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东方育儿经:0——3岁宝宝同步养育速查手册
26260500000072

第72章 幼儿期(21)

3岁以前的孩子大多处于以个人活动为主的阶段,但这并不表示3岁前的孩子不需要与其他孩子互动。事实上,孩子之间的交往活动早在婴儿期就有所表现。12个月的婴儿就开始对曾见过面的其他婴儿表现出更多的触摸。12~24个月的幼儿可以和其他幼儿在一起游戏,他们之间能传递玩具,或作短暂接触,表现出初步的交往需要和交往能力。

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带孩子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3岁以前的孩子,很可能在这种场合还是坚持自己玩自己的,很少与其他小朋友合作玩游戏,但这种环境、这种场合,对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必要的。孩子可以在这种场合感受到群体的气氛,观察其他小朋友的行为,学到许多新的知识、技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还可以在这种环境中体会到公共秩序和游戏规则的重要性。所有这些,对孩子今后进入团体生活、发展社会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以群补独”更是弥补社会互动“先天不足”的良策。

研究指出,3岁前的孩子如果长期处于成人的保护之下,缺乏与其他孩子互动的经验,以后就会出现对团体活动不适应的现象。如不善于与小朋友分享玩具,不善于与别人相互配合,不善于遵守活动规则,往往游离于团体活动之外,久而久之,孩子会变成一个不被重视、受到忽略的人,这对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可见,为3岁前的孩子提供与其他小朋友互动的机会是十分重要的。

好奇心

当孩子会用流利的句子表达他的意思时,他的好奇心、求知欲便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他不再限于东瞧瞧、西看看,也不满足于“淘气惹祸”了,他探究学习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水平更高。他把对某些事物观察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与成人交流并把大人当成博学多才的权威,虚心“讨教”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父母认真应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至关重要。学习的兴趣是从很小的时候培养起来的。较好的态度和做法如下。

尝试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对于孩子提的问题表现出与孩子相似的兴趣。

无论孩子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回答时都不要忘了肯定和表扬孩子对事物主动观察和探究的精神。好问的孩子肯定是一个好学的孩子。

不必强求唯一标准的答案,也不必扮演权威形象。你可以用“我们一起来看看,想想”之类的回答引导孩子自己求索。

在孩子还听不懂“大道理”的时候,你可以把答案编成童话故事。

不要回避、更不要责难孩子的提问,在孩子眼里一切都是天真无邪的,你可以用比喻的方法婉转应对令你尴尬的问题。

避免对孩子的提问忽视、嘲笑、厌烦、不以为然,或滔滔不绝讲道理。这些做法都有可能伤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甚至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识。

安全感

1岁的宝宝,总是希望跟在母亲身后。到了2岁,宝宝逐渐能够离开母亲独自游戏,母亲在厨房做饭时,他能够独自在其他房里面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而且除了母亲之外,还能与家人或者特定的可信赖的大人一起度过一段时间。

这种能够与母亲暂时分离的前提是,要拥有“如果叫母亲,母亲能立即过来”或者“如果过一段时间,母亲就会回来”的安全感,但是这种安全感会因各种情况而动摇。例如,本应在厨房的母亲不见了,使得宝宝渐渐觉得不安而在家中四处寻找。如果很快找到母亲,宝宝这种不安就会消失而放心地继续游戏。

但是,如果母亲外出办事,宝宝在家中找不到母亲,就会十分不安而大哭起来。这个时候即使母亲返回将他抱起,短时间内他也不会让母亲离开自己,那是因为他还沉浸在刚才找不到母亲而不知所措的情绪之中。在被母亲搂抱、得到充分安慰、哄劝之后,不安的情绪才会逐渐消失,又可以与母亲分离、独自游戏。

其他大人代替母亲在旁看护时,2岁宝宝的心中也会滋生不安的情绪。乍看好像什么事也没有,独自在玩耍,但一见到母亲,就立刻扑向母亲怀里撒娇,可以看出孩子心中已经忍耐了很久。而且在“忍耐”期间,一点点小事都会令他生气,急切地哭着寻找母亲。从以上的情形可以看出,2岁宝宝仍然需要母亲的看护。

每个小朋友之间的个体差异也很大,在2岁宝宝中,有已经能够离开母亲独自玩耍的宝宝,也有在心理上对母亲有强烈依赖感的宝宝。所以,只要宝宝发现见不到母亲或者需要长时间地等待,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为了帮助宝宝克服这种不安的情绪,母亲需要给予宝宝充分的劝慰及安抚。

