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妊娠分娩育儿全书
25620300000049

第49章 育儿篇(23)

宝宝在3岁以前,个性特征就较为明显地表现出来了。有的宝宝有着强烈的探索环境的兴趣,而有的则对外部环境很少关心或不关心。宝宝的这些个性萌芽,虽还没有定型,但很容易沿着最初的倾向发展下去。因此,要抓住3岁前这个关键时期,对宝宝个性上的优点进行有意培养,对个性中的缺陷和弱点进行有意识的矫正,促使宝宝形成良好的个性。

逐步培养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

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需要父母逐步培养出来的,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凭着自己的性情或者为了省事而一切都为宝宝代劳。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是怕宝宝受累,其实是剥夺了宝宝锻炼的机会,长此以往,很难培养起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育儿实践中,有些善于料理家务的妈妈,总是把时间和所要做的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出于这种麻俐的秉性,这些妈妈决不会等着宝宝慢慢腾腾地脱衣服,而是亲手利索地帮宝宝脱下来。还有那些爱干净的妈妈,怕宝宝撒饭把衣服弄脏,往往要亲自喂宝宝。如果让宝宝养成什么都应该由妈妈做的习惯,就会使他产生依赖思想,影响将来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对于2~3岁的宝宝,要放手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为了培养宝宝自己用勺子和碗吃饭,父母就必须提供能引起宝宝食欲的饭菜。只要饭菜可口他主动愿意吃,宝宝就会自己用勺,并把吃饭当成是一件愉快的事。培养宝宝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宝宝自己吃饭是最重要的起点,只要重视这个问题,宝宝完全可以自己独立吃饭而不需要帮忙。同样,在穿、脱衣服上也要引导宝宝自己做。

培养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只要形成习惯,宝宝生活自理能力就会日益提高。

过度依恋妈妈有碍宝宝个性 发展

宝宝对妈妈的依赖是分阶段的,在0~1岁半这个阶段时,宝宝多半会对妈妈产生依恋感,这种依恋感有助于宝宝建立信赖度和自我信任感,有利于将来宝宝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果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形成宝宝对妈妈的依赖感,反而会给宝宝未来的生活蒙上阴影。

当宝宝到了2岁时,仍可以把妈妈当作“安全的港湾”。但是,3岁以后的宝宝,如果除了妈妈之外,不愿或拒绝与其他人亲近,那就属于过度依恋了。

3岁以后的宝宝应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虽然对其他家人的亲近感比不上妈妈,但还是应该能接受,至少不应拒绝。如果宝宝这时还对妈妈有过多依恋,那么最主要的原因肯定是妈妈对宝宝的过度溺爱和保护。尤其是从新生儿时期开始,如果妈妈对其他人照顾宝宝都不放心,什么都要自己亲自去做,并与宝宝形影不离,便会使宝宝很少有机会和爸爸以及其他亲人亲密接触,这样一来,宝宝肯定就只会认妈妈了。

如果宝宝3岁之后还没有及时扭转对妈妈的过度依恋,就会因缺少和爸爸等男性在一起的接触机会,而形成温柔、娇弱、细腻等女性性格特征。这不仅会影响宝宝独立生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还会阻碍宝宝个性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男宝宝来说,甚至会造成性别观念的扭曲。

改变过度依恋的方法

要想尽快克服宝宝对妈妈的过度依恋,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让爸爸参与育儿

宝宝对妈妈的过度依恋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妈妈过分溺爱,剥夺了爸爸以及其他亲人照顾宝宝的权利和时间,所以要改变宝宝过度依恋妈妈的最好办法,就是相对减少妈妈照顾宝宝的时间,而让爸爸或其他亲人尽可能地照顾宝宝,特别是让爸爸积极参与育儿。平时,爸爸要尽可能地和宝宝在一起做一些比较“惊险”、“刺激”的游戏,让宝宝感受到与爸爸一起做游戏的乐趣,特别是对男宝宝来说,甚至比和妈妈一起做游戏更有劲。

送宝宝去幼儿园

宝宝3岁,已经可以入幼儿园了。对于那些对妈妈过度依恋的宝宝,如果一时难以扭转,最好的办法是送宝宝去幼儿园。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减少宝宝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也可以借助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冲淡宝宝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且还会在与其他小朋友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克服对妈妈的过度依恋。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让宝宝尽量带宝宝接触更多的人,引导宝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在改变宝宝对妈妈过度依恋时,最重要的是妈妈的决心,绝不能因为宝宝的哭闹而放弃。

让宝宝学会等待

2~3岁的宝宝往往脾气急躁,如果不能马上得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发火。让宝宝学会等待,是对宝宝性格的一种磨炼,同时也可以让宝宝从他人的角度考虑,培养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例如,妈妈正在做饭,但是宝宝早已饥肠辘辘,这时千万不要给他吃零食。为了让宝宝学会等待,可以要宝宝来当“助手”,看看桌子摆好没有,帮助清洗装菜的盘子等。宝宝一面忙碌,一面耐心地等待,这样开饭时宝宝不仅胃口好,而且通过帮忙也会知道妈妈做饭不容易。

