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欲争赴,此其极热时也。
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
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荀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也。
【鉴赏】
以“梅”为题的诗文不胜枚举,但大都是斗霜傲雪的溢美之词。唯有钟惺,以他对社会的观察,人情的体味和对世事的敏感,抓住了问题的另一面,并且以深沉的构思、独特的表达写出了这篇启人深思的小品文。
作者借夏梅,披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人们追逐名利,名利大权却握在他人手里,奸巧的人会利用机会去亲近他们,既能够得到实际的名利,又不会有趋炎附势的讥讽。
从结构上看,此文并不复杂,只分了三个层次,然而每一层次都蕴涵着一条哲理,从不同的角度透视了人间一种趋炎附势的丑陋现象。
第一层,文章抓住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写出自己独到的感受,梅的被冷落容易了解。紧接着笔锋一转,写它特别热门的季节。开始的对比使读者跳到冷与热两点论的圈子中。接下来写梅由热到冷的三阶段,“繁花粲粲”的极热时也;“累累其实”的“梅始冷矣”;“叶干相守”的“梅之冷极矣”。这一叙述,既讲了“冷”与“热”的两点论,又讲了“极则反”的变化论。“当它繁花盛开的时候,文人雅士、世俗平民都争相观赏,咏赞,可是到了花谢果落,只剩下叶干相守的时候却无人问津。
第二层,文章的第二层既是点题、解题,又是第一层的延伸。作者从张谓的《官舍早梅》谈到董崇相的夏梅诗。张谓的诗写的是梅花已凋谢,梅子刚结成的时候。因此作者认为在众多咏梅的佳作中,像张谓这样提到果实的是很少见的。董崇相是第一个提到叶子的,作者对此充满感谢之情。为了酬谢董崇相在梅受到极冷落的时候来光顾它的这份情谊,作者特意托付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写了诗并画了夏梅图相赠。
第三层,文章由叙述转入议论。中心意思是:有的人虽然处于被冷落的环境,但仍然握有实权,那些善于钻营的人,看准了时机,趋而附之,既能攫取名利,又不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这是因为他善于制造假象,而把本质掩盖起来。表面上“趋梅”,实质上是“附热”;表象上是“趋同”,实质上是“附势”;表面上是“趋时”,实际上是怀有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
文章题为“夏梅”,而纵观全篇却没有只咏“夏梅”,舍弃“冬梅”、“春梅”,而是由冬至春,再由春至夏,娓娓道来,写梅树的冷热变化,层次分明,前后照应,有条不紊,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作者的立意之中,同时又为后面分析人对不同时令梅的态度对比张本。从时令气候的冷热,谈到赏梅咏梅的冷热,再谈到人情世态的冷热,从而批判社会上常见的坏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