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世纪,今法国境内大部分地区住着凯尔特人。他们自称为高卢人。因此,这一地区就被称为高卢(Gallia)。公元前58—公元前51年,罗马统帅恺撒将其征服,并将经过撰为枟高卢战记枠。
公元3世纪末,日耳曼族中的法兰克人越过莱因河,进入高卢地区。5世纪末,法兰克的一个部落首领克洛维(465—511年)占领了北方高卢,建立王国。法国(法兰西)国名即源于此。法国史上名为“路易”(L o uis)的国王的名字,乃是克洛维(Clovis)的转音。
旧制度的法国
克洛维建立的王朝(481—751年),以其祖父墨洛温酋长命名。7世纪中叶起,宫相开始专权。751年,宫相矮子丕平(714—768年)篡位自立,开创加洛林王朝(751—987年)[该王朝一说得名于丕平的父亲查理(拉丁文作Carolus)·马特(约688—741年),一说得名于丕平的儿子查理大帝]。查理大帝在位(768—814年)时,王朝处于极盛。843年,他的3个孙子签订枟凡尔登条约枠,帝国三分,各支分别存在到987、911和905年,形成今法国、德国、意大利的雏形。
在历经卡佩王朝(987—1328年)[因建立者休· 卡佩(约 940—996,987—996年在位)得名]、华洛瓦王朝(1328—1589年)[因创建者腓力六世(1293—1350,1328—1350年在位)的封地华洛瓦(Valois)而得名]后,法国建立波旁王朝(1589—1792年,1814—1830年)[因建立者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的祖先艾玛(?—1098年)主教封地在波旁堡(Bourbon)而得名]。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1643—1715年),封建专制达到顶峰。路易十四被称为“太阳王”、“路易大帝”,成为欧洲专制时代最典型的专制君主。
路易十四深信“构成国王的伟大和尊严的,不是他们手中的权杖,而是他们手执权杖的方法。如果由臣民决定一切,君主只是受到他们的尊重,这就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只有君主才有权思考和决策,其他人的职责只不过是执行他的命令而已”。他好大喜功,在位期间对外战争几乎连年不断,生灵惨遭涂炭。虽然只取得部分胜利,但也确确实实削弱了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哈布斯堡王朝,扩展了法国疆域,还让波旁家族拥有了西班牙王位(1700—1868年,1874—1931年)。他还大兴土木,建起了著名的凡尔赛宫。任何事情都是物极必反。到他去世时法国专制制度已经日薄西山。
路易十四的曾孙继位后称路易十五(1715—1774年在位),统治腐朽,让情妇彭巴杜尔和杜巴丽夫人管理朝政。当有人劝他为波旁家族的后代想想的时候,他居然说:“我死之后哪怕他洪水滔天”!
君主立宪制
1789年7月14日,以攻陷巴士底狱为开始,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爆发。旧制度的丧钟敲响。大革命的矛头指向君主专制、封建特权和教会神权。
但是,由于法国长期来实行君主制,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在政体问题上大抵不主张在法国这样的大国实行共和制;当时在人民中,尤其在农民中王权观念根深蒂固,共和主义尚未有市场;此外,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在法国影响不小。许多革命领导人在革命初兴之际,特别关心的是人民主权。认为只要人民真正拥有主权,政体形式无关宏旨。
革命成功后最先掌权的君主立宪派,其首领奥诺雷·加布里埃尔·米拉波(1749—1791年)明确声称,他不可动摇的目标是:既反对国王取消议会,也反对议会取消国王。
这时的法国政体向事实上的君主立宪制演变。法王路易十六(1774—1792年在位)被迫接受巴黎的新局面。国民自卫军总司令马里·约瑟夫·保罗·拉法耶特(1757—1834年),将波旁家族的白色和巴黎城徽的红、蓝色组合成帽徽的颜色。作为革命象征的法兰西三色,就这样来源于旧和新的结合。
1791年,制宪议会制定宪法(枟1791年宪法枠),规定法国实行按三权分立原则建立起来的君主立宪政体,国王只能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并且只有根据法律才得要求服从。国王在其登位时或在其已达成年时,应在立法议会向国民宣誓:“要忠于国家和忠于法律,要用所承受的一切权力来支持国民制宪议会于1789、1790和1791年所制定的宪法并下令施行法律。”
枟1791年宪法枠规定,“如国王率领军队并指挥武力来反对国家,或者对以其名义实行的这一企图不以正式手续表示反对,即视为放弃王位”。王权还受副署的制约,“国王的任何命令如未经国王签字及部长或部的负责人副署者,均不得付诸执行”。
