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顿悟
26044300000022

第22章 找回迷失的自己(1)

放下名缰利索

古时候有个秀才,经常去附近的寺庙找住持谈禅论道。

有一天,二人甫一见面,秀才劈头就问:

“何来团团转?”

住持张嘴就答:

“皆因绳未断。”

秀才惊得张大嘴巴,说:

“禅师如何得知?前日我在村中见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缠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树到草地上吃草,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就是不得脱身,甚为有趣。我以为禅师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谁知禅师出口就答对了。”

住持微微一笑,说:

“施主问的是相,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功名利禄纠缠难以超脱。”

风筝不能远走高飞,在于绳未断;烈马不能奔驰千里,在于绳未断;牛吃不到草,在于绳未断;六道众生循环转,名利金钱团团转,争论是非欢喜悲伤山不转来水又转,都是因为绳未断。当今社会,名缰利索牢牢缚住世人心,非大彻大悟者不得解脱。有首歌唱得好:“我想去桂林啊,我想去桂林,可惜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可惜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是真的没时间吗?不是,是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赚钱了。当然,不让人赚钱是说不过去的,我们要说的不过是——不要把赚钱建立在压抑本性上面,不要把人生的一切都让位于金钱。

想想看,我们赚钱为的是什么?

名利对每个人来说都有着致命的诱惑,如果有一大堆金钱摆在你面前,我想如果是正常人,一定会去疯抢。当然,我们不是说不能不爱财,只是要说明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每个人都要对财富名利抱有一个豁达的心态,拿得起,放得下。

一个人如果被名利缠身,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就会毁了一生。名利会迷惑人的心智,也会牵绊着你阻碍你前进的步伐。古往今来,被名利害其一生的案例比比皆是。所以,我们不要因为贪图一时的享乐就去无止境的追求名利,这样只会给我们的人生留下一个阴影。生活真正的意义在于快乐,即使我们有再多的金钱,再高的权位,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一个快乐的人生。

往往很多人不会明白这个道理,一味的去追求名利,实际上在追逐的过程中大多数人就已经被迷惑住了双眼,失去了最初的原则和目的。有的为了赚多一些钱,就拼命地去工作,没日没夜的工作最后却换来了疾病,得不偿失;有的为了追求更高的权位,就去行贿,最后身陷囹圄;有的为了区区几十块钱心生杂念,去抢劫偷窃,这些人都是被世间的名利所缠身,他们好好的人生也许就因为这样一个污点而残废。

人活一辈子就要图一个快乐,即使没有钱,我们依然能快乐,只要我们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这个世界没有赚完的的钱,所以,不必为了那些身外之物而让生命变得那么没有意义,花些时间陪陪家人,给自己的生命增添一些调剂,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过分的追求名利,会使你的生活增添很多烦恼,只有保持有一颗开朗豁达的心,我们才能快乐,才能对得起自己!

不要太注重成功或失败的结果

佛经上说,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修行非常刻苦,数十年如一日,终于修炼出了大神通。但他自己明白,这并不是真正的解脱,因为他的心中总是潜伏着一缕无名的烦恼。一日,黑指奋起神力,左手举着一棵合欢树,右手举着一棵梧桐树,前来献佛。

佛陀亲切的招呼了他一声,然后说:

“放下吧!”

黑指闻言立即放下了左手的合欢树。

“放下吧!”佛陀又说。

黑指又放下了右手的梧桐树。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

“放下吧!”

黑指不解:

“我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

“我并没有叫你放下花树。你应该放下的,是心中的执着。也就是放下你的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舍至无可舍去之时,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

黑指当下领会了佛陀的深义,礼拜而去。

佛家认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尘”,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根”,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中六识”。此三者是人们产生意识活动(也即欲望)的所有途径。如能全然放下,便可解脱。

幸福和不幸,快乐和烦恼,也都是人心的一种感觉而已,并不是外在的东西可以决定的。当你执着于一种东西而又得不到时,就处在痛苦和烦恼之中,而当你放弃这种执着的心念,便会轻松快乐起来。

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太注重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只管努力去做就行了。

快乐的生活不是外在事物能决定的,而是一个人的心决定的。你看那些整日开怀大笑的人,他们并不是生活有多富足,只是他们时常保持一颗开朗的心态,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生活他们都能笑着去面对。

