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文明史简编
25960400000080

第80章 全球化的发展

全球化运动的第二阶段从18世纪后半期肇始。一方面,英国最先爆发的产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看不见的手”(市场)和“看不见的引擎”(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化愈演愈烈。以经济为纽带,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真正形成,前一阶段的成果得到巩固并扩大。

另一方面,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打开了英帝国殖民体系的缺口,也为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树立了范例。在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共同影响下,拉美人民随即开展民族独立斗争。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亚洲人民掀起了3次反殖反封建运动高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和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也风起云涌。被压迫民族为摆脱不合理的东西方格局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成为全球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产业革命推动全球化

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到19世纪上半期蔓延到西欧大陆和北美国家。它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化运动。

产业革命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向机器大生产的飞跃。工业生产的发展,既需要大量的原料和粮食,又提出了对广阔市场的需求。资本主义本来就是扩张的文明,产业革命更给了这种扩张以巨大的动力。“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和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产业革命中创制的新交通工具,如蒸汽机车、汽船等等,使全球交通网迅速形成,世界的距离明显地缩短。在产业革命前,欧洲到美洲需航行约2个月,航程中充满了艰险。所以从事欧洲与亚、非、美洲各地贸易的仅为少数冒险商人。欧洲航海家、商人和传教士涉足的地区仍限于沿海的商站和河口。产业革命全面改变了这种状态。新创制的汽船使欧洲航行美洲缩短到10—15天。

产业革命以后,各国重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1855年,巴拿马地峡铁路建成,联接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的海上运输。1869年,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通航,开辟了欧洲通向东方的捷径,伦敦到新加坡的距离缩短了1/3,伦敦到墨尔本的旅程减少了1000英里。1895年,德国建成沟通北海到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1914年巴拿马运河竣工。

第一次产业革命期间发明了摩尔斯有线电报,为远距离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交通及通信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和经济的飞跃,成为保证全球化腾飞的双翼。

第一次产业革命促成了人类史上的大分化:欧美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从传统的农耕文明中摆脱出来,经济飞速发展,实力激增;各大古典文明却仍在农业社会中徘徊,面临着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厄运。东西方差距更加拉大,一个地球两个世界(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的体系形成。

1857年,出现了世界性经济危机,标志着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建立。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莱·杰温斯具体描述了19世纪中叶英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芝加哥和敖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木生产者;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逐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在东西印度扩大了我们的咖啡园、甘蔗园和香料园;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菜园主。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是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去了。

为了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列强加紧掠夺殖民地。极力鼓吹“自由贸易”的英国资产阶级,在新的殖民扩张中毫不懈怠,借以巩固工业垄断地位。

1840年,英国发动了对中国侵略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54年,为了加强在巴尔干和近东的势力,勾结法国参加了与沙俄争夺的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战后,英国控制了土耳其,取得自由出入黑海的权利。1856年,又伙同法国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1859年,它残酷地镇压了印度民族大起义。此外,它还在伊朗、缅甸、南非、埃及和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扩大殖民侵略活动。到1876年,英国殖民地面积已达225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人口达2畅5亿多。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同样疯狂地对外扩张。除上述与英国殖民者共同活动外,1856年入侵印度支那,1863年强迫柬埔寨接受其保护。在非洲,完全征服了阿尔及利亚,又取得苏伊士运河的开凿权,巩固了对埃及的控制。它还把殖民势力扩大到西非和赤道非洲。到1870年,法国殖民地面积已达90多万平方公里,殖民地人口达600多万,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

殖民者的掠夺方式作了调整。在前工业化时期,主要采取直接掠夺、强迫纳贡、巧取豪夺式的贸易等。产业革命后,则加强了对殖民地的经济开发,极力把殖民地变为推销工业品的市场、原料产地及投资场所,把殖民地变成宗主国的经济附庸。

产业革命推动全球化,也反映在新的世界性意识形态的产生。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它通过强调国际的阶级联系而不是强调对国家的忠诚,给全世界工人以四海一家和团结一致的意识。卡尔· 马克思(1818—1883年)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年)在其合著的枟共产党宣言枠中,一开头就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当时被简称为“国际”,后来简称为“第一国际”)建立,旨在把欧美正在进行战斗的工人阶级团结为一个整体,使他们具有真正的组织去进行斗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第一国际加强了各国工人的国际团结,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1872年海牙代表大会后,它实际上停止了活动。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

1889年,各国社会民主党在组织上实现松散的国际大联合,第二国际建立。它得到迅速发展。到1914年,已有22个国家的27个社会民主党或工党加入,合计拥有1200万成员,影响遍于全欧洲和美洲,甚至到了南非和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第二国际的各国党,陷入了又要坚持国际主义又要保卫祖国(支持本国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两难境地。第二国际终于破产。

