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责任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础与考验。责任也是做事情的标准之一,没有责任心就不可能认真地去做事。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都要承担它的后果,无论好坏。家长在日程生活中,要不断的规范孩子的正确行为,灌输好的思想品德,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诲他们有条理地承担……
让孩子在劳动中体会到责任
经常听到父母们抱怨,自己每天从早上就开始忙活孩子的事:叫醒孩子前,要为他接好刷牙用的水,牙膏还要挤到牙刷上;早饭端上桌;在孩子吃早饭时,赶紧去叠他的被子……
曾记得有篇文章,写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中国人在俄罗斯的一个朋友家里做客,当时,外面漫天风雪,朋友的孩子拿着铁锨去堆雪人,朋友很支持。这位中国人担心的问,会不会冻伤孩子?朋友笑着说,不会的,那是孩子的乐趣。当这位中国人被送出门口时,朋友说,我帮孩子堆雪人去,并说这是锻炼孩子坚强意志的好机会啊!倘若在我国,不少家长常常怕孩子这样,怕孩子那样,对孩子一顺百顺,独生子女成了一家至少六个大人当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如此的溺爱哪能经得起一点风吹雨打。有的孩子从开始学步,倒了不自己爬起,因为后面有抱自己起来的人,甚至到了四五岁,摔倒了就喊妈妈,妈妈放下手里的活,赶快抱起。试想,一开始就让他在哪儿跌倒,从哪儿爬起,孩子心里就知道自己倒了要自己爬起来。
现在的孩子不爱劳动,体会不到劳动的意义,也感受不到劳动中的快乐,其实,这和我们的父母也是有大的关系,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直接的关联。
孩子和父母一起劳动,就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克服一定的困难,要帮助大人提、抬、拿,久而久之体质和耐力会有所增强。这其实在无意中锻炼了孩子的体力。
劳动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如摆餐具,收拾碗筷,抹桌椅、扫地、浇花、取信取报、洗手绢、袜子等。要完成这类活计,孩子就要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一定的目的。久而久之,孩子会按时去做分工的事情,逐渐养成一定的责任心。比如,有的小孩在家里负责取牛奶,从幼儿园回家就去取奶,让同伴等着他取奶回来再玩。有的小孩早晨催促家长快快送他去幼儿园,因为今天他值日,这都是有了一定的责任心。
劳动也都有一定的程序,怎样做,有一个技能技巧熟练的问题,也有一个动脑筋巧干的问题。如何做好一件事情,父母事前可以教给劳动方法,但是必须通过实践才能体会。只要小孩子明确了劳动任务,有了劳动责任,而且对劳动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他便会逐渐地设法安排,使活计快快做完,做得又好,这样就培养了初步的计划性,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
让孩子参加劳动,从劳动体会到责任,首先是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比如,安排一些和孩子可以一起做的家务;安排孩子做那些他感到对家庭生活做出重大贡献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菜等。让孩子做的家务活要有趣味性,如帮助摆餐桌时,可让他放一些色彩鲜艳、有图案的桌垫、餐巾纸等;请孩子把脏衣服放到贴有米老鼠的衣篓中,这样,孩子对家务活就会感兴趣而乐意去做。在劳动中增加竞赛性。
其次,不用劳动来惩罚孩子。在孩子犯错误后,有的家长喜欢用劳动来惩罚孩子,还美其名为“劳动改造”。事实上,这样的教育,不但没能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相反还会使孩子对劳动产生厌恶感。
三是不能总是将物质报偿作为树立责任心的动力。如下面这个案例,物质奖励在一定时期过后,蒋会失去作用,孩子在劳动中的责任意识也树立不起来。
5岁的蓓蓓想要一辆印有热带鱼的滑板车,一直想培养女儿在家里负起点责任的爸爸暗喜机会来了:他提出蓓蓓必须为全家人擦皮鞋一个月,才可以买。从这天开始,每天晚饭后蓓蓓就坐在房门口,卖力地擦拭爸爸、妈妈和自己的鞋子。看着女儿如此乖巧,第三个星期的周末爸爸就提前兑现了诺言,和蓓蓓一起买回了滑板车。结果两天后,蓓蓓说什么也不愿继续她的“工作”了。
四是不因孩子做得不好就不让做了。孩子第一次尝试做事,总有不完善的地方,父母可以帮助他“完善”他的计划和方案,但绝对不要亲自动手。有的孩子一旦发现他“表现无能”就可以逃避做家务、整理房间,他就会有意地表现得无能,以此来逃避责任。
杰仔总是乱丢图书和玩具,为这事不知挨过妈妈的多少数落。这天,6岁的杰仔无法再忍受妈妈的唠叨,开始反击:“我丢的东西我自己整理,只求您别再唠叨了。”杰仔花了一个下午整理他的房间,成效斐然。然而,当他重新要找故事书、找拼图时,却大动肝火:什么都找不着。看着儿子整理上的低能,妈妈叹了口气:所有的图书混放在书柜里,大大小小的拼图和积木一起倒进了玩具筐,当然不好找了。唉,还是我来吧……几天后,杰仔乱丢东西的毛病又发作了,因为他知道背后有个“整理义工”。
五是跟孩子讲明后果,并让其承担“后果”
一旦确定某个责任是孩子的“自留地”,父母就一定不要进去除草浇水。要对孩子的疏忽持“熟视无睹”状。
琪琪的爸爸爱种花,琪琪非要认养其中的一盆吊兰,在坚持给吊兰喝了半个多月的“牛奶洗瓶水”后,琪琪就忘了它。爸爸看在眼里,但就是不给她的宝贝花浇水,等琪琪忽然想起这回事冲到阳台上去看时,她的吊兰已经枯萎了。
琪琪哭了。失职的后果已经惩罚了孩子。一盆枯萎的吊兰,比什么都有说服力,它讲清了“责任”二字的重大。
对孩子重过程轻结果
