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当代北京评剧史话
26053500000021

第21章 评剧与社会生活(1)

一、“周恩来”唱评剧

评剧适合演现代戏,是一个不断地紧跟时事而努力反映平民现实生活的剧种,是“最有创新精神”的剧种。

评剧奠基人成兆才所创作的一些反映时事的剧目,堪称“与时俱进”,反响极大。当年,发生了一个刺杀日本人的事件,他立即写出了《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剧本;出了个杨三姐的故事,他立即写出了《杨三姐吿状》。成兆才以“高级记者”般的敏锐嗅觉,创作出的“紧跟时事”的评剧剧本。新中国成立后宣传婚姻法,就有了《刘巧儿》《小女婿》;反映当时“阶级斗争”的作品就有着名的《夺印》《向阳商店》;紧跟时代需求而出现的作品还有《苦菜花》《金沙江畔》《南海长城》《红色联络站》《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而且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当年手抄本《第二次握手》还在地下流传的时候,中国评剧院的主要创作人员就开始琢磨,这样抢手的作品要是改编成评剧多好啊!但当时的时机还不成熟。

1979年3月中旬至4月底,《中国青年报》每天分期连载《第二次握手》,顿时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各报刊零售点早早就排起了长龙,等着买当天的报纸。据说,有的邮局玻璃都给挤碎了。有评论认为:“推动《第二次握手》从‘地下’步入‘地上’,绝不仅仅是转变一个人的命运,更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解禁、精神松绑的一面旗帜。”

云开雾散之后,中国评剧院抓住时机,迅速作出决定,很快将《第二次握手》改编成评剧。这部小说讲述了丁洁琼在海滨浴场游泳时,被海浪卷走,苏冠兰将其救起。二人生爱,约定大学毕业之后赴美留学。苏由于父亲阻挠未能成行,丁洁琼独自越洋。接着苏父让苏冠兰与他收养的好友遗孤叶玉菡结婚。但苏冠兰倾心于丁洁琼。20年后,苏冠兰在报纸上见到丁洁琼已经结婚,非常痛苦。后暗藏的特务伸出黑手,欲暗杀苏冠兰,叶玉菡用身体挡住敌人子弹。叶伤愈后,苏冠兰与叶结婚。又过去多少年后,丁洁琼冲破重围后归国,苏冠兰方知丁洁琼在美结婚乃是谣言,然而一切都无可挽回了。在故事的最后部分,周恩来总理出现了,力挽丁洁琼留在国内工作。丁洁琼以一个科学家特有的刚毅,摆脱了个人情感的樊篱,接受了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科研事业之中。

这个故事曲折委婉、动人心魄,但问题是,敢不敢把周恩来总理搬上评剧舞台,而且要让舞台上的“周恩来”唱评剧。当时对于领袖人物“出现”在戏剧舞台上还有不同的声音,或者说是顾虑。但是主创人员坚定地表示,我们让总理唱也是有根据的。传统中的帝王将相都是有唱的,他们能唱,我们的周恩来总理当然也能唱,而且唱得要比他们好。在当时的年代还没有出现领袖人物唱地方戏的先例。

有人质疑评剧是否有能力塑造周恩来?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排演《金沙江畔》的时候,就有人怀疑,评剧能否塑造师政委的形象?那可是党的高级干部……如今,评剧早已经具备了表现领袖人物的能力。主创人员表示,过去没有演过领袖人物,那就从今天开始吧。就是倾注全部心血,也要把周恩来的形象塑造好。在主创人员讨论中,大家回忆起周恩来对评剧事业的关心和爱护。每次到剧场来看评剧,为了不影响观众看演出,从来不提前打招呼。有时还要工作人员提前买好票,以一名普通观众的身份来看戏。

如此,剧院大部分主创人员,都近距离地接触过周恩来,对他的音容笑貌很熟悉。所以说,塑造周恩来首先要求是形似,要让观众接受和认可。青年演员刘建为被推举来扮演周恩来,他具有较好的外形条件,眼睛大大的,个头儿也合适。尤其是嗓子也特别好,适合发挥评剧的唱腔来表现伟人的风采。为了走近周恩来总理,剧院还把他送到曾经演过周恩来总理的金乃千身边去学习,金乃千把扮演周恩来总理的体会,总理的典型动作,尤其是总理的口语特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刘建为。

经过几个月的排练,正式演出终于临近,“周恩来总理”就要登场了。当剧中“周恩来总理”起唱的过门奏响时,观众席中发出阵阵躁动,观众似乎在议论、在猜疑,“周恩来总理”也唱评剧?随后,“周恩来总理”终于开口唱了,片刻,剧场内立刻安静下来。一曲终了,观众席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掌声是观众对周恩来总理的爱戴,也是对评剧艺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认可。

