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李嘉诚忙于收购和黄公司,并未直接参与天水围的策划。整个开发计划,都是由华润来主持的。但是华润是国家外贸部驻港的一家贸易集团公司,缺乏地产发展经验,也不熟悉香港地产业的游戏规则。结果,计划进行不久,便遭到了挫折。
1982年7月,港府宣布动用22.58亿港元,收回天水围488公顷的土地,而将其中的40公顷作价8亿港元批给巍城公司,要求巍城公司12年内在这块40公顷的土地上完成价值14.58亿港元以上的建筑,并负责清理318公顷土地,以交付港府作土地储备。如果巍城公司达不到要求的话,那么这些土地及8亿港元就要充公。
另外,港府于1983年底宣布:计划投资40亿港元用于市政工程。其中,整理地盘工程预计投入16.2亿港元,基本建设预计投入9.6亿港元。港府将这两项共25.8亿港元的工程批给巍城公司承包,并要求确保15%的利润。
这样一来,华润集团兴建50万人口新城市的庞大计划宣告泡汤,而且已有些心灰意冷,其他股东见前景不妙,均想退出。然而,李嘉诚依然看好天水围的前景。他不动声色,稳坐钓鱼台,采取了慢功吸股,后来居上的策略。
李嘉诚不慌不忙,逐年从其他股东手中,购入他们急待抛出的“垃圾”股票。到1988年,李嘉诚最终控得除了华润外的49%的股权,成为与华润并列的两家股东(有人估计李嘉诚与华润事先达成默契,故丧失信心的华润并未抛股)之一。
1988年12月,长实与华润签订协议,其主要内容如下:
长实保证华润在天水围发展中,可获利润7.52亿港元,并即付四分之三——5.64亿元予华润,如将来楼宇售价超过协议范围,其超额盈利部分由长实与华润共享,华润得51%;今后天水围发展计划及销售工作均由长实负责,费用由长实支付,在收入中扣回。
此时,距政府规定的12年期限只剩下一半时间了。按该协议规定,完成这一浩大工程,风险完全由长实承担,而华润不用劳神费力,即可坐收渔利。
当然,风险大,收益也大。若能如期完成计划,则长实按协议售价,约可获利43亿港元。但据业内人士估计,将来实际获利数可能达到70亿港元。
不过,如果不能如期完成工程,损失也将是十分惊人的。如此浩大的工程,仅用不到7年的时间完成,大概只有长实具备这个实力。对此,李嘉诚有充分的自信。
果然,工程投入兴建后,进展神速,天水围大型屋村很快便矗立在人们面前。天水围大型屋村定名为嘉湖山庄,共建58幢住宅及商业楼宇,总楼面积1136万平方英尺,共有住宅单位16728个,可容纳6.5万人口,总投资63亿港元,分七期于1995年中完成。
天水围屋村又创下了一项屋村新纪录,直到目前,天水围屋村仍然是香港最大的私人屋村。第一期发售的7幢,税后利润共计10.86亿港元,其中长实得6.23亿港元,华润得4.63亿港元。另外7幢,华润可赢得协议范围中的7.52亿港元利润。以后六期华润所分得的利润,完全等于是“额外”所得,而长实的利润所得,更是难以估计。
在这个计划中,李嘉诚自己大赚特赚,又让陷入绝境的华润集团坐收渔利,等于是挽救了华润,从而为长实集团与中资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嘉诚凡事都必留后路。“九七”临近,作为炎黄子孙之一员,他希望与中资搞好关系。这种关系虽然暂时见不到什么利益,但日后必有奇效。
当然,善于为别人考虑,尽量让合作方获得利益,是李嘉诚一贯的作风,并非只对中资公司如此。他这样做,看似吃亏,实则精明,正所谓吃小亏占大便宜。他说:“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l%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财源就会滚滚来”。
[投资金律]
如果只有一个合作伙伴,即使你将双方所得利润全部拿来,收获也很有限,而且以后可能再也没有人愿与你合作了。如果有十个合作伙伴,即使你分别从他们那里分得不足一半的利润,也很可观,而且别人以后会争相跟你合作,从而带来百个、千个合作伙伴,这样自然就财源滚滚了。
5.“擎天一指”的竞拍原则与智慧
我们都知道商场如战场,生意上的事情更是沉浮多变。聪明的投资家每做一次决定的时候,一定会对整件事情有着通盘的考虑。为了降低风险和避免可能会出现的失败,总是会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撤退空间。