国王的称呼也作了改变。革命前,称“法国国王”“路易,承上帝之命,法兰西及那伐尔之国王”。现在惟一的尊称,是“法国人的国王”,“路易,承上帝及国家宪法之命,法兰西人之王”。
路易十六拒绝批准宪法,并于1791年6月20日秘密出逃。他在发棱被识破,愤怒的人们把他押回巴黎。巴黎人民7月17日在马尔斯广场集会,要求制宪议会废黜国王。在强大压力下,路易十六不得不在9月14日批准宪法。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2年4月20日,路易十六利用宪法授予的权力,对奥地利宣战。同时,又将法军作战计划泄露给敌人,试图借对外战争的失败以绞杀法国大革命。
7月25 日,普奥联军统帅布伦瑞克应法国王后玛丽 · 安托瓦内特(1755—1793年)的要求,发出反革命威胁,宣称法国人必须维护法王、王后及王室的权利和安全,否则将诉诸战争。与此同时,法国国内的反动教士与贵族掀起叛乱。
形势的变化表明,继续保留君主政体,将给大革命带来巨大祸害。各派政治力量纷纷改变对王权的态度。8月20日,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逮捕了国王,推翻了君主立宪派的统治。
9月20日,法军取得瓦尔米战役的胜利。次日,经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开幕。9 月 22 日,正式宣告成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
在共和国的第一时期(1792年9月至1793年5月),由吉伦特派统治。1792年12月,废王路易十六以市民路易·卡佩的身份接受审判。1793年1月15日,国民公会一致宣判他犯有叛国罪。在下一天出席会议的721名代表中,361 票(1 票之差)赞成立即将他处决。1 月 21 日,他死在断头机下。
1793年5月31日至6月2日,巴黎人民再次武装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统治,政权转到以马克西米连·德·罗伯斯庇尔(1758—1794年)为首的雅各宾派手中。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进入第二时期(1793年6月至1794年7月)。雅各宾派采取一系列极端措施,把法国革命推向高潮。它于1793年6月24日通过了近代最民主的宪法枟1793年宪法枠,规定法国是统一而不可分的共和国。
雅各宾派实行高度集权。最高政权机构是国民公会,兼有立法和行政权,经常派遣特派员到军队和各省执行任务。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新改组的公安委员会,成了实际的革命政府,直接领导军事、经济、外交等国家事务。
雅各宾专政实际上是一种战时措施。1794年6月26日,法军取得弗勒律斯大捷,全部干涉军被赶出了法国领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根本好转,资产阶级越来越无法容忍雅各宾派在革命非常时期所采取的激进措施。
1794年7月27目(法国革命历热月九日),国民公会中反对罗伯斯庇尔的各派势力联合起来发动政变。雅各宾专政被颠覆,罗伯斯庇尔等人被送上断头台。政权转入热月党人手中。第一共和国进入第三时期(1794年7月至1799年11月)。
1795年8月22日制定的宪法(枟共和三年宪法枠)规定,建立包括五百人院与元老院的两院制立法团,由两院选出5个督政官组成督政府,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督政府统治时期,权力分割,政策多变,造成政局不稳,社会动荡。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强有力的政权维护其利益,农民也渴望有一稳定的政府以捍卫他们在革命中得到的小块土地。法国社会普遍寄希望于一把军刀。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年)应运而起。
1799年11月9日(法国革命历雾月十八日),获悉国内瞩目于他的波拿巴将军从埃及前线回到巴黎,发动政变,强迫议员通过决议,罢黜督政府,成立临时执政委员会。从此,法国由执政府统治。第一共和国进入第四时期(1799年11月至1804年12月)。
主观上的权势欲和客观上革命中的法国面临的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促成了波拿巴的迅速集权。1800年2月由公民投票通过的新宪法(枟共和八年宪法枠),既坚持了大革命的原则,又肯定了波拿巴的无限权力。规定政府把全权授予执政3人,执政任期10年,连选得连任,并任命波拿巴为第一执政。第一执政拥有绝对权力,可颁布法律,任免政府各级官员,决定宣战、媾和及签订条约。第二、第三执政成为陪衬,仅起咨询作用。此时的法国,形式上仍保留了共和政体,实际上军事独裁开始。
