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五维人格论:心理实验及发现的哲学思辨
26191200000025

第25章 人格论——行为章(8)

【与铃声同时出现几次后,巴甫洛夫只响铃而不给肉末。怎么样了呢?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学生都知道,尽管没有肉末出现,狗一听到铃声就流口水。】

——人格科学这是记忆诱发的间接反射,如果狗对它不感兴趣的铃声和饮食行为之间的出现关系没有记忆,这一条件反射不可能存在。实质上,铃声和食物同时出现,在狗的“认知”

中建立了铃声和食物是一体化的联系,但根本还在于饮食需要的满足,所以听到铃声也能产生取食行为。认知不是人类特有的机能,狗对食物、气味、主人的分辨有它独特的表现。

62、主题一句话人类的自大是人类暂时性愚昧的表现,我们把由此及彼的迁移叫做推理,低级生命也具备这一机能,只是人类的属于更高层次的觉意识水平。

【比如,如果你把绿灯和巴甫洛夫的铃声联系起来,过一段时间后,狗会一见绿灯就流口水。

这种在一个条件性的S‐R联系上建立另一个S‐R联系的过程叫次级条件反射。】

——人格科学刺激条件反射的存在,也可以看做是狗或部分低等级生物的原始推理机能的表现——由此及彼。人类的推理能力,和其他类生物推理机能表现的区别是层次不同,人的推理机能表现在觉意识层次,其他生物表现在潜意识层次——很多动物由此及彼的直觉比人类还要发达,如狗、蚂蚁、鱼对地震的“先机感知”。我想,应该把人类从万物之灵的神台上拉下来,人类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人类的自大与人为的隔阂,并以虔诚的心态和自然万物建立更加有益自我生存的关系。

63、主题一句话行为的选择和自我对行为难度的喜好相关,也可以说是对行为难度的感受性决定具体行为的延续。

【在教授一种复杂行为时,塑造特别有用。如果一步步地进行强化,孩子们就会喜欢阅读。

但是如果学习字母、发音和单词都特别困难而且不愉快,孩子就不愿意继续阅读句子和故事了。】

——人格科学行为因目标的存在具备难易的行为属性,行为的发生、发展和个体对行为感受的难度存在倒“U”型相关关系,太难、太容易都难以引起行为的发生发展,略有难度的行为易于引起行为的发生发展。

有的个体喜欢挑战高难度的行为,这是因为个体行为难度感受性的变化(感受性的变化用提升和降低容易混淆,用迟钝、敏感较形象易于理解区分)。我们普通人经历了很多的行为,感受性在逐渐迟钝,导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现象发生。而对于智者,以认知的能动性,保持敏锐的认知行为感受性,总能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胜于不战、医于常态,享受拥有“行成于易”的超然生存状态。故孔子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谦恭面对生存的心态。对于个体身心行为的发生发展,存在两大重要现象,一个是最近发展区,一个是发展关键期。

64、主题一句话人之所以是人、人之所以为人,理由很简单,有着作为人的生存机制,有着作为人的智慧。从顺从自然到与自然和谐,也许会脱离“地球环境的限制”,走进更深广的生存环境——宇宙。

【班杜拉抛弃了激进行为主义认为人类是由外界刺激来塑造的、被动的接受者的观点。人当然会对环境中的事件做出反应,人也会因为外界的奖励或惩罚而学会各种行为。但是,人拥有“之所以是人”的能力。】

——人格心理学人之所以是人的能力就在于我们拥有比其他生命更高级的生存机制,人之所以为人是人与环境的交互和人类较高层次的自主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可以说人是自己选择了自己的命运。但前提是自然赐予了人类独特的大脑,使人类拥有了属于人类的一切。自然生物是随着运动繁衍的变迁逐渐发展的,生存环境在变,个体的生存机能在变化,生物和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容。在生命的初期,生物的生存机能以新生命的形式开始发展(一种生命总是从另外一种事物延续而来的,我们无法细究起源。但当自然催生物质拥有了一种生命的方式,我们可以说这一生命机能开始了发展)。生物拥有生命的本质,因此拥有生命的一切特征:存在保持性、运动性、自主性,我们通常把“存在和自主”整合起来为“自主存在”(生活常谓“自我存在”),即是生命都有保存自我活动状态的根本机能;运动则是所有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对于生命来说,运动是生物性的自主运动,有运动才是生命的体现。虽然生命在初始时期,生存机制的机能是和当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较低水平,生物表现出对自然的依赖和顺从更多,但因为拥有生命“自主”的本质,使生命的自主能动性逐渐发展。特别是自然赋予的人类的大脑,是人类得以脱颖而出的生物性前提,在所有的地球生命中,人类的自主能动性发展的最为高级,虽然相对自然的威胁还嫌脆弱。

