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东方育儿经:0——3岁宝宝同步养育速查手册
26260500000065

第65章 幼儿期(14)

装饰这些积木和堆积木,有助于培养宝宝的动手能力。

“去公园”

宝宝们喜欢玩毛绒玩具,经常可以听到宝宝和毛绒动物说话,所以父母可以和宝宝一起玩假装与毛绒动物去公园的游戏。

可以问一些能启发宝宝讲话的问题,如“我们要给熊宝宝穿什么衣服呢?”“如果熊宝宝不穿鞋子,他会不会冷呢?”“我们今天要带什么午餐呢?”“猴弟弟最爱吃什么啊?”

对宝宝的每一次回答都要予以奖励性的肯定,并做出积极的回应,这样就可以鼓励宝宝说得更多更好。

当宝宝长大一些,自己开始阅读的时候,这些最基本的语言能力就会派上用场。

让我们聊聊

早期的经历很关键。同样的事情,1~2岁去体验比到10岁时去体验对孩子的影响大得多。与孩子对话可以培养其语言能力。

选择一个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谈玩具、爷爷奶奶或是宠物。

当你谈到某一特定的事物时,使用一些描述性词语,比如说:“我喜欢这只小白兔,它摸起来又柔软又舒服。”

说这些话时,把玩具抱起来摸摸。

把小白兔玩具给宝宝,重复这些话并让宝宝也抱着小白兔抚摸。

词语“柔软”和“舒服”也可以用来描述其他玩具。

这些描述性词语很快就会成为宝宝词汇中的一部分。

用倾听、注视和评价等方式来表明你对孩子的话很感兴趣,也让他们感到自己所想的和所说的很重要。

宝宝喜欢模仿小动物的叫声,这个游戏将帮助他们了解不同动物有不同的声音。

开始最好用两三种小动物,念下面的儿歌:

小狗怎么叫?

汪、汪、汪……

小猫怎么叫?

喵、喵、喵……

但是小鱼呢?

像这样(像小鱼那样张合你的嘴)。

下次,从一种熟悉的动物开始,比如猫或狗,然后增加一种其他动物和它的叫声。如果能在念儿歌前给宝宝看看动物图片就更好了。

每次都以小鱼结束游戏。一个熟悉的结尾能让宝宝玩起来更有信心。

食物的乐趣

制作简易食品可以教宝宝很多东西。与宝宝一起做饭,既是一次全面的学习经历,又充满乐趣。宝宝可以触摸食物的质地,闻食物的气味,谈论形状、大小和颜色。这里有一个能和宝宝一起做的简单的烹饪活动:将香蕉切成小片;在香蕉片上插上牙签;把香蕉片先后在橙汁和椰汁里蘸一下。吃掉它!

打扮起来

一个2岁孩子的词汇量与大人与之交谈的多少密切相关。到了20个月时,妈妈爱说话,孩子掌握的词汇就多;妈妈少言寡语,孩子掌握的词汇就少。1岁时,宝宝之间最大差距是131个词,到了2岁,差距将扩大到295个词。

每个宝宝都喜欢打扮。当你谈论各种各样的衣服时,你是在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并增加其词汇。

将所有的服饰收集到一起——帽子、围巾、鞋、手套,或者其他孩子会喜欢的东西。

戴上一顶帽子,说:“你好吗,(宝宝的名字)先生?”

戴上一只手套,说:“哦,摸起来很光滑。”

让宝宝拿起一件衣物,如果不知道是什么,可以趁机告诉他。

很快,宝宝的语言将变得流畅,并和你谈论起来。

共享音乐

音乐体验对说话和运动技能的发展以及感官的整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孩子一起分享音乐不仅有益于大脑发育,还会给你们带来乐趣。可以播放你们喜欢听的任何音乐,同时回应孩子的动作——孩子摇摆,你也跟着摇摆;孩子跳,你也跟着跳。

