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时尚“折”学
25995700000001

第1章 品·牌(1)

抢购法国

2010春天,央视一则关于奢侈品消费的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中国游客2009年在法国的消费总额为1亿5500万欧元,消费超过俄罗斯游客,平均总花费中,87%花在购买包括鞋和手袋等时尚产品上。

我的第一反应是喜忧参半:忧的是中国的官太太们找到了一种新的洗钱方式。喜的是:中国人学会了一种新的投资方式;中国人开始到西方接受时尚教育了。在这种复杂的感情中,我还是为中国人购买奢侈品的行为而高兴。

购买奢侈品(奢侈品一词往往用于时装、配饰方面)这一行为,首先是一种投资。在顶级时装、珠宝、手表、红酒等方面的投资,除了可以自己享受艺术的乐趣之外,它是一种回报率很高的投资行为。奢侈品的本质是稀缺资源与艺术的合一,稀缺资源与艺术大师们越来越少,收藏奢侈品便意味着收藏品处于不断升值当中,奢侈品投资在西方投资者眼里早就是高回报低风险的一种投资方式,只不过它需要比普通生意更多的资金、更强的艺术敏感度,所以门槛也就比普通生意更高。

从另一个我更关心的角度看去,我欣赏这种奢侈品的购买。奢侈品由两方面构成:物质方面与文化方面。奢侈品之所以奢侈,因为它在物质上是稀缺资源,更因为它承载着文化传统。购买一件奢侈品的过程,是拥有物质的过程,但更是学习、接受物质背后的文化传统/传承的过程,再没有比购买奢侈品更好的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精神的方式了。拥有购买奢侈品经历的人都知道,之所以会为一个手袋或一双鞋子或一件珠宝而在精品店盘桓数小时,除了享受它的服务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学习:物品的质料、制作工艺、品牌传承、品牌国的文化精髓、物品与自己的呼应……这些学习才是人们喜欢花费大量时间购买奢侈品的动力与乐趣。因此,我自己不会选择在网络上购物,在网络上购物缺少了学习的乐趣与物品之间的感应。

拥有、使用奢侈品的过程,则是学习优雅、培养气息的过程,法国文化以浪漫、优雅出名,法国的奢侈品牌也对应于这些精神,穿戴源自法国或欧洲的奢侈品,无形中对培养个人气质、塑造个人形象非常有帮助。这也是我一向不购买中国时装的原因。哪怕是同样的价钱,中国时装无法带给人自信感、自尊与优雅,因为中国时装只是对西方时装的拙劣抄袭。

2008年,《国际先驱导报》曾报道:一位法国奢侈品商在法国电视三台一档文化节目上称,“呼吁抵制法国货的中国人本来就买不起,买得起的人即便呼吁他也买……中国人都是一下暴富起来,没有品味,没有文化。虽然买得起我们的东西,但是我们不会请他们到家里吃饭。”

毫无疑问,这位法国奢侈品商说出了事实,奢侈品不是你买得起就属于你的,只有你的修养素质上升了,你才配得上品牌文化。中国人上一年度去年中国游客的消费占法国游客总消费的15%,较2008年的消费增长了47%。从这一增长数据,我相信,中国人正慢慢向西方学习一些优雅的、文化的、投资的东西,假以时日,中国人会从“奢侈教育”中改变“没有品味、没有文化”的现状。

与其抵制日货法货,不如购买日货法货,并在购买之中与之后学习日本、法国文化中优秀的那一面。我不抵制日货,也不抵制法货,我只抵制蠢货。

大牌们的“质量门”

先讲一个“褪色门”的故事,最近媒体曰:某Louis Vuitton专卖店内,马小姐看上了一条深蓝色的牛仔裤,标价7400元,赵先生钱多烧包,立马买下来送给马小姐。一个月后马小姐方穿上“牛裤”在白色真皮沙发上看电视,起身的时候,居然发现刚坐的那块地方已经被染成了淡蓝色……接下来索赔的过程嗡吗呢叭米哞我的脑袋有点乱。在工商局介入后,Louis Vuitton专卖店方同意给他换货或退货。

奢侈品大牌这几年在中国不断遭遇“质量门”,任何一个城市抽查大牌时装与配饰,不合格律差不多都保持在百分之五十左右,并且近年来毫改善的迹象。于是,网友们骂大牌损大牌,民族主义者们抵制大牌,消费者们叹气大牌。但是,大牌们仍然没有退出中国的想法,相反,中国成为各大牌销售额增长最快的国家,各精品店、旗舰店开得争先恐后不亦乐乎。大牌的忠实粉丝们仍然保持其忠诚度,城头并未变换大王旗。

