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乘黑把别人的马拉出来骑上一夜,到远处办完自己的事,天亮前把马原拴回圈里。第二天主人骑马去奔一件急事,马却死活跑不起来。马不把昨晚的事告诉主人。马知道自己一生能跑多远的路,不论给谁跑,马把一生的路跑完便不跑了。人把马鞭抽得再响也没用了。
马从来就不属于谁。
别以为一匹马在你胯下奔跑了多少年,这马就是你的。在马眼里,你不过是被它驮运的一件东西。或许马早把你当成了自己的一个器官,高高地安置在马背上,替它看看路,拉拉缰绳,有时下来给它喂草、梳毛、修理蹄子。交配时帮它扶扶马锤子。马不像人,手扶着眼睛看着干那事情。
母马也不如女人那般温顺。马全靠感觉、凭天性,捣错地方也是常有的事。
人在一旁看得着急,忍不住帮马一把。马的东西比人胳膊还长还粗。人把袖管挽起来,托起马锤子,放到该放的地方,马正好一用劲,事成了。人在一旁傻傻地替马笑两声。
其实马压根不需要人。人的最大毛病是,爱以自己的习好度量其他事物。人扶惯了自己的,便认定马的也需要用手扶。
人只会扫马的兴,多管闲事。
也许,没有骑快马奔一段路,真是件遗憾的事。许多年后,有些东西终于从背后渐渐地追上我。那都是些要命的东西,我年轻时不把它们当回事,也不为自己着急。有一天一回头,发现它们已近在咫尺。这时我才明白了以往年月中那些不停奔跑的马,以及骑马奔跑的人。马并不是被人鞭催着在跑,不是。马在自己奔逃。马一生下来便开始了奔逃。人只是在借助马的速度摆脱人命中的厄运。
而人和马奔逃的方向是否真的一致呢?也许人的逃生之路正是马的奔死之途,也许马生还时人已经死归。
反正,我没骑马奔跑过,我保持着自己的速度。一些年人们一窝蜂朝某个地方飞奔,我远远地落在后面,像是被遗弃。另一些年月人们回过头,朝相反的方向奔跑,我仍旧慢慢悠悠,远远地走在他们前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不骑马。
意林札记。
人一辈子会和很多动物相处。但对有的人而言,一辈子也没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从而也未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这篇文章写马,也是在写人。
通过对人的追问让人更深刻地理解其他生命,通过对马的揣度达到对人的反思。在这里,马的逃跑是人的逃跑,马的无奈是人的无奈,马面对世界的方式也是人面对世界的方式。
“我们用心理解不了的东西,就这样用胃消化掉了。”好的文字就是能让人从中读到自己。读到人的欲望,人世的离合悲欢。文中有很多类似的句子,这些话如格言警句一般精炼,直指我们的灵魂深处。(西克)人只是在借助马的速度摆脱人命中的厄运。
狗这一辈子
刘亮程
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了肉剥了皮。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
活到一把子年纪,狗命便相对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经验。尽管一条老狗的见识,肯定会让一个走遍天下的人吃惊。狗却不会像人,年轻时咬出点名气,老了便可坐享其成。狗一老,再无人谋它脱毛的皮,更无人敢问津它多病的肉体,这时的狗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没有办法,只好撒手,交给时间和命。
一条熬出来的狗,熬到拴它的铁链朽了,不挣而断。养它的主人也入暮年,明知这条狗再走不到哪里,就随它去吧。狗摇摇晃晃走出院门,四下里望望,是不是以前的村庄已看不清楚。狗在早年捡到过一根干骨头的沙沟梁转转;在早年恋过一条母狗的乱草滩转转;遇到早年咬过的人,远远避开,一副内疚的样子。其实人早好了伤疤忘了疼。有头脑的人大都不跟狗计较,有句俗话:狗咬了你你还能去咬狗吗?与狗相咬,除了啃一嘴狗毛你又能占到啥便宜。被狗咬过的人,大都把仇恨记在主人身上,而主人又一古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上。一条狗随时都必须准备着承受一切。
