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青川民间语言语汇研究
26118600000001

第1章 青川地域概况与人文文化(1)

青川地域概况

青川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白龙江下游,位居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北连甘肃文县、武都县,东北靠陕西宁强县,东南接广元市朝天区、市中区,西南邻平武县、江油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04度36分42秒~105度37分51秒,北纬32度14分4秒~32度56分6秒之间,辖9镇28乡,共有271个行政村,总人口为25万人,素有"鸡鸣三省"、"金三角"之称。

县境属秦岭西南部山区,山脉源于岷山山系和陇山山系,由西至东横亘,并向西南展布伸人乔庄断裂以南的龙门山中。境内地层古老,构造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纵横,山势多尖顶、少浑圆,形成了山峰挺拔、谷深坡陡、地形陡峻、森林茂密等特点。境内地形略呈新月状,以中山地形为主,兼有低中山、低山、丘陵、台地、谷地、小平坝等6类形态特征。境内海拔最高为3837米。这里不仅山峦重叠,而且溪河密布,其大小溪沟甚多,均流入白龙江后汇人嘉陵江。较大的江河有白龙江、清竹江、乔庄河等,境内的主要支流有唐家河、东阳河、大石河等28条。境内气候差异较大,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春迟、夏短、秋凉、冬长。

青川的面积达3269平方公里,这里生活着汉、回、藏、彝、壮、布依、满、土家、东乡等10个民族。除汉族外,主要以回族居多,分布于全县21个乡镇,总数达8000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蒿溪和大院也是广元市仅有的回族乡。

青川蕴藏的资源非常丰富,比较突出的是矿产、植物、动物等类。现已发现并具开采价值的矿产达20余种,如黄金、钼、汞、铀、石英砂、重晶石、铝土、铁锰矿、煤等。全县累计煤储量在1800万吨以上,金矿面积达300平方公里,总储量达40吨。不仅如此,这里植物和动物的门类也很繁多,县境内计有高等植物180多科、900多属、3000多种,以珙桐、银杏、香樟、楠木等最为有名。低等植物中香菌、竹荪、木耳等已驰名海内外。以动物而言,有兽类60余种,鸟类300余种,爬行类10余种,两栖类9种,鱼类70余种。属国家一类保护的动物就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二类保护动物也很多,如猕猴、短尾猴、小熊猫、猞猁、金猫、豹、林麝、毛冠麝、水鹿、红腹角雉、绿尾虹雉等;其它如三类保护动物斑羚、岩羊、大灵猫、小灵猫、血雉、兰马鸡、红腹锦鸡等,时常出入于山林之中。

青川由于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又莅川、甘、陕三省的结合部,历史上著名的阴平古道、景谷道、马鸣阁道横穿县境内东西,连接古丝绸之路。所以,这里不仅呈现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等自然特征,也由此孕育了灿烂的古蜀道人文文化。

青川人文文化

历史上的青川不仅地形险要,崇山峻岭,而且还人情茂美人文荟萃。

<龙安府诂》载青溪(即青川县)"士民淳厚,恭俭而文"。并赞其比邻文,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而武都则有"陇上江南"之称,宁强则是"襟陇带蜀"、"八山一水一分田"。两汉以来,从陕西南郑穿越米仓山脉直达四川巴中的米仓道驿路逐渐形成,这条驿路东起巴州,西止利州,被称为"巴利驿道"。位于青川、平武及甘陕交界的金牛道、阴平道、景谷道、白水关、摩天岭、大高山等地名早为人们所熟悉。

清代县衙师爷袁汝萃曾作石碑以诗赋记青溪(青川)云:

西望青牛气,东晖白马鞍。桥高金柳折,泉涌玉华繁。洞口鱼渊跃,关头虎石盘。醍醐不觉晓,雪霁万峰寒。

诗中所说的就是流传至今的青溪八景。李光福先生(青川人)曾写诗盛赞道:

西北角上阴平山.三国邓艾渡天险。青溪古镇几千年,袁吟八景扬全川。又云:唐家河摩天岭,风景优美胜九仙。红军桥写字岩,英雄业绩留人间。放马坪落衣沟,故事够你听三天。邓艾屯兵三锅石,东西阳坝好良田。