身为一个大牌的粉丝与消费者,让读者们失望的是,这些年我从未遭遇过任何大牌的“质量门”事件,诀窍何在?没有诀窍,只不过我比普通消费者更精通品牌文化与时装知识,多年对各大品牌与时尚文化的研究,让我知道哪些是真大牌,哪些是假大牌,各个大牌是以做什么产品起家,做什么产品是它的看家本领。只要你买对了产品,就不会出现质量事件。

媒体曰:“有在香港购买的Valentino钱包在几个月内损坏的。”“Gucci质量引起普通恶评。”细看一下就会知道,这些大牌的消费者们买奢侈品未选对品牌。何为对何为错?去Valentino买钱包就是错误,购买Gucci的包具也不是明智之选。Valentino是做礼服第一品牌,定制手工礼服找它家肯定错不了,Gucci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是垃圾品牌,汤姆·福特将它救活,买汤姆·福特时期的衣服是对的,但在他离任后再买它的服装就是错的,至于买它的皮具,那是典型的缺乏时装知识。Chanel值得买的是它的手工定制衣服与2.55链条包,别的就不要买了。Louis Vuitton的箱子是最好的,它本来不是做衣服起家,你偏要买它家的牛仔,只能证明是土包子,牛仔裤嘛,当然要买美国人。你偏要进一家专门做衣服的店买包,或进一家专门做包的店买衣服,岂不是等于进了肯德基买“派”,进麦当劳买“烤翅”?人家不一定有,有也肯定不是第一流。

当然,就算在“看家产品”上,大牌并不是绝对不存在质量问题,但只是少数,并且这部分一般出在非本土制造的产品上,比如D&;G非意大利制造的产品、BURBERRY非英伦制造的产品。国家工商总局相关人员称,“从国际品牌的制作和流通过程来看,容易出现的薄弱环节在于对代加工工厂以及生产总代理的管理。代加工厂分布较广、有些还很偏远,因此整个生产过程难以掌控,生产过程的卫生环境、设备卫生程度等都成为不可控的因素。”

所以如果想要买到没有质量问题的大牌产品,要选对它的起家产品,并且是在品牌本土制造的产品。

缺乏创造,立马复古

不知哪一个猪头呆子居然想到要对达文茜进行时尚启蒙,让该女士成天在QQ群里嚷着复古复古,似乎复古成了时尚的灵魂关键词。梦亦非先生一着急,上火,冲她嚷道:“什么复古复辟的,告诉你,抄袭过去这码子事,干好了就叫复古!”

达文茜至少瞠目结舌了2.55分钟,方回过气来。

所谓的装蒜定律是:专家似的摇摇头或点点头,然后没命似的跑去找专家。梦亦非先生就是时尚专家,还有什么专家可以支持他的观点?百度吧,请原谅梦亦非先生一直将“博览群书”搞成了“百度群书”。当然,这一点千万不能让达文茜知道,否则下一篇专栏里梦亦非先生的形像可能会被达文茜损得比猪八戒还惨。百度之后,梦亦非先生傻眼了,至少也瞠目结舌了2.55分钟方回过气来,他在上火的情况下对复古解释多少伟大地准确啊,为啥?百度“2008春夏复古”——找到相关网页约642,000篇,用时0.053秒。

“迪奥(Dior)2010春夏秀场带来一场华丽的服装盛宴,然而模特的复古妆容也让人兴奋不已,红唇、卷发、鲜艳亮丽的眼妆,让我们不禁回到了梦露摩登时代的华丽妆容。”“三招演绎2010年春夏。”“设计师品牌Nigel Cabourn公布2010春夏复古系新品手册。”复古,大牌或小牌们都在不要命地复古,似乎袁世凯当了时尚界的皇上或张勋带着辫子军打到了时尚界。

真复古乎?假复古乎?复古复到了什么程度?是不是重装又穿起了原始社会那没加工过的兽皮树叶?认真打探一下,各大品牌的复古跑得并不远,只不过在设计中抄袭了起了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元素,而不是从真正的古代汲取灵感,传承了古代服饰的精神。“这不是建立服装传统,而是鸡碎狗碎地从才过去没多久的时代敲下些边角废料。”梦亦非先生谆谆告戒达文茜,让她别做复辟的春秋大梦了,复古压根儿就不是复辟!复辟是什么?是连梦亦非先生这样的前卫人士也穿上宽袍大袖的汉服装儒生。