在乡下,家家门口拴一条狗,目的很明确:把门。人的门被狗把持,仿佛狗的家。来人并非找狗,却先要与狗较量一阵,等到终于见了主人,来时的心境已落了大半,想好的话语也吓得忘掉大半。狗的影子始终在眼前窜悠,答问间时间狗吠,令来人惊魂不定。主人则可从容不迫,坐察其来意。这叫未与人来先与狗往。
有经验的主人听到狗叫,先不忙着出来,开个门缝往外瞧瞧。若是不想见的人,比如来借钱的,讨债的,寻仇的……便装个没听见。狗自然咬得更起劲。来人朝院子里喊两声,自愧不如狗的嗓门大,也就缄默。狠狠踢一脚院门,骂声“狗日的”,走了。
若是非见不可的贵人,主人一趟子跑出来,打开狗,骂一句“瞎了狗眼了”,狗自会没趣地躲开。稍慢一步又会挨棒子。狗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一条狗若因主人错怪便赌气不咬人,睁一眼闭一眼,那它的狗命也就不长了。
一条称职的好狗,不得与其他任何一个外人混熟。在它的狗眼里,除主人之外的任何面孔都必须是陌生的、危险的。更不得与邻居家的狗相往来。需要交配时,两家狗主自会商量好了,公母牵到一起,主人在一旁监督着。事情完了就完了。万不可藕断丝连,弄出感情,那样狗主人会妒忌。
人养了狗,狗就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人,而不应该给另一条狗。
狗这一辈子像梦一样飘忽,没人知道狗是带着什么使命来到人世。
人一睡着,村庄便成了狗的世界,喧嚣一天的人再无话可说,土地和人都乏了。此时狗语大作,狗的声音在夜空飘来荡去,将远远近近的村庄连在一起。那是人之外的另一种声音,飘忽、神秘。莽原之上,明月之下,人们熟睡的躯体是听者,土墙和土墙的影子是听者,路是听者。年代久远的狗吠融入空气中,已经成寂静的一部分。13235潇湘书苑在这众狗狺狺的夜晚,肯定有一条老狗,默不作声。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它再无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一部分。这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
意林札记。
在刘亮程笔下,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总向其他的个体和群体敞开。这样的文字能直达内心。这不仅是一个视角的问题,也是一种生命观念的体现。他总能从这些其他的生命个体之中发现与人共通的地方。
狗是和人相处最长久的动物之一,当我们面对狗而从人的角度来思考时,才发现狗的一辈子也是人的一辈子。我们可以从一条狗身上既感受人身的冷暖,更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流程何其相似。
人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其他的生命,便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一条狗的生存状态,也便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人的生存状态。(西克)
狗却不会像人,年轻时咬出点名气,老了便可坐享其成。
鸭子会飞的启示
陈明聪
清晨,一个年轻人正沿着池塘边散步。一群鸭子正在塘边溜达着,年轻人恶作剧地走进鸭群,猛一顿脚,受惊的鸭子四处逃窜,“嘎嘎”地叫着,有的还张开了翅膀。
突然之间,年轻人惊呆了,他听到了更为有力的扑打翅膀的声音,他看到了一只飞行的鸭子!
一只灰色的鸭子!正迎面向年轻人飞来,飞行姿态并不敏捷,双翅的每一次扑动都显得那么吃力,那么笨拙,简直像是在空中爬行。它飞得很低很慢,好像一扬手就可以抓到它。但是它却一直在飞着,越过年轻人的头顶,一直飞到池塘的上空,双翅一敛,落了下去。
年轻人从未见过这样拙劣的飞行表演,但他的心却感受到了莫名的兴奋:这决不会是一只普通的家鸭,家鸭不可能会飞,更不可能连续飞行近200米!年轻人决定一探究竟。
他很快找到了鸭子的农家主人,表明想买下那只鸭子。年轻人知道,那是一个宝贝,买到它,就马上申请吉尼斯纪录!
