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让孩子代为实现,那往往使孩子成为大人的影子而失去了自我。
――(中国)卢勤
【经典事例】
有一位当工人的父亲,一心想要自己的8岁的女儿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便倾囊负债为自己的独生女儿购置了一架钢琴,并让自己的女儿努力练习。
但是女儿并不喜欢钢琴,并把学琴视为苦役。但是父亲却强行规定女儿每天必须练4小时的琴,练不够时间就不许吃饭,不许睡觉。并且效法古人“头悬梁,锥刺股”,每当女儿疲倦的抬不起头,没有精力练习的时候,父亲就让女儿用绳子将头发捆吊起来。
终于有一天,女儿操起剪刀,铰断了自己的手筋。抢救的大夫十分震惊,问女孩:“你哪来这么大的勇气来伤害自己?铰断自己的手筋,不怕疼吗?”女孩说:“铰断手筋只是疼在一时,不断手筋,我一辈子也解脱不了。”
【智慧点拨】
父亲与女儿原本就是两个独立的人,在兴趣爱好上,父母不能取代孩子的想法,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很多父母都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产,就像自己口袋里的东西,以为孩子可以任由自己的意识来支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一些父母的关爱被扭曲了,勉强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而孩子又无法拒绝时,会使孩子走向极端,从而导致一些本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
父母要知道,孩子的人生应该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并不是父母愿望的延伸。父母虽然是好意,但也要考虑孩子自己的意愿。
在美国有位母亲十分希望女儿做播音员,于是对女儿说:“我希望你将来读大学时能选择大众播音系,这样以后就能成为一名新闻播音员了。”可是这位女儿听了母亲的话,却把头一转,很严肃地对母亲说:“妈妈,你怎么可以说你要我将来做什么呢?我将来要做什么,那可是由我自己决定的事情。”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是“过来人”,对生活更有经验。其实不然,社会一直在发展和变迁,经验未必就是真理的标准,父母的思想既不一定符合孩子的需要,也不一定符合当前的社会。生命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命运也应该让孩子自己来把握,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结果只能是害了他。
所以说,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是一个自由人,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应该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思想、兴趣和爱好。
【参考建议】
孩子的独立特征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受到社会的影响,他的价值观选择并不完全以父母或学校的教育为准,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父母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
1.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
生活中,很多父母喜欢替孩子做计划或安排日常生活,即便孩子有能力自己安排,父母也因为觉得孩子安排的有欠妥当,而擅自进行改动。其实这种做法不但使孩子得不到尊重,而且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管理能力。
父母应该充分地尊重孩子,把孩子看做是独立的生命个体,让孩子充分体验独立的感觉。只有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才会成为一个有较强独立意识的人。
2.教育孩子不可以任性。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克制住自己的任性。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任性可以逼迫孩子去做一些事,孩子也会顺从父母的意志。但当孩子长大以后,任性的父母往往会培养出更任性的孩子。孩子会变得叛逆,会反抗,会极端地追求自己的尊严。
任性的父母不仅会教育出任性的孩子,而且还会对孩子的其他人格特征产生不良的影响。在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忽略孩子个性的过分管制下,有的孩子会变得性格软弱,有的孩子会变得缺乏责任心,还有的孩子会变得依赖性过强、喜欢推卸过失等等。这样的性格特征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人的人格缺陷,并最终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3.要放弃控制孩子的欲望。
孩子虽然是父母生养的,但并不意味着孩子是父母的所有物,更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每个孩子都和成人一样,虽不完整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应该调整心态,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有价值的个体,放弃控制孩子的欲望。
这种观念的转变并不容易,在转变过程中,父母也许会有某种程度的失落感,这确实需要时间来调整。但是人际关系的微妙常常是,你越想紧抓不放,对方越是逃之犹恐不及,只有学会放开时,才能真正有所得。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4.鼓励孩子安排自己的生活。
父母过多地用自己的意愿去干涉孩子,会让孩子缺少独立自主的意识,欠缺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许每个父母都对孩子有着很多的期望,但孩子毕竟有自己的生活道路,而不是父母的影子。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即使有不合理的地方,父母也应该用商量的语气给孩子提建议。
【金玉良言】
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是父母也无权要求孩子事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即使是为了孩子好,也不应该这样做,强加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父母要让孩子有自己的梦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只要孩子发挥出了自身的潜能,父母就没什么可怨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