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妙典趣话
26053200000006

第6章 春秋、战国时期(3)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目标。

知本思义

本故事出自《左传》,退避三舍指的是退让和回避,以避免冲突,但也有先行退让,以求后发制人的意思。

秦兵厉兵秣马被赶走

春秋时期的秦国就很有野心,秦穆公执政时国力已很强大,就特别想扩张自己的地盘,他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领军驻守郑国,却美其名日为帮助郑国守卫其国都。

公元628年,杞子秘密报告秦穆公,说他已“掌其北门之管”,即掌握了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秦国进攻郑国,他将协作内应。

秦穆公接到杞子的密报后,觉得机不可失,便不听大夫蹇叔的劝阻,

秦穆公的重臣百里奚雕像立即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率兵进攻郑国。

蹇叔的儿子也随部队出征,蹇叔对自己的儿子哭着说:“你们一定会在淆这个地方遭军队抵御,到时我来收你的尸。”

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后,终于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淆国,刚好被郑国在这里做生意的商人弦高碰到。弦高是个很爱国的商人,他见事情紧急,就一面派人向郑穆公报告,一面到秦军中谎称自己是代表郑国前来慰问秦军的。弦高说:

“我们君王知道你们要来,特派我送来一批牲畜来犒劳你们。”

弦高的这一举动让秦军将领大吃一惊,也引起了他们的怀疑,于是他们认为郑国已做好了准备,所以进军犹豫不决。

郑穆公接到了弦高的报告后,急忙派人到都城的北门查看,果然看见杞子的军队正在“束载、厉兵、秣马”,即人人扎束停当,兵器磨得雪亮,马喂得饱饱的,完全处于一种作为内应的作战状态。于是郑穆公派皇子向杞子说:“很抱歉,恕未能好好款待各位。你们的孟明视就要来了,你们跟他走吧!”

杞子等人见事情已经败露,便分别逃往齐国和宋国去了。孟明视等秦军将领得知此消息后,也只好怏怏地下令撤军。

知本思义

上面的故事出自战国时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厉兵秣马”本意指磨好兵器,喂饱马匹,一般用来形容,准备好战争或竞争的人员和资源,以准备战斗或比赛。

萧史弄玉“龙凤呈样”

春秋时代的秦穆公有个小女儿,非常喜欢西戎国贡献的一块碧玉。穆公便给女儿起名为“弄玉”。弄玉公主长到十几岁时,姿容无双,聪颖绝伦,但性情孤僻,尤其厌恶宫里繁琐的礼仪。她经常一个人呆在深宫里,品笛吹笙。

秦穆公见她这么喜欢笙,就命名匠把那块美玉雕成碧玉笙送给她。公主自从得了碧玉笙,练习吹笙的时间更长了,技艺也更加精湛了。

看看女儿渐渐长大了,秦穆公便欲为女儿召邻国王子为婿,将来可做国君夫人。但弄玉不从,她自有主张,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弄玉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得依从于她。

有一天夜里,公主在月光下赏月,倚着栏杆吹起笙来。这时似是有一阵袅袅的仙乐,在和着公主的玉笙。公主仔细一听,是从东方远远传来的洞箫声。这声音一连几夜都是如此。

于是弄玉趁闲谈的机会,将有人在远处为她伴奏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秦穆公便派大将孟明视根据公主所说的方向去寻访吹箫的人。他一直寻到华山,才听见樵夫们说:“有个青年隐士,名叫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这位青年人喜欢吹箫,箫声可以传出几百里。”孟明视便来到明星崖找到了萧史,并把他带回秦宫交给穆公。

萧史来到秦宫时正好是中秋节。秦穆公见他举止潇洒,风度翩翩,心里十分高兴,马上请他吹箫。萧史取出玉箫,吹了起来。一曲还不曾吹完,殿上的金龙、彩凤都好像在翩翩起舞。大家不约而同地齐声赞道:

“真是仙乐!真是仙乐啊!”

