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鉴赏辞典
258186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从结绳记事到汉字激光排照,我们的汉字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而逐步演进的。现在知道在我国境内最早的文字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刻在陶器上的原始文字,而最成系统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

我国最早的成篇章的书是《尚书》,它记载的是商周两代官方文书,其内容大抵就是最高统治者就国家重大事件发表的相关言论。《左传》、《国语》中记载的主要是春秋时代的外交辞令。随着各诸侯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的变化,当时的外交辞令比《尚书》中所记载的要复杂很多。《论语》中所载孔子所说到的郑国人“为命”就是准备外交辞令,“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就反映了起草书面文稿时的研讨、构思、润色等等一系列步骤。可见当时的重视程度。

西周周厉王宠信佞臣实行专制统治引发国人暴动,使尘封的皇家档案被打开并散落到民间,促使私人讲学之风得以盛行,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思想文化繁荣现象。诸子学派着书立说,一系列思想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篇幅宏大的独立成篇的书面文字相继问世。这就和诸侯混战的乱世一起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思想的空前活跃。

诸子百家着作和《诗经》以及稍后的屈原与宋玉的《楚辞》一系列着作成为后世文史经哲的源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以及后人一直在争论是否执行过的“焚书坑儒”等等一系列专制独裁统治,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文”在秦汉到魏晋之际得到空前的发展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夸张铺饰风格的文字与传统的楚辞相结合形成的汉赋,在汉代统治阶级所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下得到了充分发展,形成了有汉一代独特风貌的文学文体,且前承《诗经》与《楚辞》,后启骈体文、唐诗、宋词、元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追求文辞优美与想象力丰富且富于表现力的汉代大赋。

汉赋的盛行直接影响了散文的骈体化,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成为风靡一时的主要文体。随着佛教的传入,声律被发现并运用到辞赋中,行文开始讲究对偶、辞藻、声律、用典与用事,形式华丽并偏重于抒情。这些在推进“文”的艺术化,提高其审美价值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最直接的贡献是促使另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文体——唐诗的出现和发展。

在唐诗开始独立发展的过程中,骈文逐渐暴露出其自身的弱点:形式拘束太严,不便于活泼自由地表达,逐步落入一种带有贵族文化特征的文体——齐梁宫体的俗套之中。

骈文到唐代仍然很流行,但是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多。中唐时期,由韩愈和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从根本上解放发展了严重受限的文体,恢复了散文体的主导地位,在客观上也促成了骈散结合的发展趋势。

到了明清之际,古文被推崇为文的正统,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此时的古文已经沾染了浓重的道学味道,直到“五四”之后发展起来的白话散文才有了根本的转变。

我国古代“文”体所包含的内容极其深广,其面貌形式也极其纷繁复杂。就如南朝梁元帝萧绎在《内典碑铭集林序》中说的“世代亟改,论文之理非一;时事推移,属词之异”。

笔者认为,鉴赏是对文本的解读,其中含有很大的审美比例。而审美是审美主体受审美对象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精神互动。优秀的古文能拓展我们的视野,开启我们的心智,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选编的《古文观止》的标准相当高,后人很难有所超越,以至到今天仍拥有很多读者。本书在选择篇目时,从先秦到清代尽量选择有分量的名篇,而且篇幅适中,不过长,也不过短。重点放在鉴赏即对文本的解读上,其次是作者的情况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注解部分也写得比较简短,避免繁杂。由于能力有限,不当之处还恳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