往往这些人能活的很长久,因为他们心中抛却了世间的杂念,只想快快乐乐的过完一生足矣。

人世间有很多追求,也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尝试,可是这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不可能每做一件事情都会成功,大多数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如果我们不能明白其中的事理,每当失败的时候都郁郁寡欢,终日陷在压抑之中,这样的生活怎么可能快乐?成功和失败是相辅相成的,所有的失败都是为成功打基础,没有那个人能跨过失败直接跳进成功者的行列。所以,不要执着于成功的喜悦,我们要看透生活,把它当做一个试验场,无论输赢,只要自己努力就好,结果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努力而一文不值。

执着于成功或是名利的人终究得不到别人所拥有的快乐,因为他会一直被这些杂念所困扰。人的本性是快乐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很多的欲望所蛊惑而产生烦恼。我们要想让自己的生活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就不要去计较那些虚名和成功。我们在生活中,只要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抛开名利的缠身,那么快乐也会时常伴着你!

一个快乐的人生需要一颗乐观的心,把凡事看透,抛却杂念,你就会发现有时候成功和结果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你已经从中获得了想要的东西。经验和教训永远比结果更重要,放下执着,豁达的去面对人生。

放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厌倦了战争,专程到大慧宗臬禅师那里求他为自己剃度。他说:

“禅师,我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为怀,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说:

“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还不适宜出家,慢慢再说吧!”

将军闻着赶紧说:

“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依然说:

“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奈,只好暂时作罢。

第二天,他特意起了个大早去寺中礼佛。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问:

“将军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想卖弄一下自己的文采,就试着做偈说:

“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宗臬一听,立即用偈语开玩笑说:

“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怒不可遏,骂道:

“你这老秃驴,讲话太伤人!”

宗臬哈哈一笑,说:

“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将军这才明白禅师在考验自己,而自己却没有把握住,急忙跪地忏悔,请求禅师继续教诲。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世俗中人长期接受的就是世俗的道德观念和行事规则,天长日久,很多东西已经深入五脏六腑,要想全然放下,一朝拔除,根本就不现实。比如故事中的将军,虽然嘴上说什么都放下了,但禅师不过是假设了一下他的老婆有可能趁他起早参禅偷人,他就心头火起,可见“放下”二字远不是张嘴说说那么简单,尤其是个性和习气,更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当然这位将军并非一无是处,至少他做到了知错就改,有这份求学的态度,相信他即便不能全然放下,日子也会一天比一天过得洒脱自己。

生活里总有很多人警示我们要拿得起,放得下,可是这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做起来真的很困难。一辈子,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事情,自己的心已经被这个社会所同化,要想把自己的心变回原先的状态,谈何容易!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的,只不过在后期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已经失去了那份原始的友善。阴险,狡诈,欺骗,等等这些人性的弱点腐蚀着人们的心灵,长期如此,就会让人迷失了心智。

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如果想让他悔过,不费些时日肯定做不到;一个习惯了抽烟的人你让他戒烟短期内他也做不到;一个爱说谎的人你让他句句实言,相信嘴上答应心还是一颗欺骗的心,这是人的本性,所以,要想要他放下原先的生活方式,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这些生活习惯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我们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善于积累知识,用智慧去启动生命的航程。让一个人放下所有的恶习和一些不好的习性不容易,所以我们就要一步一步的来,需要让时间来改变。

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让一个人放下这些空色,也绝不是一件易事,要想彻底改变他,既要下足功夫,慢慢的去开导他,又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来淡忘以前的记忆和习惯。我们在生活的中养成的习性虽不能一下子改掉,但是我们只要有一颗知错能改的心,什么事情都能够听取别人的劝解,这样,即使你放不下所有,也会得到一个豁达的心境,从而懂得去品味生活。

所以,我们即使放不下生活里的一些事,只要我们有一颗知错能改的心也已经足够!

先甜后苦和先苦后甜

一个悲观的人在家人的陪同下,找到一位禅师,求教快乐法门。

禅师想了想,让人端来一盘葡萄,问他:

“这盘葡萄有的好,有的不好。如果让你吃的话,你是先挑好的吃,还是先挑坏的吃?”