1802年8月,波拿巴下令修改枟共和八年宪法枠,史称枟共和十年宪法枠,规定波拿巴任终身执政,并有权任命后继人。波拿巴事实上已经成为君主。
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3年,发生了保王党头目乔治·卡杜达尔(1771—1804年)刺杀波拿巴的未遂事件。一些官员建议建立世袭制,俾使暗杀失去意义。此议正中波拿巴下怀。他曾说:“在获得政权以后,有人曾希望我能成为华盛顿。如果我在美国,我也会愿意做一个华盛顿。但在法国处于内部分裂和外部入侵的情况下”,“我只能做一个加冕的华盛顿”,“我只能通过全面专政才能合理地达到这个目的”。
1804年5月,波拿巴授意元老院通过决议,宣布“共和国政府托付给一位法兰西人的皇帝”。“现任第一执政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的皇帝”,“皇位世袭”。11月,主张世袭制的新宪法(史称枟共和十二年宪法枠)以绝对多数票被通过。
12月2日,波拿巴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典礼,称拿破仑一世。帝国正式建立,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年,1815年)。
雄才大略的波拿巴在任第一执政和做皇帝期间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在内政方面,他极力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强化国家机器。省长及一切主要官吏均由中央直接任命,并必须执行中央的法令。由于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战利品滚滚而来,他有充分的条件实行高薪养廉。
波拿巴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早在1800年,就创办了法兰西银行。次年,又成立奖励民族工业协会,促使法国资本主义迅速成长。
波拿巴还加强法制建设,召集著名的法学家制定法律。他自己经常亲自主持会议,先后编成枟法国民法典枠(1804,1807年改称枟拿破仑法典枠)、枟民事诉讼法典枠(1806年)、枟商法典枠(1807年)、枟刑事诉讼法典枠(1808年)和枟刑法典枠(1810年)等(这5部法典习惯上合称枟拿破仑法典枠。所以,枟拿破仑法典枠有广、狭义之别),用法律的形式肯定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维护社会秩序。
在对外方面,波拿巴继续推行战争政策,夺取霸权。1805年12月2日,他在奥斯特里茨(今捷克境内的斯拉夫科夫)击溃俄奥联军,瓦解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占领普鲁士,称霸欧洲大陆。1806年11月起,他下令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1807年7月,法国与俄国、普鲁士签订枟提尔西特和约枠,普鲁士丧失领土的1/2,俄国退出反法联盟,拿破仑一世的权力扩展到整个西欧和中欧。1809年又取得对奥战争胜利,夺取奥地利领土的1/3.拿破仑帝国达到极盛。
“革命的”拿破仑一世日益与旧制度妥协,志在“成为旧与新之间的联盟的拱门,成为旧秩序和新秩序之间的天然居间人”。尽管拿破仑一世叱咤风云,他的贵族家庭出身使他仍被视为暴发户。他希望他的下一代身上能有真正的皇室血统。因此,他与皇后约瑟芬离婚。1810年,娶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莎为妻。这既使他与欧洲最古老王室之一的哈布斯堡家族联姻,又使他成了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处死的路易十六夫妇的内侄女婿。1811年3月,路易莎生下一子,拿破仑将其封为罗马王。
恩格斯论及拿破仑的这桩婚事时说:“拿破仑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娶奥国皇帝的女儿为妻,和旧的反革命王朝结成同盟;他不去消灭旧欧洲的一切痕迹,反而竭力和它妥协;他力图在欧洲帝王中间取得首屈一指的声誉,因此他尽量把自己的宫廷搞得和他们的宫廷一样。他降低到了其他帝王的水平,他力图得到和他们同样的荣誉,拜倒在正统主义原则之前,因此很自然,正统的帝王们便把篡夺者踢出了自己的圈子。”
1812年,拿破仑一世入侵俄国,最后败北。在1813年10月16—19日的“民族之战”(莱比锡决战)中,拿破仑受到沉重打击。1814年3月底,反法联军攻入巴黎。4月11日,拿破仑发表枟退位诏书枠,宣布放弃法国帝位和意大利王位。他被允许终身保留皇帝称号,并拥有地中海上厄尔巴岛的主权。
