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卜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结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管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瞻天表则元夕教池,拜郊孟享。频观公主下降,皇子纳妃。修造则创建明堂,冶铸则立成鼎鼐。观妓籍则府曹衙罢,内省宴回;看变化则举子唱名,武人换授。仆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
一旦兵火,靖康丙午之明年,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录》。
然以京师之浩穰,及有未尝经从处,得之于人,不无遗阙。倘遇乡党宿德,补缀周备,不胜幸甚。此录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观者幸详焉。绍兴丁卯岁除日幽兰居士孟元老序。
【鉴赏】
靖康二年金军攻破东京,掳掠徽、钦二帝及大量人口、财物北归,北宋灭亡。许多中原人士流落南方,对故国之思时刻萦绕心头。
成书于绍兴十七年的《东京梦华录》即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该书主要记载徽宗崇宁至宣和年间东京汴梁的情况,内容包括京城建筑格局、官署衙门分布、朝会大典、民风习俗、时令节日、饮食起居、歌舞百戏等,与同时代画家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一样,描绘了东京城内王公贵族、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成为研究北宋都市生活的重要历史文献。
作者自序亦有名。序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自己“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的京师繁华盛景,多用四字或六字的整齐骈体句式,节奏铿锵流转;第二部分交待写作动机与书名来由,以散体句式为主,充满感伤惆怅之情。
繁华与衰落的咏叹,是中国文学的永恒主题;在慨叹中反省与借鉴,也是历史功利主义的寻常模式。这篇序文在强烈对比中突出对失落繁华的惋惜与眷恋,反省意识却是缺失的。作者“华胥之梦”里的年代,是一个恣纵耽乐、对于灾难惘然无知的年代。作者梦醒后的忧虑,也只是担心现实中业已失落的繁华,将再度消逝于人们的记忆。作者的创作动机,是要让繁华梦境经由他的记忆而重现,通过他的记述而定格;他渴望能有同梦者,补足其对繁华的记忆,印证他曾经的欢乐。
这部笔记吸引研究者目光之处,一是它所保存的世纪城市生活的详细史料,另一方面则是神秘身份的作者。自序署名“幽兰居士孟元老”,其人生平事迹不见于他书记载。从序文中的思想看,作者也许只是繁华汴梁的一个经历者,其学识水平不足以支持其对历史兴亡的深刻反思;亦或者,真如常氏所疑,他真是参与制造繁华并促使繁华成梦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