人类和其他生命一样,经历了依赖自然顺从自然,到依托自主抗衡自然的现代阶段,未来将达到依托自然控制自然服务于人类生存的阶段。人类生存机能中的自主,也是从顺应自然行为(哪里有食物哪里就有生命),到模仿自然行为(阴阳辨物张弛休憩),再到创造自然行为(发明创造晴雨控制)逐步得以建立的。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拥有较高的“自主能动”机能。

65、主题一句话环境限制人类行为,人类行为影响了环境的变化;确切地说,组成环境的生命因素互相限制,互相影响,是互相制约和互相支持的共生体。

【在班杜拉的模型中,不仅环境会影响行为,行为也可能影响环境。】

——人格科学班杜拉的模型比较客观地描述了行为和环境的依存关系:个体的行为和环境之间是交互的。

今天的人类,不再是停留在对自然的依赖,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人类因势利导借助自然的力量发展自我,同时更依赖于自主的力量创造自然,实践着人类生存的最优化。

个体行为的发展和群体行为的发展相一致:个体从被环境制约发展到不被环境制约,甚而制约环境的存在,和群体与环境的发生关系是一致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不再是可能而是自始至终一定、一直存在的,区别在于行为对环境影响控制力的大小。

66、主题一句话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融会贯通的、可以应用的智慧,才是真正的学习,能融入我们思想,成为我们的内心理念的知识,能及我们“所熟记”的十分之一部分就是万幸。

【社会认知理论对理解人类行为和人格的最重要贡献,莫过于创立了替代学习或称观察学习的概念。班杜拉认为,学习并不仅仅发生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中。我们也能通过看、读或听说别人怎样行为来学习,许多行为很复杂,所以不能通过强化或惩罚这样缓慢的进程来学习。例如,我们不能把飞行员放在飞机座舱里,然后通过强化其正确行为,惩罚其错误行为来教他飞行。】

——人格科学模仿的行为和自发的行为区别很大。模仿的行为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行为表现缺乏自主约束性,随意性变化可能较大;而自主需要发生的行为,是个体原发的,行为的模式不会轻易出现随意的变化。正因为这样的区别,我们就可以理解人与人的“事在人为能动性”的差别。

怎样才能优化生存、更好地生存,自古至今人类拥有指导人类自我生存优化知识不可穷尽,事实上能够做到的还是少数人,虽然“知道或者看到”的人很多。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理解了很多至理名言,有利于自我生存的智慧策略,但生存依然很窘迫?我们可以判断,不同的学习方式造成的不同的学习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间接地经验获取学习毕竟不同于经历体验的学习效果,间接学习的内容信息量大,但能变为自主指导自我行为的理念却微乎其微。孔子说,温故而知新不亦乐乎,不仅是强调复习和学习新知的关系,更在于强调多次的温习,会从温习的旧知识里发现新的理解或者更全面的理解,逐渐把间接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自主观念的一部分,也就是进一步接近知识发现者的体验感受,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决策观念。

由此看来,行为发生的方式(模仿或自发)影响行为效果,个体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感悟能力)也对行为的效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有的人不学则会,有的人学而不会;有的人在此处学而不会,在彼处不学则会;个体的学习机能差异、学习方式差异共同影响着个体的生存行为的发生发展。现代教育中,重视传授中的知识体验的过程,也反映了人类对学习效能的认知更近了一步。

67、主题一句话任何行为塑成都得益于行为结果奖惩的反馈,但并不是所有的奖惩都是“显性给予的”,多数行为的延续根据的奖惩反馈都是隐性存在的。

【社会学习理论者把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扩充。洛特认为,给予奖励和惩罚后,由于人的期望改变了,所以行为可能会改变。】

——人格科学任何行为的结果都是这一行为继续发展的反馈性导向:满意的结果,这一行为将得以继续,不满意的结果将阻碍这一行为的继续。任何一个正在发生的行为,都具备奖励和惩罚的结果(奖励和惩罚是矛盾的统一体,两种可能最终是一种结果表现,或者奖励或者惩罚,或者既有奖励的成分也有惩罚的成分)。行为总是在变化,不是被强化就是被消退;不是“所以可能会改变”而是一定会改变,可能的是期望中的定向改变。至于预期就是自我暗示的作用,会诱发个体机制在目标行为中,表现出更良好的机能或者较差的行为机能,影响目标的达成。

68、主题一句话泛化是什么?就是脑机制活动相关性迁移的反应。正因为迁移的存在,是我们可以有能力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才有知识发生。