有时,宝宝看见别的小朋友手里有个好玩具,很想玩一下,但人家又不放手。这时妈妈应当想办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让宝宝去注意其他好玩的东西。

在儿童游乐园中上滑梯,坐碰碰车,坐飞机等都要经过排队或者买票才可以玩。有时人很多,要排队才能轮到,要教导宝宝耐心等待,从小培养遵守秩序的好品质,学会和其他小朋友一同享受玩的快乐。

让宝宝学会爱与被爱

宝宝到了2~3岁时,就应该知道爱是必须与他人分享的道理。而现在的大多数宝宝是独生子女,没有弟弟或妹妹分享父母的爱,所以要想让宝宝学会爱与被爱是相当不容易的。尽管如此,父母还是要努力让宝宝逐渐学会爱与被爱,因为这对于宝宝的成长是有益的。否则,等宝宝长大以后,那份独占的爱突然被分割时,心理上就会受到一定的打击。

宝宝原来所独占的爱虽被分割,但在2~3岁宝宝的心灵中,有另一种爱已经开始悄悄萌芽了,宝宝开始寻找爱的对象。因为爱的本身就有两个方面,那就是“爱”与“被爱”。学会了爱与被爱之后,将会大大改善宝宝的情绪,使宝宝在接受父母的爱的同时,知道也要付出自己的爱。

让宝宝不再胆怯怕生

有的宝宝虽然长得虎头虎脑,在家里天不怕地不怕,但有生人来访,或是跟着爸爸妈妈出去时,常常会紧紧地拽着妈妈或爸爸的手,躲在妈妈或爸爸身后不敢见人,更别说和生人打招呼了。就是有其他小朋友要和他玩,宝宝也会缩头缩脚,不如意时还可能哭闹不止。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般来讲,宝宝刚出生的时候没有胆怯怕生的现象,对谁都会给予灿烂的微笑,也很乐意被周围的叔叔阿姨们抱出去玩。但是到了6个月左右的时候,宝宝就开始怕生人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宝宝的识别能力越来越强,在能够区分熟人与生人或能够分辨熟悉的环境和新环境时,如果碰到陌生人或者新环境,就可能会哭闹,而且这种情况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到了2岁以后,这种胆怯怕生的生理现象就会逐步改变,宝宝会逐渐喜欢和别人交往,特别是同年龄的小朋友。如果宝宝到了2岁以后还怕生胆怯,甚至比小的时候更加严重,那就要从这方面寻找原因了。

2岁以后的宝宝之所以仍然胆怯怕生,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宝宝小时候没有得到充分的爱,或者父母经常吵吵闹闹缺乏和睦,使宝宝缺乏安全感,从而怕生胆怯;二是宝宝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跟父母在一起,父母很少给宝宝提供与生人,特别是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机会;三是宝宝可能长期和保姆或者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父母很少有时间照顾宝宝。

如果属于第一种情况,父母就应该从自己做起,互相体谅,互相理解,为宝宝创造温馨的生活环境,为宝宝逐渐克服胆怯怕生创造条件。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父母就要经常给宝宝提供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机会,经常邀请同事带小朋友来家做客,在游戏中引导宝宝懂得如何去和其他小朋友友好合作。或者经常让宝宝接触陌生面孔人,逐渐锻炼对新环境和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尽管宝宝刚开始见到陌生的小朋友时仍然会不理不睬,但时间一长,宝宝会很快和那些小朋友玩熟的。同时,父母还要多鼓励宝宝在陌生环境中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宝宝确实害怕,千万不要嘲笑宝宝胆小、没用,而要及时给予微笑、抚摸或拥抱,爱护宝宝的自尊心,培养宝宝的自信和勇气。

如果属于第三种情况,父母就要多和宝宝待在一起,培养亲子关系。

让宝宝克服占有欲

当宝宝长到2岁时,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头脑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概念,但对“你的”和“他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对这一阶段的宝宝来说,凡是接触到的喜欢的东西,便认为都是自己的了。所以,有些宝宝到邻居或亲友家做客时,看到桌上有糖果,往往不打招呼伸手就抓,理所当然地占为己有,而当别人向他要东西时,宝宝就会用小手紧紧抓住不肯轻易放手。如果硬拿走,宝宝甚至会哭闹不止。

这种占有欲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心理状态,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一般要到3岁以后才会逐步好转。因此,对于宝宝的占有欲问题,父母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宝宝逐步克服这种习惯。

如果宝宝偶尔抢夺其他小朋友的糖果或玩具,父母千万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斥责他。如果宝宝经常抢夺其他小朋友的东西,可以让宝宝跟较大的小朋友交往,因为较大的小朋友懂得保护自己的东西,会制止宝宝的抢夺行为,从而克服宝宝的占有欲。如果宝宝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别的小朋友玩,也不要强制宝宝把玩具让出去,可用引导的方法,让宝宝把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让他体会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玩的欢乐。如果采取强制的办法,不仅不能使宝宝学会“礼让”,还会使宝宝感到父母要抢自己的东西,反而使他产生更强烈的占有欲。

