会笑,情绪也很好。

脸色红润、吃奶正常时(食欲也没有改变),观察情形。

(2)这时要赶紧找医生

意识模糊时。

脸色不好,抱他、背他他都不停地哭时。

抽动鼻翅,呼吸好像很痛苦时。

(3)不生病也常发烧

由于宝宝体温调节机能还未顺利运作,即使不生病也常会发烧,但是是低烧。

例如,宝宝痛哭或运动时,体温会上升。穿太多,盖太厚的棉被,或房间内高温多湿时,由于体内形成的热不能充分散发,也会使体温升高。另一种情况是夏季热,在白天气温高的季节,体温调节不顺利,因此从黄昏到晚上常会发烧。若这时再加上体内水分不足(脱水症状),也容易发烧。

遇到这些情形,只要让宝宝穿得薄一点,使房间通风,补充水分,发烧症状就会消失。

(4)突然发烧大多是病毒或细菌的感染症

宝宝突然发烧时,大多是被病毒或细菌所感染。病毒或细菌一侵入体内,便会产生抗体开始抵抗,因此体温会上升。

其中,宝宝较常见的发烧是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扁桃腺炎、咽喉炎。

大多数的情形是宝宝白天活蹦乱跳,到了晚上就突然发高烧。不过,宝宝发高烧,并没有多大关系。

(5)发烧的度数并不是疾病轻重的标准

由于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所以正常体温比成人高,通常宝宝的正常体温是36.5~37.5℃。

宝宝发高烧达38~39℃时,妈妈常会担心他是不是得了什么可怕的病,或担心留有后遗症。发烧的确是身体异常的明显症状,但是发烧的度数未必表示疾病的轻重。有的疾病即使发高烧,情况却不是很严重,有的疾病反而没有发烧的症状,却是极为严重。

(6)问题在于其他的症状

宝宝即使发高烧,但是脸色红润、情绪很好、逗他会笑时,可以不必紧急处理。

不过,发烧时伴有脸色苍白,或筋疲力尽没有精神吃奶,呼吸急促,有严重的腹泻、腹痛、呕吐、意识模糊、惊厥等,就有问题了。或许是肺炎、腹泻、急性阑尾炎、腹膜炎、胰腺炎等严重疾病,因此要赶紧接受医生诊察。

惊厥

宝宝身体突然僵直、翻白眼、不停地痉挛则是惊厥的症状。宝宝惊厥常让父母手足无措。但是,惊厥本身是常有的事,妈妈不要慌张,应冷静的处理!

(1)这时不必担心

大声哭喊后即屏气,青紫,重者意识丧失,抽动数秒钟后缓解,见于脾气大的宝宝。

立刻平静,后来若无其事。

(2)这时要赶紧找医生

过了20分钟还不平静下来。

有严重的呕吐或腹泻并惊厥时。

痉挛发作后脸色仍然不好并筋疲力尽时。

发高烧并在短时间内不断抽动时。

(3)不必担心的热性惊厥

宝宝突然身体僵直,翻白眼,不停颤抖,叫他、摇他都没有反应,这是惊厥现象,若妈妈第一次遭遇这种情形,常会吓得目瞪口呆,慌张地抱宝宝跑出去找医生。

许多疾病会引起惊厥,常见于婴幼儿的高热惊厥。高热惊厥时发高烧并且惊厥,常见于2~3岁宝宝,最长在20分钟以内,平静后立刻恢复意识,全身恢复原状。发病而体温突然上升时,若是大人则会发冷,但宝宝却出现惊厥的症状。

因为发烧是主要原因,突发性发疹症、扁桃腺炎、麻疹等发烧的疾病,都可能引起惊厥,但是大多由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有的宝宝只惊厥一次,有的宝宝已形成习惯,每次发高烧时都会出现惊厥。但是,长大后次数会减少,进小学时几乎不再发生。惊厥过了20分钟还发作或发作后意识不清时,持续发高烧、在短时间内惊厥好几次时,必须赶紧接受医生的诊察。

(4)没有发烧的惊厥疑似癫痫

没有发烧的惊厥可能是癫痫。癫痫的症状因形态而异,活蹦乱跳的宝宝突然失去意识,不断抖动身体,有的发作只有几秒就结束,有的一直持续,痉挛结束后还暂时处于意识模糊的状态。

癫痫是由脑的特定部位引起放电刺激,然后发生惊厥或异常行为。因此,完全没有发烧却惊厥时,务必在医院接受脑波检查。

此外,热性惊厥不断发作或意识障碍持续20分钟以上时,也有可能是癫痫,最好到医院接受脑电图检查。

通常,惊厥大多全身发作,由身体一侧引起时很可能是癫痫发作,须接受医生的诊察。

(5)脾气大的宝宝常会痛哭惊厥

当妈妈想把宝宝留在家里一会儿,或禁止宝宝玩危险的物品时,宝宝常会因情绪激动或大声哭喊,导致呼吸困难,脸色发紫并惊厥。这种症状称为“剧哭晕厥”或“屏气发作”,从1岁多到3岁左右,脾气大的宝宝容易发生这种情形。他们大多在鼻根部有横向的青筋。

这种屏气发作不会变成癫痫或影响大脑。问题在于父母害怕宝宝发作,而事事都依着他,导致宝宝为所欲为。所以,父母必须事前做好沟通,在育儿方面才能采取一致的步调。

(6)疑似惊厥的症状

发高烧的宝宝常会抽动身体。这是因为发烧而变得敏感,还可能发冷而寒战。

2~3岁的女孩常两脚互相摩擦,这是一种自慰,与发烧无关。

呕吐

呕吐是宝宝常有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