这乐声当然也吸引了弄玉,她悄悄来到殿外,看到吹箫的萧史长得很英俊,又有才艺,不由心花怒放。

不久,秦穆公便让萧史和弄玉结成夫妻。从此萧史就教弄玉吹箫学凤的鸣声。弄玉学了十几年,吹出的箫声就和真的凤凰的叫声一样,甚至把天上的凤凰也引下来了,停在他们的屋子上。于是秦穆公专门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凤凰台。萧史、弄玉就住在那里,他们可以不饮不食达数年之久。

一天晚上,两人奏完笙箫之后,萧史对公主说:“我很怀念华山幽静的生活,你能陪我去吗?”

公主也说:“我压根儿就厌烦这宫廷生活,我愿意与你去同享山野的清静。”当晚二人便走出宫来,隐居到了华山的中峰之上。

有一天,弄玉带着玉笙乘上彩凤,萧史带上玉箫跨上金龙,一时间龙凤双飞,天空朵朵祥云缭绕,二人双双升空而去。

从此以后华山中峰又被称为玉女峰,有人还在中峰建起了玉女祠,许多胜迹也因玉女(弄玉)而得名。据说祠前有一石臼,名为玉女洗头盆;它前面的石台,就是玉女梳妆台;那下面的石洞,是玉女当年的居室,称作玉女室。此外,玉女祠北又有品箫台、引凤亭,是萧史吹箫引凤的地方。

知本思义

上面的传说来自《太平广记》等,人们有感于萧史和弄玉的夫妻良缘,又能招龙引凤,创造出“龙凤呈祥”一词,多用于婚姻礼庆之时,有祝愿新人生活美满,婚姻幸福之意。

孔子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春秋时期,有一个武城(今属山东省德州市)人名叫澹台灭明,字子羽,他的年龄比孔子小39岁,为求学来到孔子门下,并想亲自侍奉孔子以学到更多东西。

孔子收徒之时,澹台灭明走到孔子的跟前以后,孔子抬眼一看,顿时皱起了眉头。因为这个澹台灭明长相实在是太丑陋了,不仅相貌丑,而且他的体型也七扭八歪不端正。所以孔子当即断定,这个澹台灭明没什么大的出息,不过孔老夫子还是很厚道的,心想人家既然求上门来了,就让他跟着学吧!但又觉得整天看着个丑人,心里难免不爽,就免了让他随在身边侍候的工作。就这样,澹台灭明因为貌丑的原因,最终失去了在身边侍奉孔子以求教的机会,他在这里跟孔子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掌握了孔子学问的大义后就回去了。

虽然澹台灭明没有受到老师的重视,但他回去以后却脚踏实地地领悟和实践了孔子的仁德理念,他处事光明正大,不存偏私,宽谅别人无心的过失,却对自己的品德严格要求,不是为了公事的话,从来不登公卿大夫的门。

在布道的行动上,他也以自己的老师孔子为榜样,一直游历到长江一带,传授孔子的仁德思想,许多年轻人慕名而来,奉他为老师,向他悉心求教。而澹台灭明却要求自己更加严格,无论他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或是给予别人些什么,又或者是他离弃某一个人,愿意趋就某一个人,都是从堂堂正正的德义之理出发,可谓达到了完美元缺的程度。

澹台灭明修心养性,传布仁德的名声,很快在四方诸侯之间传开了,愿意追随他的门人弟子越来越多,在他去楚国讲学时,跟随他一起去的弟子超过了300人。孔子听说后,不由感慨地说:“我当时以貌取人,真是失之子羽啊。”这就是成语典故“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来历。

知本思义

该典故出自西汉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之中,原文中孔子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通常比喻若根据外貌来判别人的品质才能,往往会失去真正有才能的人。

程婴“李代桃僵”救赵氏孤儿

春秋时的晋灵公很宠信奸臣屠岸贾。屠岸贾凶残狠毒,倚仗国君的宠幸残害忠良。国君昏庸,百姓受苦,使得晋国大臣赵盾指派侄儿杀了晋灵公,另立了一个国君,即晋成公。晋成公死后,晋景公即位,又宠信屠岸贾。