二、两个“刘巧儿”

20世纪50年代轰动全国的评剧《刘巧儿》,是根据陇东解放区发生的真实事情所编创。当年着名评剧演员新凤霞饰演剧中女主角刘巧儿,轰动全国;特别是在1955年《刘巧儿》拍成电影之后,两个“刘巧儿”都成为全国的知名人物,一个是刘巧儿的扮演者新凤霞,再有就是生活中刘巧儿的原型封芝琴。

封芝琴,1924年5月出生于华池县悦乐镇上堡子村,父亲封彦贵为她取了个乳名叫封捧儿。4岁时,她被父亲许给张湾村的张柏儿为妻。18岁那年,父亲嫌张家贫寒,又将她许给了朱家后生。后来,张家按照当地“抢亲”习俗,将封捧儿抢到了家中,封捧儿的父亲便以“抢劫民女罪”将张家告上华池县司法所,司法裁判员未做深入调查便召集朱、张、封三家当事人,当庭宣布张柏儿“抢亲”婚姻无效,县警卫队还把抢亲的人全部抓了起来,一对鸳鸯就这样被拆散。为了讨还公道,与心上人结为夫妻,当年4月4日,封捧儿毅然翻山越岭八十余里到庆阳城,找到陇东专署专员马锡五告状,请求为自己申冤作主。马锡五经过调查研究后,于5月29日,在悦乐镇召开群众大会,公开审理了封捧儿婚姻案,宣布封捧儿与张柏儿的婚姻有效,让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后,封捧儿为自己起了个新名叫封芝琴。

1944年3月13日,《解放日报》报道了封芝琴与张柏争取婚姻自主和马锡五专员明断此案的经过,轰动了陕甘宁边区。边区文艺工作者袁静等人便根据封芝琴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创作了《刘巧告状》的眉户、秦腔等诸多地方戏种。

当年电影《刘巧儿》在全国放映之后,不仅演员新凤霞成为新闻人物,刘巧儿的原型封芝琴也成为当地十里八乡的大名人。一时间,封芝琴收到了来自全国的大量来信,继当年“自主婚姻”之后,再度成为新闻人物。但那个时候,两个刘巧儿(封芝琴、新凤霞)还不认识,更没有机会见过面。

“文革”十年,新凤霞和封芝琴均受到冲击和迫害。“文革”结束后的1980年,新凤霞得知封芝琴的遭遇后,感同身受,当即给封芝琴写了封信:“我们两个虽然没有见过面,但却是很亲近的……我从1949年演《刘巧儿》就对你很熟悉。听说你在‘文革’中也受到迫害,我很同情和难过……我身体好一些,一定来看望你。”从这以后,这一对素未谋面的好姐妹,便书信往来,两情牵挂。

新凤霞由于身体原因,前往甘肃陇东看望封芝琴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便在1986年3月给封芝琴写信,邀请“刘巧儿”到北京相聚。封芝琴接到新凤霞的邀请信后十分激动,急忙坐上火车赶往北京。

相见时刻,两个“刘巧儿”抱头痛哭。封芝琴事后不好意思地说:“我抱着新凤霞的头就哭,把她的头发哭湿了一大片”。哭够了之后,封芝琴将家乡的特产大红枣、黄花、木耳、白瓜子和小米送给新凤霞,嘱咐她好好补补身子。新凤霞接过礼物又开始抹眼泪,她说:“苦日子过去了,我也和你们一样,现在好啦!”

新凤霞将天津“泥人张”送给她的“刘巧儿”泥塑作品,转送给封芝琴说:“这是你十七八岁时的形象,留作我俩永远的纪念吧!因为有这个反封建婚姻生活中的你,我才成功塑造了舞台上的刘巧儿。”封芝琴不好意思地说:“是你演的好哇,我哪有那么好!”

1994年腊月初,新凤霞与封芝琴再一次在北京相见。那是因为全国妇联组织全国百位老人游北京活动,封芝琴是甘肃推荐来的。当时,北京电视台将两个“刘巧儿”安排到电视台演播室见面,并向观众直播了此次特别节目。

新凤霞向电视观众介绍了封芝琴的人物背景,以及上次来北京的情景。谈话间,新凤霞和封芝琴都不住地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已经过去八年了,都老了。说完,都在不住地抹泪之后,又是愉快地放声大笑。

四年之后,新凤霞因病去世,封芝琴听说后悲痛不止,像失去自己亲姐妹似的,几天都缓不过神来。封芝琴感叹道:“人家新凤霞是有真本事,全国知名的艺术家。我就是因追求自己的幸福,而被新凤霞唱成了名人。”