第二次地理大探险

19世纪中期以后,世界历史上第二次地理大探险的高潮形成。探险的主要对象是非洲大陆、亚洲腹地、大洋洲以及南北两极。如第一次地理大探险一样,“发现”的后面紧随着残暴的殖民掠夺。同样,“发现”也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

非洲从15世纪起就遭受殖民者侵略,但由于非洲内陆交通不便,气候炎热,疫病流行,再加土著居民的顽强抵抗,阻碍了殖民者深入。当时人们对非洲的认识,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主要局限于沿海。有人风趣地概括说,神秘的非洲对当时的欧洲人“只是一条海岸线,而不是一块大陆”。

早在1788年,英国就建立了“非洲内陆考察协会”(简称“非洲协会”),倡导、组织和资助对非洲内陆的考察。1831年,它合并于“王家非洲协会”,直接归政府管理。法国的“巴黎地理学会”1824年设置奖金悬赏探查西非内陆。1874年,法国政府专门设立一个隶属教育部的委员会,赞助包括探险在内的各种活动。1883年,又在海事与殖民部专设委员会领导在非洲的探险。

探险家、科学家以及形形色色的冒险家抱着各种动机,纷纷前往非洲探求奥秘。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当然是殖民利益。曾参加尼日尔河探险的英国船主莱尔德说:“大不列颠的影响和贸易会顺着这条航道渗透到该地区最遥远的角落。1亿人会被引来同文明世界直接接触。我们的工业会获得广大的新市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大陆会把自己的财富展示在我们的商人面前。”

苏格兰医生蒙哥·帕克(1771—1806年)成为非洲内陆探险的先驱。1795年6月,他奉非洲协会之命前往尼日尔河考察。1796年7月21日,他看到了“梦寐以求的波澜壮阔的尼日尔河”“悠然东逝”,解决了欧洲人长期未能确定的尼日尔河流向问题。1805年初,英国殖民部派遣帕克再次前往西非考察尼日尔河的终点,于当年11月19日失去联系。

英国人在非洲探险取得最大成就的,当数戴维·利文斯敦(1813—1873年)。他原先是位医生。1841年受伦敦教会派遣到南非传教。为了扩大传教范围并帮助英国商人进行合法贸易,他在非洲进行了广泛的地理考察活动,寻找一条从沿海进入中南非腹地的道路。

他从1849年起先后考察恩加米湖和上赞比西河,发现了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在当地语言中意为“响雷的烟雾”,利文斯敦以英国女王名命名为“维多利亚大瀑布”),完成了由罗安达到克利马内(今莫桑比克)自西向东的旅行。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他第一次横贯了非洲大陆。

1858—1864年,在英国政府资助下,他二进非洲,探察了尼亚萨湖(今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姆韦鲁湖和班韦乌卢湖等。1866年,他三进非洲,考察尼罗河水源及中非地区。无奈热带病魔缠身,他奄奄一息,到1869年便中断了和欧洲的联系。

1871年11月,枟纽约先驱报枠派遣英国人亨利· 斯坦利(1841—1904年,1862—1895年加入美国籍)前往中非,找到了利文斯敦。两人一起考察。利文斯敦谢绝了斯坦利返回欧洲的建议,以病弱之躯继续未竟之业。1873年5月在赞比亚去世。

1874年,斯坦利再度进入非洲,考察了刚果河,弄清了其起源、流程和入海口。他从非洲东海岸出发,环绕维多利亚湖,至坦噶尼喀湖,过卢阿拉巴河、下刚果河(扎伊尔河),抵大西洋南岸。

1878年,他出版枟穿越黑暗大陆枠。书中对富饶而美丽的刚果河流域的描述勾起了西方殖民者的巨大野心。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1835—1909年,1865—1909年在位)获悉斯坦利从非洲返回欧洲,就希望他为自己任主席的“国际考察和开发非洲协会”(1876年成立)效劳。

1879年,斯坦利打着“上刚果研究委员会”(后改名“国际刚果协会”)旗号,再次进入非洲。他的任务是要使刚果河下游地区的非洲部落首领承认他们受“国际刚果协会”的保护。

正当利奥波德二世着手在刚果河流域建立殖民地时,法国政府派出海军军官皮耶雷·德·布拉柴(1852—1905年)前往探险。布拉柴原籍意大利,1874年加入法国籍。1879年他第二次去非洲,由奥戈韦河(在今加蓬境内)抵达刚果。次年通过欺骗手段,将巴特克族酋长马科科的领地置于法国保护下,建立殖民据点布拉柴维尔,与斯坦利展开了争夺殖民刚果河下游的斗争。