“当然先挑坏的吃。”那人毫不犹豫地回答。

“为什么?”

那人回答:“‘苦尽甘来”嘛!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会让人觉得更满足。而且每次都吃最坏的葡萄,剩下的葡萄只会越来越好。不是吗?”

禅师微微一笑,说:“问题的关键恰恰在这里——就人生来说,‘先苦后甜’本没有错。但是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能太机械。就拿吃葡萄来说,如果先从坏的开始吃,那么你下次吃到的都比现在吃到的要好。

反过来说,你每次吃到的葡萄却都是最坏的一个。也就是说,如果从最好的葡萄开始吃,你每次就能吃到最好的一个。人生的苦乐也是如此,必须吃苦的时候,我们应该提倡吃苦。但当苦与乐都存在,可以供你选择的时候,你又何必舍乐而求苦,一味地坚持‘苦修’呢?

有些人总是无视快乐,人为地为自己设置种种不愉快。其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快乐,我们欠缺的只是发现快乐的眼光和享受快乐的心态。而拥有这种眼光与心态的前提,就在于我们肯不肯放下死板、机械的选择。要知道,生活中并非只有苦难。只要你向住快乐,生活就会为你预留一个快乐的选择。

快乐的人总是有一个快乐的心,他们在生活中往往能把苦难变成快乐,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只有他想拥有快乐,他就一定可以拥有。我们一生中会面临许多抉择,一旦抉择之后,就拥有了一个什么样的开始。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够先吃苦,坚持做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而有的人希望自己能先从甜开始,享乐之后再去吃苦。其实,每一种抉择都是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只要我们能够明白什么时候该吃苦什么时候该享乐,把问题分析透之后就不会盲目的去依照惯性去选择。

一个快乐的人生必须能够承受住社会对我们的考验,唯有在苦难中发现快乐,才能感悟到真正的快乐。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快乐,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但是能做到快乐的人很少,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不能放下固有的死板,总是按照别人的成功之路去机械的选择。每个人都应该活出自己的色彩,放下呆板,灵活的去生活,你才能真正去去感悟生活,从生活总体味到真正的快乐。

快乐的人他们一定会有一颗豁达的心境,他们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想要的尽力去争取,不想要的果断的放弃,这样不会被欲望所束缚,做到舍得,是得到快乐的源泉。快乐是需要我们去发现的,只要善于去发现快乐,快乐随时伴在你身边。

有很多人喜欢先苦后甜,也有人喜欢先甜后苦,但是这些观念都是别人给我们的一个指使,我们不要被这些观念所困扰,非要吃苦或者非要享乐。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该吃苦的时候就吃苦,不该吃苦的时候就应该享受欢乐。所以,要活出真实的自己。

生命不能太负重

有一次,佛陀在讲到断爱(割舍)时,给弟子们打比方说:

“譬如有一个人,他在旅行时遇到了大洪水,他所处的河岸边充满了危机,但彼岸非常安全,他想渡河,附近却无船可桥,他只得采集草木枝叶,扎了一个简单的一筏,顺利登上了彼岸。上岸后,他想:

“这个筏子真是太有用了,这么丢了太可惜了,我不如背着它上路,以后再渡河就不用着急了……”

接着,佛陀说:

“这个人的行为非常愚蠢,因为他不能断爱。”那么他应该如何处置呢?有弟子问。佛陀说:

“正确的做法是把筏子拖到沙滩上,或者停泊在一个水流平静和缓的地方,然后继续行程。因为筏子是用来渡河的,不是用来背负的。世人呀!你们应该明白好的东西尚应舍弃,何况是不好的东西呢?”

回头看一看,我们是不是在负筏而行?对过去,我们耿耿于怀;对现在,我们脚步匆匆;对未来,我们所求何奢。生命不能太负重,越是追求,就越是要随时随地断绝自己的渴爱,因为有所舍弃,才能有所收获。勇于断爱,涅盘就在眼前。

世人的烦恼大都是被一些包袱所压负而至的,每个人背上都会背负很多包袱,一旦这些包袱过重的话,我们怎么可能走的快呢?人生最大的感悟就是能够放下,不会放下的人,就会让生命太负重,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每个人在小时候都会很快乐,童年的时光是很多人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