在长江实业走向成熟和壮大的过程中,多年来一直都有着不断大手笔投资和收购的行为。因为有着过人的智慧、冷静的态度和雄厚的实力,李嘉诚被人们戏称为拍卖场上的“擎天一指”。但是,就算对于李嘉诚来说,也不可能在每一次投资和竞争中都能做到稳稳当当、无惊无险。这对于其他任何人而言,也同样是不可能的事情。只不过因为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又时常能以冷静的态度去判断形势,而且也懂得利益均沾的投资原则。
1987年11月27日,位于九龙湾的一块政府公地拍卖,因为地理位置良好,拥有极高的开发价值,房地产界的多数大亨都参加了这块地皮的拍卖,当天李嘉诚也出现在拍卖场上。
那块公地占地面积为24.3万平方英尺,底价为2亿港币——每口竞价为500万港币。从一开始,拍卖的场面就异常火爆,火药味也特别的浓。一开始李嘉诚就和一位竞标者连叫两口,底价连跳两次。就在这个时候,拍卖场上响起了一个李嘉诚非常熟悉的声音:“2.15亿!”李嘉诚回过头一看,原来是胡应湘。
胡应湘在商场上被称为“飞仔”,毕业于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因为当初李嘉诚进入房地产界的时候还请教过他,所以后来两人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当李嘉诚回头对胡应湘微微一笑表示招呼的时候,胡应湘也报以笑容,不过这时候地价已经被各路英雄抬到了2.6亿。李嘉诚不慌不忙地举起手叫到“3亿”,将地价连跳八口,正在大家一片哗然的时候,胡应湘沉着应战,又将价格连抬十一档,喊出了3.55亿港币的高价!这时拍买会掀起了高潮,一时间郑裕彤等房地产界大哥级的人物也加入竞价。
这时人们都在兴奋之中,很少有人注意到李嘉诚的得力助手周年茂悄悄地走到胡应湘的助手何炳章身边,对他一阵耳语。结果,胡应湘居然从此就退出竞投不再应价。在人们都感到意外的时候,叫价已经加到4亿港币,是底价的两倍了,拍卖场敏感的临界线就要到来。拍卖场突然安静下来,竞投各方默默在心里打着自己的算盘。这时候,李嘉诚再次举起他的“擎天一指”,报出4.95亿港币的天价,令在场的所有人侧目。
想必这个价格也不会有谁再跟着喊下去了,拍卖师一锤定音,李嘉诚终于将这块公地收入怀中。不过,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拍卖会后李嘉诚立刻宣布:“这块地是我和胡应湘先生联合所得,将用以发展大型国际商业展览馆。”原来,这就是为什么看起来来势汹汹的胡应湘会突然退出竟投的原因。
后来,有房地产分析专家评论说:据估计,李嘉诚在拍卖前就将此块公地的最高竞投价定为5亿港币,这个价格同时也应该是其他所有人心里的最高价。虽然看似出价很高,而且他决定和胡应湘共享利益,但是李嘉诚在这中间还是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
李嘉诚之所以以利益共享的条件来请胡应湘停止竞价,还是因为他在竞投的时候做了长远的打算。李嘉诚事先给自己订了5亿港币的底线,而且他也很有把握地估计,没有意外情况发生的话,这个价格差不多就是最后的成交价。但是,李嘉诚没有想到在拍卖场上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如果胡应湘一直和他叫板,最后的价格肯定会超过自己的底线。如果是这样,即使这块地最终还是落在自己手中,也没有什么利润可取了,对于任何一个竞标者来说,越来越高的价格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分出一点好处给胡应湘,以防止他和自己继续在较量中抬高地价,这一招给李嘉诚留下了很大的回旋余地。这不仅能帮助李嘉诚在预期的价格之内竞标成功,将发展空间巨大的公地揽入怀中,而且他在与胡应湘分享利益的同时又在拍卖场上化敌为友,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多留下了一条后路。所以,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占优势的事情,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却会有着极大的帮助。懂得分一些利益给别人,确实是一个投资人必须重视的问题。
[投资金律]
