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影响世界青少年的101个心理寓言(101个心理学寓言)
26094000000010

第10章 心绪飞扬:青少年要掌控的情绪心理(3)

"我要报仇!"猫儿喵喵地叫着,然后奔向母鹅。可是就在它奔过去的时候,它的脚碰到了一只山羊。

山羊咩咩地叫着,便向猫撞过去:"我要报仇!"但就在这时,有一只牧羊犬从那儿走过,被山羊撞倒了。

"我要报仇!"牧羊犬叫了一声,便横冲直撞地追向山羊。它跑得飞快,因为闪避不及和门边的一头母牛撞了个满怀。

"我要报仇!"母牛也怒吼起来,开始追牧羊犬,慌乱之中,母牛不小心踢了马一脚。

"我要报仇!"马也嘶叫起来,冲向母牛。

由此,农场引发了一场混战!家禽家畜们相互追逐着都要报仇。农夫听到骚乱声,马上跑出来,生气地把它们统统关到各自的笼子里,它们自由自在的好时光就这样结束了。

心灵茶坊

这个故事的起因很简单,就是小鸭子不小心踩了公鸡的脚,之后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各种动物互相喊着叫着要报仇,后来因为争吵被农场主发现,结果他们都失去了自由。

其实这些事情如果在小公鸡那里就止住,或许也就不会造成如此混乱的局面。为什么说小公鸡不愿意自己止住呢?心理学上有这样的解释:一些令人厌恶的时间可能诱发攻击行为,比如:挫折,疼痛,炎热,寒冷,拥挤,受到攻击等等。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是因为对方造成的疼痛,所以攻击。这就如我们在特别拥挤的公共汽车或者地铁上的感受是一样的,其实狭窄的空间的起因并不是因为某个人造成的,但是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会发现人们之间的争吵。

其实厌恶行为导致人们之间的争吵不值得,很多事情的起因并不是因为你所攻击的对象,只是你自身的一种不适感远远超越了他给你带来的不便。为了这些事情争吵不仅不能让自己感到舒适,还可能产生恶劣的后果,比如泰森在与霍利菲尔德的比赛中,由于泰森被挫败,而咬下了霍利菲尔德的一只耳朵,本来已经名望很高的他,却因此受到很多人的谴责,并让自己的“粉丝”们失望。

所以,在我们感到不适的时候,多想一想后果和值不值的这么做,才可能更好的处理这种厌恶情绪。

“自己不气,哪来的气”:愤怒是否在毒害你的生活

有一位妇人脾气十分古怪,经常为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生气。她也很清楚自己的脾气不好,但她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朋友对她说:“附近有一位得道高僧,你为什么不去向他诉说心事,请他为你指点迷津呢?”于是她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找那位高僧。

她找到了高僧,向他诉说心事,言语态度十分恳切,渴望从高僧那里得到启示。高僧一言不发地听她阐述,等她说完了,就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然后锁上房门,无声而去。

妇人本想从禅师那里听到一些开导的话,没想到禅师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把她关在这个又黑又冷的屋子里。她气得跳脚大骂,但是无论她怎么骂,禅师就是不理会她。妇人实在忍受不了,便开始哀求,但禅师还是无动于衷,任由她在那里说个不停。

过了很久,房间里终于没有声音了,禅师在门外问:“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生自己的气,我怎么会听信别人的话,到你这里来!”

禅师听完,说道:“你连自己都不肯原谅,怎么会原谅别人呢?”于是转身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

妇人说:“不生气了。”

“为什么不生气了呢?”

“我生气有什么用呢?只能被你关在这个又黑又冷的屋子里。”

禅师说:“你这样其实更可怕,因为你把你的气都压在了一起,一旦爆发,会比以前更加强烈。”说完又转身离去了。

等到第三次禅师问她的时候,妇女说:“我不生气了,因为你不值得我为你生气。”

“你生气的根还在,你还没有从气的旋涡中摆脱出来!”禅师说道。

又过了很长时间,妇人主动问道:“禅师,你能告诉我气是什么吗?”

高僧还是不说话,只是看似无意地将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妇女终于顿悟:原来,自己不气,哪里来的气?心地透明了,了无一物,何气之有?

心灵茶坊

故事中的妇人总是为一些无聊的小事生气,她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却偏偏控制不住这种易怒的情绪。后来,妇人听朋友介绍有位高僧可以“医治”这种病,于是,前去拜访。经过禅师的再三点拨,妇人终于明白了:自己不生气,还哪来的气呢?

