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顿悟
26044300000016

第16章 世无常事,法无定法(2)

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

龙潭崇信禅师出家前非常穷困,为了糊口,他在天皇道悟禅师的寺院旁摆了一个卖烧饼的摊子。但他晚上连个住处也没有,总是露宿在寺院的屋檐下。道悟禅师慈悲心起,就把寺里的一间小屋腾了出来,让他居住。

祟信非常感激,投桃报李,每天坚持送十个烧饼给道悟禅师。道悟推辞不过,只得收下。但他每次只收九个,剩下的一个总是让侍者拿回去还给崇信。时间一长,道信问:

“为什么您总是还我一个,难道是嫌我做得不好吃吗?”

道悟解释说:

“你感谢我,我也感谢你。你每天送我十个烧饼,我为什么不能每天还你一个?”

崇信不服气的抗辩道:“我既能送你十个,还会在乎你还我一个?”

道悟哈哈笑道:

“这么说,你是嫌我还得少了?十个我都没有嫌多,一个你还嫌少?”

崇信听后,似有所悟,便恳请道悟为其剃度,准他出家。

道悟想试他一试,便说:

“一生十,十生百,乃至能生千万,诸法皆从一而生。”

崇信自信地应道:

“一生万法,万法皆一!”

道悟一听,心知崇信有难得的慧根,便为其剃度。

后来,崇信在龙潭结庵居住,弘扬禅法,很有成就,人们尊称他为龙潭崇信禅师。

这段公案体现的是“自他一体,能所不二”的禅心,强调的还是破除分别心。道悟把房子让给崇信去住,这表示我的就是你的;道悟收下崇信的烧饼以后又再还一个给他,则表示你的就是我的。如果仅仅是让房子,崇信最多能领悟到禅师的慈悲心,但总是送还他烧饼,再加上他的好学和禅师的点拔,崇信最终悟到了多少没有差别,你我也无差别,天地万物都没有差别的禅理。现代人经常开玩笑说,“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这话开玩笑还行,但真的那样行事,就是执迷不悟了。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把一件东西分的特别清晰,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别人的就是别人的,这条分别线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都特别清晰,总害怕自己的东西被别人占取。也有很多人喜欢贪图小便宜,别人的据为己有,自己的抱得更紧,其实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我们称他们为“吝啬鬼”,没有一点和别人分享的勇气,这样的人往往是很孤独的,没有人愿意和他交往。

其实,我们应该知道这么一个道理,你敬我三分我还你七分,只要你对别人好,那么别人会记住你的好同样会回报给你的。就像你有三个苹果,如果只是自己享用,你只能尝到一种滋味,如果你愿意和比人分享,那么你可能会尝到梨的滋味或是桃子的滋味,这样的人生活不是很有滋味吗?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不要分别的那么清晰,有时候你的是别人的,别人的也会是你的,这样循环,岂不是能得到很多自己不会拥有的东西呢?

我们应该抱有一个大同心,世界大同,人心大同,这样建立起自信心这个社会也就没有了猜忌,也没有了狡诈欺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朝气,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里,对我们的生命也是一种尊重。所以,那些有分别心,不能把外界的人和物看透的人,他们其实生活的很辛苦,没有朋友,没有快乐,只会想到自私自利贪图便宜,这样的人生是悲惨的。

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持有这样一个态度,你会发现生活会变得越来越精彩。没有了分别心,你的朋友也会越来越多,你拥有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这样的生活,岂不是既精彩又快乐呢,试着去这样生活,你会找到快乐!

不要太在意形式

唐代的陆亘大夫问南泉禅师:

“弟子家中有一片石头质地很好,我曾经想把它雕成佛像。但是我的家人有时候会坐在上面,甚至躺在上面,把坐卧过的石头雕成佛像,是不是对佛的亵渎呢?”

南泉只是微笑,不作回答。

陆亘只好再问:

“禅师,你说我可以把它雕成佛吗?”

南泉不得已,答道:

“可以。”

陆亘不放心地再问:

“真的可以吗?”

南泉答:

“不可以。”

南泉禅师的意思是说,佛是不在意形式的,心中有佛才是真的有佛,惶惶于“可不可以”,背离禅意,“可以”也得变成“不可以”。所谓“心诚则灵”,我们做人做事,只要有一份诚心,何必太在意形式呢?

