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对放宽限制表示欢迎,但认为既放宽收购点又限期售出,这是“措施矛盾”,“难消危机”,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故表示出对附带条件的失望。这意味着,如一年限期内股价继续下跌,他收购的股票必然会蚀本。
某报章说:“李嘉诚原想酿的美酒变成苦酒,现在不得不喝下去——李氏购买了数亿股票。”这当然是一家之言,事实大概不会是此君的揣测。不过,许多人都认为,李嘉诚必蚀老本不可——依以往香港与海外股市的经验,股灾之后,必有两至三年的低迷。
岂料这次股灾竟恢复得如此之快,当年底,股市就开始回扬上冲。到1988年4月14日,恒指收市报2684点,已接近1987年初的水平。李嘉诚在一年的限期内,以配股方式将增购的股票出售,未蚀本,而且仍有小赚。对李嘉诚来说,小赚便意味着是几千万港元。幸运之神,又一次眷顾李嘉诚。
1987年10月31日,香港联交所宣布,在本周一与周二两天股市大跌期间,香港44家有实力公司,从股市回购大量公司股票,积极参与“救市”。其中,长实主席李嘉诚在股灾期间购入1300万股长实股份,增持行动对长实股价有正面影响。
李嘉诚集团的主席办公室证实李氏个人购入约0.5%长实股份,使其持股量增至34%,并已向联交申报。
李嘉诚购入该批股份价格未见透露,但过去10个交易日内,长实的股价已由每股76港元下跌到最低的44港元,跌幅达四成。若据前天收市价,李嘉诚购入的股价市值为7.18亿港元,为众多股东回购金额之最。
被称为香港超人的李嘉诚,以往都是在大市跌到股民都绝望时才出手救市。29日,他对记者说:“每次经济动荡,我都会动用私人名义买公司股份。”股份接近35%全面收购的触发点,所以当问他是否有买其他公司股票时,他三缄其口,只说:“我当然先买自己公司的。”
大盘崩溃,股市下挫。在低点回购股票,是惯常的游戏法则,关键是眼光要准。
幸运成全不了股市常胜将军,李嘉诚之所以能成为股市强人,靠的是他的远见卓识。因为,他在每一次股灾之中,都能够安然渡过,而不致于翻船落水。
马世民在会见《财富》记者时说:“李嘉诚是一位最纯粹的投资家,是一位买进东西最终是要把它卖出去的投资家。”
[投资金律]
即使本来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储足二百的力量去攻,不是随便去赌一赌。成大事者,很多时候不可操之过急,而应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机会和创造机会。
3.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在以前很多历史传记或者小说中,经常可以看见类似这样的话:“逆潮流而动,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这种肯定语句,好像多是用来给“反动派”下结论的。今天,如果我们把这样的话放到商场的竞争中,就不一定是真理了。有时候,与潮流相离甚至相悖,才是获得成功机会之道。
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著名商人朱陶公就曾经提出一个很有指导性的经商原则,那就是“人弃我取,低进高出”。2000多年后的今天,香港商场上的龙头老大李嘉诚也坦承,他的投资原则就是“逆流而动,用发展的眼光看事情”,将重点落在这一方面,李嘉诚可谓是个中高手。
李嘉诚认为,想要投资成功,就必须比别人看得更远,有时候甚至要与潮流反着走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1966年,持续低迷的香港房地产业出现一丝恢复的曙光,地价房价开始回升。银行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逐步恢复了资助房地产业的能力。此时,所有郁闷已久的香港房地产商都开始挽起衣袖,准备大干一场。但很不幸的是,这时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波及香港,并触发了香港的“五月革命”。一时间,整个香港都陷入惶惶不安之中,又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爆发了。
移民潮中以富人为多,他们在临走之前都将自己手中的产业低价抛售,一幢独立花园洋房以60万元港币的超低价格贱卖的事情时有发生,而新建成的楼宇却根本无人问津。卖多买少的状况,让刚刚充满信心的地产商和建筑商们一个个又被“打回原形”。李嘉诚当时也不例外,他手上还有大量无法出脱的产业和楼盘,搞得他忧心忡忡。
只要空闲下来,李嘉诚就收听广播,密切注意事态的发展。香港传媒对于那一场错误的灾难透露的全是反面消息,而李嘉诚却经由那种从大陆群众组织通过多种渠道流传到香港的小报,获取了重要的信息:大陆春夏两季的武斗高潮自8月起就已经得到有效控制。那么,香港的“五月革命”也应该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了。
政治和经济是分不开的,政治上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很可能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趋势。在获得确切的消息后,李嘉诚做出了一个被人看做是惊天动地的决定:大量收购楼盘。消息一出,李嘉诚的朋友都为他感到担心,而同行业的人则抱着看笑话的态度静观事态的发展。