拉着孩子的手随音乐做各种动作,你们可以跳、滑、跑、旋转或是踮脚走路。如果孩子明白你是在欣赏音乐,他自己也会欣赏的。

传球

传球游戏不仅能够锻炼宝宝的腿力、脚力、平衡感和单腿运动能力,还能锻炼宝宝臂力、投掷物体的准确性、视觉与肢体的协调能力。宝宝能够按照妈妈所指的方向把手中的球扔出去,偶尔也能接住妈妈轻轻抛过来的球。如果宝宝具备了这两个能力,爸爸妈妈就可以和宝宝玩传球的游戏了。但两岁之内的宝宝还不能按照妈妈所指的方向,把脚下的球踢出去。

爬楼梯

爬楼梯能够让宝宝进行全身性的锻炼。这么大的宝宝已经不用扶着栏杆,甚至不用牵着妈妈的手,自己能够独自爬至少三个台阶的楼梯了,但可能还不会两脚交替着连续上台阶。宝宝扶着栏杆可能会下楼,但看得出有异常紧张的神情。

过家家

过家家游戏能让宝宝自由地开动脑筋,培养宝宝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和孩子一起玩过家家游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这样的游戏是没有什么规矩的,父母不需要干涉孩子应该怎么做。父母只要把自己变回小时候,很兴奋地参与就可以。例如,宝宝把做好的“鸡蛋”给你吃的时候,父母要装出一幅特别香的样子来“品尝”。

适当地给予孩子一些赞赏或提议,引导孩子去学会解决问题。比如:宝宝给父母吃东西的时候,父母也可以皱着眉头说:“太咸了!”问问孩子怎么办?

与过家家游戏相似的还有“小医生”、“小导购”、“小司机”、“小警察”等角色游戏。如果有可能,让他和小朋友一起玩效果更好,他们在玩耍中会有更多的语言交流,相互之间会产生争执并协商。

神奇的布口袋

“神奇的布口袋”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与宝宝玩的亲子游戏。它是专门针对幼儿心理特点而训练幼儿触觉的,还可以训练幼儿对看不见的物品的分类。

游戏的道具需要以下物品:一个不透明的布口袋;各种水果和坚果,如香蕉、橘子、苹果、核桃、花生、瓜子、葡萄、橙、柚等等;或者各类小玩具,如手枪、汽车、摇铃、玩具兔、手机、熊、狗、手帕、帽子、手套等。

玩法是这样的:父母拿着装满各类物品的布口袋念儿歌给孩子听:“神奇的口袋东西多,请你过来摸一摸。”并告诉孩子,“请你伸手到袋子里摸一件东西,不能拿出来看,也不许偷看。摸完告诉我,你摸到的是什么。”等宝宝将说出的物品一一摆放出来后,家长可提高要求:“请你说出这些物品属于哪一类?比如香蕉、苹果、梨等等是水果类,手帕、袜子属什么类?长毛绒的小兔、小狗又属哪一类?”并让幼儿动手将物品归类放置。孩子熟悉游戏后,可让孩子一边摸一边说“这是水果中的梨子”,等等。为提高孩子兴趣,家长与孩子互换位置,让孩子提问,家长来摸而且回答,最后让孩子鉴定对错与否。

在这个游戏中,家长要勤动脑,善动脑,不断丰富“口袋”里的“内容”,或者不断变化口袋的形状,例如将布口袋变成一个圣诞老人的靴子、一个漂亮的纸盒子等等。以提高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感知觉,特别是视觉、触觉的发展。

这里要再次提醒父母,亲子互动游戏是多种多样的,让宝宝模仿、探索、弯腰捡东西等,都能够开发孩子的智力和锻炼孩子的体能,父母要善于发现、创造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规律生活的原点

孩子在满足欲求后,就会顺利地转向下一个行为,这就是规律生活的原点。睡眠充足的孩子会自己醒来,游戏也一样。而且,孩子所体验到的满足感,会衍生出对下一个活动的意愿及兴趣。另外,自发性的发展、自己确认、自己发现,能形成自己建立生活规律的基础。例如孩子想自己扣扣子,并不代表孩子往自立迈进了一步,让孩子做具体性的生活行动也不表示要培养自立,重点是,孩子自己本身可从中建立起行动系统。这种能力的养成,和孩子的自发性行动也就是游戏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耐心地陪着孩子游戏,完全尊重孩子想做的事与想法。

