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青川民间语言语汇研究
26118600000003

第3章 青川地域概况与人文文化(3)

青川民歌历史悠久,地方色彩浓郁。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产生了多种形式。常见的有小调、灯调、牛歌、情歌、锣鼓草歌等,也包括一些佛歌、神歌、堂匠歌、新民歌等。它们以质朴的思想内容、多变的语言形式,生动地反映了青川乃至整个川北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地表现了川北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试举几例:

(锣鼓草)虽然是个锣鼓草,出了洋相脸也烧。新人新事暂不表,先把交接来办好。今天大家把草薅,团结互助要做到。一来要少开玩笑,二来莫要到处跑。三来盖子要排好,四来少要伸懒腰。第五要把草锄尽,第六下细莫抛锚。第七切莫把架吵,第八不许光摆条。第九说话分老少,第十不要发牢骚。

(耍歌)红花碗里装红塘,红绣花鞋送红娘。红萝}、里辣子面,猪血苋菜红米汤。

(情歌)栀子开花瓣瓣黄,一个情妹两个郎。一个前面打露水,一个后面抱衣裳。

(民歌)三月桃花红满坡,红军来到穷山坡。穷妹捧出荞面饼,黄酒送给亲人喝。三月桃花红满坡,四山唱起幸福歌。打倒土豪分田地,穷哥穷妹笑呵呵。

(灯调)一个福字十三划,提起福字人人爱。福禄寿喜来,天官赐福来。一个禄字十二划,提起禄字人人爱。禄位高升来,加官进禄来。一个寿字十二划,提起寿字人人爱。寿比南山来,八仙庆寿来。一个喜字十二划,提起喜字人人爱。喜报三元来,抬头见喜来。

(小调)正月是新年,在家没事干,朋友约我上茶山。我想茶山去,没跟姐商议,不知叫去不叫去。我想茶山玩,没得银子钱,去向姐儿借盘缠。"

(堂匠歌)你不唱了我又来,两伙班子打对台。你唱你的梁山伯,我唱我的祝英台。你不唱了我又来,唱个观音坐莲台。观音坐在莲台上,金童玉女两边排。

此外,在民间还有佛歌、神歌等形式,佛歌主要是信仰宗教的善男信女在朝山、拜佛、香会、庙会等活动中的讴歌,其内容多含因果报应及神话故事,并不多见。而神歌则是端公、神汉、道士、巫婆等在从事各种迷信活动时所唱的歌曲,也称为"神歌子",其内容离奇,耸人听闻,唱时以羊皮鼓、海螺等伴奏,有时也插进一些民间小曲。青川民歌分类较细,分别可用于不同的劳动和生活场景。

2.谚语、歇后语、联语类在青川民间,至今留存了丰富的谚语、歇后语和联语。其反映的内容

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青川谚语通俗简练、生动形象,多是较为定型的语句。它是青川俗语里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特点最显著的一类俗语。它有一句式的,两句式的,少数是两句以上的多句式。谚语作为百姓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语反映出了深刻的道理,通常指一些含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有思想、有教育意义的俗语,它是青川乃至川北的先民们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具体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如生活类、农事类、气象类以及其它类等。试举几例说明:

反映生活类的谚语:穷不离猪,富不离书。吃不穷,穿不穷,不会计算一辈子穷。养儿不学艺,挑断箩蔸系。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药不治假病,酒不解真愁。姜开胃,蒜解毒,多吃萝卜壮筋骨。

反映农事类的谚语:误了一年春,十年理不伸。扫帚响,粪堆涨。桐子擂鼓,包谷入土。一个牛子四两油,离了牛子没搞头。麦倒一包糠,谷倒压断仓。惊蛰种瓜,疙里疙瘩。

反映气象类的谚语:云往文县走,石头要泡朽。雨来早饭罢,停要鸡歇架。天上起了瓦块云,晒得娃儿胯子疼。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河里长大水。母猪滚泥,大雨不息。过了七月半,梳头打扮三顿饭。寒露霜降,麦子豌豆种在坡上。七下八烂九天晴,初十还有一早晨。

其它谚语还有:冷茶冷饭好吃,冷言冷语难受。从小看大,三岁知老。邻居处得好,犹如穿皮袄。一个说客,抵不到一个戳客。你是你,我是我,鸭子不跟鸡打伙。没得指甲子,不揽蒜瓣子。口中说得莲花现,心里黑得像煤炭。歪戴帽子斜穿衣,必定不是好东西。长不过路,短不过年;松不过帽儿头(累尖的干饭),紧不过钱。这些谚语均透出了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

而歇后语作为汉语独有的文字游戏,往往体现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由于其反映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且幽默风趣,耐人寻味,很多年来成为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青川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也创造出了此类特殊的语言形式,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和其它类型的歇后语一样,青川歇后语一般也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如谜面一般,后半截则是解释和说明,如谜底,表情达意十分自然贴切。如:木脑壳壅火--怄人。三月间的红苕--冰(病)了。抱鸡母拌仰板--抓天不是,抓地也不是。月亮坝里耍刀--明砍。四十年的寡妇--老手(守)。瘸子爬戏楼--拐台。三尺长的梯子--搭(答)不上檐(言)。毛坑边睡觉--离屎(死)不远了。

