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话说中国——古代农业
26329600000020

第20章 陆羽和《茶经》

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业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宋代陈师道曾经为《茶经》作序说:“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羽(733—804年),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自幼好学,性情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唐朝安史之乱后,致力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在茶业上的功绩,称他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3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内容丰富、详实。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具有史料价值。

《茶经》共10章。除4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6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列举历史上的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进行茶道时,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人一看就明白。对于茶道的思想内涵,《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作者在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唐代人是如何饮茶的?

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据《茶经》记载,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称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茶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接着,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

什么是茶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介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儒、道、佛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大开眼界

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斗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茶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彩。斗茶又称“茗战”,即品茗比赛。斗茶茶品以“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胜负的标准,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因为汤色是茶的采制技艺的反映。茶汤纯白,表明茶采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饮用前先要将茶团茶饼碾碎成粉末。如果研碾细腻,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如果汤花泛起后很快消散,不能咬盏,盏画便露出水痕。所以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茶汤优劣的依据。斗茶以水痕早出者为负,晚出者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