服装设计师们真的有复古的精神吗?NO!这边成天出入模特堆中的家伙不读书不看梦亦非先生的时尚专栏,思想哪里会深刻到真正的复古?眼光哪里看得到一百年以前的潮流?要复古,起码也要回到一百年前,男人们穿及膝马裤与吸烟夹克——一百年前的时尚偶像王尔德留下这样一张靓照,帅惨了!这位号称“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以貌取人”的大家作,《Woman's World》的主编,后来穿起了传统服装,并认为传统男装是最美的衣服——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古!而女人们呢?回到Chanel女士作出服装改革前的拖地长裙只出没于卧室与沙龙的时代,愿意的举手!达文茜举手不算,这位一直修女般着装的女士本来就很“古”了,她成天“复古复古”地嚷着,原来是希望当历史向后转身的时候她就成了先锋,天哪!

如果没有一百年历史,哪来的古?如果不穿起Chanel之前的服装,复古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今天所谓的复古,正是时尚界丧失了创造力与未来精神的症状。所以,梦亦非先生奉劝诸位一句,如果品牌再以复古来抢你的眼袋和钱袋,请考虑一下:该品牌的设计师们是不是创作灵感枯竭?转而马马虎虎地抄袭起了上世纪中叶的风格或元素。

高级定制的挽歌

克里斯汀·拉克鲁瓦(Christian Lacroix)成为2009/2010秋冬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中的“明星”:由于公司的破产,这或许是他设计发布的最后一场高级定制秀。

由于负债高达1000万欧元,品牌克里斯汀·拉克鲁瓦的原持有人只好将产业托管在了管理机构,将原有的100多名员工裁到12名,把丝巾和男士衬衫产品线也裁掉。作为设计师的拉克鲁瓦已经一年半没有拿到工资了,他可能已经被拖欠约120万欧元的薪水。自1987年以来,拉克鲁瓦和他所设计的高级定制就依靠巨额的资金注入来维持,他的设计都很费钱,比如在2005年梦幻般的发布中,掺入金丝线的定制面料、天鹅绒、羽毛外衣、法国皇家风格的繁复项链、多达几十次的修改。更让人赞叹的是:拉克鲁瓦固执地坚持所有的制作都要让最顶级的手工工匠来完成,所以他拒绝任何形式的工业化和流水线的渗入。

秀场上,当拉克鲁瓦手牵身穿新娘礼服的超模Vlada Roslyakova谢暮时,很多人悲极而泣。“我没想哭,”拉克鲁瓦强忍着泪水,“我想继续下去,也许用另一种不同的方法,比如开设一个小规模的工作室。我真正关心的是如何继续为女人们做这项工作。”

虽然高级定制秀年年还在巴黎搞,但货真价实如拉克鲁瓦的定制,早就式微了。

服装大师Givenchy曾在替恩师克里斯托伯尔·巴伦夏加筹办回顾展时,接受媒体的采访,在采访中他大为不满现状:“时装已死,现在的时装屋只靠配件续命。连香榭丽舍大道的时装名店,都是挂时装之名,实际在卖手袋皮鞋。”这样的观点,自然是基于Givenchy大师对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这高级定制时装全盛时期的怀念上。

在那些光辉岁月里,高级时装每年有4.87亿美金(价值相当于现在的35亿美金)销售量,总计有2万名高级时装客户,53间注册认可的时装屋。但好景不长,到1993年,高级时装每年销售量仅存十分之一,即4870万美元,总计有2000名高级时装客户,其中活跃客户仅300名,时装屋仅21间。2005年,定制女服设计师勉强只有十几位,业界估计销量不足2000万美元。

而高级手工定制时装最大规模的一次“死亡”,是在2004秋冬,当时高级时装“三大殿堂品”:有37年资历的老牌时装屋Emanuel Ungaro(伊曼纽尔·恩格罗)、负债累累的范思哲、难破困境的Givenchy都宣布当季不参展(Givenchy日后都以在展示厅做展示的形式招待贵客与少量媒体)。而有“蝴蝶夫人”之称的日裔设计大师森英惠(Hanae Mori),也在同年宣布金盆洗手退出江湖。

时尚界的人们应该记得早在伊夫·圣·洛朗在2002年初宣布退出时,痛心疾首地发表宣言:“高级时装已死!昔日的隆重、矜贵、豪华,被眼下的荒谬与怪诞所取代!”而如今这位大师已驾鹤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