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枕着唐诗梦游
2593600000038

第38章 身多疾病思田里

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

西楼望月几回圆

韦应物在得知朋友们要来看望自己,询问自己的身体、工作状况时,写诗告诉朋友,自己为官很辛苦很疲累,内心极其不安,即所谓“邑有流亡愧俸钱”。而身体呢,也不好,而且因此萌生了退意,即所谓“身多疾病思田里”(见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一诗)。“田里”是何处,农田之处,山野之处,归隐之处是也。

古代的官员归隐的很多,官员归隐的原因也很多。比如仕途不如意,长期升不上去,为“五斗米”还得折腰;比如与朝廷政见不合,按自己的思路做担心会丢帽子甚至掉脑袋,按朝廷的旨意办又感觉违心别扭,感觉对不起事业,对不起百姓,对不起历史;比如与上峰或者同僚性格脾气不合,不想与他们同流合污,羞于与他们为伍;比如看到朝廷气数已尽,无可救药,毫无前途,想早日抽身;等等等等吧。总之,一句“归去来兮”,便可掼下乌纱帽走人了。

那么,因为能力不济,尤其因身体不济而想辞官归隐的人多吗?似乎不是很多,至少我所接触过的史籍中我没怎么看到。韦应物后来是否归隐了不清楚,但他至少这样想过。也许他言想归隐的原因是身体多病,只是借口,最根本的原因是“邑有流亡”,他内疚了。但这只能是“也许”,还有一种可能是他真的老了累了病了,想躲清闲了。

余生也晚,但已在人世上走了半个多世纪。这么长时间,我所听过的见过的官员们,不论什么原因,都不想退休,不想归隐。叫得最响的口号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许多老革命,“小车不倒只管推”,八九十岁,死在了工作的高岗位上。邓小平是伟人,他可以说是近六十年中国第一位身前带头退休的高官,由此打破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邓小平之后呢,人们并未因此变得不恋栈起来,仍然是尽可能地不退休晚退休,尽可能地发挥完正热发挥余热,身体再差也要挺住。

当下的中国,某些官员如果身体有了病有了大病会怎么想呢,会想到“归田里”吗?绝对不会!想什么呢?想早升快升猛升,做更大的官。如此以来,医保水平就会提高,就可以出省出国去治病,就可以不计代价,想吃什么药吃什么药,想做什么治疗做什么治疗,而且可以到气候温暖,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之处去疗养,去散心。家人还可以陪同享乐。

某些官员身体有了病,会想尽办法谋一个肥差干干,挣来大把的银子治病,即便已病入膏肓,无法可医,无药可治,但银子还可以留给老婆孩子。挣钱的事,健康时还有来日方长之思,一旦病了病重了,那是越早越好越快越好越多越好啊!

某些官员有了病,会想死后能不能被追认为烈士,骨灰能不能安放在八宝山九宝山,讣告发得是否体面,悼词写得是否全面,是否有文采,是否有高度,事迹能不能被写进党史军史地方史,能不能流芳百世,英名永存。

韦应物比之今天的某些官员,脑袋瓜子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上面说的那几个方面,他可能均未想到。看来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真科学,唐朝比现在早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后的今人比唐朝人聪明那是自然而然的事。

回过头来再想,脑袋聪不聪明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大约与体制也有极大的关系。唐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除了皇帝,不“致仕”不退休的官员似乎不多,起码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前多。唐朝官员的医疗保障制度也似乎没有当今好,官员花几十万几百万治病的事大约不太可能发生。他们有病不退休不归隐,就只好带病操劳,这肯定是速死之道。因此之故,他们大约在患病后想“归田里”。起码韦应物是这样想的。

与韦应物们比,今日的官员们不知要幸福多少!百倍千倍,不是夸张。“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诚哉斯诗斯言。韦应物们不服是不行的。

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