在历史的沿革中,青川积淀了丰厚的人文文化。古往今来,众多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志士仁人在这里演绎了历史,挥写出了悲欢人生。蜿蜒曲折的阴平古道、景谷道、马呜阁道、金牛道以及白水关、华严庵、郝家坪战国墓葬群像一部古老的史书,给人们讲述着漫漫历史。阴平古道1.古道概述阴平古道,又称为左担道。自古以来,阴平古道是甘肃南部进入四川的一条捷径,由于其"山高如云表,玄鹤尚怯飞",中间又有摩天岭苍茫横亘,早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要道。其得名缘自距文县县城5公里的鸪衣坝,此地是三国时阴平郡的治地,故后人和史书把这条险道称为阴平古道。

《元史·一统志》载:"青塘岭(今名摩天岭)在龙州东南(今平武、青川),北至文州以青塘岭为界,即阴平道。"《方舆胜览》也称:"自文州界青塘岭,一百五十里,自北而南者,左肩不得易所负,故谓之左担路,邓艾束马悬车之处。"类似记述还见于川甘两省通志及《武阶备志》以及相邻县志。阴平古道遗址自今甘肃省文县鸪衣坝至江油关(今四川平武南坝乡),途经阴平桥,翻越摩天岭,经唐家河、落衣沟、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清道口。

阴平古道因三国时魏国大将邓艾偷渡阴平、一举灭蜀而负盛名。《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述云: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蜀国镇守江油关的将领马邈开关投降,马邈夫人李氏为国尽忠,有史书佐碑为证。史载,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奉命攻蜀。之前,邓艾曾多次率军攻蜀而不得手。此次攻蜀,邓艾有意避开蜀军重军把守的关隘要塞,在向导的指引下,进入摩天岭。向导对邓艾说,翻过摩天岭便是江油关,蜀国则无险可据。邓艾大喜,便命三军攀越过岭。随后邓艾便率军攻下了江油关、绵竹等蜀之重镇,最后攻入成都,后主刘禅自缚投降,蜀国被灭。

2.摩天岭摩天岭因邓艾经此灭蜀而知名,更留下了许多与邓艾有关的军事、人文景观与传说。如孔明碑、写字岩、栈道石穴,以及磨刀石、印合石、鞋土山、落衣沟、阴平山、靖军山、放马坪、打箭坪、邓艾庙等,其传奇故事,有口皆碑。

相传,摩天岭上立有一碑,人称"孔明碑"。《龙字府志》载:"孔明碑,在摩天岭,字迹灭不可识。"相传邓艾领兵翻越了摩天岭后,忽见路旁有一大石,上书"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字样,邓艾本为偷渡,自认为神不知鬼不觉,突见此书,吓得魂不附体,急忙下拜曰:"诸葛乃神人也,恨艾不能拜为师也!"事后的发展证实了诸葛孔明的预见,邓艾翻越摩天岭灭了蜀国,后与魏国的征西将军钟会争功,被害死于孤玉山,钟会其后也被朝廷处死。现存的"孑L明碑"只见于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新修之碑。

地处摩天岭山下的唐家河河谷右岸有一道约500平米的石岩,人们称其为"写字岩"。岩上一石突出,突石下有一岩腔,腔内石壁上刻有半人高的一尊石像(邓艾像),岩壁上还有光滑平石一方。据早年过往行人和当地老人们说,以水洗石壁则显出"邓艾过此"四字,今已剥蚀难辨。

摩天岭下有一些石头平整光滑,当地人称之"磨刀石",传说是邓艾手下军士在此磨过刀。"磨刀石"旁有一水井,传说军士取此井水磨过刀,当地人称之为"水中井"。摩天岭下有一溪沟,当地人称之为"落衣沟"。传说大军翻过摩天岭之后,邓艾站在沟边指挥军士整理器械军备,命令昼夜向江油关进发,忙碌中身上所披的战袍飘在溪沟里也不知觉,"落衣沟"因此而得名。