随后的事实证明,李嘉诚看似疯狂的决定是正确的,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平息后,香港经济社会各方面开始逐步恢复,移民潮也逐渐衰退平静。但是,很多已经移民海外成功的业主,仍然急欲将没有出脱的住宅、商店和厂房贱卖出去,李嘉诚对此几乎是照单全收。他将买下的旧屋翻新出售,同时利用房地产低潮和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自己的地盘上大兴产业。
到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房地产市场也步入繁荣的时期,李嘉诚所拥有的租赁产业,已经从最初的12万平方英尺发展到35万平方英尺,每年大约有390万港币的租金收入。很多人认为,李嘉诚获得这样的成功,是因为他敢孤注一掷的豪赌。而事实上所谓的“赌”,不过是李嘉诚敢于在未明朗形势下,做出与别人不同的决定而已。
李嘉诚在房地产界敢于抓住逆流而动的时机,在股市的投资中也有同样成功的事例。20世纪60年代,由于股市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良好发展趋势,香港出现一阵“要股票,不要钞票”的投资狂潮。这股强烈的股风几乎席卷了香港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普通的市民卖掉自己积攒多年的金银首饰,商人卖掉自己的工厂、房屋、汽车和土地,将可能到手的资金全部投入股市,甚至还有大商人将自己为建造房屋楼宇所筹集来的贷款也拿来炒股,梦想着能够在一夜之间暴富。
绝大多数人对股票的痴迷和热衷,使股风越刮越热,各行各业都趁机上市。香港股市处于空前的疯狂和混乱的状态之中。1973年3月,恒生指数飙升至1774.96点的历史高峰,在短短的一年间升幅竟达到5.3倍。在人人高喊2000大关将会被很快突破的时候,多数人都得意忘形,却忘记了在高额的利润后面必然有巨大的风险。
在这个“股风吹得港人醉”的疯狂时期,李嘉诚却对股市保持着自己清醒冷静的头脑。在别人一窝蜂涌入股市的同时,李嘉诚毫不为股市的暴利所打动,依然稳健地走着自己坚持的道路。在别人倾尽家产购买股票的时候,李嘉诚将从股市上吸纳的资金用于大量收购房地产事业。这在当时看来,简直就是一种不可理喻的行为。
所谓天有不测风云,股市的繁荣景象并没有维持多久,熊市就紧随其后到来。1973年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石油危机,香港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出口市场大部分萎缩,股票市场也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除此之外,一批不法之徒趁着混乱伪造股票,东窗事发后又引起更大的恐慌。很多股东大量抛售股票,使股市一泻千里,恒生指数立刻由1973年3月9日1774.96点暴跌至816.39点的水准。到1974年12月10日,跌破1970年以来的新低150.11点。
在这场巨大的灾难中,香港股市哀声一片,除了少数能够及早明智抽身的人之外,绝大部分投资者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很多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整个香港经济,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更是惨不忍睹。但是,在这次股灾中,李嘉诚的实力却几乎没有受到影响。长江实业的损失,不过是市价随着大环境跌下来,实际上它的资产并没有丝毫的损失,与别人遭受巨大灾难截然不同。李嘉诚利用股市,在其他领域获得了比预期更好的业绩。
[投资金律]
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行为。有时候,与潮流相悖,才是获得成功之道。请记住投资的一大原则:逆流而动,用发展的眼光看事情。
4.长远投资求大利
和黄本是一家老牌英资企业,80年代初被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收购,组成长和系。在素有“超人”之称的李嘉诚领导之下,和黄致力业务多元化及国际化,迄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包括港口、电讯、地产、零售及制造、能源及基建等五大核心业务在内的综合型跨国企业。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和黄奉行“继续扎根香港,但同时也不排除在海外寻求投资机会”的经营战略,使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
1989年,和黄通过收购一家英国电讯公司,涉足英国电讯市场,但却出师不利,处于长期亏损状态。当时和黄在英国推出的CT2电讯服务,名为“兔子”,由于只能打出,不能打入,较同期其他技术逊色,因此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其产品模拟式电话价格迅速下跌。“兔子”只好宣布死亡,和黄也身受重伤,为此撤账14.2亿港元。
