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即位以后,重视农桑,他派大司农司搜罗古今农书,采集民间生产经验,编成《农桑辑要》一书,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农桑辑要》的颁行对恢复和发展当时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农桑辑要》是元代专管农桑、水利的中央机构大司农司组织编写的。主持人孟祺、张文谦、畅师文、苗好谦等都是当时农业方面的专家。书成于至元十年(1273年)。它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农桑辑要》全书共有65000多字,分为7卷。卷一“典训”,讲述农桑起源及其经史中关于重农的言论和事迹,相当于全书的绪论;卷二“耕垦、播种”,包括整地、选种总论及大田作物的栽培各论;卷三“栽桑”,论述桑树的特征和栽培方法;卷四“养蚕”,讲述种桑养蚕;卷五“瓜菜、果实”,讲的是园艺作物;卷六“竹木、药草”,记载多种林木和药用植物,兼及水生植物和甘蔗;卷七“孳畜、禽鱼、蜜蜂”,讲述动物饲养。
《农桑辑要》书影
从全书的整个布局来看,《农桑辑要》基本上继承了《齐民要术》的内容,但是与《齐民要术》等书相比,《农桑辑要》也有一些显著的特点。首先,它增加一些新的资料。如苎麻、木棉、西瓜、胡萝卜、茼蒿、人苋、莙荙、甘蔗、养蜂等,都注明了“新添”。其次,它第一次将蚕桑和棉花等衣着原料的生产放在与粮食生产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当时栽桑养蚕的成就,还“新添”了苎麻和木棉,以及作者之一的孟祺所作的“论九谷风土及种莳时月”和“论苎麻、木棉”等项内容,从理论上和技术上阐述向北方推广木棉和苎麻的可能性。第三,它提出一种全新的风土观念。指出环境条件对于作物生长是有影响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作物又是可以引种的。引种的失败不能完全归咎于风土,有的是没有好好地种,有的是好好种了,但方法却不得当。这种看法不仅为当时的棉花的传播,也为后来的番薯、玉米、花生、烟草等作物的引进和传播,在思想上铺平了道路。
什么是大司农司?
大司农司是元代管理农桑、水利、乡学、义仓诸事的中央机构。金初置劝农使司。兴定六年(1222年)改称司农司。官长为大司农。下设卿、少卿、丞等官。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二月沿置司农司,并设立4道巡行劝农司,督促检查农业生产及应办水利等事。同年十二月改称大司农司。至元十四年(1277年)大司农司撤罢,以劝农事属各道提刑按察司兼领。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立农政院,专领武卫屯田。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立务农司,又改司农寺。至元二十三年(1286)复立大司农司。定置大司农4人,大司农卿、少卿、大司农丞各2人,属官吏员若干。下辖籍田署、供膳司、永平屯田总管府等。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又设立分司农司,于京畿一带募民屯田。
苎麻是一种什么植物?
苎麻是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取其表皮加工制作成的苎麻纤维,有沟状空腔,管壁多孔隙,并且细长、坚韧、质地轻、吸湿散湿快,因而透气性比棉纤维高3倍左右。苎麻原产于中国,被称为“中国草”。其主要产地分布在北纬19度至39度之间,南起海南省、北至陕西省均有种植苎麻的历史,一般划分为长江流域麻区、华南麻区、黄河流域麻区。其中长江流域麻区是我国的主要产麻区。
大开眼界
《农桑辑要》在元代重刊多次,北方甚为流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它评价说:“详而不芜,简而有要,于农家之中最为善本。”日本学者天野元之助将此书和《齐民要术》《东鲁王氏农书》《授时通考》《农政全书》合称为“中国五大古农书”。目前流行版本是清代编修《四库全书》时辑自《永乐大典》,但错漏颇多,应以元刊本为准。石声汉有校注本。