常见问题

发脾气

没有哪个2岁以内的孩子不发脾气。这是孩子早期发育阶段的正常现象。下面就来看一看2岁孩子经常发脾气的原因是什么。

一般来说,容易导致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受挫。幼儿的生活就是一种经常遭受挫折的经历,因为他们想要的总是超出能力范围之外,自己的愿望和抱负也总是实现不了。当然,他们取得成功的时候也是兴奋无比的。

第二,语言匮乏。幼儿懂得的要比他实际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多。他或许有一些解决两难境地的见解,但就是不能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然而语言在对付情绪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他的情绪就会越来越激动,他的挫折感也会越来越强烈。

第三,不能自控。大人能够抑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感情冲动,但幼儿却不能。当他受挫的强烈情绪达到极点,需要发泄的时候,他既不能找别人诉苦,也不能憋在心里不说,怎么办呢?只有发脾气了。他可能会猛地躺在地上,尖嚎不已。

另外,性格、压抑、疾病等因素也容易造成孩子发脾气。

孩子发脾气怎么办?首先,父母要尽量减少孩子的挫败感,帮助其取得成功,但这不是要父母事事代劳,而是要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并鼓励其尝试。其次,孩子在向父母表达什么时,父母要尽量猜测其意图,可以结合孩子的肢体语言加深理解。第三,趁孩子的脾气还没有爆发的时候,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这个方法对有些孩子是有效的)。第四,学会忍受。宝宝不会一直都是一个爱发脾气的孩子,4岁之后就会很乖了,父母要学会忍受,学会理解,经常斥责只会适得其反。

要这要那

或许在1岁半~2岁之间的某个月,或许更早些,你会发现孩子会向你要这要那。他们可能会见到苹果的时候要吃苹果,但吃了两口就不吃了,改为要喝奶。外出活动前,你给他穿上一件外衣,但孩子就是不肯穿,明确告诉你要穿哪件。总之,他们的要求会越来越多,父母没有必要因此而生气,说孩子“磨人”。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这样的。处理这种情况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要带孩子外出了,让孩子自己拿衣服,他拿了哪件,就穿哪件好了。如果孩子的选择不正确,比如冬季要穿夏天的衣服,那你就应该事先只给孩子冬天的衣服,把夏天的衣服藏好,孩子通常不会想起来看不到的东西的。

对父母不亲

一直都是由保姆或家里的其他人照顾的孩子,可能会与父母表现得不是那么亲密。父母不要为此而伤心,随着宝宝慢慢长大,有了情感表达能力,即使父母不常陪伴,也会知道亲父母了,也会表现出亲昵。

咬人

咬人似乎是孩子比较喜欢做的事情。在婴儿期,吃母乳的时候,妈妈可能都被孩子咬过,起初可能是孩子出牙导致牙龈不舒服,需要磨牙。孩子比较大了后,也可能是要断奶的信号。

现在孩子快2岁了,乳牙变得坚硬起来,咀嚼能力也提高了,能够吃更多种类的食物。可是,孩子又开始咬小朋友、父母或其他人的手指、玩具。为什么会这样?恐怕只有孩子自己清楚。不过,仍然可能是牙齿不舒服,或心烦意乱,或可能是在练习说话,也许是一种情绪反应……但不管怎样,这个年龄的宝宝咬人并无恶意。

第一,牙床不舒服而咬人。

给宝宝一个可以满足咬的替代品,比如毛巾之类的软物,还可以采用让宝宝吃核桃仁、锅巴和青苹果等方式,来缓解宝宝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同时应多给予一些纤维较丰富的新鲜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菠菜、苹果、雪梨等,将这些蔬果切成丝或细粒状,让宝宝有更多的咀嚼机会。