1882年,已经占领安哥拉的葡萄牙也宣布对刚果河河口两岸拥有领地权。为缓和冲突,欧美15国于1884年11月15日至1885年2月26日,在柏林召开瓜分非洲的会议。最后确认比利时国王以个人名义领有“刚果自由邦”(今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河航行自由,并规定以后任何国家在非洲取得领土必须“有效占领”,即占领国要通知与会各国并在占领地建立有效的统治机构。

近代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探险活动,大约持续了1 个世纪。从1791—1840年的半个世纪中,探险活动共18次;1841—1850年6次;1851—1860年27次;1861—1870年29次;1871—1880年47次,1881—1890年84次。100年中共计开展探险活动211次,其中91畅5%集中在19世纪中期及以后。探险家的探察活动有的客观上为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提供了方便,有的则直接与殖民活动结合起来。

在亚洲腹地探险的著名人物,主要有瑞典探险家斯文·海定(1865—1952年)及原籍匈牙利的英国考古学家马克·斯坦因(1862—1943年)。斯文·海定1885年起旅行高加索、美索不达米亚和伊朗等地;1893—1898年从奥伦堡经乌拉尔、帕米尔、西藏、新疆到达北京,其间探索了萨特累季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的源流;1899—1902年,循塔里木,过罗布泊,横过戈壁沙漠,对塔里木河改道及罗布泊迁徙的遗迹进行详细观测,并考察了古代丝绸之路的部分地段;1905年又在冈底斯山脉探险;1928—1935年参加中瑞科学考察团。斯文·海定在50年探险生涯中,搜集了大量有关地理、地质、古生物、考古、动植物、气象、水系、河流和人种等方面的资料。

斯坦因1899年起受聘于英国印度殖民政府考古调查局,1900—1916年间3次深入中国新疆、甘肃一带进行非法测量和偷盗文物的活动,后又多次在印度、阿富汗进行考古调查。

两极探险的凯歌最先从北极传来。挪威探险家弗里乔夫 · 南森(1861—1930年)1888—1889年乘坐雪橇横穿格陵兰岛,并在越冬时研究了爱斯基摩人。1893年乘船至北冰洋探险,船停于北纬83°59′,被漂到85° 57′。1895年在冰上乘橇时被漂到86°14′,为当时人类所至最北之点。

1903—1906年,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1872—1928年)首次以单桅帆船完成了从大西洋西北经北冰洋到达太平洋的航行,发现北磁极。

1909年3月1日,此前曾多次探险格陵兰并确证其为一大岛的美国探险家罗伯特·埃德温·彼利(1856—1920年),从埃尔斯米尔岛北岸的哥伦比亚角出发,乘雪橇于4月6日抵达北极点。

1926年,阿蒙森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乘飞船“挪威”号第一次飞临北极上空,最后到达阿拉斯加西岸着陆。

相形之下,南极探险略显冷落。1895年,伦敦第六次国际地理学会郑重提请世界各国政府注意,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这25年中,将是“南极考察的英雄时代”。随即,比利时海军部筹划第一次有组织的南极探险,阿蒙森以领航员身份参加。

1903年,英国探险家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1868—1912年)到达南纬82°17′,是迄当时为止有记录的人类足迹最南端。

1908年,英国探险家欧内斯特·亨利·沙克尔顿(1874—1922年)到达南纬88°23′,创造了新纪录。

1911年,在获悉彼利探测北极成功后,阿蒙森积极准备,跟先他出发的斯科特共同发起了对南极点的挑战,于该年12月14日取得辉煌成功。斯科特迟于阿蒙森抵达南极点,最后还惨死在冰天雪地中。

殖民体系的形成

19世纪后半期,尤其从80年代以后,殖民扩张掀起新的高潮,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空前激烈。1876—1914年,英国、俄国、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6国,扩大了殖民地面积2500万平方公里,连同原有殖民地共达65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它们本土面积之和1650万平方公里的4倍。殖民地人口达到了5畅234亿。

列强角逐的主要地区是非洲和太平洋岛屿,其次是西亚和东亚地区。在非洲,英国试图建立一个北起开罗(Cairo)南至开普(Cape),纵贯非洲大陆的英属殖民大帝国(二C计划);法国则要建立一个从塞内加尔(Senegal)到索马里兰(Somaliland),横穿非洲大陆的法属非洲殖民地(二S计划);德国也想沿赤道两侧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赤道非洲殖民地;此外,意大利、比利时、葡萄牙也各有所谋。