很多时候,父母只看到了孩子的现状,而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只看到孩子的成绩,没有能看到孩子学习的过程;往往过分看重分数,而丢了孩子的生命状态。父母经常把“考了多少分?”挂在嘴边,考得好,“肯德基”;考不好”皮带炒肉丝”结果将教育异化了。
而有些父母,太过于看重结果,无视在过程中孩子学到的技能与体会。在家里,当很多孩子跃跃欲试地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时候,有些父母嫌孩子做事不如意,干脆来个包办代替,如:孩子要求自己穿衣服时,你担心孩子把裤子穿反、扣子扣错,嫌孩子穿的太慢,你来个包办代替;孩子要求自己洗脸时,你嫌孩子洗不干净,你来个包办代替;吃饭时,孩子要求自己吃,你嫌孩子会把衣服搞脏,又来个包办代替。就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包办代替,扼杀了孩子的劳动愿望,也使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没有一个学习锻炼的过程,又怎么会有好的表现。
有一次,美美要去少年宫学画,在准备的时候忘记了带纸。美美的爸爸看到之后只是在一旁提醒孩子:“美美,再检查一下,有忘记带的东西吗?”美美漫不经心地回答“没有”,然后背起画夹就走了。到了教室才发现没带纸,于是,美美给爸爸打电话,要爸爸给送纸过来。美美的爸爸接到电话说:“刚才我不是提醒你了要到纸吗?你怎么没仔细检查呢?现在爸爸在外面上班,你要自己去拿。”挂下电话,美美只好自己回家去拿。
上面案例中,美美的爸爸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很多父母可能难以接受。有的父母会说,这样不管孩子未免太过分了。事实上,对孩子来说,惩罚错误的方法,必须自己去改正,父母替他们改正,是永远也“改不正”的。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手或许很笨,他的动作或许很不麻利,他做事情时或许会经常出错,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要不然他就不是孩子了。家长在让孩子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沉得住气,一定要学会等待,一定要能够容忍孩子的不完美,决不能因为孩子床铺叠的不整齐、收拾桌不够利落、袜子没有洗干净、清扫地面丢三拉四而越俎代疱,要知道,孩子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才能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这里最重要的是孩子做事的过程,是孩子通过做事所得到的对“责任”的一种宝贵心里体验,只有这样的心里体验多了,孩子的责任意识才能不断地得到强化和提高国。
如果家长过于看重结果,势必就会在孩子做的不够快不够好的时候,对孩子进行埋怨和责备,或者忍不住地去取而代之,这一方面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给孩子留下逃避责任的可乘之机。因为,有的孩子一旦发现自己事情做的不够快不够好的时候,家长会及时出手,他就会故意表现得能力不足,以此来逃避本业该做的事情。
因此,作为父母,一是不用太多的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而是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他自己有一片可发挥的天地。如果你有顾虑,可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准玩”,但可以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够好了,或者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其独立能力,而且孩子还会为了自己的兴趣而更努力做那些“必须做”的事。
二是不惩罚失败。可以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让人进步的学习过程,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要鼓励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坚强。
三是不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会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你的说教,他可能会叛逆,或不信任你。
四是生活上不能凡事都包办代替,而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这除了可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外,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此外,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的选择权。不要觉得自己为孩子指引的都是通向成功的最直路,孩子只有服从;不要什么事情都说“不”,应多给孩子一些机会。
懂得教育规律的父母,应该注重孩子的生命状态是否舒展。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是科学的,孩子学习得开心,生活得快乐,成绩好是必然的。教育孩子按规律,有好过程不愁没有好结果。
让孩子承担失责的后果
草地上,孩子摔倒了,母亲教孩子骂“草地坏坏”;吃饭时,孩子把桌上的碗碰翻了,妈妈忙怪自己没放好……
相信很多父母都说过这样的话,也都存在着这样的心理。其实,这是在教育孩子推卸责任,把责任推给别人,揽到父母自己的身上。孩子从小接受这样的思想,也就逐渐在滋生不服责任的心态。事实表明,一个不懂得承担责任的人是不会有任何出息的!”