青川由于山高多岭,地形险要,又扼蜀之咽喉,自古境内便建有多处关要,古人早有"守则全蜀安,失则益州危"之说,青川在古代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故成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上,自魏国大将邓艾伐蜀打开阴平道以后,明朝初年傅友德领兵偷渡阴平天险(摩天岭)灭夏。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与胡宗南部队在这里展开殊死大血战,狙击了胡宗南部队,取得了懋功会师的大胜利。这条古道因其位置重要,不仅为历代兵家所重视,而且在中外一直享有盛名。二景谷道景谷道为古代重要的陇蜀通商大道,俗称"骡帮路",也是陇蜀的丝绸之路。景谷道的命名最先见于《三国志·蜀书·姜维传》,称"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人,遂破诸葛瞻于绵竹"。常璩在《华阳国志》里也说:"平武县有关尉,自景谷有步道经江油左担道出涪,邓艾伐蜀道也。"景谷道自甘肃碧口进入青川的蒿溪、三锅石、桥楼坝、青溪,再到江油中坝,这是一条重要的古贸易通道,可谓热闹非凡,碧口是甘肃省的中药材和皮张山货的集散市场,中坝是中药补品附片的产地,也是绵阳的川芎、名山和雅安的茶叶、荣隆二昌的蚊帐麻布等土特产品的集散市场。南宋宁宗嘉泰三年(公元1202年),朝廷命四川茶马道治茶马事,以名山、雅安的茶叶交换西北名贵的骡马,一年一度的茶马交流会由此形成。"山间铃响马帮来",骡帮远去,余音不绝。很多年来,蜀中货物及商业活动经古蜀道出川,途经青川景谷道是最便捷的路线。其繁荣的景象一直延续到民国末年。

景谷道有其自身的通商规则,如碧口至蒿溪的90华里,为骡帮宿餐的第一栈,蒿溪至青溪的85华里.为第二栈,青溪至平武南坝的90华里为第三栈,第四、五栈便到了中坝。

商业的巨大繁荣,也带来了人际间的广泛交流。此外,由于景谷道常有名贾大商和价值昂贵之货物大量经过,也就有了土匪出没,占山设卡,抢劫货物。

景谷道上的蒿溪,在唐代曾出过平息安史之乱的名将雷万春,现在蒿溪的想娘山灵池寺,建有雷万春纪念祠。此外,清康熙年间在西北省份传授伊斯兰教的西来圣人马五满拉和其高足安定川也归真于此,后人建有陵墓,称"清真亭"、"广惠亭",早已闻名于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等省市自治区,每年的古尔邦节都吸引了若干的信徒前来朝拜。民国时期四川省第一届议员吴祖源先生,早年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在二次革命推翻袁世凯皇帝制的斗争中不幸牺牲,其出生及归葬均在这里。1935年,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向前、政治部主任陈昌浩就以蒿溪拱北作为指挥部,指挥了悬马关战役,打退了国民党胡宗南对红军的围追堵截。三郝家坪战国墓葬群。

1979年,在青川县城乔庄发掘出了72座郝家坪战国墓葬群,共清理出随葬器物如陶器、铜器、漆器、竹器、木器等400多件。在众多的出土遗物中,有两件木牍十分珍贵,其中一件因残损过甚,不能卒读;另一件却较完好,字迹清晰可辨。木牍文字记载了秦武王二年,王命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等事。根据牍文,说明墓主人可能为执行律令的官吏,可见当时朝廷政令已达此地。战国木牍的发掘出土,为研究先秦田律,探索商鞅变法和先秦的土地制度以及中国文字发展、早期隶书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郝家坪战国墓葬群保护范围内现尚存古墓80余座,据考证,还存有一些珍贵的文物。已出土的400余件文物,为研究先秦的律典提供了重要证据,特别对研究秦文化、楚文化、蜀文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研究战国时期中原文化与蜀文化互相渗透、影响和相互促进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四白龙湖白龙湖位于川、陕、甘三省结合部,东起陕西宁强的金山寺,北接甘肃文县余家湾,西至青川的骑马乡,南至广元市中区三堆镇的宝珠寺,总面积62平方公里,被誉为"西南第一湖"。