搞投资始终要有一种长远的眼光,不仅要分析事情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还要研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应对。当你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留下了余地,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分利益给别人。
6.胸怀他人,必有利于自己
私有化是指改变原有上市公司的公众性质,使之成为私有公司。按证券条例,公司上市必须拨出25%以上的股份挂牌向公众发售,即使是家族性的上市公司,本质上也是公众公司。
公司上市,收购公司以及供股集资,都是“进取”。将公司私有化,取消其挂牌的上市地位,即“淡出”。“淡出”也是收购,即大股东向小股东收购该公司股票,使其成为大股东的全资公司。取消挂牌后的私有公司,不再具有以小搏大、以少控多的优势。但私有化的公司,将恢复不受众股东和证监会制约监督的优势。
随着长实系集团的逐渐庞大,它自身已经具备了浩大的集资能力。因此,李嘉诚先后决定把国际城市、青洲英泥、嘉宏国际私有化。
上市骑牛,退市借熊——熊市淡风劲吹,股价低迷,自然大大有利于向小股东进行全面收购的大股东。道理谁都懂,但要真正掐准时机,并非那么简单。
1984年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草签后,香港投资气候转晴,股市开始上扬。1985年10月,李嘉诚宣布将国际城市有限公司私有化,出价1.1港元,较市价高出一成,亦较该公司上市时发售价高出0.1港元。小股东大喜过望,纷纷接受收购。
如果李嘉诚赶在两年前或两年后的股市熊市,便可抢到“低价”收购的好价钱,对自己大大有利,但他并没有这样做。对此,李嘉诚解释道:“我们不是没想过,但趁淡市以太低的价钱收购,对小股东来说不公平。”
李嘉诚在股市中的形象一向极佳,原因是他时刻不忘照顾小股东的利益。由于得到股民拥戴,李嘉诚在股市中时常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纵横股海,如鱼得水。
李嘉诚第二次私有化,是收购青洲英泥。1988年10月,长江实业宣布将青洲英泥私有化。长实控有其44.6%股权,以20港元一股的价格进行全面收购,收购价比市价17.7港元溢价13%,共涉资金11.23亿港元。到12月30日收购截止期,长实已购得九成半股权,从而可以强制收购,完成私有化。全资控有后的青洲英泥,自然成为该系全资附属上市公司,现在申请摘牌,就变成长实旗下的私有公司了。
私有化之后,李嘉诚不再使长实系所有公司的经营和实绩都暴露在公众面前,同时也避免了业务重叠,使机构更为精简。在许多商业活动中,李嘉诚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
李嘉诚的第三次私有化,收购的是嘉宏,其过程一波三折,远不如收购国际城市和青洲英泥那么顺利。
嘉宏是长实系四大上市公司之一,于1987年将港灯集团非电力业务分拆另组嘉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而上市。上市时,和黄控嘉宏53.8%股权,嘉宏控港灯23%股权,嘉宏综合资产净值为44.57亿港元。到1992年6月底即将完成全面收购时,市值为155.09亿港元。
1991年2月4日,控股母公司和黄宣布将嘉宏私有化建议,以每股4.1港元价格将嘉宏收归私有,共涉资金118亿港元,被舆论称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私有化计划。
收购价比市价溢价7.2%,和黄当时拥有嘉宏65.28%股权,实际动用资金41亿便可完成收购。李嘉诚解释,收购的主要原因是嘉宏盈利能力有限及业务与长实、和黄重叠,并声称不会提高收购价格,如有人肯出5港元的价格收购,他会考虑出售。
证券界认为,市场投入40多亿资金,将会对1989年后香港股市的萧条带来刺激,有助于股市的复苏。
当时,嘉宏资产估值在每股5至6港元的水平,而和黄开价4.1港元,即折让一成多收购,显然是肥了大股东,损了小股东。
因此,小股东纷纷质疑,并表示反对,嘉宏私有化建议在一片鼓噪声中,以不足1/4的支持而胎死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