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我国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农作物品种交流十分广泛,种类不断增多,稻、麦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同时,棉花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推广,引起衣着原料生产的革命。
宋元时期,农作物的种类有所增加,比如荞麦、薥黍(即高粱)、油菜等。荞麦是一种种植季节较长而生育期较短、适应性广而耐旱性强的作物,荞麦的普遍种植有利于增加复种面积和防旱救荒。但是唐代以前,荞麦的种植似乎并不普遍,只是在唐代才开始普及。高粱可能在魏晋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但仅局限于边疆地区种植,内地种植并不普遍,农书中记载高粱栽培始见于《务本新书》,后来《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都有记载。高粱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除了供食用、作饲料之外,它还以其“茎高丈余”的优势保护其他农作物而被广泛种植。
在粮食作物种类增加的同时,稻、麦等传统作物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也加强了。我国粮食生产结构自新石器时代起就以粟、稻为主,所谓“北粟南稻”,由于隋唐以前,我国经济重心一直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因而粟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这种格局在隋唐以后开始被打破。稻逐渐取代粟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麦也紧跟而上,地位进一步加强。唐宋以后,南方地区各种土地的利用形式不断出现,加上大量的旱地改为水田,扩大了水稻的种植面积,同时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也大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这使得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在水稻向北方扩展的同时,麦类作物也在早有麦作种植的南方地区,由于有各级政府的鼓励而得以发展。宋代,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他们把原有的饮食习惯也带到了南方,社会对麦的需求空前增长,因而促使小麦在南方的种植达到了高潮。南宋绍兴(1131—1162年)初,出现了“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局面。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稻麦二熟制。在稻、麦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的同时,芝麻、油菜等也开始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
宋元时期,衣着原料生产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棉花成为继桑柘、大麻之后的又一重要衣着原料。由于棉花拥有特殊优良的性质,非其他纤维品所能及,“且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枲苎,免绩缉之工,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元代农学家王祯说:“中国自桑土既蚕之后,惟以茧纩为务,殊不知木绵之为用。夫木绵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駸駸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北,服被渐广,名曰‘吉布’,又曰‘棉布’。”特别是随着栽培技术和棉纺织技术的发展,棉花在宋元以后得到了普及,到明代已成为“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的大众衣料。
荞麦是什么植物?荞麦,又名三角麦、乌麦、花荞,是蓼科荞麦属作物。我国栽培的主要普通荞麦和鞑靼荞麦两种,前者称甜荞,后者称苦荞。荞麦在我国种植的历史十分悠久,公元前5世纪的《神农书》中就有关于荞麦是当时栽培的八谷之一的记载。
除我国外,前苏联、尼泊尔、朝鲜、日本及美洲和欧洲某些地区,人们也喜欢食用荞麦。尤其是日本,自从荞麦在我国唐朝时传入后,荞麦食品便风行日本诸岛,光吃法就达到100多种。至今日本国仍然把荞麦食品列为保健食品。
什么叫做复种?复种是指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又称多次作。如麦-棉一年两熟、麦-稻-稻一年三熟,此外还有二年三熟、三年五熟等。除直播外,也可采用再生、移栽、套作等方式达到复种目的。
复种是集约栽培的重要方式之一,主要应用于生长季节较长、降水较多或灌溉条件较好的温带、亚热带或热带地区。复种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和光能的利用率,增加作物的单位面积年总产量,还可以减少土壤的水蚀和风蚀。实行复种的田地上,一年内不同生长季中,作物搭配种植的方式或类型称为复种方式。各地的复种方式因纬度、地区、海拔和生产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在作物能安全生育的季节种一熟有余而二熟不足的地区,多采用二茬套作方式。在冬凉少雨或有灌溉条件的华北地区,旱地多为小麦-玉米(或大豆)二熟,春玉米-小麦-粟二年三熟。在冬凉而夏季多雨的江淮地区,普遍采用麦-稻二熟,或麦、棉套作二熟。在温暖多雨、灌溉发达的长江以南各省,稻田除麦-稻二熟、油菜-稻二熟和早稻-晚稻二熟外,还有稻-稻-麦、稻-稻-油菜等三熟制。
大开眼界
一般认为小麦起源于中东的新月沃土。在伊拉克北部就曾发现了世界最古老的小麦,有8000年历史。自5000年前起小麦就已经在印度、英国、西班牙等地栽培。
小麦在中国栽种也有5000年历史。最早种的是春小麦,到了春秋时期开始种冬小麦。春小麦也称春播小麦,春季播种,当年夏季成熟收获,一般一年只种一季。冬小麦也称秋播小麦,秋季播种,越冬后第二年夏初成熟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