青川俗语里有些谚语、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这种密切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个意思的内容可以分别用俗语里的不同形式如谚语、成语、惯用语或歇后语来表达;二是有些谚语、成语、惯用语或歇后语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青川联语对仗工整,语音平仄协调,以上下两句并行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通过联语来咏物言志,写景抒情,寥寥数语,便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们带来思想和艺术的无穷感受。现存的联语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内容,如节气、婚嫁、乔迁、生日、悼念等,都能产生联语,也就有了春联、喜联、寿联、迁居联、挽联等重要的联语形式。如:"足食丰衣仍勤仍俭,人兴财旺勿躁勿骄。""国有明哲,野无遗贤。""春窗绣出鸳鸯谱,夜月香斟琥珀杯。""萱草碧滋五色露,蟠桃红映九光霞。""三过其门而不入走遍江淮河汉.八年于外而未息何管南北西东。"甚至在一些生意场合也喜用联语,如水果店所用联语"沉李浮瓜添雅兴,削桃剥枣佐清谈"、理发店所用联语"不叫白发催人老,却使春风满面生"等等。青川联语不仅数量多,而且句式结构多样,讲究平仄对仗,深受人们喜爱。

、3.行话行话是指某个行业经常使用的一种术语。行话一般只在本行业内使用,外行人听不懂,并由此产生了生意行话、古玩行话、土匪黑话等等。至今,有的行话已经活用了,活用了的行话通常称为俗语。现存的青川行话语料较多,民间分类较细,行话集中反映了该地区社会集团(群体)的文化习俗和交际需要。如商人行话有长脚(长途贩运)、大肚子(就地转手)、窝子(存放处)、座子(卖方)、乘头(买方)、舵爷(大头目)、罗汉(二头目)、铲铲匠(三头目)、编师(经纪人)、点水的(举报人)、敲(交易买卖)、亮花子(给钱)、杀(压价)、整老表(诈骗)、宰(分摊财物)等。采金行话有皮子(人民币)、货(黄金)、天红了(天亮)、篙杆(筷子)、甩火腿(步行)、红碗子(油灯)、手红(手电筒)、红丝(铁丝)等。土匪行话有风紧(形势不利)、水涨了(被人追捕)、拣金子(抢劫)、拱窑子(进屋抢掠)等。此外,青川行话还包括轿夫行话以及山歌、乡场谑语等隐语类型。

民间语言形式实则是历代社会变化的真实写照。社会的变化必然引起语言的变化,语言的多样化又反衬出社会各层次(政治、民族)的交融和接触。

青川的民间语言,受历史原因和社会、地理的递次演变影响,呈现出了鲜明的特色。秀美的山川,险峻的山势,哺育了勤劳良勇的劳动人民,孕怀了淳厚古朴的民间风俗和文化。独特而精妙的方言词、谚语、歇后语、乡场戏谑语和行话以及粗犷炽烈的山歌、情歌、民谣,表现了劳动人民艰辛而愉快的劳动,多磨但甜蜜的爱情,坎坷兼恬适的生活,曲折又坚定的斗争及朴素而美好的追求。各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无相克,始能议婚。随之男方备赠白酒2斤,糖果1封,猪肉1块,由红叶送至女方,受礼为定。这一过程称"许话",又叫"落话"、"摘酒"。而在历史上(见《仪礼·士昏礼》)则将之称为"问名"、"纳采"。现在青川的绝大部分地方仍保留着这种风俗。

插香:意指男方到女方家拜认,这是男女婚嫁的必做之事。通常男方要备好米、麦、酒、肉和衣料、首饰等物,并邀请红叶陪同父子俩到女方家拜认亲家、岳父母(时称干爹、干娘)。而女方则要回赠男方自做的鞋、袜、腰带作为信物,但男女互不相见,直至迎娶才能晤面。类似的词语还有"插毛香"、"小聘"、"作小揖"、"走小人户"等。

作揖:即下帖聘婚的意思。男方为恐女方反悔,又请红叶至女方家商议米、麦、酒、肉、衣料、鞋、袜、钗环、手镯各多少,男方照数备齐,选择吉日告知女方,男家父子同红叶、知客、代揖人、押礼先生等,大吹唢呐至女方家,去下帖子聘婚。女方接帖后,鸣炮三响,互吹唢呐,双方知客,致迎答词,方得入门,按女家所列亲族,敬送酒、肉、粮食三种礼品。凡被认之亲均给男方双数钱礼,继以多种礼节而开年庚,交红叶转送男方,并赠女婿(干儿)"文房四宝"、帽、鞋等物,始成"投帖命书"。相同的说法还有"开年庚"、"落拜"、"大聘"、"走大人户"等。

报期:即择定婚期之意。男方选定婚期后,用红帖书就一式两份,仍备礼物,请红叶送至女家,若女方无异议,则将期书副本退回男家。又称"请期"、"打期单"、"下期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