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
――(中国)朱自清
【经典事例】
齐嘉伟刚上小学1年级,父母在家特别注意言传身教。有一次,母亲叫嘉伟吃晚饭。嘉伟一边收拾玩具,一边笑着对母亲说了一句:“妈妈傻瓜。”“傻瓜”两个字说得字正腔圆、十分流利。
母亲并没有马上纠正儿子,而是装作没听见,转身进了厨房。但是,母亲思索到:家庭中没有人说“傻瓜”,孩子肯定是从外面学来的。后来,从嘉伟的爷爷那里得知,嘉伟是听到外面的小朋友这样骂人,自己觉得新鲜,还学了两遍。
后来,当嘉伟再说这句话的时候,母亲依然装作什么也没听到,对孩子说的话不理不睬,或者干脆转移话题。这样做,就是让嘉伟发现,当自己说这句话的时候,全家人的反应是冷淡的,说出来也没什么意思。过了没多久,嘉伟再也没有说起“傻瓜”二字。
【智慧点拨】
嘉伟的母亲说:“我知道,孩子在这个年龄还没有辨别能力,他并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只是初次听到,感觉新鲜好玩才努力去学,对我说脏话,不过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显示他的本事。”于是,这位母亲选择了用沉默去淡化孩子的错误,而不是用指责去强调。
当然,当孩子犯了类似的错误的时候,父母可以给孩子好好讲道理,告诉他这是不礼貌的言语,让孩子分清对错。也可以像这位母亲一样,干脆用沉默对待,因为父母的兴师动众反而会使孩子加深对错误的印象,更加难易改正。
当孩子有了不得体的行为和言语时,父母适时的沉默是给孩子一个反思的空间,让孩子去感知父母的心情,同时反省自己的错误。这种方法只要用对了时机,往往会起到不可思议的效果,所谓“无声胜有声”。因此,父母要看情况,用“沉默”来和孩子沟通。
【参考建议】
教育是一门艺术,用温和的态度劝导孩子是教育,用严厉的声色训斥孩子也是教育,保持沉默依然是教育,就看父母怎么用。只要用得适度适当,孩子都会从中受教。
1.当孩子讲别人的是非时,父母可以用沉默应对。
当孩子逐渐长大,对周围的人和事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特别是女孩子,可能会很喜欢对母亲说班里同学的是是非非,就如同成年人在一起说“东家长,西家短”一样。父母在引导孩子多看同学的优点,少看同学的缺点的同时,可以用“沉默”去应对孩子的讲述。
当然,父母要分清孩子是在倾诉心中的苦闷,以求得父母的帮助,还是只是一时情绪的发泄。如果是前者,就不能用沉默去回应,如果是后者,父母就要用沉默告诉孩子:我对你说的那些不感兴趣。父母的沉默会让孩子感到“说是非”的无趣。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改掉“说三道四”的习惯。
2.用沉默应对孩子的傲慢。
用“沉默”教育孩子往往是要看时机的。当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了小小的进步和成绩时,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是必要的。但当孩子已经沉浸在过去的进步中,并且逐渐显示出傲慢时,父母就要用沉默去给孩子“降温”。
韩子斌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省重点高中,全家人都为此高兴。只要听说这件事的亲朋好友,都会表示赞叹。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发现儿子有点飘飘然了。
有一天,儿子外出回来,告诉父亲他在街上碰到了哪个叔叔,并且给父母描述起人家如何夸奖他。儿子说完后,父母没有任何回应,照样干着自己手中的事情,就像没听见一样。有过这么几次之后,儿子翘起的小尾巴逐渐放了下来,并以常态开始了高中的学习生涯。
当孩子的“温度”很高的时候,父母可以用无声的办法帮孩子“降温”。这样,既在最大程度上尊重了孩子,还给孩子一个空间去思考。
3.用沉默应对孩子的错误,让他反省。
很多孩子在犯错误之后,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但是,碍于面子等因素,孩子并不会立刻承认。此时,父母可以用“沉默”去激发孩子的内疚之心。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列宁小时候,曾在姑妈家玩耍时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当时,他没有承认是自己干的。而他的母亲也没有当面揭穿他。回家之后,母亲对此事只字未提。几天以后,列宁受不了母亲对他的沉默,主动承认了错误,并写信向姑妈道歉。
父母的沉默是一种宽容。任何孩子都有明锐的感知力,他会在父母无声的回应中学会看清自己,自我反省。因此,与其大声呵斥孩子的错误,不如安静地等待孩子的自省。
【金玉良言】
有时,父母的沉默是和孩子最好的沟通。因为父母的无声,才使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孩子不用在父母的说教中狡辩,也不用在父母的指责中抱屈,而是在没有说教、没有指责的气氛下,懂得了反省。而父母教育的目的,就是能教养出一个能时刻自省的孩子。这样,孩子自己的心灵会引导他做正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