1815年3月1日,拿破仑逃离厄尔巴岛,在法国南部沿海登陆,挺进巴黎。3月20日,他重掌法国政权,史称“百日王朝”。滑铁卢之战(1815年6月18日)的失败使他终于回天乏术。6月22日,拿破仑再次退位,法兰西第一帝国最终覆灭。拿破仑不久被流放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在那里去世,享年52岁。
波旁复辟王朝
随着反法联军对拿破仑战争的胜利,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八(1755—1824年,1814—1824年在位)[路易十六的法定继承人路易十七(1785—1795年),少年去世,未即王位。路易十八是路易十七的叔叔],坐着“盟军的行李车”回国,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但大革命已经摧毁了旧制度存在的基础,全面恢复1789年前的旧制度已不可能。
1814年6月4日颁布的枟宪章枠,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形式类似英国,但比英国保守。枟宪章枠重弹君权神授老调,提出一切权利归国王。国王既有行政权,又可参与立法,有权解散议会。枟宪章枠保留了议会制形式,毕竟承认了法国大革命和帝国时期对社会带来的变化。
路易十八为人随便而温和。他统治时虽然也发生对大革命反攻倒算之类的事情,但还是得到了法国人的容忍。1824年,路易十八去世。他的弟弟、极端保王党人的领袖阿图瓦伯爵(1757—1836 年)继位,为查理十世(1824—1830年在位)。此人在大革命期间什么也没有学会。他个性倔强鲁莽,统治专制独裁,极其不得人心。
查理十世登基时为了让人形象地注意到旧制度已经复辟,坚决要求在兰斯教堂举行加冕礼。他身穿紫红袍,在早已忘却了这种礼仪的法国人看来,国王是穿着“主教服”加冕的。他公然宣称:“我宁可去锯木头,也不愿按英王那种方式进行统治!”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查理十世不惜倒行逆施。1830年7月26日,他颁布6条非常法令(枟七月敕令枠),宣布解散众议院,进一步限制选举权并取消出版自由。1814年枟宪章枠遭到公然破坏。
次日,法国人民发动七月革命。8月2日,查理十世逊位给孙子尚博尔伯爵(1820—1883年,称亨利五世),自己流亡英国。
七月王朝
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复辟王朝,建立了七月王朝。1830年8月7日,两院联席会议把王冠奉献给奥尔良公爵路易· 菲利普(1773—1850 年,1830—1848年在位),所以该王朝又称奥尔良王朝。奥尔良家族是波旁家族的幼支。路易十六、路易十八、查理十世与路易·菲利普是堂叔侄关系。
路易·菲利普在议会加冕,自称“托天之王和人民之意的法兰西人现在和将来的国王”,“臣民”的称呼变成“公民”,大革命的旗帜三色旗取代了波旁王朝的白旗(七月王朝有“三色旗君主政体”之称),传统的百合花图案改成高卢鸡,大革命时的歌曲枟马赛曲枠被定为国歌。大革命的一系列成果,包括国民主权、信仰自由等等都得到承认。路易·菲利普坚决反对的,只是共和制和普选权。
1830年8月14日,新宪法通过,保留了1814年枟宪章枠的许多原则,但国王仅仅作为行政机关的首脑,权力有所削减,他无权废止法律;议会则拥有了立法倡制权,内阁要对议会负责。普遍认为,七月王朝比已被推翻了的复辟王朝更接近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七月王朝实行自由主义统治,但不同意选举改革。路易·菲利普的宠臣基佐(1787—1874年)对提议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和扩大选民范围的人说:“诸位先生,你们发财去吧。发了财你们就会成为选民了。”当时已75岁高龄的老国王更加固执,声称“决不进行改革,我不愿意改革。假如众议院通过这个提案,我就叫贵族院否决它。假如贵族院也投票赞成,我还拥有否决权”。
忍无可忍的法国人民在1848年举行二月革命。路易·菲利普出逃英国。起义者在占据杜伊勒里王宫后,把国王的宝座搬到巴士底狱广场烧毁,表达了在法国坚决埋葬君主制的坚强决心。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年)。
1848年5月,议会成立制宪委员会起草宪法。11月4日,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宪法(枟1848年宪法枠)通过。它规定法国是共和国。与第一共和国在形式上最大的不同,是集体元首制成了单一总统元首制。总统由普选产生,任期4年,不得连选连任。
宪法规定,总统不对议会负责,但也不能批准法律、解散议会;议会不能选举或罢免总统,但可以弹劾总统;内阁成员可从议员中选任,并可出席议会,但内阁对总统负责还是对议会负责,宪法无明文规定。有些学者认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具有总统、议会二元制的特点。