然而,留心四周,你无时不可以找到正在生气发怒的人们,其中也包括自己。在心理学中,愤怒是指当事人在事与愿违时做出的一种过激反应。它的形式有勃然大怒、敌意情绪、乱摔东西甚至怒目而视、沉默不语。愤怒情绪是一种心理疾病,它同其他病毒一样,可以使你重病缠身,一蹶不振;也可能会破坏你与他人的情感关系、阻碍情感交流、导致内疚与沮丧情绪。总之,愤怒使你不快乐。

也许你听说过发怒比生闷气更有助于身心健康,是的,生气时把气发出去比把气憋在心里好得多,但是,还有一种比发火更好的办法——根本不动怒。为什么不采用这种方法呢?这样,你便不会为决定是发火还是生闷气而自寻烦恼了。人生在世,多一点豁达,多一点宽容,多一点感悟,多一点理性,愤怒的情绪便会化为虚无。

一对沉默的夫妻: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曾经有个年轻人,据说是全镇上最愚蠢的小伙子,还有个姑娘,据说是全镇最呆笨的姑娘,当然,不知怎么的,他们竟然恋爱结婚了。结婚仪式结束之后,他们在新房里举办了盛大的宴会,一直持续了一整天。

最后,亲戚朋友们个个酒足饭饱各自回家了。新郎新娘都疲惫不堪,准备脱鞋上床休息。这时,丈夫发现最后一个客人离开时没有关好门。

“亲爱的,你起来把门关上好吗?有穿堂风吹进来。”新郎说。

“干嘛我去关门。”新娘打了个呵欠,“我站了整整一天,刚刚坐下。你去关。”

“我知道结果就得如此!”丈夫发火道,“你一戴上戒指,就成了个懒婆娘!”

“你怎么敢这么说!”新娘叫道:“结婚还没一天,你就指使得我团团转,我早就该知道你会是这种丈夫!”

“唠唠叨叨没个完。”丈夫咕哝道,“我一辈子都得听你抱怨吗?”

“我就得听你挑三捡四牢骚满腹吗?”妻子问。

他们怒目而视足足有五分钟,突然,新娘脑子里冒出个想法。

“亲爱的,”她说,“咱俩谁都不想去关门,咱俩听对方说话都烦心,这样,咱俩打个赌,

谁先说话谁就起来去关门。”

“这是我一整天听见的最妙的主意,”丈夫回答,“让我们现在就开始。”

他们舒舒服服地一人坐一把椅子,面面相觑,一句话也不说。

他们这样坐着大约有两个小时了,这时有两个小偷推着手推车从这里经过,看见这家的房门开着,小偷溜进房子,里面似乎空无一人。小偷开始偷东西,碰到什么就拿什么。他们搬桌子、椅子,扯下墙上的画,卷起地毯,可是,这对新婚夫妇一言不发,一动不动。

“真是难以置信,”丈夫想到,“他们把什么都拿走了,她竟然一声也不吭。”

“他干嘛不喊人?”妻子心中发问,“他就这么坐在那儿,看着小偷想拿什么就拿什么?”终于,两个贼注意到这对默不作声、面无表情的夫妇,以为他们是一对蜡像,就取下他们身上的珠宝、手表、钱包。但夫妻二人仍一言不发。

小偷带着战利品急忙溜走了,新婚夫妇坐了个通宵。第二天天亮,有个警察打此路过,看见了这扇开着的房门,探进头来问有没有出什么事。当然,他没从这对夫妻那儿得到一句回答。

“嘿!听着!”警察喊道:“我是警官!你们俩是干什么的?这是你们的家吗?你们的家具呢?”

还听不见回答,警察抬手打了那丈夫一个耳光。

“你敢!”妻子跳起来喊,“他是我的新婚丈夫,你敢动他一手指,我就饶不了你!”

“我赢了!”丈夫拍手叫道,“好了,去关门吧。”

心灵茶坊

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谅解,彼此的推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故事中男女主人的行为简直到了荒谬的地步,只是赌气,却完全不顾来家里偷盗的小偷,可以说愚蠢至极。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而已,更多的是,我们要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我们往往为了一件小事而生气,即使过后已经消气,还要用赌气来证明自己的“不好惹”。但这种表现,只会让关心我们的人伤心、紧张,甚至发生意想不到的事。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感情用事,不够理智,不懂得换位思考,这为我们带来了许多麻烦。如果想与别人真心共处,就必须处处都为他人着想,最好学会心理换位,即俗话所说的“要想公道,打个颠倒”。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切身感受出发来考虑问题。比如他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他的需求是什么?他比较喜欢什么?他厌恶什么?他希望你为他做什么?只有将心比心,才能知道对方所需,也才能和他相处融洽。

无论是夫妻、师生,还是朋友,如果都能努力做到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这样,说出的话才能迎合对方的心理,既避免毫无价值的争论,又使事情的进展更加顺利。

禅师与吵架的夫妇:错误的一半由自己造成

仙崖禅师外出弘法,路上,遇到一对夫妇吵架。

妻子:“你算什么丈夫,一点都不像男人!”