让孩子有耐心

宝宝到了2岁时,就会在生活中遇到许多必须忍耐的事以及没有预料到的必须等待的情形。而对于宝宝来讲,对自己不关心的事,注意力只能集中几秒钟,如果父母只是用命令或者强制性的语言强迫他耐心等待,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如果遇到必须等待的情况,父母可与孩子一起唱歌,玩手帕游戏(折成老鼠、香蕉或将手帕卷起来玩丢手帕游戏等),或用手掌做游戏。只要父母以轻松的心态充当导演的角色,巧妙地调动宝宝玩耍的热情,就可以避免等待的不耐烦。

为了愉快地度过需要忍耐的那段时间,宝宝会和父母一起用手掌做游戏,看母亲熟练地折手帕也是一样,用手帕折成老鼠,一边“啾啾”地模仿鼠叫,一边加进一些细微的动作,使表演更加逼真,这样就可以让等待的时间过得很快乐。

培养一个聪明的宝宝

对时间的理解

时间连续不断向前流逝,现在发生的事情,过了一段时间就成了过去的事情,也就是说,成了“刚才”或“昨天”的事情。而且“下次”、“以后”、“明天”,是不知道会有什么事情发生的将来。能够正确理解时间流逝的年龄是3岁过后。但到了2岁的后半年,也能发现宝宝有关时间流逝的言行。

2岁的宝宝已经会说出“刚才不是说过了吗”、“是刚才的饼干吗”、“下一次再去”等语言,这些大都不会发生错误。但如果使用“昨天”、“今天”等词,就有些把握不准,有时会说“昨天去了奶奶那里”,其实讲的是很早以前的事,有时还会说出“明天去过了”等错误的句子。

此时的宝宝逐渐注意到自己也处在时间流逝的环境中,此时,父母应该特别注意怎样使2岁的宝宝正确地理解时间流逝的概念。譬如告诉他们明天的预定行程,或谈起昨天的事让他做一番回顾,效果也不错。

因果关系概念的扩展

2岁宝宝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解,是从自身的摆动、敲打、拉动等行为中理解,并由此行为而产生的声音、移动等结果之间的关系而开始的。孩子出生之后至1岁的期间,开始能够理解自己的行动与眼前出现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出生后第二年,能够理解的范围逐渐扩大,但还只是局限于眼前的场所与现在发生的事情。

到了2岁以后,宝宝们能够把握的空间变得更为宽阔,而且2岁的宝宝在逐渐体验到时间的扩展与流逝后,能够理解与思考因果关系的范围也逐渐扩展。

例如,如果能够掌握的空间与时间只是眼前的场所与时间,那么能够理解的因果关系也限于现在和目前的场所。但是如果理解了在时间关系中,有“刚才”、“现在”、“将来”,并且地点关系也不仅仅只有“这里”,还有“那里”,就能够逐步理解“过去”、“那里”与“现在”、“这里”的事情,中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2岁的宝宝开始有机会接触很多先前未知的事物,询问“为什么”、“怎么……”等的次数也逐渐增多,也开始讲出“因为……”之类的话。这时身边的大人可以以易懂的语言向孩子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

对形状、大小的兴趣

宝宝到了2岁,你会发现他已经开始对物体的形状、大小等表示出格外的关心,也逐渐能够比较出大小,判断出哪个更大了。

通常在1岁末左右,宝宝就已经能够区分简单的圆形、三角形、四角形,将它们嵌入形状大致相同的缺空中。到了2岁,这种能力更加提升,他能够注意到菱形、星形、五角形、六角形、梯形、椭圆形等形状的不同。

母亲这时也要适时地提出一些类似“这个与那个的形状相同吗”、“与这个形状相同的物体是哪一个”、“哪里不一样啊”等问题,培养宝宝对识别形状的兴趣。

但是,比较大和小,能够判断出“这个更大”、“这个更小”,要到2岁半的时候。或许是在这之前,通过比较大小的体验,就逐渐形成了“大”与“小”的概念,有时会说“爸爸真大”,“宝宝真小”等。在游戏中,能将一套玩具从大至小按照顺序排列。

父母最好能与宝宝做比较大小的游戏,促使他们对大小的不同产生兴趣,使宝宝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明白“大”与“小”的概念。

注重内在潜力开发

世界上没有笨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和聪明的,只是聪明的表现不同。每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因此,孩子的智力发展成了每一个家庭关心的大事,而孩子智力水平的高低更成了家长们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现代先进的教育观念告诉人们,每一个孩子在自身特质、兴趣、目标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尽可能帮助自己的孩子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今天的孩子都生活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有所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叫霍华德·加德纳,他针对传统智力观的片面性和不合理性,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从多元以及尊重、接纳和认可的角度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孩子的智力和能力,为家庭教育带来了推动与发展,也为父母提供了现实的具可操作性的指导。