“嗬,这么多鸭子啊,都是一样的呀,你能知道是哪只吗?”主人去逮鸭子时,年轻人不解地问。
“哈哈,”主人爽朗地笑起来,“那是最好认的一只鸭子了。不过,我给你捉只大的吧,那只是最小的,没有肉,又不会下蛋,连条腿都没有。”
什么?没有腿?
原来,这只鸭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老鼠咬掉了双脚,主人以为必死无疑,也没去理会它。谁知,它不但没有死,还慢慢长大了,而且学会了飞行!
年轻人沉默了,震惊了:鸭子所以会飞,是因为没有腿!
在主人抓起它的时候,年轻人看到了它的双腿,那只是两截短短的枯枝一样的东西,显然支撑不住它弱小的身体。可是在它的体内,究竟蕴藏着多么大的力量呢。在那一瞬间,年轻人的心受到了最强烈的撞击。
那只鸭子,年轻人最终没有买下来。也许他意识到:对于那只鸭子而言,任何一点的改变,都可能是致命的伤害。鸭子不需要什么吉尼斯纪录的最高价值,因它本身已拥有来自心灵力量的最伟大价值。
鸭子会飞的故事的启示就是:追求梦想,没有腿,就飞吧。是的,促使我们到达彼岸的并不是双腿,而是我们对彼岸的热切追求。
意林札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有的想安逸,有的想有大成就,只是有的人知道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把梦想变成现实,有的人只会空想不知如何实现。和不同的人在一起,就会感觉到不同的力量。文中的鸭子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追求梦想,鸭子也能展开飞翔的翅膀。(汤可华)
促使我们到达彼岸的并不是双腿,而是我们对彼岸的热切追求。
为狼请命
约翰·道森
凄厉的嗥叫响遍月色朦胧的谷地,戛然而止。一个身材纤瘦的年轻妇人背着背包凝神站定,听不到任何动静,于是把双手窝起来捂住嘴巴,再嗥叫一声。这一次。她听到呼应的叫声以及小狼喧闹的嬉戏声逐渐飘近。
三只小狼像轻烟似的跃至空旷处,对眼前陌生人好奇地瞧了瞧,又蹿回树影中。
骆姗冰高兴得“哈”了一声。这些“惹是生非”的大孩子又平安度过一年了。
她正穿越波兰南部的贝斯吉兹山脉,其后又发现了三个狼群,都带着狼崽,可见它们有能力存活下来。
研究员骆姗冰43岁,致力于证明人类能与肉食野兽和平共处,且成果不错。她指出:“狼吃肉,身形庞大,可能使人害怕,但其实不像大家所想的那么危险。它们美丽,对森林生态有好处,只要给它们生存空间,即使在人烟稠密的欧洲也能存活。”
狼曾经遍布欧洲,可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除了苏联和罗马尼亚,其他地方的狼几乎被猎杀殆尽。如今,它们到处迁徙。法国、德国、瑞典和挪威再现狼踪,几年前,瑞士境内也有人发现过几只狼。专家推测,狼迟早会踏足比利时、荷兰或丹麦。
大多数国家现在都立法保护狼,但争议不绝。
一只大公狼约重80公斤,能咬死一匹马。农民和牧人对狼深恶痛绝。
波兰处于欧洲“狼战”最前线,往西迁徙的狼群会经过境内大森林,到德国和更远的地方。但波兰本土的狼已濒临灭绝,幸好见义勇为的骆姗冰为它们仗义执言。