一天,屠岸贾把当年赵盾杀晋灵公的事情告诉晋景公,晋景公听后怒不可遏,立即下旨让屠岸贾带人灭了赵氏满门。一夕间,赵家一百余口尽数丧命。

晋成公的公主庄姬嫁给了赵盾的儿子赵朔,这时庄姬已经怀有身孕,被赵朔送进王宫避难。已经杀尽赵盾满门的屠岸贾听说庄姬躲在王宫,就对晋景公说:“如果庄姬生个儿子,长大会报仇的,所以一定要斩草除根。”

晋景公说:“不能杀我姑姑,如果她真生个儿子,把小孩杀掉算了。”几天后,庄姬果然生了个儿子,她对人说生了个女儿,已经死了。屠岸贾不信,带人到宫里搜寻。庄姬把婴儿藏在裙子里,屠岸贾没有搜到,但他仍不放心,就出了告示说:“如果有人知道赵氏孤儿真实情况并加之告发的,赏金一千两;不说或窝藏孤儿的,全家抄斩。”

庄姬知道孤儿再呆在宫中也不安全,必须赶紧想办法送出宫去,放在安全的地方抚养。于是她联络了大臣韩厥,韩厥是赵朔的好朋友,赵朔在遇难前曾对他说:“如果庄姬生个儿子,就请你把他抚养成人,长大后替赵氏报仇。”

等屠岸贾放松警惕后,韩厥就派人装成医生,提着药囊到宫里去见庄姬。庄姬知道来人身份后,看了看左右没人,就把婴儿放在药囊里,这时孩子哭了起来,庄姬拍着孩子说:“赵武呀赵武,你可不能再哭了,我们赵家一百多人的血海冤仇就靠你去报呀!”孩子果然不哭了,便被顺利地带出宫门。

韩厥将赵氏孤儿带出王宫后,就交给了赵朔的一个心腹门客,名叫程婴。程婴带上赵氏孤儿准备逃往他国。正在这时,屠岸贾听到了风声,就逼死了庄姬公主,又传令全国,若是藏匿孤儿的人在三天内不交出孤儿的话,就要把全国上下刚刚新生的婴儿全部杀死。

程婴一听于心不忍,可又没有办法。这时赵朔的另一个门客公孙杵臼找到程婴,想出一条救赵氏孤儿的办法。程婴刚好有个刚刚出生的男孩,他就把自己的儿子交给公孙杵臼,然后自己假装成告密者,告发公孙杵臼窝藏赵氏孤儿。这样,屠岸贾杀了程婴的孩子和公孙杵臼,以为心腹大患已除,还重赏了程婴。

程婴带着赵氏孤儿远走他乡,给他取名赵武,抚养他长大成人。15年后,晋悼公即位。一天,韩厥说起赵氏对晋国做的贡献和屠岸贾杀赵氏满门的事情,晋悼公听后,叹息着说:“可惜赵氏再没有后人了。”

韩厥一听,连忙让人把赵武叫到朝廷。屠岸贾一见赵武,吓得两腿直打哆嗦,晋悼公就让赵武杀了屠岸贾的一家,又封他为大将军。程婴听说朝廷封了赵武的官,屠岸贾也被杀了,就在公孙杵臼的墓旁自杀了。

知本思义

“李代桃僵”的说法原出自南宋时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在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原意是说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上面故事中的程婴、公孙杵臼使用的是典型的“李代桃僵”计,以假的目标骗过对手,来保证要保存之物的安全。此计要成功,关键在于要使对手对虚假目标深信不疑。

晏婴“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期,齐国齐景公执政时,手下有三个勇将名叫公孙捷、田开疆、古治子。他们三人都骁勇善战,因而结拜为异姓兄弟,他们驰骋沙场,所向无敌,为国家立下了卓越的战功。可是三个人后来仰仗着自己的功劳在朝廷上横行无忌、骄奢无礼,全然不把其他的文臣武将放在眼里,甚至对待主公也倨傲不敬,经常出言不逊。

雕刻画“二桃杀三士”

齐景公觉得他们是曾经为自己出生入死的股肱之臣,就对他们的无礼举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臣们看到主公都这样礼让他们,就更不敢有所冒犯。于是,他们三个人就更加目中无人、肆无忌惮起来。