有很多人总会被一些传统的条条框框所限制住,做这件事害怕别人说三道四,做那件事也害怕别人说三道四,最后一件事情也没做成,这样的人其实是被束缚了思想,太注重于外在的形式。

形式其实只是约束我们道德规范的一种框架而已,我们有时候不必为了这样的框架放弃自己的想法。每一个人要想有一番大的作为,就必须冲破这种约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形式主义者表面上是唯命是从的好好人,其实是没有主见懦弱的表现。太注重于形式只会让我们失去挑战自我的勇气,不敢去想,不敢去做,恐怕别人说自己大逆不道或是不安分。为什么我们要看重别人的眼光呢,我们自己在做自己的事情,成功了自己享有,失败了自己承受,别人左右不了你的成功,所以,做自己的事,让别人说去吧,我们要有一种敢于突破自我的勇气。

这个世界上不缺少会想的人,也不缺少会做的人,唯独缺少即会想又会做的人。会想的人没有勇气去做,被外在的形式所束缚,会做的人只是到用蛮力不知道去思考也不会成功,而即会想又会做的人他们不但有勇气去做,还有能力去思考,这样的人做什么事应该都可以成功的。所以,把形式从观念里去掉,这才是你走向成功的要素之一。

如果太注重形式,只会被一些条框所约束,走不出自己的路。

一个人要勇敢的做自己,唯独自己尊重自己的想法才能有一番大的作为,太在意形式,不敢去做的人永远也成就不了一番事业。把形势去掉,你才有可能获得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做真实的自己,尊重自己的想法,你才会有一个属于你的人生。

宠辱不惊,方能游刃有余

牛头法融禅师初到牛头山时,在幽栖寺北面的山洞中修行,据说他住的岩洞门口,每天都有许多鸟儿衔花供养他,有的时候鸟儿多达数百只,整个天空都被遮住了。后来,法融在四祖道信的开释下了悟了大道,但是此后,却再也没有一只鸟儿衔花给他了。

这段公案曾引起过很多禅师的讨论。

有学僧就此事请教五祖法演:

“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百鸟衔花献?”

法演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

学僧又问:

“见了四祖后为什么百鸟不衔花了?”

法演说: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这更令人迷惑了,难道未见四祖的牛头法融是富与贵,见了之后反而是贫与贱吗?有人说“富与贵”指的是芳草喧喧,“贫与贱”则是空空如也。前者有功德可求,后者却无以求之。

清凉文益禅师也回答过这个问题。

弟子问文益:

“未见之前为什么百鸟献花?”

他说:

“牛头。”

“见后为什么不献?”

他又说:

“牛头。”

德山缘密禅师也遇到这样的问题。

学僧问:

“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他说:

“秋来黄叶落。”

“见后如何?”

他说:

“春来草自青。”

尽管禅师们的回答各有千秋,但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大家都公认百鸟不献花的境界比百鸟衔花献的境界还高,前者连鸟都知道牛头的修行,固然可喜;而后者是越过了此一境界,连鬼神都不能测知,何况是百鸟呢?

超凡入圣难,超圣入凡更难,因为超凡入圣只是卓越,超圣入凡却是“化境”。所谓“狡兔死,走狗烹”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商场中、官道上,卓越的人不见得有什么好结果,一方面在于人心险恶,人心善妒,另一方面则在于他们自己还有差别妄想,难得糊涂,有意有意地把自己孤立了起来。所以,不管是卓越的也好,不卓越的也罢,每个人都应该中庸一点,去除差别妄想。宠辱不惊,方能游刃有余。

我们知道这个社会有很多成功的人,但是这些成功人之中做到一直成功的却很少,有的人在刚成功时,意气风发,独占鳌头,总是用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去和别人讲话。可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就垮下来了,究其原因就是锋芒太露。而有些成功者无论面对成功还是失败都能保持一颗中庸的心,这样的人总会受到别人的尊重,等有一天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会伸手拉他一把。否则,就会面临四面楚歌的困境,孤军奋战!

人总是会用自己的成就来高傲自居,显摆自己的地位或是财富,殊不知,枪打露头鸟,高调的人总会被别人盯上,有时候会遭到一些人的迫害,不但损失了财物有时候自己的生命也会受到威胁。人心险恶,这个世界上虽然还是好人多,但是如果遇到一个小人,我们就会吃大亏,无论我们是贫穷还是富贵,唯有保持一颗中庸的人,低调做人才能够让自己过得安稳一些。对待别人,要有一颗虔诚的心,无论你是什么身份,高踞要位也好,坐拥亿万资产也好,一定不要去显摆自己的,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一旦这样,你就开始走到危险的边境。

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宠辱不惊,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我们都要做一个中庸的人,这样你才可能受到别人的尊重,才会结交一些知心的朋友。如果你把自己和别人差别开,吃亏的只会是你自己。有朝一日,你遇到困难求助于别人时就会遭到别人的拒绝。我们要想让自己生活的快乐,少一些担忧,多一些幸福,就要做到宠辱不惊,这样你才能在各个领域内游刃有余。

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一个学僧请教南阳慧忠国师,说:

‘祖师有云: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被认为是邪说,信的人则被认为是不可思议,怎样理解才算正确呢?”

慧忠答:

“这是文殊普贤等祖师的境界,不是那些修习小乘佛法的凡夫俗子们所能理解接受的。《华严经》中说: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翠竹乃众生之一,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般若经》中也说: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

这个学僧听不懂这些高深的理论,接着问:

“到底是信对,还是不信对?”

