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
26200300000013

第13章 易装自救(2)

在就任文职的将领中,也有家境不太富有者,那就是出身教员家庭的李续宾、李续宜、潘鼎新和长期靠课徒授馆度日的罗泽南。罗泽南“少好学,家贫,夜无灯,读书月下。年十九,靠课徒自给”(《中兴将帅别传》,第70页。),应属于农村中的贫苦知识分子。他年过三十始补县学生,四十岁后举孝廉方正,生活虽有好转,而“假馆四方,穷年汲汲”(《中兴将帅别传》,第70页。),遇有灾年,或竟无米为炊,还仍说不上富裕。他在给朋友的信中亦称:“泽南与阁下贫士也,饥寒交迫,变故频加。泽南之贫较阁下为尤甚。”(罗泽南:《罗忠节公遗集》,长沙线装本,第6卷,第1页。)潘鼎新的父亲潘璞以教书为生。他中举前,其父曾向青阳司巡检求婚,本名士所不屑为者,而竟遭拒绝,遂与同乡同学刘秉章“担簦徒步入都”,至都,穷困不能入郡邸(《中兴将帅别传》,第273页。)。中举之后,巡检“反求焉”。潘璞要以重聘,“曰:‘与我二百金者,吾子与尔婚。’巡检不得已而与之。”潘鼎新便“以二百金鬻为富家赘婿”。(《异辞录》,第3、第4页。)可见,潘鼎新当时的家境,虽无饥寒之虞亦仍尚不富裕,大约与左宗棠差不多。李续宾之父李登胜(字振庭、南轩)原为岁贡生,未出求官,筑家塾以教子弟。因生计日艰,家用不给,“货其田且强半”。又以家庭开销太繁命李续宾“兄弟析■,债负亦共任之”(《湘军人物年谱》(一),第105页。)。李续宾兄弟五人,排行第四,因家道中落,长、次、三兄皆外出经商,自己亦于二十岁那年中途退学,操持家务,间或进山打猎,从事贩运。(吴酉云:《藤花馆掌故笔记》称,李续宾为人至孝,“家贫亲老,贩煤以供甘旨,自食粗粝”。《小说月报》第8卷,第11号。)他与王錱的胞兄王勋为挚友,二人志同道合,对讲学里中的罗泽南心仪已久,曾“相约执贽其门,而皆以家事纠缠未克竟学”(《湘军人物年谱》(一),第104页。)。其后家境逐渐富裕,不仅将早年卖出的四十亩田重新购回,还于咸丰元年出资“捐纳从九品衔”。这时,李续宾在家经营土地,年“得谷百六十余石”,“诸兄懋迁益丰,丁口蕃庶”。咸丰二年他在乡里办团练,“招募二百人”,“官中又不名一钱,皆公(指李续宾)取于私家以食之。”(《湘军人物年谱》(一),第108、109、110页。)其经济地位大约已上升到中小地主的水平。

将领与幕僚中出身名门贵族者亦为数甚少,只有钱鼎铭、栗燿、帅远燡数人。钱鼎铭的父亲钱宝琛,曾先后担任湖南、江西、湖北巡抚,故于咸丰十一年被麇集上海的苏南官绅选中,派赴安庆向湘军乞援。钱鼎铭先效申包胥秦廷之哭,继带洋轮迎接湘淮军赴沪,后又为李鸿章参谋军事,为湘淮军主办粮运,遂成为曾国藩、李鸿章的重要幕僚。栗燿为东河河道总督栗毓美之子,道光十五年举人。以父恤荫,特赐进士。咸丰三年授湖北汉阳知府,赴任时汉阳已被太平军占领,遂受委综理营务,以廉干为巡抚胡林翼所赏识。复受命管理厘税、粮台,积官至道员。咸丰八年署荆宜施道,寻加按察使衔,授武昌道。十一年授湖北按察使,同治元年病卒。帅远燡的祖父帅承瀛,自嘉庆十五年起曾先后担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礼、工、吏、刑部侍郎,浙江巡抚,道光四年丁忧免职。帅远燡道光二十七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系李鸿章、郭嵩焘等人的同年,极受曾国藩的赞许,称“少荃及筠仙、帅逸斋、陈作梅四人皆伟器,私目为丁未四君子。”(《曾文正公书札》,第3卷,第39页。)咸丰七年在江西投军,自募千人独成一军,依湘军老将周凤山对太平军作战。不料,初经战阵即遇翼王石达开来攻,周凤山部率先逃溃,帅远燡随之败死。帅远燡自视甚高,贵族习气甚重,求功甚切,其败亡是不可避免的。他在京服官时,即忿于清军屡败,“上封事历诋军机、封疆大臣,大臣切齿,非立奇功不足自表异。”(《中兴将帅别传》,第295页。)而初到江西时,又与湘军军营风气格格不入。“时湘军朴鲁,凡京朝官从军者,皆帕首腰刀,习劳苦,无敢鲜衣美食。”而帅远燡“雍容文儒,舆服都丽”,放不下贵族架子,完全不适于带兵打仗。当时有人劝他“宜居幕府”,帅远燡“奋欲自将”(《中兴将帅别传》,第295,296页。),又依屡将屡溃的周凤山为靠山,皆由其年轻气盛、不懂世事所致。在湘军史上,像帅远燡这样的例子是极少见的。原因不外二端。一则就一般而论,家境富有的子弟多不愿从军犯险。咸丰五年曾国荃曾推荐一个名唤曾和六的人入营,曾国藩复函称:“其人有才,但兵凶战危,渠身家丰厚,未必愿冒险从戎。若慷慨投笔则可,余以札调则不宜也。”(《曾文正公家书》,咸丰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其后不见下文,大概尚未下定投笔从戎的最后决心。一则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他本来是投奔曾国藩的,而曾国藩恰好丁忧在籍,不在军营,否则,这件事或许不会发生。