丈夫:“你骂,你如再骂,我就打你!”

妻子:“我就骂你,你不像男人!”

这时,仙崖禅师听后就对过路行人大声叫道:“你们来看啊,看斗牛,要买门票;看斗蟋蟀、斗鸡都要买门票;现在斗人,不要门票,你们来看啊!”

夫妻仍然继续吵架。

丈夫:“你再说一句我不像男人,我就杀人!”

妻子:“你杀!你杀!我就说你不像男人!”

仙崖:“精彩极了,现在要杀人了,快来看啊!”

路人:“和尚!大声乱叫什么?夫妻吵架,关你何事?”

仙崖:“怎不关我事?你没听到他们要杀人吗?杀死人就要请和尚念经,念经时,我不就有红包拿了吗?”

路人:“真是岂有此理,为了红包就希望杀死人!”

仙崖:“希望不死也可以。”

这时,连吵架的夫妇都停止了吵架,双方不约而同地围上来听仙崖禅师和人争吵什么。

仙崖禅师对吵架的夫妇说:“再厚的寒冰,太阳出来时都会融化;再冷的饭菜,柴火点燃时都会煮熟;夫妻,有缘生活在一起,要做太阳,照亮别人;做柴火,温暖别人。希望贤夫妇要互相敬爱!”

心灵茶坊

生活中像这对夫妻如此的吵架屡见不鲜,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非要分出个对错,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争个你输我赢又能怎样。

从心理学上来讲,人们常常习惯把产生的矛盾归因于别人的错误,而不从自身找原因,所以会气愤。如果说产生矛盾时,人们能够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对于失败的归因多从自身考虑,那么就可能控制争吵。

有时候,越是身边最亲近的人,我们越不在乎。和别人不能说的伤人话语,对于自己人毫不客气,一股脑儿的说出来。别人如果听到这样的言语,伤的是面子,对于亲人伤的是心。所以,争吵的时候,自己先静静心,而不是把脾气全发在别人身上,毕竟,自己也有犯错误的可能。

囚禁自己40年的人:让报复之心就此打住

一位青年,正值风华正茂时被人陷害,在牢房里呆了6年,后来冤案告破,他终于走出了监狱。出狱后,青年开始了常年如一日地反复控诉、咒骂:“我真不幸,在最年轻有为的时候竟遭受冤屈,在监狱度过本应最美好的一段时光。那样的监狱简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狭窄得连转身都困难。唯一的细小窗口里几乎看不到阳光,冬天寒冷难忍,夏天蚊虫叮咬……真不明白,上帝为什么不惩罚那个陷害我的家伙,即使将他千刀万剐,也难以解我心头之恨啊!”

40年匆匆而去,在贫病交加中,他奄奄一息。弥留之际,牧师来到他的床边:“可怜的人,去天堂之前,忏悔你在人世间的一切罪恶吧……”

此时,病床上的他声嘶力竭地叫喊起来:“我没有什么需要忏悔,我需要的是诅咒,诅咒那些施予我不幸命运的人……”

牧师问:“您因受冤屈在监狱待了多少年?离开监狱后又生活了多少年?”他恶狠狠地将数字告诉了牧师。

牧师叹息着说:“可怜的人,您真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对您的不幸,我真的感到万分同情和悲痛!他人囚禁了你区区6年,而当你走出监牢本应获取永久自由的时候,您却用心底里的仇恨、抱怨、诅咒囚禁了自己整整40年!”

心灵茶坊

青年被他人陷害,出狱后怀着仇恨的心理度过了几十年。相信这样的生活不是他当初想要的生活。人常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确,这个青年用了40年的时间来惩罚自己。

在心理学上,青年的这种心理称之为报复心理。报复心理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受损而产生;另一方面是和个人的性格有关系,在个人需求、兴趣、理想、信念、能力诸多个性特征上,具有一种强烈的利己心理倾向;还有就是过分计较他人处事欠公。在这世上,我们总有得有失,有幸有不幸。若因一时的祸福,而将自己长时间地囚禁于沮丧、怨恨、谬论之狱里,那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所以,凡事想的开一些,忘掉那些不幸,原谅别人,更是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