第二,表达不出意思而咬人。

爸爸和妈妈应帮助宝宝,先学会生活中的一些交往语言,同时还应当教宝宝怎样正确地使用这些语言。当宝宝因为心理不满而咬人时,妈妈要告诉宝宝,有比咬人更好的表达方式。宝宝可以说“我不要”或“我不干”等。有时候宝宝咬人,其实是因为喜欢对方,想要和对方做朋友,而又不知道如何表达,所以就咬对方,听起来好像很可笑,但这是实实在在的,是2岁宝宝特有的交朋友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爸爸和妈妈就要告诉宝宝如何表达,比如“我们是朋友”,“咱们一起玩”,并且可以和宝宝一起进行演示,让宝宝学会用语言和别人交流,而不是用嘴和牙齿去和别人交流了。

第三,把咬人当作一种发泄。

让宝宝多玩安静的游戏,保证宝宝有充分的睡眠。研究结果显示:强度刺激是引起宝宝咬人的最常见的因素之一,拥有安静的睡眠并且睡眠充足的宝宝一般较少用牙齿咬人。让宝宝玩安静的游戏,可以平静宝宝的情绪,即使宝宝心里有不满时,也不至于采取暴躁的咬人行为。而且当宝宝出现不满情绪时,也可以用安静的游戏进行转移,让宝宝尽快忘记刚才的不快。

O形腿

婴幼儿在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历经从膝内翻到正常,再转变为膝外翻再到正常的过程。一般来说,新生儿是膝内翻,至2岁时接近正常;2岁后逐渐成轻微的外翻,至10岁再恢复正常。10岁以后,绝大多数人会保持正常或略呈5~10度的膝内翻,这都在正常生理范围之内,无需治疗。

所以,家长在孩子2岁前发现他是罗圈腿,不必着急,更不能用绷带把孩子的双腿缠起来,希望借助外力强行把他的腿矫正变直。正确的办法是适当补充维生素D,同时督促他积极进行运动,改善肌肉张力,让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慢慢纠正过来。

若10岁以后,孩子仍有较严重的O形腿或X形腿,则往往是由于佝偻病、骨骺损伤、小儿麻痹后遗症、关节炎或者发育障碍所引起的,应该尽早去医院矫治。

夜啼

有的孩子在婴儿期就夜里啼哭,到了这个年龄也没能停止。长大了,哭闹也更厉害了,或闹母亲、或自己坐起来不睡。这时,有的母亲领着孩子去大医院,做脑电图检查并开来治癫痫病的药给孩子吃。其实,这种情况是可以随着孩子的成长而自然痊愈的,因此不必要做这些。只要白天让孩子充分运动就可以了,在冬天,不能因为害怕寒冷就把孩子关在屋里。

发音不清楚

宝宝会说一些完整的话了,但爸爸妈妈有时候却发现,宝宝出现了发音不清楚的现象,如把“狮子”说成“私自”,把“吃饭”说成“七饭”,把“舅舅”说成“豆豆”,把“苹果”说成“平朵”等。

一般来说,这个年龄的宝宝发音不清楚是常有的事情,随着宝宝发音器官功能的逐步完善,尤其是爸爸妈妈能及时准确地进行发音指导和反复的发音练习,宝宝的发音会逐渐正确的。

不过父母也要注意宝宝是不是患有“胖舌”(即舌系带过短)症,这种疾病的症状就是,说话不清楚,尤其是卷舌音更发不清楚,如果宝宝的确有这种症状,应及早进行治疗。

牙列间隙

如果牙齿长得小,颌骨可容纳的间隙相对较大,则牙齿之间就会产生缝隙。缝隙还可以由于牙齿突出牙弓、牙齿缺失或异常的牙龈组织附件造成。

间隙需要矫正是因为:缺少了牙齿的保护,牙龈容易出问题;阻碍了牙齿发挥正常功能;影响美观,尤其是微笑的时候。

间隙如何进行矫正?通过将牙齿移动,整齐地排列在牙弓上,可以关闭间隙。

但对于幼儿来说,乳牙时期,牙齿间有缝隙是正常的,不需要医治。

呕吐

这个年龄的孩子把吃进去的食物呕吐出来时,父母要注意观察是怎么呕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