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与孩子有效沟通的100个好方法
26068700000041

第41章 不要做“专制型”父母

不管以什么名义,毁灭个性的做法就是专制。

――(英国)穆勒

【经典事例】

6岁的梁蕾正在家里开心地看着动画片,妈妈却突然关了电视,并对孩子说:“你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应该多看些书。赶紧进屋看书去,以后不要再看动画片了。”

梁蕾很不乐意,但是又不敢反抗,只得乖乖地回了自己的房间。但她根本不想看书,刚才的动画片中的情节还留在脑子里。于是她推开了书本,开始玩起了桌子上的小玩具。

而这还只是梁蕾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事实上,她的父母非常专制。他们认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她不懂的东西太多,必须由父母来好好管教,只有父母才知道能让她健康成长的最佳途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严格规范梁蕾的一言一行,稍有一点不合他们定的规矩的地方,就毫不留情地批评甚至打骂。

后来,梁蕾果然成了父母心目中的“乖乖女”。但是,随之他们却发现,孩子经常不自信,而且总是显得很焦虑,完全不如其他孩子那样开朗。父母也开始纳闷,自己的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呢?

【智慧点拨】

梁蕾父母的种种做法的确十分专制,而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专制,才让孩子的外表变得乖巧,但内心却并非如此。其实,父母专制会使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所以父母要引起重视,千万不要像梁蕾父母那样,成为孩子的“专制型”父母。

专制,就是凭借自己的意志独断独行,操纵一切。本来这是只有旧时代的君主才有的行为,但在现在的许多家庭中,父母却往往容易出现这种行为与思想,将孩子看成是自己的所有物,而自己就是孩子的“上帝”。这样的父母将孩子控制得很严,而且要孩子完全无条件服从。在“专制型”父母面前,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因为父母往往会认为他的想法是不正确的。而且,“专制型”父母永远都是严肃的面孔,尽管他们是想用“严”来表达对孩子的爱,但是孩子却经常感受不到关爱。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极容易产生不良心理,甚至形成偏激的性格。

所以,专制用在家庭教育中是不可取的。父母应该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不要让自己的专制,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遗憾。

【参考建议】

专制型的父母都会认为自己是在对孩子负责,在对他的未来负责,在为他的一切负责,他们认为这就是爱的表达。但是,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他也有自己的判断与感受。因此,抱有专制态度的父母,需要改正自己的态度与做法,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1.放宽对孩子的控制。

父母往往会对孩子有许多的操控与限制。比如,孩子要乖乖听话,不要任意妄为;还比如,孩子应该按照父母说的去做,不应该随着自己的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等等。

但是,父母需要想一想,这些要求,究竟是不是孩子所真正需要的?对孩子的这些限制,究竟是不是真的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一系列的“要”与“不要”,是不是在阻碍孩子的个性成长?父母的这些想法与做法,孩子是否能从中得到愉悦的感受呢?

所以,父母要放宽对孩子的控制,不要事事都替孩子作好决定,更不要用各种各样的框框来框住孩子的自由。让孩子快乐成长才是父母最需要做的。

2.不要用自己的喜好来要求孩子。

有的父母喜欢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安排孩子的一切,当孩子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用自己一堆的经验理由来让孩子放弃自己的想法,必须听从与执行父母的决定。

父母要知道,自己的喜好并不一定是孩子的喜好。父母的喜好,有的是自己的性格所致,有的则是因为自己幼时的遗憾。但是,孩子也有自己的个性发展,孩子也有自己不想留下的遗憾。所以,父母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多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想法。只有最适合孩子自己的,才是有利于他成长的。

3.多让孩子感受到温暖与支持。

父母一旦专制,就会变得严厉起来,对孩子也会经常虎着脸,口气严肃,话语尖刻。尽管这样的态度是会对孩子产生威慑的力量,让孩子在父母的严威下变得乖乖听话。但是,孩子在父母这样的态度之下,往往会有“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之类的想法。孩子若是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暖与支持,他便会有叛逆与消极的心理出现,这对他性格的养成极为不利。

因此,父母要改变态度,多让孩子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支持,他才能够拥有快乐、感恩并且健康的心理。

4.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就是要求父母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对孩子的成长多一些推心置腹的讨论与建议,少一些指手画脚的武断制止与专制要求。孩子只有感受到父母朋友般的关爱与帮助时,他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父母也才能针对孩子的内心思想开展教育,也才能真正使孩子获得教育,收获成长与进步。

【金玉良言】

鲁迅曾说:“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等到放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它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父母想必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变成那樊笼中的小禽吧?所以,请抛弃专制型的教育,给孩子一片自由发展的天空,让孩子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