培养乐于交往的宝宝

宝宝到了2~3岁时,由于语言和动作发育都日趋成熟,认识范围逐步扩大,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已经有了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愿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怕自己的宝宝吃亏受气,或者怕宝宝出去玩影响学习,于是就整天把他关在家中认字、写字、数数等,不让他出去与小朋友们玩。这种错误的做法会造成宝宝心理上的孤独和不安,甚至渐渐形成孤僻古怪的内向型性格,从而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让宝宝和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玩,培养宝宝乐于与人交往的习惯。宝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模仿,从中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并可以学会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方法,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愉快的情感共鸣培养宝宝的友谊感、同情感,增加小朋友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小朋友们在一起玩时,难免发生口角甚至打架,这时父母不能为自己的宝宝护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向宝宝讲清道理,引导宝宝自己去解决矛盾并恢复友谊。使宝宝逐步懂得一些初步的行为准则,掌握一些简单的是非观念,从而使宝宝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逐渐学会理解别人,认识自己,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

培养爱读书的宝宝

培养宝宝对书本的喜爱是一种启发性、诱导性及因势利导的工作,决非强制性工作。强制宝宝看书,有如强制吃饭一样,会破坏他的食欲,非但无益,而且有害。

那么,怎样启发孩子对书本的兴趣呢?

父母的示范

首先,宝宝到了入学的年龄,即已根据其父母平日的示范,对事物形成了一定的喜爱或憎恶态度。如果他经常见到父母阅读书报,谈论内容,且显得津津有味,那么他也就会对书本发生好奇心。

环境的影响

宝宝是否爱书本,受家庭环境影响极大。家里经常摆置各种书报杂志及适合各种年龄儿童的读物,常收到信件书报等都可以影响宝宝,使他变得爱读书。

游戏的调节

许多2~6岁的宝宝,因缺乏成人的适当照料而养成不良的习惯,或发生各种意外。这一时期又是其性格与兴趣的重要形成期,父母必须特别注意,决不可完全任其发展。此时最主要的事情是合理安排他的作息时间,限制其玩游戏时间,限制其看电视。

尽早让接触书本

让自己拿书,看图画,把简短的儿歌读给他听,不久他就会渐入佳境。此外,还可以让他有实际的看、听、摸触的经验,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带他去动物园或去郊游,让他将图画书中的内容和大自然结合起来,看花、草及动物等从而更有兴趣学习。

读给宝宝听

所有儿童心理教育家均认为读书给宝宝听是启发智力、增进读书兴趣的重要方法。幼小的宝宝大多喜欢听动物的故事,所以在选择读物时,不妨从这类故事书开始。

读到中途时,如果他有问题提出来,父母不必坚持读完,可先回答他的问题。读完后,不妨提出几个有趣的问题,让他有些回忆而增加印象。

便于记忆的有韵律的小诗歌常是宝宝们乐意顺口吟诵的,可教他反复朗读。

培养负责任的宝宝

宝宝在1岁~6岁时,就已经有了自己的责任感,这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

在责任方面,宝宝有一种天性,从小就会对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洗脸、扫地、收拾东西大感兴趣。

不过,起初他们会以为这些有趣的事只是大人的事。

在3岁左右,他们就很高兴接受父母的差遣,替父母做点小事,例如:搬书,扫地等。

如果全家大扫除,你会看到他很愿在大家忙着的工作里担任重要工作的一份。他一面“帮忙”,一面察看父母脸上的表情,看他的工作是否得到了父母的欢心。

如果父母一开始就知道宝宝是愿意帮助大人做事的,就能很自然地让孩子明白他自己也有做家务事的责任。

在训练1岁半到4岁的宝宝时,父母必须要有耐心。如果不让他做属于他自己的事情,或是当他做这些事情时,你干涉得太厉害,便很容易使他生气。所以要给他表现的机会,让他动手解决一些小问题。

如果在他有“学习欲望”的年龄段从来没有学习机会,他也许会失去学习的欲望。

培养懂礼貌的宝宝

有人认为礼貌只是一种态度而已,其实,礼貌是一种责任。礼貌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方式,使孩子有礼貌的步骤主要有三个:

首先,教宝宝喜欢别人,再教宝宝表达的起码礼貌是面露微笑,学着说“您好”、“谢谢”或是“对不起”。这是引导孩子与其他人之间互相融洽、建立好感的最初步骤及基本的习惯。

其次,教宝宝在与陌生人相处的时候,要轻松而大方,避免紧张与矜持。

再次,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让宝宝生长在一个家人都互相尊重的家庭中,使他无形中受到仁慈、和善的熏陶。

培养宝宝与陌生人相处

宝宝在3~4岁的时候,可以跟着妈妈学习这种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