到1910年,非洲土地面积的90畅4%,亚洲的56畅6%,美洲的27畅2%,大洋洲的100%已沦为殖民地。整个世界被基本瓜分完毕。资本主义势力深入世界各个角落。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世界最终形成。

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中,英国是最庞大的殖民帝国。其版图包括非洲的苏丹、肯尼亚、乌干达、南非、加纳、尼日利亚,亚洲的英属婆罗洲、马来亚、新加坡、缅甸、印度、锡兰、亚丁,大洋洲的新西兰、澳大利亚、巴布亚,美洲的加拿大、英属圭亚那以及西印度群岛上的一些岛屿,欧洲西部的马耳他、直布罗陀。

英国还控制了亚非拉的许多国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半殖民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拥有的殖民地面积达3350万平方公里,比本土面积24畅42万平方公里大130多倍;殖民地人口3畅935亿,比本土人口4680万多7倍。英国占了当时全世界殖民地总面积的51畅5%,殖民地总人口的75畅2%。如此广袤的殖民地,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烙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不能不受到英国的影响。在全球化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情形。

法国的殖民地也相当广大,几乎等于当时德、日两国殖民地面积总和的3倍,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支那(柬埔寨、越南、老挝)以及非洲。法国是拥有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殖民地面积最大的国家。19世纪末它占领了塞内加尔全境以及法属几内亚、象牙海岸(现规范的名称为科特迪瓦)、法属苏丹(今马里)和达荷美。20世纪初又完成了对尼日尔、毛里塔尼亚、上沃尔特的最终兼并。这8块殖民地合成“法属西非洲”。法国又把中部非洲4个殖民地——乍得、乌班吉沙里(今中非共和国)、中央刚果及加蓬在20世纪初最终拼组为“法属赤道非洲”。法国对这两大殖民地实行直接统治,并大力推行同化政策,视这些殖民地为法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876年,德、美、日尚没有殖民地。德国在19世纪末抢占了西南非洲(今纳米比亚)、喀麦隆、多哥和德属东非洲(坦噶尼喀地区)以及太平洋中的马绍尔群岛、伊里安岛(新几内亚)的东北部,强占了中国的胶州湾,把山东省划为其势力范围。1899年,又占领了太平洋上的萨摩亚群岛的大部,并从西班牙手中购买了马利亚纳群岛和加罗林群岛。到1914年,德国拥有殖民地290万平方公里。

美国通过美西战争(1898),迫使西班牙承认古巴在美国保护下独立,并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群岛割让给它。美国殖民政策的特殊处,在于它提出“门户开放”,要求与各列强一起,共同享受侵略中国的权利。它扩张的战略重点是西半球,控制了巴拿马运河区,并把尼加拉瓜、多米尼加和海地置于自己的保护下。到1914年,美国的殖民地面积与日本差不多大,各为30万平方公里。美国直接占有的殖民地并不多,主要采取新殖民主义的形式,在政治、经济方面控制名义上的独立国家,使它们成为事实上的附属国。

俄国通过侵占与其毗邻的落后国家,疯狂实行陆上扩张,重点是东南欧、中国和伊朗。它通过对土耳其的战争(1877—1878年),割占了摩尔多瓦公国南部的比萨拉比亚,占领了中亚的浩罕、布哈拉和希瓦3大汗国,吞并了土库曼。它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1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外国资本势力的侵略下,殖民地半殖民地不仅进一步沦为列强的农业附庸和工业品倾销市场,而且成了它们最有利的投资场所。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把资本输出作为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英国和法国是两个主要的资本输出国。

英国资本绝大部分投往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并且很大一部分采取生产资本(为直接投资)的形式。法国资本绝大部分输往欧洲相对落后的国家(主要是俄国及巴尔干国家),并且大抵采取借贷资本(即公债,为间接投资)的形式,既获取高额利息,又以此实现政治渗透。列宁因此称法国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德国对外投资较英法晚得多,但增长快。半数投放在欧洲,半数分布在拉美、亚洲、非洲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主要是直接投资。

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很多地区付出了政治、经济命脉被控制的代价,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当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随着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加剧,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其主要形式是卡特尔。19世纪80年代出现国际铁轨卡特尔,垄断铁轨的生产和销售。20世纪初,国际垄断同盟更多地涌现。1903年汉堡—美利坚公司、北德航运公司和摩根英美航运托拉斯间签订了划分航运范围的协定。190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德国电气总公司订立瓜分世界市场的协定,前者获得美国和加拿大市场,后者分到德、奥匈、俄、荷、丹、瑞士和巴尔干各国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