就个人学历或文化程度而言,这个集团的主要成员则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幕僚高于统兵将领,一是任文职者高于任武职者。清朝有关任命制度规定,以军功保奏文职官员者,必须有一定文化程度,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学历,否则,不能保奏文职,只能就任武职。当时的学历,也称“出身”或“功名”,主要有两类,一是各种官学的生员,如国学的贡生、监生,府、州、县学的廪、增、附生等;一是通过国家科举考试取得的“功名”,如举人、进士、庶吉士。贡生分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六种,监生分恩监、荫监、优监、例监四种。地方官学的府、州、县学廪生、增生、附生统称诸生,全部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人学考试分为院试与府、州、县试两级。府、州、县试由府、州、县官主持,取中者称文童,或儒童、童生。它是科举时代最低一级学历,有了它即可担任文官。这个集团官至督抚大员者,如刘蓉、刘岳昭、李续宜、蒋益澧,都是文童出身。而战功远在其上的鲍超,因没有这个资格,官职最高只能升到提督,一再要求转任文职而不可得。院试由学院大人,即各省学政主持,轮回在各府举行,取中者为秀才,只有秀才有资格参加乡试。庶吉士通过朝考选取,由皇帝亲自主持,俗称点翰林。

清代科举除开文科外,还开武科,其情形与文科略相仿佛,有县试、院试、乡试、殿试名目,取中者分别称武童、武生、武举、武进士。所以,在武职人员中,还有一部分出身武童、武生、武举、武进士者。自咸丰末年以来,洋务运动兴起,各地纷纷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筹办新式海军,开办技术、外语学校和武备学堂。从此,在这些学校毕业也成为一种学历。

据粗略统计,这个集团的主要成员共有四百七十五人,其中武职及当任武职者二百六十四人,文职及当任文职者二百一十一人。除汉军正白旗李云麟(以四品京堂改任武职,系秀才出身)和另一军校毕业生外,武职人员多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即使其中有读书数载、粗通文墨者,也没有获得犹如文童那样的学历。不过,有些人参加过武科考试,获得一定资历,也算是一种功名。据不完全统计,在二百六十四名武职人员中,获得武童以上功名者计有二十七人,其中武进士三人,武举六人,武生四人,武童一十三人。另有秀才一名,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生一名,共计二十九名。占武职人员总人数的11%。不过,除李云麟外,这些人员文化程度并不高,同其他武职人员没有多大差别。只有其中的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生文化程度较高,受过近代教育,具有一定的近代军事技术和科学文化知识,多半还会外语,同文职人员较为接近,而与靠弓、马、刀、石争得功名者大不相同。

在二百一十一名文职人员中,杨载福、刘铭传、田兴恕三人属武职改授文职者。杨载福由福建水路提督升授陕甘总督,刘铭传由前任直隶提督改授福建巡抚,田兴恕以贵州提督署贵州巡抚。此三人虽就任文职,但既无学历,文化程度也不高。所以,文职人员具有文童以上学历者实际上只有二百零八人。在这二百零八名文职人员中,已确切查明其学历者计有一百四十二名,其中翰林二十四名,进士二十四名,举人三十三名,秀才二十三名,文童八名,贡生一十七名,监生一十一名,孝廉方正一名,留美学生一名。此外,确知其具有一定学历、但不知其具体名称者三十六人。其中标明为“士人”者二十五名,标明为“生员”者一十一名。在这三十六人中,除一人官职不明外,其余则或实任,或署理,或实缺,或候补,或实官,或虚衔,自总督至从九,官职高低不等,但皆有官品或名称。其中(含实缺、候补、即用、记名等名目)总督一名,巡抚一名,布政使四名,按察使四名,道员一十五名,知府二名,知州、直隶州知州、运同五名,训导一名,从九品官员二名。另外,还有未注明学历者三十三名,连士人、生员的字样也没有,但确实具有一定官职和文化程度。其中查明其所任官职(含实缺、候补、署理等名目)者二十六名,自四品以下中、下级官员一十一名,自三品以上高级官员一十五名,计署理总督一名,巡抚二名,布政使七名,按察使四名,盐运使一名。其余未任官职或职衔不明者十名,则包括著名科学家二名,著名学者一名,著名古文学家一名,办理函、奏的幕僚一名,担任贴身秘书的幕僚一名,主办粮台的幕僚四名。最后还有十名如商人胡嘉垣等,既无法归入武职,只好算作文职的人员,因资料缺乏无从查明或推测其文化程度,也只好作罢。

