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价值取向潜意识发展关键期,映射老年期、社会关系建立关键期)
——更年期
(生存依恋潜意识发展关键期,映射幼儿期、人格稳定完善期)
——老年期
(独立性自我的潜意识发展关键期,映射童年期、完全价值期)
幼儿期映射青春期,生理性发展属于关键(个体所接触的生物性气味的原始认同接纳亲近与厌恶的本能反应、神经系统的基本发育、身体的发育,特别是个体对所喜好、憎恶人情感建立的性别取向,在此时储存于潜意识中,错乱了就会产生莫名其妙的未来选择倾向);青春期映射更年期,情感稳定性发展是关键(情感的稳定性在青春期得以塑造,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性需求激发了情感系统的迅猛发展,情感的稳定对人格的稳定有决定性的作用);更年期映射幼儿期,人格稳定性是发展关键(更年期表现出难以自拔的自我,容易不自觉忽略外界的感受,给予无条件的理解和支持,会帮助个体找到情感失落的支持和缓冲,对于人格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幼儿期、青春期、更年期三个阶段都是和个体生理性发展过度紧密相关的,也是较明显的生理性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的心理波动反应期。
童年期映射社会期,社会性自我控制感发展是关键(有过相关的心理学实验:独处一室的孩子如何面对诱惑。童年是自我存在受到限制挑战的时期,能否在这一时期发展自我控制的所必需的主动性,能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对于个体的自我存在感建立起到根本的制约作用。有外向和内向的交往倾向表面反应,有勇敢和逃避的巨大心理选择倾向差异);社会期映射老年期,社会价值观发展是关键(社会关系的系统建立关键在这一时期,社会性事业发展行为是主流,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达到最大,个体对自我在社会存在的价值感因为事业的发展状况逐步萌发,个体与社会的利益取舍互惠关系初步发展);老年期映射童年期,人生观是发展关键,自有老如顽童之事实例证(老年期不仅对世界有完全的观念,对个体自我的一生的生命也有了完全的观念,在了解世界无限联系发展变化本质的同时,不抛弃对自我生命有限性的认同,在全心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不抹杀享受人生的快乐)。
童年期、社会期、老年期是生理发展的稳定期,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
22、主题一句话早年是人格基本结构宏观组建期,后来的人格发展,都是在这一基础上细化、变异完成的。因此,早年人格表现的优势和劣势都有被未来环境无限放大的可能。
【与弗洛伊德一样,沙利文强调早期经历对成年人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格科学早期发展对人格影响的意义之所以被强调,根本在于早期属于神经系统的宏观构建期,这一时期的任何一点瑕疵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消除,都会在神经系统成熟期得以放大。
并且,人格的发展在最初(前期)表现为潜意识主导下的神经系统活动,人格的某一特征的发展不是限于某一个阶段内完成,而是经历准备发展的隐性阶段和主体发展的显性阶段,所以,早期或前期的发展奠基性作用更显得难以把握,被给予更多的重视。
23、主题一句话动机需要总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人格的表达一般不是容易变化的,对于每一个个体的人格发展状态,都存在稳定的延续性。
【行为在没有了这种动机之后却仍然持续下去。奥尔波特认为,人们经常把成年人的某种行为追溯到他的人生早期,但成年人的行为与早期行为并不一定出于同样的动机。】
——人格科学对个体早期行为及社会关系状态的考察,是因为人格的发展同自然事物的发展是一样遵循“联系的、发展变化”规律,探讨曾经的经历,是探讨过去的体验对今天身心行为的影响作用,以整体一生的观点理解个体的现在,避免割裂地看待个体,也是更好地理解个体的捷径(以彼至此)。个体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有更多的自我能量参与自我生存的过程。24、主题一句话食性对人格发展塑造的影响食性的形成不是一代之功,但在一代生存过程中,食性选择的差异会产生明显的人格变异。最好的实例就是僧侣清心寡欲的生活:在他们的戒律中,之所以不允许吃肉、喝酒,并非仅是为了慈悲不杀生,还在于这样的食性控制对他们的心性控制更为便利,不至于因为饮酒乱性,不至于因为食肉堆积无法释怀体内的能量和激素,以驯养“自己的身体”,“修炼”自我不羁的心性。生物的“性格”
和食性密不可分的,从各类生物今天所具备的特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草食性动物多是温驯的性格,肉食性动物多是凶悍的性格,杂食性动物性格复合。当然,这些性格仅是普遍的表现,我们知道在特殊的情境下兔子也要咬人,狮子也有乖巧的时候。
25、主题一句话人格的“重生”
【人格至少部分是生物遗传差异的结果。】
——人格科学对先天和后天作用人格的认知,人们还停留在单一决定论的立场或者百分率的提法。到现在我们应该明确,遗传提供的信息包含生理的结构构建信息和心理机制形成的构建信息等多方面,基因遗传存在的意义仅表现为个体潜在发展提供了机制的可能;后天生存条件下的存在过程,也就是“当前生存过程”,意味着对个体潜能的挖掘和身心机能延伸的变异性发展。
哲学联系定律表明,生命个体的现在,是在过去存在的基础上构建的;哲学变化律表明,生命个体秉承过去,并在当前发展新生的自我。每一当前个体相对于“上代”都是现世的重生。
26、主题一句话自我存在产生控制的需要自主控制(控制自我言行、控制环境等)是自我存在感的原始需要(自我生存是行为机制的根本目标,统属自我存在;竞争、控制是生命的本性,人类仍然表现更多的本能防御性行为,机制机能的进化尚处于生物性自我存在维持的低层次)。27、主题一句话实现行为目标欲望的强度、行为进程给予行为目标确定性的影响、主体行为执行的毅力和韧性,都是产生行为被阻断情绪困扰反应的影响因素。行为延伸过程中被阻断将引起机体情绪的困扰性综合反应,简称为“阻断反应”。阻断是对个体需要或欲望的抑制。行为目标随着行为效能的积累而逐渐被强化,阻断发生在需要得以满足行为过程的不同阶段,个体产生的被阻断性反应不同。
行为目标萌生,但行为尚未发生,目标行为已成为不可能,此时目标行为被阻断产生的阻断困扰最小。任何行为目标都存在客观不确定性,确定性随着行为发生发展的深度而得以增强,确定性会进一步增强个体延伸该行为的动力。行为发生之前被阻断,行为目标的不确定性最大,且主体没有浪费资源投入,主体因此而来的情绪困扰强度最低。
当欲望行为已经发生,如果此时被阻断,个体会因此产生较强的情绪困扰。首先是实施行为的欲望强度,欲望越强大产生的阻断困扰就越强大,阻断困扰强度和行为欲望强度成正相关;其次是行为发展的阶段影响。如果行为的阶段性发展是个体欲望得以强化的原因(随着行为的进程,好像是实现目标的希望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朗……),此时行为被阻断,将比行为发展不是个体欲望强化原因的阶段产生的困扰要强。如功亏一篑的行为阻断情结表现较强。
行为实施者的目标欲望越强大,行为进程使行为目标越确定,被阻断产生的情绪困扰程度就越强,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行为阻断情结”。不同的个体对行为目标的态度不同,阻断性困扰的产生程度也不相同。执着的人容易产生较强的行为阻断困扰,随遇而安的人产生的阻断困扰则相对较弱。
一件事被阻断、人生被阻断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