1848年12月10日,法国举行首次总统选举。在这以前,巴黎无产阶级发动六月起义,被镇压在血泊中,资产阶级共和派也因为扼杀人民斗争而民心丧尽。拿破仑一世的弟弟路易(1778—1846年)和约瑟芬的女儿所生的儿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1808—1873年)当选为总统。他刻意但又非常拙劣地仿效拿破仑一世,因而有“伟大伯父的渺小侄儿”之称。
他当选总统后,成功地利用对他有利的形势,一步步把权力抓到手中。1851年12月2日,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解散立法议会,要“再建第一执政所创建的制度”。
1852年元旦,他下令在蓝白红三色旗上增加象征拿破仑帝国的鹰徽。接着,又下令将法国大革命的箴言“自由、平等、博爱”从所有建筑物上清除干净。路易—拿破仑从总统府爱丽舍宫搬出,住入杜伊勒里王宫。
1月14日,颁布以枟共和八年宪法枠为蓝本制订的新宪法,将总统任期改为10年,并规定由总统独揽一切权力。只要把宪法中的“总统”换成“皇帝”,就可以建立一个帝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为一个短命政体。即使从1848年2月算到1852年12月,也只存在了4年多的时间而实际上共和国到1851年12月就名存实亡了。
法兰西第二帝国
1852年11月7日,参议院决议恢复皇帝称号。当月下旬,遵循主权在民的原则,通过公民投票,立路易—拿破仑为法国人的皇帝,称拿破仑三世(1852—1870年在位)[拿破仑二世为拿破仑一世的儿子弗朗西斯·夏尔·约瑟夫·拿破仑(1811—1832年),百日政权时被立]。
12月2日,拿破仑三世举行加冕仪式,法兰西第二帝国正式建立。拿破仑三世搬出其伯父的全套摆设:身坐华盖之下,华盖上装饰有一只羽毛闪闪发光的雄鹰。不久,参议院发布法令,把略加修改的枟1852年宪法枠确认为枟第二帝国宪法枠。
拿破仑三世的统治,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19世纪50年代,主要实行专制政体,称“专制帝国”。此后,他改变统治策略,从高压手段转而采取软硬兼施的自由化政策。“专制帝国”开始向“自由帝国”过渡。
19世纪60年代,帝国实行一系列改革,议会权力逐步增大。1870年初,建立了第二帝国史上第一个责任制内阁。该年通过的新宪法对皇权有所削弱,大臣们从此不仅对皇帝负责,而且也应对议会负责。议会制基本恢复。
1870年7月19日,普法战争爆发。9月1日,皇帝本人和包括麦克马洪(1808—1893年)元帅等将领在内的8万多法军被围困于色当。次日,缴械投降。拿破仑三世兵败被俘的消息传到巴黎,举国震惊。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统治法国18年之久的第二帝国被宣布废除。法国历史上王朝统治的时代从此结束。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在普法战争的硝烟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年)建立。然而,很长时间内政体问题并没解决。
在1871年2月12日召开的国民议会中,君主派占了绝对多数。但是它内部分为正统派(波旁王朝派)、奥尔良派(七月王朝派)和波拿巴派,削弱了君主制复辟的力量。2月17日,国民议会选举路易·阿道夫·梯也尔(1797—1877年)为政府首脑。8月31日,又授予他总统头衔。这就使他实际上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
对法国时局的审时度势,使梯也尔掌管了一个“保守的共和国”。他声称当时制宪时机尚未成熟,首要的任务是重建法国,政体问题留待以后去解决。这客观上为共和派的胜利赢得了时间。
后来,梯也尔的共和倾向更趋明显。在一次辩论中他竟直率地说:“我实施共和制是因为两个理由:一则因为我已投身于此,二则因为如今实际上不可能有别的做法。”梯也尔的所作所为,招致君主派的愤懑。1873年5月24日,他被迫辞职。
顽固的君主派麦克马洪元帅继任总统。在他纵容下,君主派加快复辟步伐。1873年8月5日,波旁王室长幼两支达成联合复辟的妥协。双方商定由正统派尚博尔伯爵以亨利五世名义登基,因尚博尔无嗣,所以奥尔良派的巴黎伯爵为王位继承人。
然而,君主派的兄弟阋墙和共和派的努力,使政局发生变化。当年10月,正统派机关报枟联盟报枠奉命发表尚博尔伯爵的信,重申登位的先决条件是采用波旁王朝的白旗为国旗。这种态度与主张保留三色旗的奥尔良派大相径庭。随着双方各不相让,复辟计划功败垂成。
1875年初,议会中共和派的数量已接近3个君主派之和。当年1月30日,历史学家瓦隆提出的确认共和制为正式政体形式的宪法修正案,在议会以1票多数得以通过。它与随后通过的关于参议院组织、政权组织、政权机关间关系的一系列法案,合称枟1875年宪法枠。人们嘲讽第三共和国是从窗缝中挤进来的。