做父母的应该懂得,从孩子呱呱坠地那天起,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的成长不仅有身体和智力方面的,还有人格和人品方面的。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各方面的条件以及正确的引导,使其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当孩子摔倒时,只要他有能力自己爬起来,父母就不要轻易去帮助他,而应该鼓励他自己站起来拍拍灰,并为他的勇敢而叫好;当孩子打碎了东西,父母先告诉他要爱惜东西下次小心,然后让孩子参与收拾,拿扫帚簸箕抹布之类没有危险性的器具;当孩子与人发生争执或冲突时,父母一定要弄清事情的经过才可表态,一味地袒护或责骂自己的孩子以及“和稀泥”,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以及人格都不利。
让孩子承担失责的后果,就是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从而接受错误加以改正。比如,有的孩子不按时吃饭,无论你如何说他也不听,尤其当他以此来要挟父母,来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时,那就让饥饿这种自然后果来惩罚他,让孩子知道吃饭的意义,并使孩子从经验中获取判断力。下面这个孩子就是这样的:
有一天,中午十分,该吃中饭的时候,晓晓突然提出要吃肯德基。晓晓的妈妈说可以星期天去吃,但晓晓却坚持“不去吃肯德基就不吃饭”,并且她气急败坏地将筷子扔到地上,晓晓的爸爸妈妈没有立刻理会。等一家人吃完了,晓晓仍坚持自己的态度。这时,晓晓的爸爸耐心地说:“你不吃午饭,我们就要收拾碗筷了。”晓晓打开电视看电视了,压根就不理她爸爸的话。很快,晓晓的妈妈收拾完桌子,上班去了,晓晓的爸爸也不再理会。饥肠辘辘的晓晓背起书包上学去了。她被饥饿折磨了整整一个下午,回家后主动认错,并打开冰箱自取食品,狼吞虎咽,从那以后,晓晓再也不敢轻易提出不合理要求了。
晓晓的父母并没有对孩子的要求立即满足,而是让晓晓知道不吃饭的后果,从而改变了晓晓这种提不合理要求的习惯。
生活中,许多父母往往喜欢替孩子承担做错事的后果。事实上,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对的。这不仅让孩子失去了责任心,更使他不会反省自己的错误,从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明智的父母不要替孩子承担后果,而是应该让孩子自己来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有一位妈妈,发现自己的儿子出什么差错都不想想自己的问题,总是责怪别人,于是想着让孩子学会找找自己的责任。
有一次,孩子要在周六去参加学校的奥林匹克数学比赛。平时,孩子的数学成绩非常好,而且又善于动脑筋,这个比赛取胜的可能性太大了。
周五晚上,孩子象平常一样,放学回家后就去跟同学踢球了,然后看电视,读课外书一直到11点才睡。周六早上,每次都要睡到9点才起床的。这天,孩子的妈妈硬着心肠不叫他,结果,孩子果然9点才睡醒。等孩子赶到学校的时候,考试已经开始了。由于迟到一个小时,考试成绩可想而知。
回家后,孩子非常沮丧,责怪妈妈没有叫他早点起床,使他在这次考试中失败了。
妈妈却对孩子说:“儿子,你明明知道周六要去参赛,为什么不早睡?妈妈周六要去加班的时候,有没有要求你来叫醒我?你总习惯别人提醒你做你自己的事。但是,别人是不可能一辈子提醒你的,你要学会自己提醒自己,做错事后自己反省自己的错误!”
从此以后,这个孩子做错事就会自我反省,只要他错了一次,就很少犯同样的错误。
父母在教育中常常会出现错误的理解,总认为孩子太小,对他们要求不需要太严格,有时犯了错误也只是说教一翻,剩下的“残局”还是我们自己去收拾。
其实,从小让孩子承担出现差错的责任,既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也是培养其独立生存能力的好办法。那种替孩子承担责任,或者不让孩子承担责任的家长,看似疼爱孩子,庇护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孩子虽小,但可塑性强,所以,家长应当让他们早早地形成自我承担责任的能力。
放手让孩子独立做事
如今不少孩子,把家长当作“拐杖”使,“拄”着生活,“拄”着上学,“拄”着办事,什么事也要父母陪着,好像离开大人就立不起身,办不了事。而父母们也是一步不陪就不放心,从小时候陪着玩、陪着吃、陪着学,到大一些了升学陪着填志愿,考试陪着找考场,开学陪着办手续……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