即使不讲什么学问与科学知识,仅就学历而言,幕僚也普遍高于统兵将领。在这个集团的四百七十五名主要成员中,幕僚人员计有一百五十六名,占总人数的32.8%。非幕僚人员计有三百一十九名,占总人数的67.2%。在确知其学历的一百四十二人中,幕僚人员为一百零三人,占72.5%,非幕僚人员为三十九人,占27.5%。在确知其学历的一百零三名幕僚人员中,计有翰林一十七名,进士一十八名,举人二十九名,秀才一十五名,文童四名,贡生一十三名,监生六名,留美学生一名。在三十九名非幕僚人员中,计有翰林七名,进士六名,举人四名,秀才九名,文童四名,贡生四名,监生四名,孝廉方正一名。值得注意的是,在级别较低的三种学历,如监生、秀才、文童的总人数四十一人中,幕僚人员为二十四人,非幕僚人员为一十七人,双方的人数相差不远,其比例大约接近于四比三。而在较高级别的四种学历,如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的总人数九十七人中,幕僚人员为七十六人,非幕僚人员为二十一人,双方人数的差别极为悬殊。这就是说,两者相较,非幕僚人员具有学历者不仅所占比例小,而且所处级别低。

这个集团主要成员所隶籍贯,就其地域分布而言,则南方多于北方,江、淮流域多于黄河淮流;就其行政区划而言,则两湖、三江多于其他省份,其中尤以湖南、安徽最为突出。据粗略统计,这个集团主要成员有籍可稽者,计有四百四十五人,占总人数的93.7%。其中,湖南二百五十七人,安徽八十四人,江苏二十四人,江西一十五人,四川一十三人,广东九人,浙江、湖北各八人,贵州七人,直隶、河南各五人,广西四人,福建、云南各三人,陕西二人,山东、山西、甘肃及顺天府各一人,满洲镶黄旗、蒙古正白旗、汉军正白旗各一人。值得注意的是,籍隶两湖、三江五省者即有三百八十八人,占总人数的81.7%。其中湖南占54.1%,安徽占17.7%,两省合占71.8%,其余各省(包括顺天府与旗人)所占比例只有28.2%。就湖南、安徽而言,湘乡县七十九人,人数与安徽全省差不太多,合肥县四十人,占安徽总人数的将近一半。其次如宁乡二十二人、湘潭一十七人、新宁一十五人、长沙一十四人、湘阴一十人,也超过湘、皖、苏、赣、川以外的所有省份。究其原因,则不外湘、淮军为曾国藩、李鸿章所创建,胡林翼、左宗棠、江忠源也都是湖南人,他们在自己的本省、本县募勇最多,保奏升迁者最多,所出的统兵将领也就最多。虽然招聘幕僚的人数也会多于外省、外县,但究竟不会这样悬殊。因为这个集团毕竟靠军队和战争起家,统兵将领占了主要成员的大多数,仅在大帅手下充任幕僚或属员、从未带兵打仗的人不多,能够处于重要地位、保奏三品以上实缺官职或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取得成就者人数更少。据粗略统计,在这个集团的主要成员中,没有带兵经历而又有籍可考者只有一百人,计湖南一十九人,江苏一十九人,安徽一十五人,江西九人,浙江七人,广东六人,贵州五人,四川、河南各四人,湖北三人,陕西、福建各二人,山东、山西、直隶、广西及顺天府各一人。如果拿这个统计数字同前面的统计相比较,人们就会发现,二者的差异全在统兵将领身上。正是由于统兵将领所隶省份的相对集中,造成这个集团主要成员所隶省份之间,人数上的悬殊差别。

§§§第二节 思想与政治基础

这个集团的首脑与核心成员,绝大多数出身于儒生,其学历自文童至翰林不等。他们在思想上尊崇程朱理学、注重经世致用,实际上是将儒学中的哲学与政治学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独特的学科,后人称它为“义理经世之学”(罗正钧:《左宗棠年谱》,道光十一年条。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8页。),而把这派人物称为理学经世派。而这一学科与学派的形成,则既有其特定的社会、地理环境,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