慧忠说:

“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更不懂了,大惊道:“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

慧忠不得不说破:

“不管他们信不信,真谛永远是真谛。也正因为是真谛,所以凡夫俗子理解不了,斥之为邪见。对于邪见者,怎能跟他们说真谛呢?”

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有二:把别人的钞票装进自己的口袋,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脑袋长在别人身上,嘴巴长在别人身上,信不信,说什么,由他去吧,只要你知道真理在自己这边就行了。虽说佛门广大,但天雨不润无根之草,与其跟那些愚昧者对牛谈琴,何不找两个志同道合者坐而论道?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在繁杂的世界上会遇到各色各样的人,有时候我们想把自己的思想说给别人听,但是很少人能够接受你,因为每个人都怀有芥蒂心。可是很多人还是不甘于失败,总是一遍又一遍的继续演说者那一套套理论。其实,我们没必要这样,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那里,大多数人普遍有一个莫不关己的心理,所以,与其浪费时间在他那里,还不如去和一些相信自己的去探讨更深的东西。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普通人,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探索的心,对什么好像都没有好奇心。纵使我们花费多少时间或者多少精力,我们都不可能说服他顽固的思想。就像晚清时候的人民,他们愚昧的思想在他心里根深蒂固,反抗政府在他们那里是大逆不道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跟了他们一辈子,所以革命者起义的时候,他们大都不敢参与。这种思想唯有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才能够迅速燃起火花,所以,他们结交一些有共同沟理想的人,终究成就了一番伟业,创立了新中国。别人不信的言论没有关系,只要自己明白自己是对的就可以了,何必要说服每个人呢,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开明的思想和观念。

愚昧无知的人,即使明白了你的真理又能怎么样呢?他们不还是像以前一样继续愚昧无知,所以,我们不应该去结交这样的人。伽利略当初发现太阳中心说的时候也是没人相信,但是他自己相信,即使面对教会的严刑,也不屈服。因为他知道,自己掌握的就是真理,你信不信有你,反正自己相信就可以了。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只要自己知道真理是对的就可以了。

许多事根本没有对错之分

齐安禅师有一把犀牛角做的扇子,一个夏日,他让侍者把扇子拿来,侍者说扇子破了,齐安其实早就知道扇子破了,他是故意要引导侍者,想让他开悟。于是齐安又说:

“既然扇子破了,就把犀牛还给我。”侍者听了无言以对。

正好几位大禅师也在,投子禅师先说:

“拿出来也行,只是这犀牛少了一角。”

旁边的雪窦禅师就接上话了,说:

“我不要角全的牛,我要缺少的那个角。”

这时石霜禅师说:

“还给你,我不就没有了吗?”

雪窦就说:

“但是,犀牛还在啊。”

保福禅师说:

“和尚年长为尊,还是另请高明吧。”

雪窦又说:

“可惜劳而无功。”

一把扇子竟能引出这么多的禅机!

众人之中只有那个侍者没有开悟。其他的人都知道齐安是在借题发挥,既想点醒侍者,又想趁机斗一斗大家的机锋。也就是说,齐安禅师的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全看你是否以禅心智慧来应对,如果是,那么哪一种答案都是正确的。而雪窦最后所说的“可惜劳而无功”,不过是在说这个侍者钻了牛角尖。看看我们生活中的事情,不也如此吗?许多事根本没有对错之分,许多问题也不止一个答案,你怎样做,怎样活都是对的,千万不要钻牛角尖。

万物本没有对错之分,世界上的对错只是我们按照传统的习惯设定的而已。每一件事物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思想去发现每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不要固定于一种方式。往往很多人都习惯于根据传统的条框去定义所谓的对错,其实,这些人大都不能取得成功,因为他们都是在走同一样的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有了成功。

生活里,工作中,我们总是习惯于问别人这样对不对,那样对不对,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注意别人的看法,各抒己见,最后你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其实,没必要去在意别人对你说的对错,因为他们也是根据自己的观点阐述而已,有时候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的对不对。就像我们考试的时候,最后的问答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只要你的观点不违背自然规律,老师会给你判对的。我们没必要非要按照答案去背,只要自己理解的意思对了就可以。我们所做的事情,也不一定要在别人约束的条框里盘旋,我们要敢于突破自己,找到一个更好的答案。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都是在按照每个人的习惯去定义的,我们有时候面对一个问题不要拘束于一个固定的观念,别人说是错的你非要说是对的,别人说是对的你非要说是错的,你是根据你的意识去定义的,而别人是根据别人的意识去定义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所以,有时候我们没必要去钻牛角尖,只要自己的觉得是对的就可以了。活出真实的自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去做,不要在意外在的条框,只有这样你才能给人生找出一个最合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