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于要使一个在绝大多数儿童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在他来说不胜任的儿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智力劳动和创造的乐趣。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经典事例】
上小学3年级的陶浚对数学一直很憷头,他在数学方面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与别的孩子相比有些差距,父母对此非常着急。
这天,陶浚拿着考了50分的数学卷子回家,妈妈一看见卷子上的分数就急了,冲他大声嚷道:“你怎么那么笨!我花钱让你上学,你又考这么点分回来!你天生就是学不会的笨脑子!”
陶浚委屈地看着妈妈,小声地说:“我才不笨呢……”
“什么?”妈妈听见孩子的话更急了,“你不笨?你不笨你考这么点分?你看人家邻居的孩子,门门功课满分,你呢?笨得要死,这么简单的数学都不会。”
陶浚开始掉眼泪,妈妈却不理会,只说:“哭什么哭!还有时间哭?这么笨还不快去看书,下次再考这么点分看我怎么收拾你!”
后来,陶浚再看见数学,就如看见猛虎,他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甚至原来擅长的科目也渐渐学不会了。他感觉自己真的成为一个“笨”孩子了。
【智慧点拨】
生活中,类似陶浚这样的悲剧不少见。许多父母都如陶浚母亲那样“恨铁不成钢”,“笨”标签一张又一张地被贴在孩子身上。随着时间的延长,孩子在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也坚信自己就是笨,从此失去了所有学习兴趣。
其实,每个孩子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是父母的宝贝,都是父母未来的希望。所有的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不仅能健康成长,而且最好还要出人头地。但是由于孩子的成长发展不尽相同,当孩子接受知识稍微慢一些,有些父母就开始给孩子以负面的标签。要知道,没有人能全面发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若是父母一味地抱怨孩子“笨”,将会极大地伤害到孩子积极进取的自信心,对孩子的自尊也有很大影响。
因此,父母应该相信孩子,不要给孩子贴上“笨”标签。父母要相信,每个孩子都蕴藏着很大的潜能,只有给予鼓励与欣赏,他才能发挥潜能,从而更好地成长。
【参考建议】
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父母不停地给孩子灌输“你很笨”的思想,日久天长,最终孩子也许真的就笨了。父母要知道,所谓的笨,都是父母“种”出来的。因此,父母一定要撕掉孩子身上的“笨”标签,只有“种”下优秀,最后才能收获成功。
1.了解孩子的实力。
每个孩子对于知识的理解消化程度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强,有的孩子则弱一些。父母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实力,只要孩子在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上有了进步,他就值得表扬。
父母要切记,不要总用不符合孩子实际能力的高标准去要求孩子,一旦孩子达不到就会使孩子的自信与自尊都受到打击。
2.多看到孩子的优秀面。
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谁是一无是处的,孩子也一样。父母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秀面,多让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不要总是说孩子在某个方面很笨,应该尽量减少孩子的挫败感。也许孩子做数学题慢,但是孩子背古诗很快;也许孩子写作文是个困难,但是孩子朗读英语却很有一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父母可以通过发扬孩子的优点,来激励他弥补自己的缺点。
3.对孩子不要吝惜鼓励的话语。
鼓励是给予、是肯定,鼓励可以使人坚定信念。一个人如果生活在鼓励当中,他将会更快接近成功,也能创造更多的奇迹。对于孩子尤其如此,父母更是不要吝惜鼓励的话。
上小学5年级的儿子在班里学习成绩一直倒数。家长会的时候,老师建议母亲让孩子留一级。母亲回家后没有责骂儿子,甚至对老师关于留级的话都只字未提,反而鼓励孩子说:“今天老师在全班家长面前表扬你了,说你进步不小。所以,你只要再加把劲,一定有更大的进步。”母亲的话激励了孩子,孩子在后来的学习中真的提高了成绩,就连建议他留级的老师都觉得不可思议。
可见,鼓励的话语对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母亲一句鼓励,竟能让几近留级的孩子闯过难关,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所以,父母不要总用尖刻的话语去说孩子笨,即使孩子真的理解接受慢一些,但只要有鼓励,他也一样能够有所进步。
4.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
父母要知道,一旦经常对孩子说他很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自己戴上“笨”帽子,而且再也摘不下来。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说人的期望对人的行为效果和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就是说,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是优秀的,并且经常用适当的语言给予鼓励,那么他一定会向优秀的方向发展,而且还会越来越好。
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优秀的,让孩子拥有自信心与自尊心,他才能拥有精神支柱,他才会逐渐走向成功。
【金玉良言】
没有谁生下来就是笨孩子。所以,父母要看得到孩子的努力,要看得到孩子的优点。同时,父母也要让孩子知道,只要他认真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而丢掉“笨”标签的孩子,也会在父母的期望与鼓励下,获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