以智谋闻名各国的齐国的丞相晏婴(即晏子)是景公身边出谋划策的重要人物,深受齐国朝野上下敬重。唯独公孙捷等三人对晏婴不以为然,称其一介书生,不过巧言善辩而已。这话传到晏婴那里,他只是笑笑,并不介意。

还有一次,晏婴下朝回府,车行至宫门时,迎面碰到了公孙捷等三人打猎回来,他们既不回避,也不行礼,还抢先走过宫门。晏婴的侍从们认为这简直是傲慢至极,晏婴却只是一言不发,若有所思地命令回府。

不久,鲁昭公来拜访齐景公。齐景公要盛宴招待鲁昭公,还命令满朝文武前来陪侍。晏婴走进大殿,无论是齐国的大臣还是鲁国的宾客都纷纷行礼致敬,只有古治子三兄弟依然坐着说话,仿佛晏婴是透明人一样,大为失礼。

送走了鲁国国君,晏婴对齐景公说:“主公,我听说明君主手下的勇士,不单勇猛更要知义有礼。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幼之礼,内能除暴,外能抗敌。现在主公手下的三个勇士,虽然勇猛无人能比,却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幼之礼,这样下去恐怕内不能除暴,外不能抗敌,反倒成了国家祸乱的根源啊!”

齐景公不禁叹了口气,说:“这些寡人不是没有想过。只是这三人曾为国家立下盖世功勋,要除掉他们,寡人当真有些于心不忍;更何况这三个人是我齐国的第一勇士,既没人抓得住,也没人杀得了啊!”

晏婴微微一笑,说:“这点主公大可放心,只要您下定决心,除掉他们不需要一兵一卒!”齐景公难以置信地看着晏婴。晏婴接着说:“您只要在宴会上送两个桃子给他们,就说给最勇敢的两个人,就可以了。”

齐景公将信将疑,就开宴会将众人请来,并把鲁昭公带来的“呈寿金桃”摆上,说此桃只给最勇敢的人吃。

公孙捷一见只有两颗桃子,就对田开疆和古治子说:“兄弟们,三个人两颗桃,只好各摆功劳了。我陪主公出去打猎,第一次杀死一头野猪,第二次杀死一头老虎。我大概有资格吃一颗桃子吧?”于是他拿了一颗桃子。

田开疆颇不服气地说:“我曾经南征北战,杀敌无数,威震诸侯,推举主公为盟主,这样的功劳大概更有资格吃一颗桃子吧?”于是他也拿了一颗桃子。

古治子冷冷一笑,不紧不慢地说:“我曾经为主公驾着马车渡河,一头巨鼋咬住了左边那匹马,把马车拖向河心。我不会游泳,只好猛吸一口气跳下马车,在河底走了一百步,终于把巨鼋杀死,救主公脱了险。难道我不比二位更有资格吃一颗桃子吗?”说着站起来拔出了剑。

公孙捷看看田开疆和古治子说:“我的勇敢不如你们,功劳不如你们,却居功恃勇,毫不谦让地拿了一颗桃子,真是个贪功的小人。但我不是懦夫,敢做敢当。”说完交出桃子,拔出剑自杀了。

田开疆也一声不响,只是把桃子扔在地上,也拔剑自杀了。

古治子愣在当场,看着刚才还一起说笑的弟兄转瞬间变成两具尸体,他拿起两颗桃子说:“我们三人本来亲如兄弟,现在为了争这两颗桃子,你们两人都被我逼得自杀了。我如果独活,是不仁;我自吹自擂而羞辱勇士,是不义;悔恨自己做错了事还不肯死,就是不勇。”然后把两颗桃子放在两具尸身上,也举剑自杀了。

齐景公看了不禁大为叹息,既惊叹晏婴的智谋也可惜这三个居功自傲的勇士,就下令为他们厚葬。

知本思义

上面的故事出自《晏子春秋》,“二桃杀三士”的典故,其意形容计谋高超,也比喻手段毒辣,能杀人于无形。

晏婴的马夫“得意洋洋”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晏婴能言善辩,在天下很有名头,齐国人都很尊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