骆姗冰有一双淡褐色的眼睛,和父母姐妹生活在波兰南部工业城市卡托维治,经常到遍覆苔藓的原始大森林远足、露营,渐渐爱上了森林。她后来致力于护林运动,比亚沃群扎原始森林内,发现有四五群狼对保护森林健全发展甚有贡献,大为感动。她告诉同事:“狼是天生的森林管理员。
鹿能破坏森林,但因为它的天敌行将绝种,如今不停繁衍。我们必须停止猎狼,才可以控制鹿的数量,森林会因而受益。”
要说服猎人和官吏可不容易。大多数林务官员也是猎人。骆姗冰追踪狼群,分析狼的粪便和吃剩的食物,发现它们只捕食年幼、年老或生病的动物,对健壮的不会侵犯。她说:“一群狼每星期捕食3头红鹿,大量事实显示,狼能使鹿的数量保持均衡并维持良好而健康的状况。狼吃剩的动物残骸又能供禽鸟、哺乳动物和昆虫大快朵颐,因此有狼群的森林也是大批小动物的家。”
1996年,骆姗冰和同事以及一些支持者,成立了“野狼协会”,致力于找出狼与人和平共处的方法。骆姗冰初次模仿狼嗥,万洛朋听了大笑,接着他听见回应的嗥叫声,便笑不出来了。她居然能跟狼群互通消息。如今,欧洲各地都有人前来与她彻夜坐在森林里,倾听她从不同地点嗥叫,静待狼的回应。用这种方法,她一夜就能清点整片谷地的狼群数量。
在冬天,她踏雪跟踪狼群,每日差不多走20公里。狼的大爪印象本可供阅读的书:她看到“新婚”配偶怎样玩乐,把伴侣推倒在雪地上,她偶尔会在自己几分钟前留下的脚印上,发现狼的踪迹,心想:“原来它们也在跟踪我!”
但她不惊慌。狼虽然是掠食者,却不攻击人;唯有患了狂犬病的狼,才真正危险。根据记录,过去50年,整个欧洲只有4人被没患狂犬病的狼咬死。
狼大都躲得很远。骆姗冰只有放声嗥叫,才很难得地遇见它们。她说:
“有一次,几米外突然出现一只野狼,多么漂亮,多么威风,可惜一瞬即逝,来不及拍张照片。即使看不见狼,我们也知道它们藏身何处,在做什么,这才最要紧。”
1997年,波兰仍准许猎狼,每年大约有30只被杀。骆姗冰于是向波兰环境部长、野生动物专家和新闻界演讲游说。
她告诉大家:“设栅栏防范鹿群为害,一年需花费2000多万欧元,而狼能免费为我们服务。”
她演讲后又回答问题,一直站了三个小时。环境部长含笑对她说:“这是我熬过的最长的演讲。”一位国会议员也向她表示:“你纠正了很多人对狼的误解。”
不久,波兰便禁止猎狼。
但实际问题接踵而至。有一天,骆姗冰家的门铃声震天响,开门一看,是邻居伍法成。他叫道:“我损失惨重!你那些狼咬死我23头绵羊。你说该怎么办?”
骆姗冰帮忙把羊的尸体掩埋,然后向地方法院申请每头46欧元的补偿,并保证:“放心好了,野狼以后绝不会再侵犯你的羊。”
过了几天,她送了一条毛茸茸的白幼犬给伍法成。这种狗在塔特拉山区已繁殖了几百年,用以防狼,保护农场家畜,如今则作为宠物豢养。那条幼犬很快就长得比狼高大,日夜伴随羊群,看见有狼逼近便纵声狂吠。
她知道从前猎人使用一串串红旗,包围并引导狼群走向枪口。奇怪的是,狼就是不敢穿越红旗拉成的线。她找来当地妇女织染大量红旗。如今到了晚上,伍法成关好羊群,再把红旗沿圈绑好。他说:“狼从此不来找麻烦了。”
其他农民都接受了骆姗冰的狗和红旗,也成效显着。牧人麦先田说:“以前为了赶狼,我们烧轮胎、放爆竹,但每年总会损失几只羊。现在养了3条狗守卫,我们安枕无忧了。”
去年一个冬日。骆姗冰踏上一条林道,在那多年不见狼踪的地方,看到狼的足印,是一群狼“拆伙”,较年轻的正开辟新地盘。她说:“这是欧洲许多地方的缩影,眼见森林又出现这些‘坏孩子’,真是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