【如果对每个不同情境都要学习一种新反应,操作条件反射就很有局限性了。幸好,由于有泛化现象,所以情况并非如此。例如,被训练去啄大的红圈的鸽子也会去啄橘黄色的小圈。】

——人格科学迁移为人类的智慧之源,是人类身心发展中对“联系规律”的体现,也是事物变化之中仍是相互联系的根源——哲学的描述,宇宙的现在是建立在过去存在的基础之上的。

人类的认知、行为的发展,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是凭借“以彼及此(模仿)、以此及彼(推理)”的迁移机能为基础的——金庸武侠之功“以彼之道还彼之身”是迁移应用的形象化反映。

69、主题一句话行为的执行机制和认知机制同样复杂,也是一个微调成行的过程。

【设想在聚会上有人侮辱你,你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你会在几种反应中作出选择:你可能理智地淡然处理;你可能平静地说“这太过分了”,并要求他向你赔礼道歉;你可能很气愤,大叫着什么,还击他;你也可能只是走开而已。预言在这种情况下你会作出什么反应的关键在于,要理解洛特所说的每一种选择的行为潜能是什么,行为潜能就是在某一特定场合做出某种反应的可能性。对于这一侮辱,每一种可能的反应都有不同的行为潜能。如果你因为有人侮辱你而尖叫,就意味着对你来说,这一反应的行为潜能比其他可能反应的行为潜能大。】

——人格科学这里反映的是行为执行的机制问题。行为,由心理决策到身体力行,经历一个表达外化的过程。很多人具备“茶壶里煮饺子”——有货道不出来、有想法却落实不了的行为特征,则是行为执行机制薄弱的现象。

浮想翩翩却不成一事的执行力缺失原因在哪里呢?

首先,决策是认知主观的成果,和现实总有一定的距离。决策的主观属性,使我们的执行遇到客观的障碍显得非常普遍,尽管我们已经关注依据科学的方法靠近客观做决策。主、客观的差异导致的执行障碍是执行的第一门槛。

其次,人格倾向决定个体的行为行动力则是执行力的第二门槛。行动力是个体行为习惯的一个特征,有的人三思而后行(谨慎型或迟滞型),有的人习惯于想到哪里做到哪里(爽利型或鲁莽型);思考过多没行动和没有思考的行动是行动力的两个极端。思考过多没行动表现为犹豫迟滞,没有思考的行动表现为鲁莽。很显然,鲁莽者表现出极高的行动力,虽然这一极端不是我们期望的行动力理想状态。个体的人格特征倾向决定了行动力的倾向。以接纳倾向为行为主体特征的个体,行为执行表现出被动、逃避、接纳,以控制倾向为行为主体特征的个体,表现出能动、攻击、控制。对于接纳型的个体,行为或是不得已而为的——得过且过的结果,或者是不假思索的完全被动执行的结果,是两个行为极端的表现;对于控制型的个体,行为和认知思维决策协调性较好。控制型的个体,智慧能动性是决策及行为的核心,表现出较恰当的环境控制和事件控制的主动地位。

再次,因为行为和决策是个微观动态协调的依存关系,具体说,在行为尚未发生,决策行为的选择则有无数可能。所以,行为决策的品质——意志力、决断力等是行为的执行的第三门槛。面对瞬息万变的生存环境,很多刺激是完全意想不到或者不如所料的,对新出现的机会能及时抓住需要依靠良好的变通决断力;很多困难也是突发的,个体执行初衷需要意志力维持并不断强化或适当调整初衷,而不是轻易放弃或改变初衷。变通决断力和意志维持力好像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行为决策品质,良好的决策品质是二者的统一协调,能共同为自我存在的最佳生存利益服务。

行为的潜能用行为的倾向予以描述更为确切。稳定人格的个体,在环境中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习惯性行为反应。但因为环境的多样性,面对环境的变化,同一人格个体会因此有相应变化。

70、主题一句话期望就是行为发生发展的目标和动力,所有的行为都是被期望联系起来的。期望是行为的起源。

【同样,当你要决定是否参加舞会时,你会要考虑你能不能在舞会上玩得开心。洛特把这样的估计叫做期望。显然,人的期望是基于上一次在相似情境中的感觉如何而得出的。如果开夜车总是能使你得到好成绩,那么你就对开夜车能再次取得好成绩抱较高期望。如果你在舞会上从未开心过,你对去舞会能玩得开心的期望就很小。】

——人格科学期望是建立在已有认知基础之上的认知重组,期望的产生受到多方面的成因影响,可能是经历,可能是阅历,可能是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