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立法权由参众两院行使,法律由总统公布、监督并保证其施行。总统的权力很大。他统帅武装部队,任命文武官员,有特赦权,并可征得参院同意解散众院。总统不对两院负责,仅对叛国事件负责。但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有关部长一人之副署。总统宣布议会闭会,有权召开两院特别会议,并得宣告两院延会。总统有缔结并批准条约之权。在国家利益与安全许可时,总统即应将条约内容通知两院。
此后,共和派继续奋战。其首领莱翁·甘必大(1838—1882年)告诫人们:“看起来我们似乎是为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但这场斗争还有更深的含义,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
1884年8月,两院通过部分修改宪法的法律,规定“政府的共和形式不得成为修改(宪法)提议的对象。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自1789年以来,法国政体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频繁更替(先后出现了两个王朝、两个帝国、三个共和国),最终稳定下来。从此,议会制共和国日益走向成熟,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进入20世纪以后,尽管还经历了第四共和国(1946—1958年)的兴衰和第五共和国(1958—)的崛起。
1945年10月,法国举行了议会选举和公民投票,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应当说,这个产生枟人权宣言枠的国度在赋予妇女选举权方面无法让人恭维。因为在这个问题上许多国家都走在法国前面了。
由于对第三共和国时期的议会制度种种弊端深恶痛绝,当制订第四共和国宪法时,戴高乐希冀能制订一部加强总统和政府权力使之不受政党制约的新宪法,这一主张遭到大多数政党的反对。戴高乐于1946年1月20日愤然宣布辞职。1946年10月13日,新宪法草案获得通过,标志着第四共和国的诞生。第四共和国是多党议会制国家。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共和国参议院组成。国民议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中包括立法权和建立、解散内阁的权力。参议院的职权非常有限,一般只是一个咨询机关。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合选举产生。总统有权向国民议会提议任命内阁,并有权主持法兰西联邦和全国最高司法委员会。该宪法还规定,内阁必须对议会多数派负责。
戴高乐的东山再起标志着第四共和国的覆灭与第五共和国的诞生。1957年,因阿尔及利亚战争,法国政府陷入危机,政府更迭频繁,戴高乐看到他复出的机会来临,于5月15日发表一份简短的声明,宣布“当法国再度面临考验时”,他“准备担负起共和国的权力”。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6月初,戴高乐作为第四共和国末任总理复出,他成了第四共和国的“掘墓人”。
1958年9月28日,新宪法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得以通过,宣布第五共和国的诞生。该宪法扩大了政府的权力,政府成员非议员化,议会的权力和地位受到了限制与削弱。总统权力则大大提高,新宪法授予总统国家元首、三军统帅和共同体总裁的权力,总统任命总理,并根据总理的提议任命部长,有权主持内阁会议、宣布法律,可以无须内阁连署,采取某些重要行动,如解散国民议会,提交公民投票等等。特别是当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总统可以援引宪法第16条,根据形势需要采取非常措施。总统权力之大,在法国共和制度史上是少有的。所以,法国史学家米盖尔说:“伟大的法兰克国王已同他的北欧封建主们一起占领了巴黎。一旦他同撒拉逊人讲和,那就很难打发他回老家了。因为巴黎当时已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热火朝天的活动中心。……从1958年到1966年没有失业,很少罢工,也没有‘社会问题’。人人有工作,对长期繁荣的前景充满信心”。
但是戴高乐却在1968年,因社会动乱,来势凶猛的“五月风暴”冲击了戴高乐政权。1969年4月举行公民投票失利(53畅2%投票反对他的地方改革与参院改革方案)而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