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多元智力”理论中认为,每一个孩子的智力都是多元的,而且是深不可测的,有多种表现形式,而孩子的聪明程度是靠不同智力的组合来决定的,智力的组合方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外在表现,因而现实中就出现了各种不同智力表现的孩子。目前他研究的智力有8种,每一种智力都有不同的能力表现,而每一个孩子都具备这8种智力,只是在父母面前表现出其中较为突出的方面。因此,父母应该细心观察和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的依据,在家庭中为他们安排合理的生活,提供良好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自由玩耍是心灵的营养素

2岁是将几个印象进行组合、再建构,在游戏中培养再现能力的年龄,因此应该多为孩子们创造愉快、激动的体验,促使他们形成想要再现的心情。

宝宝一边玩耍、一边练习将所想象的内容集中并思考如何表现。在明确了解宝宝想要表现的事物后,身旁的大人如果能给予补充和扩展,就能促进宝宝智力的发展。

2岁宝宝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认识都逐渐扩展,同时,在思考事情的原因、因果关系方面的能力也逐渐提高。

对2岁的宝宝而言,“玩耍”便是生活的全部。为使身心各方面都能够健康、协调地发展,“自由玩耍”就成了幼儿绝对不可缺少的“心灵营养素”。他们每天都使出浑身解数来尽情游戏。在此过程中,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例如,在与他人接触的时候,无论何事都有企图独立自主完成的勇气、思考力、判断力和想象力。

有时,孩子在玩耍时会显得无依无靠,尽管如此,父母也请尽量不要轻易出手相助,默默地守候才是最佳方案。

即使孩子们所做的是错误的,他们也会从自己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与未知相遇”总是充满新奇,且令人感动的。在游戏中得到满足的孩子会变得快乐且充满自信,他们总想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伸展一下拳脚。

出色地解决了“问题”的喜悦,会引发出孩子深深的满足感,并使其情绪稳定。孩子们就是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使身体及精神渐渐成熟的。

孩子经由游戏所学到的能力,比在书桌前记住的知识更为有用,尤其是在社会生活方面,而且,在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也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已不同于以前了。等这个时代的孩子变为成人后,只靠单纯的知识是无法生存的,将来的社会只属于富于创造力而且具有相当强的生活能力的人。

独立操作的习惯

在成人眼里,明确反映出宝宝开始自立的第一步,是在宝宝表示“独立操作”的意愿时。

即使是让宝宝独立操作,他也还不能做得很让人满意,做事慢吞吞的,很花费时间,会让大人们不由自主地想去帮忙。但是有时只要大人一插手,他们又会立刻大哭不止,而且想使之恢复原状,非常费时费劲……这种情况真是不胜枚举。

“说要自己脱衣服,想到太浪费时间,就帮他脱下短裤,他反而生气地嚎啕大哭,好一会儿都停不下来。”

“在游乐园坐完飞行塔后,想要自己下来,抱他下来,就大哭不止,还弄出了一身汗。”

“因为说要自己倒果汁,就让她自己倒了。但是瓶子太重了,怕她弄洒了而帮她倒好时,她反而哭了起来。”

此时,让宝宝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再做一遍,这是抚慰宝宝最有效的方法。

如果严厉地训斥他,那只能得到火上加油的结果。如果因为时间紧迫,明明知道会让他哭泣,那么迫于无奈也只好在帮助之后向他道歉,否则会妨碍宝宝独立操作意识的发展。

虽说要自己来做,但也并不是指宝宝能自己做生活中所有的事情。每一位宝宝想独立做的事情并不相同,只是当表现出“独立操作”的意志时,会相当有耐心地把事做完。父母亲不要因为觉得太慢而去制止他,即使花费很长的时间,也要尽量忍耐。

宝宝觉得自己不能独立完成时,就会说“帮帮我”、“我在这儿”等希望得到帮助的话,或以某种方式来表示以上的意愿。这时,我们就可以去帮助他。

这个时期,最好在不论做什么事时都留出充裕的时间,这样可以提前开始下一个行动。当然,请不要忘记以一种宽厚的心态对待你的孩子。

培养良好的社交礼仪

孩子到了2岁,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会被带去逛公园或购物,除了注意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之外,还必须开始培养幼儿在公共场合应注意的礼貌。

例如,等车的时候不随意吵闹、不乱丢垃圾、不乱摸东西等。当然,还有遵守交通规则、穿越马路的方法等,不仅是为了安全,还可以培养其遵守规则的习惯。原则上,这也与基本的生活习惯相吻合,最重要的是成人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此外,不要让宝宝整天待在家中,在培养宝宝建立人际关系方面,必须从现在开始让宝宝接触社会生活。

一个怀孕8个月并已有一个2岁女儿的母亲,这样谈到她女儿的情形:“如果见到除了父母以外的大人,她就会十分紧张,以致身体僵硬。人家和她说话,她会立刻用双手遮住脸,只从指缝处偷看。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