白龙湖是古秦汉时期人蜀古道,著名的金牛道、景谷道、阴平道、马鸣阁道交汇于此,附近还有著名的白水关、木牛流马山等,为兵家必争之地。

1.马鸣阁道据《昭化县志》载:"马鸣阁道在治北五十里,白水之岸,为人蜀要道。"据记载,诸葛亮伐中原,军旅往来,皆由马鸣阁经过,白龙江岸留有粗石栈。该县志九卷又说:"栈桥在白水岸,有故迹十余处,皆凿圆孔,立以横梁,其孔深二三尺,每孔相去不及一丈,粗石栈更凿平穴,布受板木盖,诸栈之中,唯粗石最险,旧有碑刻道铭,今毁。"马鸣阁在白龙江东,西自白水关头(今青川县永红乡五里垭),南至古葭萌(今广元老昭化),长约60公里。县境内有12公里,今白河乡税家沱一带,圆孔尚存。粗石栈即黄毛峡(又名鲁班岩)至偏桥子。这段栈道,右是悬崖峭壁,左临滔滔大江,以粗木横梁,一端插入山腹石穴,上铺木板作单悬臂木桥以通。考诸史志及出土文物,马鸣阁栈道系古石牛道之一段。青川古属秦氐地,地接秦、陇,据冯汉铺《栈道考》云:"马鸣阁疑为战国时所建。"<粗石栈道铭》又称:"总庸蜀之道途,统雍歧之康壮。"可见此路早已为巴、蜀、周、秦等诸侯国往来的要道之一。

2.白水关白水关地处古代交通线上,陆路北通秦陇,南接葭萌;水路溯白龙江而上可到甘南,下可达巴渝、荆湘,是一重要的军事关隘。白水关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法正为刘备分析当时形势时提到过白水关,他说:"鱼腹(奉节)、关头(即白水关)实为益州祸福之门。"法正认为当时入蜀只有两条路,一是东沿长江取鱼腹(奉节)可人蜀;二是北从陆路取白水关亦可入蜀。因而守住鱼腹、关头是福,失掉鱼腹、关头必然有祸。晋人张荟《南汉记》也载:"蜀有三关,阳平、江关、白水。"由于白水关的地理位置异常重要,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均在此设关筑寨,派兵戍地,为了争夺白水关,这里长期以来可谓战事频繁。公元前316年,秦军攻打蜀国,从陕南沿刘家河至白水关,再由白水关沿白龙江去葭萌(今老昭化)与蜀王决战。东汉献帝建安十七至十八年(公元212-213年),益州牧刘璋派大将杨怀、高沛扼守白水关,刘备纳军师庞统中策,入葭萌回击白水,斥杨怀、高沛"无礼"而斩之,收白水军三万余众,这些在《三国志》、《华阳国志》等书中均有记载。

3.木牛流马山《元和郡县志》载,三国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伐魏,命人于景谷县(在白水关下)南25里之大高山作木牛流马以供运输,故名木马山。诸葛亮六出祁山、制造木牛流马的故事早已名闻遐迩。

白龙湖汇集了众多的古道、关隘等历史遗址,形成了较完整的历史文化以及文物古迹资源。加之出土的战国、汉代的古钱币、铜镜、戈矛、剑,以及吕不韦铭文铜戈及木牍、漆器,均为国家级文物珍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五华严痷。

华严庵本为一座古庙,当地村民俗称"老庙子",位于青溪城东约7.5公里的杂木沟内。因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古庙的原始风貌已荡然无存,只留下几间后人陆续修建的房屋以及陆续塑造的神佛泥像,荒草没路,远离人家,一幅破败景象。

华严庵的得名缘自明朝第二代皇帝、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曾在此隐跸,且引来猜测无数,莫衷一是,更给华严庵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现今发现的清康熙八年春所立的《广佛碑>可为佐证:"青城南十里许幽岩深谷,有古刹名日华严庵""又为明初建文皇上隐跸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