其实,封芝琴作为一名农村妇女,也在发挥“名人”的作用。她多年来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倡导婚育新风、参政议政,当过省、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乡、村妇女干部,出席过省劳模大会。如今,无论各级领导,还是普通百姓,到了华池县,大都会慕名前往封芝琴的住处,一睹“刘巧儿”庐山真面目。

2009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庆阳视察工作,还专程看望了封芝琴,并与其合影留念。

有人问当年“刘巧儿”勇敢争取到的婚姻生活后是否幸福美满?封芝琴说,虽然在农村,但她和丈夫张柏儿十分恩爱,和睦相处,直到1991年张柏儿去世,夫妇俩几乎没吵过几次嘴。

老人的儿子说,在他的记忆里,除了偶尔吵吵小架,父亲和母亲从未真正红过脸。说起家庭和睦、夫妇相敬之道,封芝琴传授起自己的经验:“有事就得先商量好,相互理解,和和气气,多交流”。封芝琴说,自己的两个女儿、一个养子、三个侄女全部是自由恋爱结婚,自己从未干涉。不仅如此,封芝琴还积极促使其他“小字辈”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封芝琴的带动下,悦乐镇上堡子村出了许多“好婆婆”、“好媳妇”和“少生快富”的幸福家庭。

封芝琴还以“刘巧儿”为名,创办了刘巧儿民间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了“巧儿剪纸”、“巧儿香包”商标,其作品已享誉全国。为此,封芝琴被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三、评剧艺术在基层

喜爱评剧艺术的观众都知道,如今评剧市场萧条,观众流失,有识之士撰文呼吁,挽救评剧;岂不知,如今评剧艺术在基层却大受追捧。那些区县级的评剧剧团打破体制束缚,演员激情饱满地唱戏,观众有滋有味地看戏,呈现出一番别样的风景。

1.民营剧团敢于面对市场

2007年,民营企业家刘建国出于对评剧的热爱,投资兴办了民营评剧团——北京凌空评剧团,并兼任该团团长。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这家顺义区民营评剧团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都取得了双赢,令业内人士刮目相看。

如今北京凌空评剧团已经确立了以赵如意、郑桂芳、李忆霞、小筱俊亭、周连生、刚立民、赵丹红、苏纯飞等老艺术家为龙头,以优秀青年演员李焕、赵立明、沈金伟、小灵玉、王玉静、张天亮、李龙、侯硕等为主演的强大阵容,以传帮带,以老带新,教学实践并联手着名评剧艺术家为演出模式,勇敢面对市场。着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出任名誉团长、着名张派小生陈胜利、李忆霞为艺术总监,指导评剧团排演传统剧目,满足观众对评剧观赏的不同需求。

自北京凌空评剧团组建以来,已经排演了十余出传统剧目,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其中《无双传》《秦香莲》《打金枝》《茶瓶计》《牧羊圈》《花为媒》《费姐》《杨八姐游春》《乾坤带》《杨三姐告状》等等,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剧目,而且也为评剧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第七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北京凌空评剧团凭借《灶王爷》荣获优秀演出奖。该团团长刘建国说:“这表明戏曲专家和观众对我们的肯定和鼓励,希望能够借助评剧这个舞台,与其他院团进行业务交流和探讨,让年轻演员们得到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在当今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中,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探讨民营剧团的发展创新之路。”

为了以过硬的文化产品竞争市场,《灶王爷》创作者六易其稿,从音乐、美术、服装、道具等方面都进行严肃认真的创作和革新,并且在演出中不断总结和修改,虚心听取观众的意见,做到精益求精。观众赞叹说,这才是原汁原味的评剧,我们爱听!如今,《灶王爷》忙得不可开交,接到全国多个城市的演出邀请,而且还拿到了赴台湾演出的邀请函。

为了开拓市场,该剧团还与北京地质礼堂签署合作意向,在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专场演出评剧。通过市场的检验,剧团演出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演出合同接连不断。从开始资金困难,收入偏低,到现在演职员收入不断提高,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通过挖掘和整理,恢复了多出传统剧目,特别是为80后、90后年轻演员,提供与名家大家联袂演出的实践机会。在市场创新的同时,本着观众就是上帝的原则,为百姓送上精彩的评剧剧目。

刘建国视百姓为衣食父母,为了对观众负责,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每次演出结束后都要与观众进行座谈,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创作人员,对剧目进行合理的改进和调整。

北京凌空评剧团在改革的大潮中走在了时代前列,为评剧的生存和发展探路,为评剧市场效益探路,寻求评剧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评剧的振兴和繁荣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