其后,和黄又于1994年投资84亿港元成立Orange,推出个人通讯网络。起初也不被业界看好,惟恐是CT2的翻版,然而后来却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手提电话的销售不俗。
1996年4月,Orange在英国上市,随即成为金融时报指数一百的成分股,打破最短日期成为成分股的纪录,同时也为和黄带来41亿港元的特殊盈利,并已收回种“橙”的全部投资。该股份至今虽未有盈利,但股价却比上市时提高了六成多,其市值也由当时的200多亿港元增至2000多亿港元。
到1997年,Orange的英国客户突破了100万,成为英国第三大流动电话商。1998年2月,和黄出售4.3%的Orange股份,套现53亿港元;加上并购交易所得的220亿港元现金、220亿港元票据,以及650亿港元的德国电讯公司股票,估计和黄在这棵“橙”树上的回报已超过10倍以上。
卖“橙”的成功,是和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交易,引起海内外市场的轰动,也引来无数人的羡慕,大家都想知道和黄集团主席李嘉诚投资的“秘诀”。在卖“橙”的记者会上,李嘉诚讲的一句话或许能给人以启示。他说,电讯业务是未来集团的发展重点,他已知道五年后和黄要做什么。同时,李嘉诚之子、和黄集团副主席李泽矩也谈到,做生意的时间规限是5年、10年,不是一年、两年,长实有些项目也是七年才有收成。可以说,着眼于未来、善于把握趋势是和黄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和黄集团从事电讯业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并非都是一帆风顺,也经历了不少曲折和艰难。在投资英国电讯市场初期,由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受到海内外证券业的不断批评,甚至有人认为和黄在英国的这项业务到20世纪末都不会有收获。即使是经营Orange,也是历经数年的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但是,李嘉诚凭着对未来趋势的正确分析与把握,坚持不放弃,在市场普遍对该项业务不看好的时候,他曾经亲自出面澄清市场上的传言,表示将继续支持在英国的电讯业务。果然,和黄集团最终从“橙”身上取得了惊人的回报。
这种前瞻未来的作风,使李嘉诚的事业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屡次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功。
60年代,靠经营塑料花起家的李嘉诚,在此行业仍如日中天时,毅然出售其业务,改为投资地产业,奠定了他成为巨富的基础。到了90年代中期,李嘉诚又是香港大地产商中最早认识到地产业暴利时代已经过去的人,他在不停地出售手上即将落成的住宅物业的同时,积极向海外电讯业发展。
目前,李嘉诚的和黄集团正在全力发展全球电讯市场,除投资英国外,和黄集团还向美国等国家的电讯市场进军。如1997年,和黄斥资24亿多港元,入股美国电讯公司WWC;1999年,和黄又宣布分拆以色列电讯在英美上市。
在完成出售Orange交易以后,和黄集团持有德国最大电讯公司Mannesmannl0.2%的股权,是目前欧洲最大的流动电话商,其在欧洲的电讯业务将通过该公司发展经营。在有记者问到出售“橙”之后,和黄集团的环球电讯业务长期发展策略是否会有变化时,李嘉诚说,该集团仍会继续进行相关投资,并对其他国家电讯业务感到兴趣。同时他还表示,长实集团和和黄集团一定会参与高科技。此外,和黄集团的五大核心业务(基建、电讯、地产、进口及零售)表现良好,未来将会继续发展。
只有充分掌握市场状况,对这一行业未来至少是一到两年的发展前景有了预测,那么你面对每一件事情,就会简单得多、准确得多。
[投资金律]
对于一个聪明的有战略意识的商人而言,投资眼光直接决定着成败。在这个问题上,许多人都曾遭遇过失败,并且屡次走不出困境。而那些敢于投资的人则是在“远”字上下功夫,施展大手笔。
5.打出投资海外的牌
恐惧不是对市场的恐惧,而是投资者内心产生的恐惧。
面对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投资海外是每个投资家都应该积极考虑的问题。在这一领域,李嘉诚可谓大手笔。
1988年,李嘉诚等以32亿的惊人低价,投得温哥华一幅比铜锣湾还大的地皮。物业计划全部完成,投资更在百亿以上,其中李嘉诚自己占一半股权。加拿大地广人稀,这种地方的地产既好做,又非常不好做,过去李泽矩推出的万博豪园一期一鸣惊人,被香港传媒炒成琼楼玉阁,但盈利怎样,却不见报道。
香港不少满腹经纶的评论家,曾为超人的海外投资击节叫好,现在纷纷反戈一击,指责李氏的海外投资判断失误,过于冒进。
当年,正当李嘉诚海外投资风生水起之时,地产大王李兆基也挟资飞赴加拿大。但是他出师不利,收购煤气公司惨遭失败。其后,李兆基只好扯超人衫尾,在超人立的地产项目中分得少许股权。至于郭氏家族,年迈的郭得胜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无力亲赴海外,也未叫儿子进军海外。郭氏家族在北美拥有10亿港元物业,但这只是其家族巨大财富冰山之一角。
郭氏家族与李兆基都是低调人物,即使在公众场合,也多守口如瓶。故而,人们闹不清他们是迈不开跨国投资的步子,还是不愿迈大步。他们都一心在港打理,栽下的每棵树,都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